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廊,吹得檐角铜铃轻响。
苏识指尖停在那页《汤药稽查记录》上,目光如刀锋般冷。
宁神散——三日一剂,由御前女史陈砚秋亲递,交接簿上清清楚楚写着“已验”,可偏偏没有稽查吏副署。
理由写得冠冕堂皇:“御前特例,免双验。”
她缓缓合上册子,唇角微扬,却无半分笑意。
这四个字,是特权的遮羞布,也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口。
小则藏毒于香、改药于盏;大则假传圣旨、调兵换将——只要皇帝昏沉不醒,谁执笔,谁便是天子喉舌。
而执笔之人,正是那个温婉有礼、从不出错的陈砚秋。
苏识眸光微闪,心底推演如棋局落子。
一个女史,能日日近身递药,已是权柄暗生;若再掌控口谕流转、文书出入……那她就不是传话的奴婢,而是藏在龙袍阴影里的影子帝王。
她轻轻叩了三下案几。
不多时,柳绿快步而来,行礼低声道:“提举召我?”
“去调陈砚秋近三年经手的所有御前流转文书。”苏识语气温淡,却字字清晰,“重点筛两项:夜间传召记录,和未录入《起居注》的口谕。”
柳绿心头一凛:“您的意思是……她可能……”
“别猜。”苏识抬眼看了她一眼,目光沉静,“只管查。用‘整理旧档’的名义去办,不必惊动任何人。”
三日后,柳绿再度踏入内政院东厢,手中捧着一叠薄纸,指尖微微发颤。
“共二十七次。”她低声汇报,声音压得极低,“皆为深夜传召,内容涉及禁军夜巡调度、边将家属入京安置、甚至一次关于西境粮道的紧急密折批复……但这些,全未载入《起居注》。”
苏识接过名单,一页页翻看,神色不动,心却渐渐沉下。
每一次口谕,都由陈砚秋“代笔拟旨”,再呈御前匆匆用印。
速度快得反常,流程简得离谱。
更诡异的是,多数时间点,皇帝早已歇下,连值夜太监也称“圣上安寝已久”。
她指腹缓缓划过那一行行墨迹,忽然轻笑一声。
“她不是传话。”苏识眸光如寒星,一字一句落下,“她在造化——皇帝睡着时,她在替他做主。”
殿内死寂。
柳绿呼吸一滞,冷汗悄然滑落鬓角。这话若传出去,足以诛九族。
可苏识眼神清明,冷静得可怕。
她不是愤怒,也不是惊骇,而是在确认一个早已预料的事实。
棋子开始越界了,那就不能再当它是棋子。
但她没有立刻动手。
宫斗最忌雷霆万钧。真正致命的一击,永远藏在风平浪静之后。
“你明日去一趟御前司房,”苏识忽而换了个语气,似闲谈般道,“就说整理档案时遇到几份格式不清的旧旨,想向陈女史请教御前文书规制。”
柳绿怔了怔:“只是……请教?”
“嗯。”苏识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眸光微闪,“顺便提一句——前日内政院查账,发现一笔‘夜阑香’采买记在御前开支。可我记得,陛下自去年起便禁用此香,嫌其气味浊人神志。你说,是不是哪里记错了?”
柳绿瞬间明白。
这不是询问,是投石问路。
她低头应下:“奴婢……会‘无意’提起。”
次日午后,御前司房。
柳绿捧着几卷旧档,恭敬立于案前,面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困惑:“……所以奴婢实在拿不准,这类加急口谕的签押格式,是否需加盖‘夜值监’印?还请陈女史指点。”
陈砚秋正执笔批阅文书,闻言抬眸,温婉一笑:“小事罢了,拿来我看看。”
她接过册子,目光扫过,神情未变。
直到柳绿状似随意地补了一句:“对了,前日查账时还瞧见一笔‘夜阑香’,每月十两,连支三年,记在御前采买项下。可陛下不是早就不用了么?莫非是底下人误报?”
