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新科研的开始:通信卫星的蓝图-《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茶杯里的热气已经散得差不多了,水面上浮着几片茶叶缓缓打转。陈默盯着控制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边缘轻轻敲了一下,像是敲响了某种无声的钟。

  “材料稳了,下一步,该往天上走了。”

  苏雪刚把空杯子放在操作台边,听见这话,脚步顿住。她转过身,看着他侧脸的轮廓——镜片后的眼神沉静,却亮得不像刚经历一场喧闹的仪式。

  “你说的是……卫星?”她问。

  陈默没立刻回答。他闭上眼,呼吸放慢,仿佛在等什么人敲门。几秒后,一串数字、图形和结构布局像雨点般砸进脑海:轨道高度三万六千公里,倾角三点五度,Ka频段双极化馈电,相控阵天线布设于主舱顶部,热控系统采用多层隔热毯与被动辐射结合设计……

  他猛地睁眼,抓起桌角的草稿纸和铅笔,笔尖几乎划破纸面,飞快地勾出一个带太阳能帆板的立方体平台,旁边标注着“L波段转发器×4”、“姿态控制陀螺×6”。

  “不是计划,是结果。”他头也不抬,“这个东西,我们能做出来。”

  苏雪走近几步,低头看他写下的参数。有些术语她勉强认得,有些则完全陌生。但她看得出,这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某种早已成型的东西被一点点掏出来。

  “你从哪儿来的这些?”她声音很轻。

  “脑子里。”他停下笔,抬头看她一眼,“信吗?”

  她盯着他的眼睛看了两秒,忽然笑了:“从你第一次说手机以后能拍照上网的时候,我就没再问‘真的假的’了。”

  陈默也笑了一下,随即又埋头画起来。他把整颗卫星拆成四块:结构平台、能源系统、通信载荷、轨道控制。每一部分都标出关键技术节点,像在给一座大楼画地基图。

  “太阳能帆板这里,展开机构是个难点。”苏雪翻出一份外文期刊影印本,指着其中一页,“国内现在连空间用铰链都没做过样机,更别说自动展开。”

  “我有图纸。”陈默起身走到保险柜前,输入密码,取出一个密封的牛皮纸袋。他当着她的面拆开,抽出几张泛黄的设计图,上面画着一种折叠式钛合金关节,标注着“航天级自锁铰链,专利号CNX”。

  “你什么时候搞的?”苏雪接过图纸,仔细看着细节。

  “去年冬天。”他笑了笑,“那时候你还以为我在倒腾收音机改装。”

  她摇头:“你就这样,一点一点,把未来的事先悄悄埋下去。”

  “不然呢?”他耸肩,“总不能跑到大会上说‘听我的,二十年后咱们要搞北斗’吧?”

  她忍不住笑出声:“那场面一定挺热闹。”

  两人重新回到桌前,开始整理框架。陈默口述,苏雪执笔,将零散的参数整合成一份初步构想文档。她特意压低技术细节,只保留核心逻辑和可行性论证,末尾附了一张简化的三维示意图。

  “军工所那边不会轻易接这种项目。”她说,“太超前了,万一被认为是空想,或者引来审查麻烦。”

  “那就别让他们觉得这是‘项目’。”陈默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就当是一份民间建议书,由你以记者身份递过去,走技术联络组的非密通道。”

  “我可以试试。”她点头,“但你要写点能打动人的东西。”

  他拿回笔,在文档最后添上一行字:“技术可以封锁一时,但挡不住一个民族仰望星空的决心。”

  苏雪读完,停了几秒,然后轻轻说了句:“这句够狠。”

  “不是狠,是真话。”他关掉绘图软件,屏幕暗下前闪过文件名:《通信卫星初版V1.0》。

  窗外夜色依旧浓重,校园里早已安静下来。远处修车厂的方向还亮着一点灯,可能是沈如月安排的夜班巡检。实验室里只剩下服务器风扇的低鸣,和偶尔响起的仪器提示音。

  苏雪泡了杯新茶递给他,自己也坐下,打开另一台终端调出资料库。“接下来得补些背景数据,比如现有火箭运力、地面测控能力,不然蓝图再漂亮也没法落地。”

  “慢慢来。”他说,“我们现在有的是时间。”

  “你刚才说‘该往天上走了’,语气好像早就等着这一天似的。”

  “等了五年。”他望着屏幕,“新材料只是起点,真正的战场在轨道上。没有自己的通信卫星,咱们永远被人掐着脖子传信号。”

  她没再说话,低头继续查资料。陈默则重新打开草图,用红笔圈出几个关键模块,准备明天找人做仿真模拟。

  时间滑向凌晨两点十七分,键盘敲击声忽然停下。

  “你觉得……普通人有一天也能用上卫星电话吗?”苏雪忽然问。

  “不止电话。”他靠在椅背上,语气轻松,“以后你在田里干活,掏出一个小盒子,就能跟国外的亲戚视频聊天。牧民在草原上迷了路,按个按钮,就知道自己在哪。地震了,基站全塌了,救援队靠它联系指挥中心。”

  她笑:“听着像科幻小说。”

  “十年前你说手机能上网,也是科幻。”他转头看她,“可我现在已经在画让它实现的图纸了。”

  她点点头,眼神渐渐亮起来:“那这份构想书,我明天就送出去。”

  “不急。”他站起身,活动了下手腕,“先让赵天虎那边帮忙做个小型热控模型,用修车厂的恒温箱测试散热效率。等有了实物数据,再递上去更有说服力。”

  “你还真敢用他。”

  “他现在比谁都珍惜机会。”陈默淡淡道,“而且,他修发动机的手艺不错,改造成型模具应该没问题。”

  苏雪合上笔记本,伸了个懒腰:“你总是这样,把一堆看似没关系的人和事,慢慢拼成一张网。”

  “这不是我聪明。”他喝了口凉茶,“是我知道,一个人干不成大事。但一群人,哪怕起点低,只要方向对,迟早能追上来。”

  她看着他收拾桌面的样子,忽然想起什么:“今天林晚晴走之前,跟我说了句话。”

  “什么?”

  “她说——‘你们才是真正拍电影的人,只不过不用摄像机’。”

  陈默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这话倒是贴切。”

  “那你打算怎么拍完这部‘电影’?”

  他拿起那份刚打印出来的构想书,轻轻拍了拍封面:“第一步,让懂行的人看到它不是梦。”

  第二天上午十点,苏雪穿着浅色衬衫走进军工所技术联络组办公室,手里拎着一个普通文件袋。接待员抬头看了她一眼:“苏记者?今天不是来采访的?”

  “送份材料。”她微笑,“一位青年教师写的关于通信卫星的初步设想,我觉得值得看看。”

  对方接过文件袋,随意翻了两页,眉头微微皱起:“这……内容挺硬啊。”

  “您先看看摘要。”她说,“如果觉得有价值,能不能转交给相关课题组参考?”

  “行吧。”那人点头,“这类建议书我们会归档评估。”

  苏雪道谢离开。她走出大楼时,阳光正好洒在台阶上,照得人微微发暖。

  与此同时,实验室里,陈默正把一段金属管固定在振动台上。他调整频率旋钮,低声对身旁的技术员说:“先试三百赫兹,持续十分钟,记录所有焊点变化。”

  技术员应了一声,按下启动键。机器嗡嗡震动起来,金属管发出轻微的共振声。

  陈默盯着仪表盘,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节奏稳定。

  就像某种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