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翌日,天光未明,宫灯犹自摇曳。
苏识端坐铜镜前,凤冠沉沉压着发髻,金丝缠珠的流苏垂落肩头,映得她眉目如画,却无半分喜色。
她不喜热闹,更不喜这身象征归属的华服。
昨夜那场盛世大典,百官跪迎,万民同贺,仿佛天下终于归于清明。
可她知道,真正的棋局,才刚刚落子。
“娘娘。”帘外一声轻唤,柳绿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只紫檀木盒,雕工繁复,金丝缠扣,宛若西域秘宝。
她神色微紧,低声道:“赵皇太妃遣心腹送来的,说是……压箱底的旧物,只给识姑姑。”
苏识眸光一凝。
她尚未正式封妃,宫中仍以“识姑姑”相称,而赵明凰却偏偏在贺礼上用了这个称呼——不是“苏女官”,不是“掌事姑姑”,而是“识姑姑”。
一字之差,意味深长。
她接过木盒,指尖轻抚盒面,触感温润,却隐隐透出一丝异样。
翻转盒底,果然压着一张素笺,墨迹清峻,力透纸背:
“金丝难绣无胆人。”
她唇角微扬,笑意未达眼底。
这不是谢礼,也不是馈赠。
这是战书,是试炼,是傲娇型角色惯用的“你若接得住,才算我认可你”的典型话术。
赵明凰,那位曾以一柄银枪挑翻北境叛军、被先帝亲赐“镇国”封号的华贵妃,如今虽退居皇太妃之位,可她在后宫的影响力,远比任何人想象得更深。
尤其在这新帝初立、百废待兴之际,谁能在上巳节献礼中夺魁,谁便等于拿到了后宫话语权的第一块敲门砖。
而她给的这卷西域金线,传闻乃前朝贡品,柔可绕指,坚可断刃,寻常绣娘碰都不敢碰。
要用它绣出一件足以压倒群芳的作品,三日之内完成,谈何容易?
但苏识知道,难的从来不是技艺。
难的是分寸。
太过平庸,便是辜负她的“青睐”;太过惊艳,则犯了“压主”之忌——你一个掌事姑姑,竟敢压过皇太妃亲手赐下的标准?
那岂不是说她赵明凰的眼光也不过如此?
她必须再演一场“恰到好处的惊艳”。
苏识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向尚书房。
她调出历年上巳节献礼名录,一页页翻过,目光如刀。
最终停在十年前那一届:时任贵妃赵氏,献《百鸟朝凤图》,满殿称颂,先帝亲题“巾帼不让须眉”。
她命人取来原图细查。
针法果然凌厉,金线走羽,银丝勾翎,气势磅礴。
可当她放大凤凰尾羽处时,眉头微蹙——收针处明显滞涩,几缕丝线强行拉直,刻意回避了自然卷曲的弧度。
她在模仿刚硬,压抑柔美。
苏识指尖轻点图卷,唇角微扬:“原来如此……你怕的不是被人说‘武将之女,粗鄙无文’,而是怕被捧上‘文武双全、完美无瑕’的神坛。因为一旦被认定为‘必须完美’,那一次败绩,便是万劫不复。”
赵明凰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听话的附庸,而是一个能与她并肩、却又懂得退让的对手。
所以她的绣品,不能是“完美”,而必须是“境界”。
当夜,苏识独坐灯下,铺开素绢,取出西域金线。
那金丝在烛火下泛着冷冽光泽,宛如刀刃出鞘。
她提针落线,不绣凤,不绣鸾,只绣一羽孤鸿。
《孤鸿踏雪图》。
寒江雪岸,枯石独立,一鹤单足点石,羽翼微张,似欲飞而未飞。
通幅留白极多,意境苍茫,寂寥中透出一股不肯屈服的孤傲。
