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鼓响,晨雾未散,宫墙内外却已暗流汹涌。
德太妃宫中传出异动——昨夜三更,她于佛前焚香祷告,忽而泪流满面,口中喃喃:“先帝来了……他说血脉蒙冤,社稷将倾!”随即便以指尖刺破掌心,在黄绢上写下血书,字字泣血:“还九皇子清白,否则天罚降世!”
消息如野火燎原,不出半日便烧遍六宫。
宗室震动,几位年高德劭的老亲王竟连夜整顿车驾,准备入宫请愿;朝中清流也纷纷议论,说九皇子自幼失母、遭人构陷,本就是一桩积年冤案,如今连先帝都显灵申冤,岂能再视而不见?
柳绿匆匆赶来,手中攥着刚抄录的口供,声音发颤:“姑姑,这可如何是好?若真让‘天意’坐实了萧玦的冤屈,咱们之前查出的那些证据,反倒像是在逆天而行!”
苏识正坐在内政院偏殿窗下,一盏清茶袅袅生烟。
她听着汇报,脸上没有半分波澜,只轻轻吹了口气,将浮叶拨开,露出沉底的茶叶。
“她要给萧玦‘正名’?”她轻笑一声,眼底却冷得像冰,“那我就让她亲手把刀递过来。”
她当然知道这出戏的真正幕后是谁。
德太妃不过是个傀儡,真正的操盘手,是那个藏在净心庵十年、靠“通灵”二字翻云覆雨的慧真子。
此人曾因蛊惑先帝宠妃被废,如今借尸还魂,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搅乱宫廷,目的只有一个——借“神谕”之名,重塑皇权格局,而赵明凰,则是她选中的棋手。
但苏识不怕“神”,她只信人心。
她起身踱步至案前,提笔写下两道令签,交予柳绿:“即刻从尚药局调两名懂医理的洒扫宫婢,以‘护法祈福’为由,派入德太妃宫中值夜。记住,要看起来毫无干系,只是寻常轮差。”
柳绿接过令签,仍有些不解:“只是两个粗使宫女?能做什么?”
“她们会看到我想看的东西。”苏识眸光微闪,“一个疯癫的老妇人半夜诵咒、写血书,身边若无人照应,岂不危险?总得有人记录她的梦话,查验她的脉象,甚至——闻一闻她点的香。”
她顿了顿,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另外,去赵贵妃那里走一趟,请她代为致意德太妃,就说感念其慈悲为怀、愿替皇室承劫,特赠安神檀香一盒,出自南疆秘制,宁心定魄,最宜静修。”
柳绿一怔:“赵贵妃?她肯?”
“她不仅肯,还会亲自送去。”苏识缓缓坐下,指尖轻叩桌面,节奏如棋落无声,“因为她比谁都清楚,这一局,不是救谁,而是杀谁。”
赵明凰接到消息时正在梳妆,铜镜映出她微微挑起的眉梢。
她盯着那盒包装素雅的檀香,半晌,忽然笑了:“苏识这是要我亲手给她递一把火?”
身旁侍女低声道:“听说德太妃近日频频梦魇,太医院已有备案……这香,真没问题?”
“问题大了。”赵明凰慢条斯理地拿起一支银簪,轻轻插入香块之中,再抽出时,簪尖沾染了一层极细微的青灰色粉末。
她嗅了嗅,眼神骤然锐利,“这不是安神香,是乱神引。微量使用,可致幻听幻视,却不伤身骨,七日内自然代谢无痕。”
她将银簪放回妆匣,笑意更深:“妙啊。不是杀人,是毁言。不是作假,是让人自己说出荒唐话。”
三日后,德太妃再度“通灵”。
佛堂闭门三日,香烟缭绕,她沐浴更衣,焚表上奏,宣称先帝即将降谕。
数位宗亲女眷受邀观礼,皆是平日与太妃交好的老夫人、郡主,准备见证“天命昭彰”一刻。
谁知午时刚过,佛堂内突传尖叫。
“云娘!你为何抱着孩子站在我床前?血……全是血!”德太妃猛然睁开眼,瞳孔涣散,死死盯着空无一物的角落,浑身剧烈颤抖,“不是我推你的!是你自己摔下去的!你说你要告诉先帝我知道密道的事……可那是你逼我的!是你逼我的!”
众人骇然对视,有胆小的已掩面后退。
她又忽然转向一位郡主,嘶声喊道:“你也来了?你也来讨命了?当年你夫君贪墨军饷,是我揭发的,可你丈夫害死我儿子的时候,怎么没想过报应?!”
