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审的不是人,是过去的影子-《李言李语》

  夜露沉沉,宫灯如豆。

  尚寝局后巷的档案库前,油渍未干,火盆余烬泛着暗红,像一只不肯闭上的眼睛。

  周嬷嬷跪在冰冷石阶上,抖得如同秋风落叶,嘴里反复呢喃着那句诡异的话:“烧了就能清净……烧了就能清净……”

  苏识立于阶上,玄色宫裙垂地无痕,指尖轻轻拂过一卷散落的黄麻布卷宗。

  她没看周嬷嬷,目光却穿透层层叠叠的纸页,仿佛已窥见深埋十年的血腥脉络。

  “押入冷牢,明日审。”她声音极轻,却字字如钉,敲进每一个人耳中。

  柳绿心头一颤,低声道:“姑姑,此事牵连甚广,若贸然公审……万一她咬死不招,反被有心人扣个‘挟私报复’的罪名——”

  “那就让她当着全宫的面招。”苏识转身,眸光微闪,映着残火跳动,“我要的不是她一人认罪,是让所有人看清,这宫里曾有一张看不见的网。”

  她说完便走,步履无声,却步步生寒。

  回房后,烛火摇曳,苏识提笔疾书。

  不过半盏茶功夫,十封薄笺已封缄完毕,由柳绿亲自送往各宫老太妃手中。

  每一封都附着一份《迷心散毒性考》的抄录本,末尾一行小字墨迹清晰:“此药可使人梦中呓语,信以为真。”

  她要的不是证据确凿前的雷霆万钧,而是人心动摇时的风起云涌。

  三日后,御前听谳。

  皇帝端坐龙椅,神色淡漠,似对此等宫婢琐事毫无兴趣。

  萧玦立于殿侧,黑袍垂袖,面容冷峻,唯有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赞许。

  满殿女官、命妇列席两侧,屏息凝神——谁都知道,这场审问,审的不是纵火,是过去那些被掩埋的影子。

  苏识缓步登台,身着御前首席掌事姑姑的深青礼服,发髻无饰,唯簪一支素银簪。

  她不急不躁,不开罪状,只淡淡开口:“你为何烧库?”

  周嬷嬷跪伏在地,头都不敢抬:“奴婢……只是怕。”

  “怕什么?”苏识追问,声线平稳,却带着无形压迫。

  “怕那些话……怕那些字……”她声音颤抖,“只要还在,就永远不清净!春嬷说,娘娘最恨脏话,听见的人要记下来,说的人……迟早会被带走……”

  大殿一片死寂。

  苏识缓缓点头,示意白砚呈上三册旧档。

  第一本,是她亲手誊录的废妃李氏临终记录,字迹歪斜,满纸癫狂呓语,却夹杂着一句清晰至极的控诉:“她给我点香,我看见她站在床前笑……她不是人。”

  第二本,尚药局三年前香料出入账,其中“安神香”每月定量供给佛堂,批红处赫然是皇后的凤印。

  第三本,更是惊人——皇后亲笔签署的“特供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数十位宫人姓名,皆为佛堂侍奉者,而春嬷,赫然列于首位。

  “你烧的,从来不是档案。”苏识声音陡然压下,如霜刃出鞘,“你烧的是你自己写下的‘见证’。你们每日记录废妃疯言,实则是替皇后确认药效是否生效;你们焚经诵咒,不是超度亡魂,是在掩盖一场持续十年的精神清洗。”

  她目光扫过全场,一字一句:“这不是一个人的疯癫,是一整套系统的操控。而你们每一个低头记下‘疯话’的人,都是共犯。”

  周嬷嬷猛然抬头,眼中泪水混着恐惧奔涌而出:“是春嬷告诉我们的!她说娘娘要‘清净’,我们就得把‘脏话’都烧了!每次焚经之后,她都让我们写下谁说了‘看见她’……我们只是听命!我们不敢违抗啊!”

