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他不信梦,但他怕棋-《李言李语》

  夜色如墨,宫灯摇曳。

  苏识独坐参政司偏阁,案上烛火将熄未熄,映得她眉眼沉静如水。

  一叠泛黄的卷宗摊开在前——《梦兆奏对录》,十年积档,字迹斑驳。

  她指尖轻点,一页页翻过,目光却如刀锋般锐利,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痕迹。

  凡被皇帝公开召问梦境者,三日内必遭贬谪;七人中五人暴毙,死因皆为“急症”或“痰厥”。

  而那些从未被提及、仅在密档中留下只言片语的“异梦呈报”,其主事之人,后来无一例外,成了御前心腹,执掌要职,手握生杀。

  她眸光骤冷。

  原来皇帝从不信梦。

  他信的是——谁在编梦,谁在传梦,谁在借梦造势。

  “迷心二症”?

  呵,哪有什么病症,不过是饵。

  皇帝要钓的,是那个能在梦中布局、又能借梦搅动后宫风云的人。

  而如今,他已悄然撒网,只等鱼儿自投罗网。

  苏识缓缓合上卷宗,呼吸几不可察。

  她忽然笑了,笑意淡薄,却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清醒。

  这局棋,从来不是查皇后,也不是审香料。是在试人心。

  试谁敢窥天意,谁又能解天机。

  她当即提笔,唤来柳绿:“参政司所有与‘梦兆’‘解梦’‘占星’相关的文书,即刻封存。账册记‘已焚毁’,留底三份,藏于东库夹墙,钥匙由我亲掌。”

  柳绿迟疑:“姑姑……这般做,是否太过?若被人察觉……”

  “被人察觉才好。”苏识抬眼,眸底寒光一闪,“就怕他们看不见。”

  她要的,正是这一道裂痕——让那双藏在暗处的眼睛,清楚看见:有人不动声色地藏起了“梦”的线索,且藏得极巧,极稳,极有章法。

  接下来,她调出内臣召见簿。

  三月来,每逢皇后在御前提及梦境次日,皇帝必召掌印太监孙福入殿,谈话逾半个时辰,且皆避退左右。

  一次是巧合,两次是试探,三次以上——便是惯例。

  孙福,早已不是单纯的内侍。

  他是耳目,是暗桩,是皇帝插在凤仪宫最深的一根刺。

  而那所谓的“安神香”流向,皇帝岂会不知?

  他早知,却默许,甚至纵容。

  因为他要的不是真相本身,而是看谁会为此出手,如何出手,以何名义出手。

  苏识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节奏缓慢而坚定。

  既然陛下想看戏,那她便奉上一出好戏。

  次日黄昏,白砚悄然归来,递上一张纸条:“书肆老板已收下《梦林玄解》,残本,扉页题字清晰可见。”

  苏识颔首。

  那本残破古籍,是她亲手挑选,故意遗落在城西一家专营禁书的隐秘书肆。

  扉页那句“识得梦中局者,方为执棋人”,看似狂言,实则是递出去的一枚棋子——不是给皇后,不是给贵妃,是给那个高坐龙椅、冷眼观局的人。

  她在向他宣告:我知道你在看。

  我也知道你在等。

  三日后,风起。

  孙福“偶然”路过参政司,脚步微顿,向当值的柳绿笑问:“近来可有怪梦记载?万岁爷近忧多梦,尚书房有意整理旧例。”

  话音未落,苏识恰从内间走出,手中捧着一盏热茶,笑容温顺:“奴婢只管账目出入,不过……前日整理旧档,倒见一份‘黑衣执棋’的批红,不知是哪位大人手笔。”

  她说得轻巧,语气如常,唯独在“批红”二字上,舌尖微微一顿,字字清晰,如针落玉盘。

  孙福笑意僵了一瞬,眼中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惊悸。

  他匆匆告辞,脚步比来时快了三分。

  当夜,白砚潜入御书房外围,亲眼见孙福鬼祟入内,片刻后匆匆退出,手中空无一物,但皇帝殿中烛火久久未熄,似有密议。

  不久,白砚带回一张揉皱的纸条,上面仅一行小字:

  “参政司有眼。”