她用金线织鹤冠于眼眸,熠熠生辉,如寒夜星辰;其余羽翼、颈项,皆以素丝为之,清淡如烟。
最妙处,在于鹤喙——她故意留一线未封针口,丝线微翘,似有风雪将入,却未破形。
此为“将成未成”之境。
既显技艺通神,能驾驭金丝如臂使指;又示谦抑不争,留一线余地,不夺天工,不压主势。
“贵妃要的是对手,不是奴才。”她对着柳绿轻声道,指尖抚过那未封的针口,“但对手,也得懂得何时低头。”
柳绿怔住,忽觉背脊发凉。
她跟了苏识多年,见过她算计妃嫔、化解危机,可从未见过她将一场绣品,绣得像一场谋略,像一局生死对弈。
“这……真能行吗?”她忍不住问。
苏识抬眸,烛光映在她眼中,如深潭微澜。
“她送我金线,是想看我是否敢用;我绣这孤鸿,是告诉她——我不仅敢用,还知道怎么用得让她满意。”
她缓缓合上绣绷,声音轻得像雪落。
“明日,尚宫局会知道,什么叫‘恰到好处’的惊艳。”
窗外,天边已泛出鱼肚白。春风拂过宫墙,卷起几片残雪。
而那紫檀木盒静静置于案头,素笺上的字迹在晨光中愈发清晰:
如今,胆已落针,锋已藏线。
只待三日后,上巳节启,群芳献礼,万目聚焦——
那一幅素绢展开之时,满殿寂静。
上巳节当日,春阳破云,金光洒落宫道,丹墀生辉。
尚仪局设宴于凤仪殿前,彩幡高悬,香雾缭绕,诸妃嫔携礼而来,环佩叮当,笑语盈庭。
绣屏一展,满殿生辉——有绣《百子图》者,寓意多福;有呈《牡丹盛放》者,极尽华美;更有以珍珠串线、翡翠为羽者,奢靡夺目,博得一片惊叹。
然而,越是繁华,越衬得那一角素净刺眼。
轮到苏识时,她缓步而出,未着华服,仅一袭月白宫装,发间无钗,腕上无环。
她亲自捧出绣屏,轻轻展开。
刹那间,满殿寂静。
那是一幅《孤鸿踏雪图》。
寒江寂寂,枯石独立,一羽白鹤单足点石,羽翼微张,似欲飞而未飞。
金线织冠,如星凝眸,其余皆素丝轻描,清淡如烟。
最引人注目的是鹤喙处——一线金丝未封针口,微微翘起,仿佛风雪将入,却未破形,留有余韵。
皇帝萧玦立于高阶之上,指尖轻叩龙椅扶手,眸光微动,低声道:“此鸟不群……倒像九郎。”
众人闻言一震,悄然抬眼看向立于殿角的九皇子。
他一袭玄袍,眉目冷峻,肩头犹带未化的残雪,正静静望着那幅绣屏,神色莫测。
而那孤鸿独立之姿,竟与他常年伫立宫檐、远望北境的身影如出一辙。
就在这微妙的寂静中,赵明凰忽而冷笑出声。
“针脚未封,是忘了收尾,还是不敢?”
声音清冷如刀,划破暖春。
苏识垂眸,袖中指尖轻捻,似在回味那根未封的金线。
她缓声道:“回贵妃,非不敢,亦非疏漏——是留一线生机。飞或不飞,由它自己定。”
殿内空气骤然凝滞。
崔尚仪立刻厉声斥道:“荒唐!绣品岂容残缺?此乃大不敬,当交尚宫局彻查!”
苏识不辩,不惊,只抬眼看了赵明凰一眼。
那一眼中,无惧,无求,唯有洞悉一切的平静。
当夜,柳绿急奔入苏识居所,气喘吁吁:“不好了!崔尚仪奉贵妃之命,要查您‘绣品残缺、亵渎盛典’之罪,明日便要提审!”
烛火摇曳,映得苏识面容沉静如水。
她缓缓从匣中取出一物——半幅泛黄的绣片,梅枝斜出,花瓣半绽,却独缺主枝收尾,正是赵明凰十年前所绣《寒梅图》残稿。
次日清晨,天光未亮,苏识已捧绣屏亲赴贵妃宫。
她将《孤鸿踏雪》与《寒梅图》残稿并列置于案上,退后一步,淡声道:“贵妃娘娘当年绣梅,亦未画全枝;今日责我孤鸿未封针口,可是双标?”
