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还在城头回荡,余音如铁链拖地,一声声碾过宫墙。
三十六响,是帝崩的诏告,也是乱局开启的号角。
大靖王朝的天,塌了半边,而另一半天,正悬在无数双眼睛之上,摇摇欲坠。
通政司门前,黄绫诏书高悬三日,墨迹早已干涸,可那“先帝驾崩,百官缟素,静候遗诏”十二字,却像刀刻进每个人的心口。
百官跪拜,哭灵声此起彼伏,有人真悲,有人假泣,更多人低垂着头,眼珠子却在暗中流转——谁来执掌这江山?
谁又能压住那蛰伏已久的九皇子?
苏识站在都察院偏廊下,指尖捻着一缕被风吹乱的发丝,目光落在案上那份联名奏本上。
户部右侍郎牵头,三位老御史附议,请太后垂帘听政,引的是前朝“母后临朝”的旧例。
字字恳切,句句忠孝,可她一眼看穿:这不是请命,是逼宫。
“他们要的不是规矩。”她冷笑出声,声音轻得几乎融进风里,“是混乱。”
只有乱了,那些盘根错节的老臣才有机会翻盘;只有让权力落入无主之境,他们才能以“护国”之名,行“分权”之实。
而太后——那位表面慈和、实则野心勃勃的女人,早就在等这一刻。
苏识转身,袖袍一拂,步履沉稳地走向内库书阁。
“柳绿。”她开口,语调不疾不徐,“取《历代宗法辑要》来,我要最全的版本。”
半个时辰后,一册泛黄厚重的典籍摆在她面前。
她翻开,指尖划过一行行蝇头小篆,眼神如鹰隼扫过猎物。
七条先例被她逐一勾出——非嫡非长、无诏无嗣、幼主未立、权臣摄政……每一条都像一把钥匙,对应着当下这扇紧闭的权力之门。
“刻版。”她合上书,眸光锐利,“今夜必须印出五百份,分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还有京中三大报房,一份不能少。”
柳绿心头一震:“大人,这是要……掀规矩?”
“不。”苏识抬眼,唇角微扬,带着几分冷意,“是用他们的规矩,砸他们的局。”
当夜,内政院灯火通明。
油墨香气混着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像是暗流涌动的前奏。
数百份小册子被打包装箱,由信得过的女官悄然送往各衙门。
标题赫然写着:《宗法七鉴:非常之时,继统何依?
》
第二日清晨,京城还未完全苏醒,茶楼酒肆已喧闹起来。
“你听说了吗?皇位不一定传儿子?”一个说书人拍案而起,惊堂木震得茶碗乱跳,“当年靖成祖可是主动让位于贤弟,留下‘社稷为重’的佳话!如今摄政王贤能盖世,百姓安居,难道还拘着那一套‘长幼有序’不成?”
底下听众哗然,有老儒皱眉斥其荒谬,年轻士子却纷纷叫好。
街头巷尾,议论四起。
有人悄悄传阅那本小册子,指指点点:“你看这条,无诏无嗣,群臣共议——如今遗诏未现,岂非正合此例?”
