第63章 苏雪的采访:真相初露-《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窗台,收音机外壳上的灰尘在光柱里轻轻浮动。陈默伸手调了下旋钮,一段京胡调子悠悠响起,不紧不慢地填满了实验室的安静。他低头看了眼抽屉角落的红外记录本,昨夜那道热源轨迹已经归档,时间、位置都标记得清清楚楚。他合上本子,顺手把窗帘又拉紧了些。

  笔尖刚碰上图纸,门外传来两声轻敲。

  “进来。”他头也没抬。

  门开了,苏雪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台摄像机,肩上挎着录音设备,白衬衫袖口整齐地挽到小臂,露出一截纤细的手腕。她没穿裙装,换了一条深色长裤,显得干练许多。

  “打扰了。”她说,“校报安排的采访,今天轮到你。”

  陈默这才抬头,镜片后的眼睛眨了眨:“这么正式?”

  “只是走流程。”她把机器放在桌上,调试线路,“‘青年科技先锋’系列报道,下周要出刊。”

  他盯着她摆弄话筒的动作看了两秒,忽然笑了:“你们主编是不是被领导批评了?怎么突然想起宣传我?”

  苏雪抬眼:“你不愿意?”

  “愿意。”他摘下眼镜擦了擦,“但有三个条件——十分钟以内,不提专利,不谈钱。”

  “行。”她点头,“问题我也提前看过,不会越界。”

  “那你录吧。”他坐正身子,双手交叠放在桌边,“不过别指望我说什么豪言壮语,我最怕讲大道理。”

  苏雪按下录制键,红灯亮起。她调整角度,让镜头对准陈默的侧脸。

  “第一个问题,”她声音平稳,“为什么选择从便携式收音机开始你的技术尝试?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太起眼。”

  陈默没立刻回答,而是转过身,指了指墙上那张泛黄的手绘电路图:“你知道山里有些村子,到现在还靠广播听天气预报吗?信号差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台老式收音机前,耳朵贴着喇叭听,就为了知道明天能不能晒谷子。”

  苏雪看着图,没打断。

  “我想做的,就是让这种五块钱的机器,也能听得清中央台。”他语气平实,“不是为了谁发财,是让信息别只围着城里转。”

  “所以你不是在做产品?”她问。

  “产品是结果,不是目的。”他笑了笑,“就像种地的人不需要懂化肥配方,但化肥得让他用得起。我做的事,差不多。”

  镜头静静记录着。灯光落在他脸上,映得镜片反着光,看不清眼神,可那股认真劲儿藏不住。

  苏雪顿了顿,换了下一个问题:“有人说你是在投机倒把,靠倒卖零件赚钱。你怎么回应?”

  “他们说得也没错。”他坦然点头,“我确实倒腾零件,也收钱。但赚的钱,全砸进了下一版设计里。你要真去查账,会发现我每个月剩不下几块。”

  “值得吗?”

  “你觉得一个人能听清新闻,值不值?”他反问,“有人觉得值,我就继续做。”

  苏雪沉默了几秒,轻声说:“可你不担心被人盯上?做得太出头,容易惹麻烦。”

  陈默靠回椅背,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麻烦早晚会有。但我更怕一件事——明明能做点事,却因为怕,最后啥也没干成。”

  这话出口,空气好像静了一瞬。

  苏雪没再提问,而是低头看了看表:“时间到了。”

  她关掉摄像机,拔下录音带,动作很轻。然后她站起身,把设备一一收进包里,神情恢复了惯常的冷静。

  就在她转身要走时,脚步忽然停住。

  她没有回头,只是低声问:“刚才你说,想让更多人听到真实的声音……”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那……包括我的声音吗?”

  陈默正在收拾图纸的手停了下来。

  他慢慢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再抬眼时,目光很干净。

  “尤其是你的。”

  苏雪手指一颤,差点没拿稳话筒线。她迅速低头整理,耳根悄悄泛红。

  “这段……”她声音有点哑,“别播了。”

  说完,她拎起包就要走。

  门刚拉开一条缝,屋里京胡声忽然变大了些。她脚步微顿,却没有回头,径直走了出去。

  陈默没动,只是重新戴上眼镜,坐回桌前。他翻开新的图纸,笔尖落在纸上,沙沙作响。嘴角有一点极淡的弧度,像是风掠过水面,涟漪未散。

  他左手边的收音机还在放着戏,调子婉转,一句一句地淌出来。

  外头走廊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实验室重归安静。他停下笔,伸手摸了摸收音机外壳,确认夹层里的录音笔仍在运转。然后他抽出一张空白纸,盖在窗台那个不起眼的金属圆片上——那是他自制的热感应装置,昨晚的记录已被覆盖,但传感器依旧灵敏。

  他低头继续画图,线条流畅,一笔未断。

  墙上的挂钟指向十点十七分。

  楼下传来一阵喧闹,夹杂着脚步声和说话声,越来越近。他皱了下眉,抬眼看了一眼门口方向。

  笔尖在图纸边缘轻轻一顿。

  外面的声音停在了楼梯拐角。

  门把手转动了一下。

  陈默放下笔,身体微微后仰,眼睛盯着门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