赵明凰立于窗前,指尖攥紧袖缘,眸光剧烈闪动。
她当然记得——那年她初掌尚仪局,绣《寒梅图》时故意断枝,只为表明“武将之女,不争虚名”。
可如今,一个掌事姑姑,竟用她当年的“退路”,反将她一军。
“你……早就盯上了这幅残稿?”她声音微颤。
“我只记得,”苏识抬眸,目光如刃,“您说过——金丝难绣无胆人。而有胆之人,从不追求表面圆满。”
良久,赵明凰忽然笑了。
她拂袖转身,将那紫檀木盒推回苏识面前,声音低却清晰:“下次,用它绣个完整的。”
盒盖轻启,金丝流转,如星河倾泻。
同盟,自此暗立。
夜风穿廊,吹动宫灯,映得苏识立于阶下,影长如剑。
她望着天边将明未明的晨曦,心中默念: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而此时,北境千里之外,风雪正起。
苏识端坐铜镜前,凤冠沉沉压着发髻,金丝缠珠的流苏垂落肩头,映得她眉目如画,却无半分喜色。
她不喜热闹,更不喜这身象征归属的华服。
昨夜那场盛世大典,百官跪迎,万民同贺,仿佛天下终于归于清明。
可她知道,真正的棋局,才刚刚落子。
“娘娘。”帘外一声轻唤,柳绿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只紫檀木盒,雕工繁复,金丝缠扣,宛若西域秘宝。
她神色微紧,低声道:“赵皇太妃遣心腹送来的,说是……压箱底的旧物,只给识姑姑。”
苏识眸光一凝。
她尚未正式封妃,宫中仍以“识姑姑”相称,而赵明凰却偏偏在贺礼上用了这个称呼——不是“苏女官”,不是“掌事姑姑”,而是“识姑姑”。
一字之差,意味深长。
她接过木盒,指尖轻抚盒面,触感温润,却隐隐透出一丝异样。
翻转盒底,果然压着一张素笺,墨迹清峻,力透纸背:
“金丝难绣无胆人。”
她唇角微扬,笑意未达眼底。
这不是谢礼,也不是馈赠。
这是战书,是试炼,是傲娇型角色惯用的“你若接得住,才算我认可你”的典型话术。
赵明凰,那位曾以一柄银枪挑翻北境叛军、被先帝亲赐“镇国”封号的华贵妃,如今虽退居皇太妃之位,可她在后宫的影响力,远比任何人想象得更深。
尤其在这新帝初立、百废待兴之际,谁能在上巳节献礼中夺魁,谁便等于拿到了后宫话语权的第一块敲门砖。
而她给的这卷西域金线,传闻乃前朝贡品,柔可绕指,坚可断刃,寻常绣娘碰都不敢碰。
要用它绣出一件足以压倒群芳的作品,三日之内完成,谈何容易?
但苏识知道,难的从来不是技艺。
难的是分寸。
太过平庸,便是辜负她的“青睐”;太过惊艳,则犯了“压主”之忌——你一个掌事姑姑,竟敢压过皇太妃亲手赐下的标准?
那岂不是说她赵明凰的眼光也不过如此?
她必须再演一场“恰到好处的惊艳”。
苏识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向尚书房。
她调出历年上巳节献礼名录,一页页翻过,目光如刀。
最终停在十年前那一届:时任贵妃赵氏,献《百鸟朝凤图》,满殿称颂,先帝亲题“巾帼不让须眉”。
她命人取来原图细查。
针法果然凌厉,金线走羽,银丝勾翎,气势磅礴。
可当她放大凤凰尾羽处时,眉头微蹙——收针处明显滞涩,几缕丝线强行拉直,刻意回避了自然卷曲的弧度。
她在模仿刚硬,压抑柔美。
苏识指尖轻点图卷,唇角微扬:“原来如此……你怕的不是被人说‘武将之女,粗鄙无文’,而是怕被捧上‘文武双全、完美无瑕’的神坛。因为一旦被认定为‘必须完美’,那一次败绩,便是万劫不复。”
赵明凰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听话的附庸,而是一个能与她并肩、却又懂得退让的对手。
所以她的绣品,不能是“完美”,而必须是“境界”。
当夜,苏识独坐灯下,铺开素绢,取出西域金线。
那金丝在烛火下泛着冷冽光泽,宛如刀刃出鞘。
她提针落线,不绣凤,不绣鸾,只绣一羽孤鸿。
《孤鸿踏雪图》。
寒江雪岸,枯石独立,一鹤单足点石,羽翼微张,似欲飞而未飞。
通幅留白极多,意境苍茫,寂寥中透出一股不肯屈服的孤傲。
她用金线织鹤冠于眼眸,熠熠生辉,如寒夜星辰;其余羽翼、颈项,皆以素丝为之,清淡如烟。