内政院偏厅,苏识端坐于案后,窗外晨光斜照,映得她眉目如画,却冷若寒霜。
柳绿快步进来,压低声音:“报房那边已加印三版,儒林集会已有十余处,都在辩‘贤者居之’是否合礼。西市书摊,您那《宗法七鉴》卖到十两银一本。”
苏识淡淡一笑,端起茶盏吹了口气:“人心一动,旧规就压不住了。”
她说得平静,可眼底深处,却有一簇火苗悄然燃起。
这场棋局,从来不是靠哭灵哭出来的,也不是靠跪拜跪出来的。
是靠人心、规则、舆论,一寸寸撬开的。
而在北衙校场,萧玦一身玄甲,立于高台之上,冷眼俯视三千禁军列阵。
秋风卷起,猎猎作响。
他声音不高,却穿透全场:“边关谍报频传,秋狝将至,恐有乱民借灵驿之机生事。即日起,全城戒严七日,各门出入,须持兵部勘合。”
将领齐声应诺,无人质疑。
可唯有白砚知道,这道命令背后藏着什么。
当夜,密报传来:原兵部尚书外甥已潜入京郊,联络溃卒三百,意图混入灵驿队伍,在祭驾途中刺杀摄政王,制造“逆王弑君”之局。
白砚跪在萧玦帐前,低声禀报完毕,等待裁决。
萧玦坐在灯下,手中把玩着一枚黑玉棋子,良久,才缓缓开口:“沿途驿站,加倍供奉。”
白砚一怔。
“酒要热,肉要鲜,驿丞要笑脸相迎。”萧玦抬眼,眸光如冰刃,“我倒要看看,谁敢在天子脚下,饮下不该喝的东西。”
三日后,计划如期展开。
那批伪装成灵役的溃卒,在第三站驿站饱食一顿后尽数昏倒,连兵器都来不及摸出。
亲卫连夜押送,直接打入大理寺地牢,连口供都未录,便消失于无形。
朝中风声渐紧,人人自危。
而苏识,终于踏上了太常寺的石阶。
她今日着深青宫装,领口绣银线云纹,腰间佩玉无瑕。
脚步不急不缓,仿佛只是去赴一场寻常议事。
可她心中清楚——
真正的终章,才刚刚拉开帷幕。
她仰头望了一眼太常寺门楣上的匾额,轻声道:“谥者,行之迹也……一字之差,便是千秋定论。”
指尖微动,似有棋子落盘的错觉。
但她没有回头,只淡淡吩咐身旁柳绿:“备笔墨。我要亲自拟一份谥议。”第117章 昭字定鼎,雷霆藏锋
太常寺正殿,檀香缭绕,青烟盘旋如诉。
苏识立于阶前,深青宫装衬得她身形清瘦却挺拔如松。
她手中捧着一卷素笺,指尖微动,仿佛抚过千钧之重的史笔。
满堂礼官、博士、太常卿皆肃然而坐,目光或审视、或讥诮、或期待——他们等着看这位新晋监国副丞相如何在祖宗礼法前折戟沉沙。
毕竟,谥号非小事,乃后世评君之名器,一字定千秋。
礼部尚书周崇安轻咳一声,须发皆白,声如洪钟:“先帝在位二十三载,四海承平,边患不兴,此‘靖’字最是贴切——安民则静,治国有度,岂非盛世之象?”
他话音未落,已有数人颔首附和。
苏识却不慌不忙,将手中素笺缓缓展开,声音清冷如泉击石:
“《谥法解》有云:‘靖’者,柔德安众也。然亦含‘隐而不彰、守成无为’之意。试问诸公,先帝晚年倦政,权柄旁落,六部壅塞,内库亏空,百姓虽安而不知其主,天下虽治而不见其光——此非‘安而不显,治而无功’乎?”
满堂一静。
她步步上前,目光如刃扫过众人:“若以‘昭’字代之,又当如何?《逸周书·谥法》曰:‘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纵有过失,亦不失明德之象。况‘昭文皇帝’四字并列,既彰文治之基,又启来日之望——岂不更合当下时局?”
周崇安脸色微变,怒而起:“你这是借谥议政!逾制妄言!”
“我言出典籍,据理而争。”苏识眉峰不动,反手抽出三册古本,“《汉礼稽疑》载孝宣帝初谥‘思’,群臣以为贬,改‘宣’方定;唐睿宗崩后,本拟‘安’,经廷议改为‘睿’,因其‘虽退犹摄,实掌国纲’。先例昭然,何来逾制?”
她连抛三问,字字如锤:
“先帝若真功业昭着,为何遗诏迟迟未现?”
“若真民心所向,为何京畿七县联名请愿减免赋税?”
“若真社稷稳固,又何须九皇子摄政、百官共议继统?”