  声音凄厉,撕破了殿堂表面的平静。

  苏识眸光骤凛,不动声色地朝萧玦方向瞥了一眼。

  下一瞬,白砚已悄然退下,身影隐入廊柱阴影,疾步朝宫外别院而去。

  她要的,从来不只是一个疯婆子的口供。

  她要的是,在所有人亲眼见证之下,将那层包裹着仁善慈悲的伪善外衣彻底剥开,让这座皇宫第一次直面它曾如何用“温柔”杀人。

  “传令下去。”苏识起身,声音清冷如雪水洗刃,“春嬷即刻提押入宫,暂羁佛堂偏殿,不得擅离。”

  众人哗然。

  有人低声议论:“佛堂?那是她侍奉了二十年的地方……”

  “正是如此,才最合适。”苏识唇角微扬,笑意却未达眼底,“有些人,只有回到开始的地方,才会想起自己到底做过什么。”

  她转身离去,袍袖翻飞间,留下一丝压抑的沉默。

  夜风穿廊,吹动檐角铜铃,叮当一声,仿佛某种宿命的倒计时。

  而在宫城之外,一辆黑篷马车正疾驰而来,车内人戴枷锁,白发凌乱,眼神浑浊却倔强。

  佛堂的门,即将再度开启。

  这一次,不是为了诵经,而是为了审判。

  夜色如墨,佛堂内烛火摇曳,香案上一卷泛黄的《往生咒》静静摊开,纸页边角已微微卷起。

  春嬷被囚于此,手足无束,却似困于无形牢笼。

  她蜷坐蒲团之上,目光呆滞地盯着经文首行那个“识”字,嘴唇微动,无声呢喃。

  苏识并未审她。

  她只命人撤了二十年来日日不绝的安神熏香,换上了最普通的松脂蜡烛。

  无药、无刑、无人问津。

  寂静本身,便是最锋利的刀。

  第一夜,春嬷尚能自持,口中念念有词,背诵经文如旧。

  第二夜,她开始翻找经书角落,指尖颤抖地描摹每一个“识”字,忽然猛地合上书卷,低吼:“不该看的……不能识……”

  第三夜,子时刚过,佛堂外守卫忽闻一声凄厉惊叫——

  “识字者死!识字者死啊!”

  老妇人赤脚冲到香案前,抓起那卷《往生咒》就要撕毁,却被铜锁绊倒,额头磕在石阶,鲜血蜿蜒而下。

  她却浑然不觉,只是反复拍打地面,哭喊着:“我烧了!我都烧了!谁让你们留下的?谁让你们记下来的?!”

  一字一句,皆被暗中录下。

  天未亮,笔录连同历年尚寝局焚毁文书残片一同呈至御前。

  焦黑的纸屑上,“识”字赫然可见,边缘扭曲如挣扎的人影。

  而录供纸上,“识字者死”四字重复三十七次,笔迹工整,出自宫中老誊录之手,确凿无疑。

  苏识跪于殿中,声音清冷:“此非口供,乃心魔反噬。迷心散蚀魂十年,早已与记忆纠缠共生。刑讯不得真言,唯环境逆转,方可诱其自剖。”

  皇帝沉默良久,目光扫过那张焦痕与墨迹并列的纸,终于提笔批下三字:“交参政司。”

  一纸朱批,重若千钧。

  当日下午,紫宸殿前钟鼓齐鸣,百官列立。

  苏识立于高台,身姿笔直,声传四方:

  “尚寝局旧档即日起封存稽查,设‘前事稽查科’,专理过往记录。凡曾参与记述废妃言语、焚经录供者,若三日内主动坦白,可免死罪,调往北境织坊赎心。”

  话音落下,跪倒一片。

  那些曾低头执笔的老宫女、小太监,一个个涕泪横流。

  有人叩首不止,有人瘫软在地。

  她们不是不知恐惧,而是终于等到了一条生路——不是宽恕,是活着赎罪的机会。

  苏识俯视众生,眸光沉静如渊。

  她不烧她们,不像她们当年烧尽真相那样。

  她要她们睁着眼,看着这座宫如何变天;要她们带着愧疚活下去,在边疆寒风中一针一线织出余生的重量。

  “我不烧你们。”她轻声道,语气却如铁铸,“我要你们活着——看新规矩怎么立。”

  当晚,九重宫门落锁,万籁俱寂。

  一封密信悄然送入她手中,火漆印为鸦羽纹——萧玦的私笺。

  展开 лnшь,四行小字:

  “皇帝问:‘识’字印,可否改作官印?

  他不信鬼神,却信符应。

  你播的种子,已在龙座生根。

  小心,风起于青萍之末。”

  苏识执信静坐良久,唇角缓缓扬起,笑意终于染上眼底。

  “他终于想换执棋人了。”她指尖轻抚那“识”字,仿佛触到了命运转折的缝隙。

  就在此时,柳绿匆匆入室,脸色发白,递上一封匿名密报:

  “姑姑……皇后宫中,香火已断七日。”

  苏识眉梢微动,接过细看。

  下一瞬,瞳孔骤缩。

  密报后半句写道:

  “但她仍每日焚纸祭天,所烧者非经文,而是写满‘识’字的黄纸。更诡异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