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竟当众指控皇帝幼年弑杀乳母,又说皇后寝殿地下埋着三具白骨,是前朝余孽所献祭品……
不到半个时辰,宾客尽数离席,脸色铁青。
当晚,流言四起,但风向已变。
“德太妃怕是年纪大了,神志不清了吧?”
“听说她年轻时受过惊厥之症,每逢阴雨就胡言乱语……”
“这般状态,还能通什么灵?怕不是被人利用了。”
连原本支持她的永宁老太妃都摇头叹息:“早年心结未解,如今执念成魔,可怜,也可叹。”
内政院中,柳绿捧着最新密报,难掩兴奋:“成了!所有人都不信她了,连宗亲都在议论她精神失常,再没人提什么‘还九皇子清白’!”
苏识静静听着,手中茶已凉透。
她抬眼望向窗外,月色如霜,宫灯寂寥。
远处德太妃宫中,佛灯依旧亮着,却再无人敢靠近。
真正的猎手,从不急于收网。
她缓缓合上卷宗,低声自语:“你说梦话的样子,可比你说神谕有趣多了。”
风穿回廊,铜铃轻响。
而在贵妃宫中,赵明凰正倚窗品茶,指尖摩挲着那只空了的香盒,眸光幽深。
她忽然对身旁心腹轻声道:“听说太医院早有记录,德太妃年轻时受过惊厥之症,每逢阴雨便会神志不清……这话,若是传进几位老太妃耳里,不知她们作何感想?”第94章 她说的不是梦,是刀(续)
晨光未破,宫檐霜色犹凝。
内政院偏殿中,苏识已坐于案前,手中一卷密报轻若无物,却重如千钧。
柳绿快步进来,压低声音:“贵妃昨儿在宁和堂茶会,当着七八位老太妃、郡主的面,‘不经意’提了一嘴——‘听说太医院早有记录,德太妃年轻时受过惊厥之症,每逢阴雨便会神志不清’。”她顿了顿,’”
苏识指尖轻轻摩挲茶盏边缘,唇角微扬,却不带半分暖意。
“赵明凰啊……”她低笑一声,眸底如寒潭映月,“终于肯亲自下场了。”
这话看似夸张,实则锋利如刃。
赵明凰此举,表面是惋惜,实则是补刀——将德太妃最后一丝可信度彻底碾碎。
从前她说的是“天意”,如今众人只道她是“疯话”。
可笑的是,她越说得真切,越显得癫狂;她越想昭雪冤屈,越被视作执迷不悟。
“当荒诞成了标签,她说的每一句真话,都会变成谎言。”苏识轻声呢喃,仿佛在念一句古老的咒语,“而最可怕的,并非无人相信她……而是有人,正等着她彻底失语。”
她目光一转,落在桌角那份尚未拆封的夜报上。
白砚的字迹刚劲利落,三行小楷却如刀刻石:
“亥时三刻,德太妃心腹宫婢携箱出后角门,至焚纸炉连夜焚烧文书。火光中可见残片有‘兵部’‘密道’字样。另,其人曾三次遣小太监往城东方向递信,皆被截于宫门。”
苏识静静看完,没有下令追查,也没有调人围堵。
反而召来柳绿,低声吩咐:“把那篇《忏悔录》放出去——就让司礼监的耳目在尚书房‘无意’捡到。内容不必改,只加一句:‘愿自承妖言惑众之罪,只求保全皇室颜面,莫牵连无辜’。”
柳绿心头一震:“姑姑是要……让她自己认罪?可她根本不会写这个!”
“没人关心是不是她写的。”苏识抬眼,目光冷冽如霜,“只要大家相信她写了就行。恐慌之下的人,最怕背锅。而一旦有人准备替她‘担责’,那才是真正的好戏开场。”
她缓步走到窗前,推开半扇雕花木窗。
夜风灌入,吹动她鬓边一缕碎发。
远处德太妃宫中,佛灯依旧亮着,孤零零地悬在黑幕之中,像一只不肯闭上的眼睛。
可再亮的灯,照不见人心幽暗。
苏识望着那点微光,低声自语:“现在,就等有人忍不住出来‘救’她了。”
话音未落——
一道黑影如夜鸦掠檐,自德太妃宫墙翻出,衣袂无声,直奔勤政殿方向而去。
身形隐没于重重宫阙之间,快得如同错觉。
唯有廊下铜铃,轻轻一颤,余音袅袅。
苏识站在窗前,指尖缓缓收拢,似握住了整座皇宫的呼吸。
棋子已落,杀机蛰伏。
而真正的执子人,终究要现身了。
德太妃宫中传出异动——昨夜三更,她于佛前焚香祷告,忽而泪流满面,口中喃喃:“先帝来了……他说血脉蒙冤,社稷将倾!”随即便以指尖刺破掌心,在黄绢上写下血书,字字泣血:“还九皇子清白,否则天罚降世!”