一句比一句凌厉,一问比一问诛心。
周崇安张口欲辩,喉头却像被什么堵住,终究颓然坐回椅中。
大殿寂静无声,唯有香火噼啪作响。
太常卿颤巍巍起身,宣道:“议定……先帝谥号为‘昭文皇帝’。”
钟磬轻鸣,仿佛为旧时代送终。
苏识转身离去,衣袖拂过门槛,未留一眼。
她知道,这一字之改,不只是抹去一个帝王的光环,更是斩断旧党以“先帝遗志”为盾牌的所有借口。
从此之后,新政可推,旧规可破,天下之论,已由她执笔改写。
夜深,内政院文书阁灯火未熄。
萧玦踏着雨后湿滑的青砖而来,玄袍沾露,眉宇凝霜。
他推门而入,见苏识伏案疾书,袖口染墨,发丝散乱,却眼神清明如星。
“若群臣执意推举宗室旁支,”他低声开口,嗓音低沉如铁,“你可还有后手?”
苏识抬眸,唇角微扬,竟带几分冷艳笑意。
她将一页誊抄整齐的簿册推至案前——《皇族血脉稽查录》七个朱砂小字,刺目惊心。
“三个月前,我已命暗线彻查所有近支宗亲三代婚配与子嗣。”她语调平静,却字字如刀,“十二人出身存疑,其中三人母系出自罪籍;七人涉嫌冒籍顶替,更有甚者,生父非宗室而敢称龙胤……谁若提‘立贤’,我就让他先自清门户。”
窗外忽有惊雷炸裂,电光撕开浓云,刹那照亮她眼底寒芒——那不是权谋者的算计,而是执棋者俯瞰众生的凛冽。
棋盘已布尽,只待落子封喉。
而在坤宁宫深处,烛火幽幽,帷帐低垂。
一道纤影悄然立于灵前,指尖抚过香炉边缘,唇角勾起一抹悲悯与狠绝交织的弧度。
明日,将是灵驾移殡景陵之前夜。
三十六响,是帝崩的诏告,也是乱局开启的号角。
大靖王朝的天,塌了半边,而另一半天,正悬在无数双眼睛之上,摇摇欲坠。
通政司门前,黄绫诏书高悬三日,墨迹早已干涸,可那“先帝驾崩,百官缟素,静候遗诏”十二字,却像刀刻进每个人的心口。
百官跪拜,哭灵声此起彼伏,有人真悲,有人假泣,更多人低垂着头,眼珠子却在暗中流转——谁来执掌这江山?
谁又能压住那蛰伏已久的九皇子?
苏识站在都察院偏廊下,指尖捻着一缕被风吹乱的发丝,目光落在案上那份联名奏本上。
户部右侍郎牵头,三位老御史附议,请太后垂帘听政,引的是前朝“母后临朝”的旧例。
字字恳切,句句忠孝,可她一眼看穿:这不是请命,是逼宫。
“他们要的不是规矩。”她冷笑出声,声音轻得几乎融进风里,“是混乱。”
只有乱了,那些盘根错节的老臣才有机会翻盘;只有让权力落入无主之境,他们才能以“护国”之名,行“分权”之实。
而太后——那位表面慈和、实则野心勃勃的女人,早就在等这一刻。
苏识转身,袖袍一拂,步履沉稳地走向内库书阁。
“柳绿。”她开口,语调不疾不徐,“取《历代宗法辑要》来,我要最全的版本。”
半个时辰后,一册泛黄厚重的典籍摆在她面前。
她翻开,指尖划过一行行蝇头小篆,眼神如鹰隼扫过猎物。
七条先例被她逐一勾出——非嫡非长、无诏无嗣、幼主未立、权臣摄政……每一条都像一把钥匙,对应着当下这扇紧闭的权力之门。
“刻版。”她合上书,眸光锐利,“今夜必须印出五百份,分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还有京中三大报房,一份不能少。”
柳绿心头一震:“大人,这是要……掀规矩?”
