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她要烧掉所有人那我就点她的火-《李言李语》

  夜色如墨,参政司的烛火却亮得刺眼。

  苏识坐在案前,指尖划过《超度大典预案》的最后一行字,目光沉静如渊。

  窗外风声呼啸,像是某种低语,在宫墙之间来回穿梭。

  她知道,那不是风,是命运的脚步声,正一步步逼近这座早已腐朽的深宫。

  “净心焚疏……”她低声念着这四个字,唇角缓缓扬起一丝冷笑。

  这不是忏悔,是献祭。一场由皇后亲手点燃的精神炼狱。

  她闭上眼,脑中飞速推演——所有妃嫔、命妇、五品以上宫人,皆须亲笔书写忏悔文,投入火坛。

  墨迹、笔锋、措辞……每一笔都将成为无形的烙印,被皇后的耳目记录、分析、归档。

  那些写得不够虔诚的,语气稍有迟疑的,甚至只是字迹潦草些的,都会被视作“心未涤净”,轻则贬斥幽禁,重则“突发疯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宫墙深处。

  而最可怕的是,这场仪式会制造一种集体心理暗示:所有人都在认罪,所有人都有污点,唯有主持大典的皇后,圣洁无瑕,宛如神明降世。

  苏识睁开眼,眸光锐利如刀。

  她见过这种人格——我妻由乃式的病态神性崇拜。

  当一个人坚信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她所做的一切暴行,都会被美化为“净化”。

  而此刻,皇后要的不只是赵明凰的命,更是整个皇宫的灵魂驯化。

  必须打断她。

  苏识起身,召来柳绿。

  声音压得极低:“查近三年‘净心焚疏’后的宫人去向,尤其是废妃案相关卷宗里提到的名字。”

  柳绿领命而去,三日后归来,脸色发白。

  “回姑姑……共十七场焚疏仪式后,累计有三十九名宫人‘自愿请罪’,其中二十一人被送入冷宫或道观,八人‘暴毙’,十人至今下落不明。且……”她顿了顿,声音微颤,“每一场之后,礼部都会秘密呈递一份《疏文评鉴录》,据说是供皇后参阅。”

  苏识静静听着,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节奏稳定,一如她此刻的心跳。

  果然如此。

  这不是宗教仪式,是筛选异端的审判程序。

  但她不慌。

  因为她看得更远——既然要“留痕”,那就让这些痕迹,变成刺向施刑者的匕首。

  翌日清晨,参政司奏报礼部,请以“修撰宫典”为由,派员监礼本次超度大典,并提议增设“录疏存档”环节,理由冠冕堂皇:“亡魂有知,忏悔亦当留痕,以示天道不灭。”

  奏折刚递上去,便被礼部尚书当场驳回:“疏文焚于天地之间,乃通幽冥之信,岂可留存凡间?亵渎神明,罪莫大焉!”

  苏识早料到这一幕。

  她转身走入内室,提笔写下数条流言,交予白砚:“散出去,要快,要真,更要让人信。”

  三日后,京中骤起议论。

  街头巷尾流传着一位云游高僧的预言:“焚疏若无名无姓,魂无所依;若无字无迹,罪不得赎。今宫中焚疏千篇一律,皆匿名而焚,恐致冤魂滞留,反酿祸端。”

  民间哗然,士林震动。

  更有清流官员上书质问:“皇家行礼,岂可敷衍亡灵?”

  礼部焦头烂额,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修改章程:本次“净心焚疏”,所有疏文必须署名焚化,以昭诚心。

  消息传到参政司时,苏识正对镜梳发。

  铜镜映出她的脸,平静无波,唯有一抹笑意,自唇角悄然蔓延。

  她要的,就是这个名字。

  名字意味着身份,意味着立场,意味着——指控。

  当三百多人亲手写下自己的“忏悔”,这场所谓的“净化仪式”,就将变成一场公开的笔迹审判。

  而她,早已备好了第一把火种。

  三日后,一个不起眼的午后,苏识亲自前往冷宫,见到了被软禁多时的赵明凰。

  贵妃倚窗而立,华服褪色,眉眼依旧傲气逼人,像一头困兽,宁死不低头。

  苏识递上一张纸。

  赵明凰接过,只扫一眼,瞳孔骤缩。

  纸上是一份“忏悔疏”样本,字迹模仿皇后笔风,几可乱真:

  “妾曾以香惑君,以梦乱政,今知罪矣。愿焚此疏,乞恕亡魂。”

  下方空白处,还附了一行小字:

  你若不想真死,就让这“遗书”,在大典上,被“偶然”拾得。

  赵明凰盯着那行字,久久未语。

  风吹动残帘,光影斑驳落在她脸上,仿佛时光倒流,照见昔日荣宠与今日凄凉。

  良久,她忽而冷笑一声,提笔,在那“愿焚此疏”之后,添上一句:

  “愿以余生,洗九皇子之冤。”

  墨迹未干,她抬眼看向苏识:“你以为他值得?”