消息如野火燎原,不出半日便烧遍六宫。
宗室震动,几位年高德劭的老亲王竟连夜整顿车驾,准备入宫请愿;朝中清流也纷纷议论,说九皇子自幼失母、遭人构陷,本就是一桩积年冤案,如今连先帝都显灵申冤,岂能再视而不见?
柳绿匆匆赶来,手中攥着刚抄录的口供,声音发颤:“姑姑,这可如何是好?若真让‘天意’坐实了萧玦的冤屈,咱们之前查出的那些证据,反倒像是在逆天而行!”
苏识正坐在内政院偏殿窗下,一盏清茶袅袅生烟。
她听着汇报,脸上没有半分波澜,只轻轻吹了口气,将浮叶拨开,露出沉底的茶叶。
“她要给萧玦‘正名’?”她轻笑一声,眼底却冷得像冰,“那我就让她亲手把刀递过来。”
她当然知道这出戏的真正幕后是谁。
德太妃不过是个傀儡,真正的操盘手,是那个藏在净心庵十年、靠“通灵”二字翻云覆雨的慧真子。
此人曾因蛊惑先帝宠妃被废,如今借尸还魂,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搅乱宫廷,目的只有一个——借“神谕”之名,重塑皇权格局,而赵明凰,则是她选中的棋手。
但苏识不怕“神”,她只信人心。
她起身踱步至案前,提笔写下两道令签,交予柳绿:“即刻从尚药局调两名懂医理的洒扫宫婢,以‘护法祈福’为由,派入德太妃宫中值夜。记住,要看起来毫无干系,只是寻常轮差。”
柳绿接过令签,仍有些不解:“只是两个粗使宫女?能做什么?”
“她们会看到我想看的东西。”苏识眸光微闪,“一个疯癫的老妇人半夜诵咒、写血书,身边若无人照应,岂不危险?总得有人记录她的梦话,查验她的脉象,甚至——闻一闻她点的香。”
她顿了顿,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另外,去赵贵妃那里走一趟,请她代为致意德太妃,就说感念其慈悲为怀、愿替皇室承劫,特赠安神檀香一盒,出自南疆秘制,宁心定魄,最宜静修。”
柳绿一怔:“赵贵妃?她肯?”
“她不仅肯,还会亲自送去。”苏识缓缓坐下,指尖轻叩桌面,节奏如棋落无声,“因为她比谁都清楚,这一局,不是救谁,而是杀谁。”
赵明凰接到消息时正在梳妆,铜镜映出她微微挑起的眉梢。
她盯着那盒包装素雅的檀香,半晌,忽然笑了:“苏识这是要我亲手给她递一把火?”
身旁侍女低声道:“听说德太妃近日频频梦魇,太医院已有备案……这香,真没问题?”
“问题大了。”赵明凰慢条斯理地拿起一支银簪,轻轻插入香块之中,再抽出时,簪尖沾染了一层极细微的青灰色粉末。
她嗅了嗅,眼神骤然锐利,“这不是安神香,是乱神引。微量使用,可致幻听幻视,却不伤身骨,七日内自然代谢无痕。”
她将银簪放回妆匣,笑意更深:“妙啊。不是杀人,是毁言。不是作假,是让人自己说出荒唐话。”
三日后,德太妃再度“通灵”。
佛堂闭门三日,香烟缭绕,她沐浴更衣,焚表上奏,宣称先帝即将降谕。
数位宗亲女眷受邀观礼,皆是平日与太妃交好的老夫人、郡主,准备见证“天命昭彰”一刻。
谁知午时刚过,佛堂内突传尖叫。
“云娘!你为何抱着孩子站在我床前?血……全是血!”德太妃猛然睁开眼,瞳孔涣散,死死盯着空无一物的角落,浑身剧烈颤抖,“不是我推你的!是你自己摔下去的!你说你要告诉先帝我知道密道的事……可那是你逼我的!是你逼我的!”
众人骇然对视,有胆小的已掩面后退。
她又忽然转向一位郡主,嘶声喊道:“你也来了?你也来讨命了?当年你夫君贪墨军饷,是我揭发的,可你丈夫害死我儿子的时候,怎么没想过报应?!”