笔尖一顿。
墨滴落在纸上,晕开一团乌黑。
陈砚秋睫毛微不可察地颤了颤,随即笑容依旧:“许是记错了。宫中账目繁杂,偶有疏漏也不稀奇。”
她语气柔和,仿佛真不在意。
可柳绿走后,她坐在原位良久,指尖轻轻摩挲着袖口金线,眼神渐冷。
当夜三更,内库账房突起火光。
火势不大,扑救及时,未伤屋梁,但堆放旧档的西侧木柜尽数焚毁,尤其是三年前的电子细木,化为灰烬。
消息传来时,苏识正在灯下翻阅一份边关驿报。
她听着回报,脸上毫无波澜,只淡淡道:“知道了。”
身旁侍立的白砚低声道:“属下已确认,火是从内侧书柜引燃,绝非意外。”
苏识轻轻放下茶盏,瓷器与案几相碰,发出清脆一响。
“她烧得真急。”她低语,眸光幽深如井,“怕的不是账,是那一笔‘夜阑香’被追到底。”
她缓缓起身,走向窗旁。
月色如霜,洒落庭院。
远处,九皇子府的方向,一道黑影无声掠过屋脊,消失在夜色深处。
苏识凝望着那片黑暗,唇角终于浮起一丝极淡的笑。
“你以为毁了账本就万事大吉?”
“可你不知道——有些东西,早在你动念之前,就已经被人抄了下来。”苏识没有等火势蔓延,也没有等宫人惊呼。
她早在三日前,便已命白砚悄然潜入内库账房西侧夹壁。
那是一处废弃的暗阁,原为前朝太监私藏密档所设,久无人知。
白砚身法如影,借着夜巡更夫的灯笼余光,在墙砖缝隙间摸索半宿,终在腐朽木板后摸出一卷用油布层层包裹的册子——正是近三年《御前采买实录》的原始副本,未经篡改,字字如铁。
当这份沉甸甸的账册被呈至苏识案前时,烛火正摇曳在三更天边。
她指尖微凉,一页页翻过,目光如刀,剖开纸墨背后的阴谋。
“夜阑香,每月十两,连续二十四月。”她低声念着,指腹摩挲着那一行小字,瞳孔骤然一缩。
这不是贪墨。这是慢性毒。
她立刻调阅医典,查得此香确有安神之效,常用于失眠贵人寝殿熏燃。
但古籍亦载:“久焚此香,魂魄不固,梦乱则志迷,觉时恍惚,若受摄魂。”——长期使用,可令人心智迟滞、记忆错乱,仿佛清醒梦游。
而皇帝自去年起,常于早朝中途停顿,问话重复,对奏章批复也屡现矛盾。
起初众人只道圣躬偶有不适,如今看来……那些深夜由陈砚秋“代拟”的口谕,那些未经记录的军政要务,根本不是皇帝授意,而是太子借着这缕幽香,一点点将父皇推入混沌深渊。
他不要弑君,他要的是——让皇帝活着,却不再是他自己。
苏识脊背泛起寒意,却很快压下。
愤怒是弱者的反应,她只计算胜率。
翌日清晨,她召来柳绿,将账册拆分,仅抽出五笔数额微小、看似寻常的“误记”:两笔药材多支三钱,三笔绸缎虚报尺数。
每笔都不足百金,却都打着“御前特批”旗号。
“把这些交给内政院稽查处,附上条陈。”苏识执笔写下寥寥数字,“或有吏员贪墨,冒用御前名义,请陛下明察。”
柳绿捧册欲走,忽又迟疑:“提举……只报这些?真正的‘夜阑香’……”
“真正的杀招,从不写在折子上。”苏识垂眸,唇角微扬,“我们要的不是掀桌,是让他亲手把棋子推出去。”
果然,当日午时,皇帝览折震怒。
“朕的名义,竟成尔等中饱私囊之便?”他拍案而起,当即下令彻查御前司房三年内所有文书流转与采买记录,暂停陈砚秋一切职司,暂押待审。
风雷之势,瞬息席卷宫禁。
三日后,陈砚秋供出两名下属“擅自仿签印模、虚报开支”,一人下狱,一人自尽于牢中。
她本人因“失察之罪”被革去女史之职,软禁于偏殿,等候发落。
满宫皆叹太子心腹遭重创,权势动摇。
唯有苏识静坐东厢,听着回报,眼神清明如镜。
太子不会让一枚还有用的棋子真正倒下。
但他也不会再信她——一个连账本能被烧的人都守不住秘密,如何再掌御前机要?
信任一旦裂开,便是深渊。
柳绿站在窗下,望着庭院中新扫的灰烬,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我们……是不是也成了他们那样?”