最妙处,在于鹤喙——她故意留一线未封针口,丝线微翘,似有风雪将入,却未破形。
此为“将成未成”之境。
既显技艺通神,能驾驭金丝如臂使指;又示谦抑不争,留一线余地,不夺天工,不压主势。
“贵妃要的是对手,不是奴才。”她对着柳绿轻声道,指尖抚过那未封的针口,“但对手,也得懂得何时低头。”
柳绿怔住,忽觉背脊发凉。
她跟了苏识多年,见过她算计妃嫔、化解危机,可从未见过她将一场绣品,绣得像一场谋略,像一局生死对弈。
“这……真能行吗?”她忍不住问。
苏识抬眸,烛光映在她眼中,如深潭微澜。
“她送我金线,是想看我是否敢用;我绣这孤鸿,是告诉她——我不仅敢用,还知道怎么用得让她满意。”
她缓缓合上绣绷,声音轻得像雪落。
“明日,尚宫局会知道,什么叫‘恰到好处’的惊艳。”
窗外,天边已泛出鱼肚白。春风拂过宫墙,卷起几片残雪。
而那紫檀木盒静静置于案头,素笺上的字迹在晨光中愈发清晰:
如今,胆已落针,锋已藏线。
只待三日后,上巳节启,群芳献礼,万目聚焦——
那一幅素绢展开之时,满殿寂静。
上巳节当日,春阳破云,金光洒落宫道,丹墀生辉。
尚仪局设宴于凤仪殿前,彩幡高悬,香雾缭绕,诸妃嫔携礼而来,环佩叮当,笑语盈庭。
绣屏一展,满殿生辉——有绣《百子图》者,寓意多福;有呈《牡丹盛放》者,极尽华美;更有以珍珠串线、翡翠为羽者,奢靡夺目,博得一片惊叹。
然而,越是繁华,越衬得那一角素净刺眼。
轮到苏识时,她缓步而出,未着华服,仅一袭月白宫装,发间无钗,腕上无环。
她亲自捧出绣屏,轻轻展开。
刹那间,满殿寂静。
那是一幅《孤鸿踏雪图》。
寒江寂寂,枯石独立,一羽白鹤单足点石,羽翼微张,似欲飞而未飞。
金线织冠,如星凝眸,其余皆素丝轻描,清淡如烟。
最引人注目的是鹤喙处——一线金丝未封针口,微微翘起,仿佛风雪将入,却未破形,留有余韵。
皇帝萧玦立于高阶之上,指尖轻叩龙椅扶手,眸光微动,低声道:“此鸟不群……倒像九郎。”
众人闻言一震,悄然抬眼看向立于殿角的九皇子。
他一袭玄袍,眉目冷峻,肩头犹带未化的残雪,正静静望着那幅绣屏,神色莫测。
而那孤鸿独立之姿,竟与他常年伫立宫檐、远望北境的身影如出一辙。
就在这微妙的寂静中,赵明凰忽而冷笑出声。
“针脚未封,是忘了收尾,还是不敢?”
声音清冷如刀,划破暖春。
苏识垂眸,袖中指尖轻捻,似在回味那根未封的金线。
她缓声道:“回贵妃,非不敢,亦非疏漏——是留一线生机。飞或不飞,由它自己定。”
殿内空气骤然凝滞。
崔尚仪立刻厉声斥道:“荒唐!绣品岂容残缺?此乃大不敬,当交尚宫局彻查!”
苏识不辩,不惊,只抬眼看了赵明凰一眼。
那一眼中,无惧,无求,唯有洞悉一切的平静。
当夜,柳绿急奔入苏识居所,气喘吁吁:“不好了!崔尚仪奉贵妃之命,要查您‘绣品残缺、亵渎盛典’之罪,明日便要提审!”
烛火摇曳,映得苏识面容沉静如水。
她缓缓从匣中取出一物——半幅泛黄的绣片,梅枝斜出,花瓣半绽,却独缺主枝收尾,正是赵明凰十年前所绣《寒梅图》残稿。
次日清晨,天光未亮,苏识已捧绣屏亲赴贵妃宫。
她将《孤鸿踏雪》与《寒梅图》残稿并列置于案上,退后一步,淡声道:“贵妃娘娘当年绣梅,亦未画全枝;今日责我孤鸿未封针口,可是双标?”
赵明凰立于窗前,指尖攥紧袖缘,眸光剧烈闪动。
她当然记得——那年她初掌尚仪局,绣《寒梅图》时故意断枝,只为表明“武将之女,不争虚名”。
可如今,一个掌事姑姑,竟用她当年的“退路”,反将她一军。
“你……早就盯上了这幅残稿?”她声音微颤。
“我只记得,”苏识抬眸,目光如刃,“您说过——金丝难绣无胆人。而有胆之人,从不追求表面圆满。”
良久,赵明凰忽然笑了。
她拂袖转身,将那紫檀木盒推回苏识面前,声音低却清晰:“下次,用它绣个完整的。”
盒盖轻启,金丝流转,如星河倾泻。
同盟,自此暗立。
夜风穿廊,吹动宫灯,映得苏识立于阶下,影长如剑。
她望着天边将明未明的晨曦,心中默念: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而此时,北境千里之外,风雪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