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竟当众指控皇帝幼年弑杀乳母,又说皇后寝殿地下埋着三具白骨,是前朝余孽所献祭品……
不到半个时辰,宾客尽数离席,脸色铁青。
当晚,流言四起,但风向已变。
“德太妃怕是年纪大了,神志不清了吧?”
“听说她年轻时受过惊厥之症,每逢阴雨就胡言乱语……”
“这般状态,还能通什么灵?怕不是被人利用了。”
连原本支持她的永宁老太妃都摇头叹息:“早年心结未解,如今执念成魔,可怜,也可叹。”
内政院中,柳绿捧着最新密报,难掩兴奋:“成了!所有人都不信她了,连宗亲都在议论她精神失常,再没人提什么‘还九皇子清白’!”
苏识静静听着,手中茶已凉透。
她抬眼望向窗外,月色如霜,宫灯寂寥。
远处德太妃宫中,佛灯依旧亮着,却再无人敢靠近。
真正的猎手,从不急于收网。
她缓缓合上卷宗,低声自语:“你说梦话的样子,可比你说神谕有趣多了。”
风穿回廊,铜铃轻响。
而在贵妃宫中,赵明凰正倚窗品茶,指尖摩挲着那只空了的香盒,眸光幽深。
她忽然对身旁心腹轻声道:“听说太医院早有记录,德太妃年轻时受过惊厥之症,每逢阴雨便会神志不清……这话,若是传进几位老太妃耳里,不知她们作何感想?”第94章 她说的不是梦,是刀(续)
晨光未破,宫檐霜色犹凝。
内政院偏殿中,苏识已坐于案前,手中一卷密报轻若无物,却重如千钧。
柳绿快步进来,压低声音:“贵妃昨儿在宁和堂茶会,当着七八位老太妃、郡主的面,‘不经意’提了一嘴——‘听说太医院早有记录,德太妃年轻时受过惊厥之症,每逢阴雨便会神志不清’。”她顿了顿,’”
苏识指尖轻轻摩挲茶盏边缘,唇角微扬,却不带半分暖意。
“赵明凰啊……”她低笑一声,眸底如寒潭映月,“终于肯亲自下场了。”
这话看似夸张,实则锋利如刃。
赵明凰此举,表面是惋惜,实则是补刀——将德太妃最后一丝可信度彻底碾碎。
从前她说的是“天意”,如今众人只道她是“疯话”。
可笑的是,她越说得真切,越显得癫狂;她越想昭雪冤屈,越被视作执迷不悟。
“当荒诞成了标签,她说的每一句真话,都会变成谎言。”苏识轻声呢喃,仿佛在念一句古老的咒语,“而最可怕的,并非无人相信她……而是有人,正等着她彻底失语。”
她目光一转,落在桌角那份尚未拆封的夜报上。
白砚的字迹刚劲利落,三行小楷却如刀刻石:
“亥时三刻,德太妃心腹宫婢携箱出后角门,至焚纸炉连夜焚烧文书。火光中可见残片有‘兵部’‘密道’字样。另,其人曾三次遣小太监往城东方向递信,皆被截于宫门。”
苏识静静看完,没有下令追查,也没有调人围堵。
反而召来柳绿,低声吩咐:“把那篇《忏悔录》放出去——就让司礼监的耳目在尚书房‘无意’捡到。内容不必改,只加一句:‘愿自承妖言惑众之罪,只求保全皇室颜面,莫牵连无辜’。”
柳绿心头一震:“姑姑是要……让她自己认罪?可她根本不会写这个!”
“没人关心是不是她写的。”苏识抬眼,目光冷冽如霜,“只要大家相信她写了就行。恐慌之下的人,最怕背锅。而一旦有人准备替她‘担责’,那才是真正的好戏开场。”
她缓步走到窗前,推开半扇雕花木窗。
夜风灌入,吹动她鬓边一缕碎发。
远处德太妃宫中,佛灯依旧亮着,孤零零地悬在黑幕之中,像一只不肯闭上的眼睛。
可再亮的灯,照不见人心幽暗。
苏识望着那点微光,低声自语:“现在,就等有人忍不住出来‘救’她了。”
话音未落——
一道黑影如夜鸦掠檐,自德太妃宫墙翻出,衣袂无声,直奔勤政殿方向而去。
身形隐没于重重宫阙之间,快得如同错觉。
唯有廊下铜铃,轻轻一颤,余音袅袅。
苏识站在窗前,指尖缓缓收拢,似握住了整座皇宫的呼吸。
棋子已落,杀机蛰伏。
而真正的执子人,终究要现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