风穿窗棂,吹动案上残卷。
苏识伸手,缓缓抚过那本被抄录多次的账册封皮,指尖留下一道淡淡的印痕。
“不。”她淡淡道,语气温柔却不容置疑,“他们是为了把刀藏进暗处,而我们——”
“只是提前,把刀从别人手里拿回来了。”
苏识指尖停在那页《汤药稽查记录》上,目光如刀锋般冷。
宁神散——三日一剂,由御前女史陈砚秋亲递,交接簿上清清楚楚写着“已验”,可偏偏没有稽查吏副署。
理由写得冠冕堂皇:“御前特例,免双验。”
她缓缓合上册子,唇角微扬,却无半分笑意。
这四个字,是特权的遮羞布,也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口。
小则藏毒于香、改药于盏;大则假传圣旨、调兵换将——只要皇帝昏沉不醒,谁执笔,谁便是天子喉舌。
而执笔之人,正是那个温婉有礼、从不出错的陈砚秋。
苏识眸光微闪,心底推演如棋局落子。
一个女史,能日日近身递药,已是权柄暗生;若再掌控口谕流转、文书出入……那她就不是传话的奴婢,而是藏在龙袍阴影里的影子帝王。
她轻轻叩了三下案几。
不多时,柳绿快步而来,行礼低声道:“提举召我?”
“去调陈砚秋近三年经手的所有御前流转文书。”苏识语气温淡,却字字清晰,“重点筛两项:夜间传召记录,和未录入《起居注》的口谕。”
柳绿心头一凛:“您的意思是……她可能……”
“别猜。”苏识抬眼看了她一眼,目光沉静,“只管查。用‘整理旧档’的名义去办,不必惊动任何人。”
三日后,柳绿再度踏入内政院东厢,手中捧着一叠薄纸,指尖微微发颤。
“共二十七次。”她低声汇报,声音压得极低,“皆为深夜传召,内容涉及禁军夜巡调度、边将家属入京安置、甚至一次关于西境粮道的紧急密折批复……但这些,全未载入《起居注》。”
苏识接过名单,一页页翻看,神色不动,心却渐渐沉下。
每一次口谕,都由陈砚秋“代笔拟旨”,再呈御前匆匆用印。
速度快得反常,流程简得离谱。
更诡异的是,多数时间点,皇帝早已歇下,连值夜太监也称“圣上安寝已久”。
她指腹缓缓划过那一行行墨迹,忽然轻笑一声。
“她不是传话。”苏识眸光如寒星,一字一句落下,“她在造化——皇帝睡着时,她在替他做主。”
殿内死寂。
柳绿呼吸一滞,冷汗悄然滑落鬓角。这话若传出去,足以诛九族。
可苏识眼神清明,冷静得可怕。
她不是愤怒,也不是惊骇,而是在确认一个早已预料的事实。
棋子开始越界了,那就不能再当它是棋子。
但她没有立刻动手。
宫斗最忌雷霆万钧。真正致命的一击,永远藏在风平浪静之后。
“你明日去一趟御前司房,”苏识忽而换了个语气,似闲谈般道,“就说整理档案时遇到几份格式不清的旧旨,想向陈女史请教御前文书规制。”
柳绿怔了怔:“只是……请教?”
“嗯。”苏识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眸光微闪,“顺便提一句——前日内政院查账,发现一笔‘夜阑香’采买记在御前开支。可我记得,陛下自去年起便禁用此香,嫌其气味浊人神志。你说,是不是哪里记错了?”
柳绿瞬间明白。
这不是询问,是投石问路。
她低头应下:“奴婢……会‘无意’提起。”
次日午后,御前司房。
柳绿捧着几卷旧档,恭敬立于案前,面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困惑:“……所以奴婢实在拿不准,这类加急口谕的签押格式,是否需加盖‘夜值监’印?还请陈女史指点。”
陈砚秋正执笔批阅文书,闻言抬眸,温婉一笑:“小事罢了,拿来我看看。”
她接过册子,目光扫过,神情未变。
直到柳绿状似随意地补了一句:“对了,前日查账时还瞧见一笔‘夜阑香’,每月十两,连支三年,记在御前采买项下。可陛下不是早就不用了么?莫非是底下人误报?”