“不。”苏识抬眼,唇角微扬,带着几分冷意,“是用他们的规矩,砸他们的局。”
当夜,内政院灯火通明。
油墨香气混着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像是暗流涌动的前奏。
数百份小册子被打包装箱,由信得过的女官悄然送往各衙门。
标题赫然写着:《宗法七鉴:非常之时,继统何依?
》
第二日清晨,京城还未完全苏醒,茶楼酒肆已喧闹起来。
“你听说了吗?皇位不一定传儿子?”一个说书人拍案而起,惊堂木震得茶碗乱跳,“当年靖成祖可是主动让位于贤弟,留下‘社稷为重’的佳话!如今摄政王贤能盖世,百姓安居,难道还拘着那一套‘长幼有序’不成?”
底下听众哗然,有老儒皱眉斥其荒谬,年轻士子却纷纷叫好。
街头巷尾,议论四起。
有人悄悄传阅那本小册子,指指点点:“你看这条,无诏无嗣,群臣共议——如今遗诏未现,岂非正合此例?”
内政院偏厅,苏识端坐于案后,窗外晨光斜照,映得她眉目如画,却冷若寒霜。
柳绿快步进来,压低声音:“报房那边已加印三版,儒林集会已有十余处,都在辩‘贤者居之’是否合礼。西市书摊,您那《宗法七鉴》卖到十两银一本。”
苏识淡淡一笑,端起茶盏吹了口气:“人心一动,旧规就压不住了。”
她说得平静,可眼底深处,却有一簇火苗悄然燃起。
这场棋局,从来不是靠哭灵哭出来的,也不是靠跪拜跪出来的。
是靠人心、规则、舆论,一寸寸撬开的。
而在北衙校场,萧玦一身玄甲,立于高台之上,冷眼俯视三千禁军列阵。
秋风卷起,猎猎作响。
他声音不高,却穿透全场:“边关谍报频传,秋狝将至,恐有乱民借灵驿之机生事。即日起,全城戒严七日,各门出入,须持兵部勘合。”
将领齐声应诺,无人质疑。
可唯有白砚知道,这道命令背后藏着什么。
当夜,密报传来:原兵部尚书外甥已潜入京郊,联络溃卒三百,意图混入灵驿队伍,在祭驾途中刺杀摄政王,制造“逆王弑君”之局。
白砚跪在萧玦帐前,低声禀报完毕,等待裁决。
萧玦坐在灯下,手中把玩着一枚黑玉棋子,良久,才缓缓开口:“沿途驿站,加倍供奉。”
白砚一怔。
“酒要热,肉要鲜,驿丞要笑脸相迎。”萧玦抬眼,眸光如冰刃,“我倒要看看,谁敢在天子脚下,饮下不该喝的东西。”
三日后,计划如期展开。
那批伪装成灵役的溃卒,在第三站驿站饱食一顿后尽数昏倒,连兵器都来不及摸出。
亲卫连夜押送,直接打入大理寺地牢,连口供都未录,便消失于无形。
朝中风声渐紧,人人自危。
而苏识,终于踏上了太常寺的石阶。
她今日着深青宫装,领口绣银线云纹,腰间佩玉无瑕。
脚步不急不缓,仿佛只是去赴一场寻常议事。
可她心中清楚——
真正的终章,才刚刚拉开帷幕。
她仰头望了一眼太常寺门楣上的匾额,轻声道:“谥者,行之迹也……一字之差,便是千秋定论。”
指尖微动,似有棋子落盘的错觉。
但她没有回头,只淡淡吩咐身旁柳绿:“备笔墨。我要亲自拟一份谥议。”第117章 昭字定鼎,雷霆藏锋
太常寺正殿,檀香缭绕,青烟盘旋如诉。
苏识立于阶前,深青宫装衬得她身形清瘦却挺拔如松。
她手中捧着一卷素笺,指尖微动,仿佛抚过千钧之重的史笔。
满堂礼官、博士、太常卿皆肃然而坐,目光或审视、或讥诮、或期待——他们等着看这位新晋监国副丞相如何在祖宗礼法前折戟沉沙。
毕竟,谥号非小事,乃后世评君之名器,一字定千秋。
礼部尚书周崇安轻咳一声,须发皆白,声如洪钟:“先帝在位二十三载,四海承平,边患不兴,此‘靖’字最是贴切——安民则静,治国有度,岂非盛世之象?”