  苏识盯着那四字良久,终于缓缓闭目。

  来了。

  皇帝的视线,终于落在她身上。

  不是怀疑,不是警觉,而是——兴趣。

  她没有躲,没有藏,反而步步逼近,主动踏入这场帝王设下的迷局。

  她删档、改账、布书、设言,每一步都踩在规则边缘,却又滴水不漏。

  她让他看到一个既聪明又谨慎、既知情又克制的女人。

  一个……或许能成为他手中之刃的人。

  窗外晨光微露,天将破晓。

  苏识立于窗前,望着御道尽头那座巍峨宫殿。

  那里灯火渐熄,仿佛昨夜未眠的,不止她一人。

  但她更清楚——真正的对弈,从对方回眸看你那一刻,才算开始。

  而她,早已备好了下一步。

  晨光如金,洒在参政司青砖地上,映出一道细长的影。

  苏识立于檐下,指尖还残留着昨夜烛火熏灼的微温。

  她知道,今日皇帝必来——既已“有眼”,便不会只藏于暗处观望。

  真正的试探,从来都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

  果然,午时刚过,御驾仪仗便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宫道尽头。

  没有宣召,没有通禀,唯有黄伞缓缓移近,伴着玉磬轻响,如风掠林梢,却令满院宫人屏息凝神。

  皇帝来了。

  苏识迎出殿外,垂首恭立,姿态谦卑,心却如寒潭深水,不起波澜。

  她早将《宫务透明录》备于案上,账目清晰,条目分明,每一笔支出皆可溯源。

  但她知道,皇帝要查的,从来不是银钱,而是人心。

  “参政司事务繁杂,朕听闻你近日操劳过度。”皇帝声音低缓,似关切,实则如刀锋探隙,“不妨当众理一理,也让众人见识见识,什么叫‘明账清吏’。”

  群臣侧目,内侍垂首,空气仿佛凝滞。

  苏识抬眸,不慌不忙,双手捧起那册红皮账簿,当众翻开至最新一页。

  她指尖一点,落于一项不起眼的条目:“梦师酬金三十两”。

  “回陛下,此项为奴婢所设。”她声线平稳,字字清晰,“近来民间多有妄议帝王梦境之说,坊间书肆竟有编撰《天子夜梦三十六章》者,蛊惑人心。为正视听,特聘城南老解梦人入宫,在东角门设‘问梦台’,专驳虚妄之言,所费三十两,皆从参政司节余中支取,未动内帑分毫。”

  她说完,合上账本,神色坦然。

  满堂寂静。

  皇帝凝视她良久,目光如刃,似要剖开她皮相直抵心肺。

  而她只是垂首,眉眼低敛,像一株静立风中的芦苇,柔顺却不折。

  忽而,他笑了。

  “你倒坦荡。”

  “奴婢不敢藏私,”她低声答,“只求问心无愧。”

  一句“问心无愧”,四两拨千斤。

  既未否认自己知晓梦境之事,也未夸大其词邀功,反而将“解梦”化为维稳之策,名正言顺,滴水不漏。

  皇帝不再多言,只淡淡挥手,仪仗缓缓退去。

  可那最后一瞥,落在她身上的时间,比任何人都长。

  待御驾远去,宫道重归寂静,一道玄色身影自廊柱阴影中走出——萧玦站在尽头,披风未动,眸光如冰湖映雪。

  他手中捏着一块焦黑残纸,边缘蜷曲,似经烈火焚烧。

  苏识接过,心头一震。

  正是那本《梦林玄解》的残页。

  而今,纸上多了一行朱笔批注,墨迹沉峻,力透纸背:

  “棋可双面,局无退路。”

  她指尖微颤。

  这不是警告,也不是嘉许。

  这是……邀请。

  皇帝已看清她的布局,识破她的算计,却非打压,而是以一句批语,将她拉入同一盘棋中。

  从此,她不再是观棋者,也不是弃子,而是——执子之人。

  可双面之棋,意味着黑白难辨,忠逆无常。

  她若走错一步,便再无回头之路。

  萧玦冷冷开口:“他不怕你造梦。”

  她望着宫墙深处,那里有座从未点亮的偏殿,据传曾是先帝宠妃居所,如今尘封已久。

  良久,她轻声道:“他不怕我造梦……他怕我,成了他的影子。”

  风穿廊而过,卷起一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入井口,无声无息。

  而在太医院最深处的地窖里,一只密封陶罐正被悄然开启,灰白衣袖拂过罐口,露出半截苍白的手指——

  那份迟迟未报的香料样本,终于,等到了它该被看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