  苏识迎着她的目光,一字一句:“他是唯一不会跪着活的人。”

  赵明凰沉默片刻,终于将纸折好,收入袖中,不再多言。

  那一夜,苏识独坐灯下,翻阅礼部公布的最终仪式流程。

  她的手指停在“净心焚疏”一栏,眼神渐深。

  火坛会燃,灰烬会飞,但有些东西——

  是不会被烧掉的。

  她起身推开暗格,取出一叠薄如蝉翼的特制笺纸,轻轻抚摸。

  这是她托工坊秘制的隐纹纸,遇火不燃,反而会在高温中显影,字迹清晰如初。

  三百份。

  一份不多,一份不少。

  她缓缓铺开第一张纸,执笔蘸墨,开始在背面书写。

  笔尖轻落,如蝶栖叶。

  第一个字落下时,远处凤栖宫的钟声正好响起,悠远而冰冷,像是为谁送葬。

  苏识没有抬头。

  她只是继续写着,一笔一划,沉稳有力。

  风从窗缝钻入,吹得烛火摇曳,映得她侧脸冷峻如铁。

  这一夜,无人知晓参政司的灯为何亮至天明。

  也无人看见,有一道黑影悄然翻过宫墙,朝着礼部祭器库的方向疾驰而去。

  夜色如铁,压得整座皇城喘不过气。

  参政司的灯终于熄了,可谁也不知道,那抹彻夜未眠的身影早已翻过三重宫墙,悄然潜入礼部祭器库——这座平日守卫森严、今夜却诡异松懈的禁地。

  苏识贴着廊柱缓步前行,呼吸轻如游丝。

  她早算准了:皇后急于推行“净心焚疏”,礼部连赶三日才备齐三百份特制桑皮纸,今夜正是封存入库的最后一夜。

  而守卫换防间隙那盏茶的空档,是她唯一的机会。

  她不是孤身前来。

  白砚如影随形,提前清除了巡夜暗哨的知觉,只留下昏迷不醒却性命无虞的躯壳。

  他的眼神始终锁在苏识身上,像一柄出鞘半寸的刀,只为护她周全。

  库门开启的刹那,一股陈年檀香混着墨味扑面而来。

  三百张空白疏纸整齐码放于案上,每一张都盖有礼部火漆印,象征着这场大典不容置疑的“神圣”。

  苏识没有半分迟疑,从怀中取出那叠薄如蝉翼的隐纹笺,动作极稳、极快。

  一张换一张。

  指尖划过纸面,如同拂过命运的命脉。

  她一边替换,一边在每张纸背用特制冷墨写下四个字——谁在做梦。

  这墨由西域异矿提炼而成,遇水不化,遇光不显,唯独在烈火炙烤之下,才会自灰烬中浮现,如鬼魂低语,刺破虚妄。

  她的手没有抖。

  但她的心,在某一瞬狠狠一沉。

  因为她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反杀。

  这是对整个皇宫认知秩序的颠覆。

  当三百人亲手写下忏悔,当火焰燃起,那些本该化为青烟的罪愆,反而会在高温中显现出质问。

  是谁在逼人认罪?

  是谁以神之名行屠戮之实?

  又是谁,把一座王朝变成了她个人执念的祭坛?

  “快。”白砚低声道,目光扫向窗外渐近的更鼓。

  最后一张替换完毕,苏识将原纸尽数收入暗袋,正欲撤离,忽听远处传来脚步声——不是巡夜太监,而是铠甲轻响,禁军特有的制式靴音。

  她眸光一凛。

  不对劲。

  按理说,祭器库今夜不应有禁军走动。

  除非……有人早就料到会有“替换”之举。

  她迅速藏身于高架之后,屏息凝神。

  下一瞬,数道黑影掠入库中,动作整齐划一,显然是精锐中的精锐。

  为首者摘下头盔,露出一张冷峻面孔——竟是御前亲卫统领李崇安。

  而他手中,赫然捧着一道明黄密旨。

  苏识瞳孔微缩。

  这不是例行巡查。

  这是设局等鱼上钩。

  她悄然退出,借檐角飞瓦滑落屋脊,落地无声。

  回程路上,风越刮越急,仿佛天地都在压抑一场即将到来的雷霆。

  回到参政司时,已是四更天。

  她刚吹灭蜡烛欲换衣裳,门外却传来极轻的一声叩击——三长两短。

  是萧玦的暗号。

  门开一线,那人已如寒月般踏入室内,玄袍染霜,眉梢带雪。

  他未语,先递来一张折叠缜密的密报,边角还沾着马蹄扬起的尘泥。

  苏识展开一看,字迹确为皇帝亲笔:

  “若火起偏宫,格杀勿论。”

  短短八字,杀机凛冽。

  她怔住了一瞬,随即笑了,笑得极轻,也极冷。

  原来如此。

  她一直以为皇帝被皇后的温柔表象蒙蔽,以为他是被操控的傀儡。

  可现在她明白了——他不是昏聩,是在等。

  等那个“失控”的瞬间,等那个“疯魔”的证据,等皇后亲手点燃那把名为“僭越”的火。

  他不是猎物。

  他是猎人。

  一个躲在龙椅之后,静候妖妃自曝其形的终极裁决者。

  指尖缓缓抚过袖中暗藏的剑柄——那里面,藏着一份从未示人的密档:关于十年前九皇子生母“暴毙”当晚,皇后寝宫曾秘密焚烧大批衣物与书信的记录。

  她低语,声音几不可闻:“原来我们都以为自己在演戏……可这场火,终究要烧出一个,谁都不敢睁眼去看的真相。”

  窗外,乌云滚滚,压向凤栖宫方向。

  明日,就是超度大典。

  苏识立于礼官队列末尾,素衣低调,目光却如刃般扫过全场。

  她看见皇后身披素纱,手持并蒂莲香炉,缓步登台,神情肃穆如圣女。

  风拂起她的衣袂,宛如羽化登仙。

  可苏识知道——

  那不是成神的仪式。

  那是坠魔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