笔尖一顿。
墨滴落在纸上,晕开一团乌黑。
陈砚秋睫毛微不可察地颤了颤,随即笑容依旧:“许是记错了。宫中账目繁杂,偶有疏漏也不稀奇。”
她语气柔和,仿佛真不在意。
可柳绿走后,她坐在原位良久,指尖轻轻摩挲着袖口金线,眼神渐冷。
当夜三更,内库账房突起火光。
火势不大,扑救及时,未伤屋梁,但堆放旧档的西侧木柜尽数焚毁,尤其是三年前的电子细木,化为灰烬。
消息传来时,苏识正在灯下翻阅一份边关驿报。
她听着回报,脸上毫无波澜,只淡淡道:“知道了。”
身旁侍立的白砚低声道:“属下已确认,火是从内侧书柜引燃,绝非意外。”
苏识轻轻放下茶盏,瓷器与案几相碰,发出清脆一响。
“她烧得真急。”她低语,眸光幽深如井,“怕的不是账,是那一笔‘夜阑香’被追到底。”
她缓缓起身,走向窗旁。
月色如霜,洒落庭院。
远处,九皇子府的方向,一道黑影无声掠过屋脊,消失在夜色深处。
苏识凝望着那片黑暗,唇角终于浮起一丝极淡的笑。
“你以为毁了账本就万事大吉?”
“可你不知道——有些东西,早在你动念之前,就已经被人抄了下来。”苏识没有等火势蔓延,也没有等宫人惊呼。
她早在三日前,便已命白砚悄然潜入内库账房西侧夹壁。
那是一处废弃的暗阁,原为前朝太监私藏密档所设,久无人知。
白砚身法如影,借着夜巡更夫的灯笼余光,在墙砖缝隙间摸索半宿,终在腐朽木板后摸出一卷用油布层层包裹的册子——正是近三年《御前采买实录》的原始副本,未经篡改,字字如铁。
当这份沉甸甸的账册被呈至苏识案前时,烛火正摇曳在三更天边。
她指尖微凉,一页页翻过,目光如刀,剖开纸墨背后的阴谋。
“夜阑香,每月十两,连续二十四月。”她低声念着,指腹摩挲着那一行小字,瞳孔骤然一缩。
这不是贪墨。这是慢性毒。
她立刻调阅医典,查得此香确有安神之效,常用于失眠贵人寝殿熏燃。
但古籍亦载:“久焚此香,魂魄不固,梦乱则志迷,觉时恍惚,若受摄魂。”——长期使用,可令人心智迟滞、记忆错乱,仿佛清醒梦游。
而皇帝自去年起,常于早朝中途停顿,问话重复,对奏章批复也屡现矛盾。
起初众人只道圣躬偶有不适,如今看来……那些深夜由陈砚秋“代拟”的口谕,那些未经记录的军政要务,根本不是皇帝授意,而是太子借着这缕幽香,一点点将父皇推入混沌深渊。
他不要弑君,他要的是——让皇帝活着,却不再是他自己。
苏识脊背泛起寒意,却很快压下。
愤怒是弱者的反应,她只计算胜率。
翌日清晨,她召来柳绿,将账册拆分,仅抽出五笔数额微小、看似寻常的“误记”:两笔药材多支三钱,三笔绸缎虚报尺数。
每笔都不足百金,却都打着“御前特批”旗号。
“把这些交给内政院稽查处,附上条陈。”苏识执笔写下寥寥数字,“或有吏员贪墨,冒用御前名义,请陛下明察。”
柳绿捧册欲走,忽又迟疑:“提举……只报这些?真正的‘夜阑香’……”
“真正的杀招,从不写在折子上。”苏识垂眸,唇角微扬,“我们要的不是掀桌,是让他亲手把棋子推出去。”
果然,当日午时,皇帝览折震怒。
“朕的名义,竟成尔等中饱私囊之便?”他拍案而起,当即下令彻查御前司房三年内所有文书流转与采买记录,暂停陈砚秋一切职司,暂押待审。
风雷之势,瞬息席卷宫禁。
三日后,陈砚秋供出两名下属“擅自仿签印模、虚报开支”,一人下狱,一人自尽于牢中。
她本人因“失察之罪”被革去女史之职,软禁于偏殿,等候发落。
满宫皆叹太子心腹遭重创,权势动摇。
唯有苏识静坐东厢,听着回报,眼神清明如镜。
太子不会让一枚还有用的棋子真正倒下。
但他也不会再信她——一个连账本能被烧的人都守不住秘密,如何再掌御前机要?
信任一旦裂开,便是深渊。
柳绿站在窗下,望着庭院中新扫的灰烬,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我们……是不是也成了他们那样?”
风穿窗棂,吹动案上残卷。
苏识伸手,缓缓抚过那本被抄录多次的账册封皮,指尖留下一道淡淡的印痕。
“不。”她淡淡道,语气温柔却不容置疑,“他们是为了把刀藏进暗处,而我们——”
“只是提前,把刀从别人手里拿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