他话音未落,已有数人颔首附和。
苏识却不慌不忙,将手中素笺缓缓展开,声音清冷如泉击石:
“《谥法解》有云:‘靖’者,柔德安众也。然亦含‘隐而不彰、守成无为’之意。试问诸公,先帝晚年倦政,权柄旁落,六部壅塞,内库亏空,百姓虽安而不知其主,天下虽治而不见其光——此非‘安而不显,治而无功’乎?”
满堂一静。
她步步上前,目光如刃扫过众人:“若以‘昭’字代之,又当如何?《逸周书·谥法》曰:‘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纵有过失,亦不失明德之象。况‘昭文皇帝’四字并列,既彰文治之基,又启来日之望——岂不更合当下时局?”
周崇安脸色微变,怒而起:“你这是借谥议政!逾制妄言!”
“我言出典籍,据理而争。”苏识眉峰不动,反手抽出三册古本,“《汉礼稽疑》载孝宣帝初谥‘思’,群臣以为贬,改‘宣’方定;唐睿宗崩后,本拟‘安’,经廷议改为‘睿’,因其‘虽退犹摄,实掌国纲’。先例昭然,何来逾制?”
她连抛三问,字字如锤:
“先帝若真功业昭着,为何遗诏迟迟未现?”
“若真民心所向,为何京畿七县联名请愿减免赋税?”
“若真社稷稳固,又何须九皇子摄政、百官共议继统?”
一句比一句凌厉,一问比一问诛心。
周崇安张口欲辩,喉头却像被什么堵住,终究颓然坐回椅中。
大殿寂静无声,唯有香火噼啪作响。
太常卿颤巍巍起身,宣道:“议定……先帝谥号为‘昭文皇帝’。”
钟磬轻鸣,仿佛为旧时代送终。
苏识转身离去,衣袖拂过门槛,未留一眼。
她知道,这一字之改,不只是抹去一个帝王的光环,更是斩断旧党以“先帝遗志”为盾牌的所有借口。
从此之后,新政可推,旧规可破,天下之论,已由她执笔改写。
夜深,内政院文书阁灯火未熄。
萧玦踏着雨后湿滑的青砖而来,玄袍沾露,眉宇凝霜。
他推门而入,见苏识伏案疾书,袖口染墨,发丝散乱,却眼神清明如星。
“若群臣执意推举宗室旁支,”他低声开口,嗓音低沉如铁,“你可还有后手?”
苏识抬眸,唇角微扬,竟带几分冷艳笑意。
她将一页誊抄整齐的簿册推至案前——《皇族血脉稽查录》七个朱砂小字,刺目惊心。
“三个月前,我已命暗线彻查所有近支宗亲三代婚配与子嗣。”她语调平静,却字字如刀,“十二人出身存疑,其中三人母系出自罪籍;七人涉嫌冒籍顶替,更有甚者,生父非宗室而敢称龙胤……谁若提‘立贤’,我就让他先自清门户。”
窗外忽有惊雷炸裂,电光撕开浓云,刹那照亮她眼底寒芒——那不是权谋者的算计,而是执棋者俯瞰众生的凛冽。
棋盘已布尽,只待落子封喉。
而在坤宁宫深处,烛火幽幽,帷帐低垂。
一道纤影悄然立于灵前,指尖抚过香炉边缘,唇角勾起一抹悲悯与狠绝交织的弧度。
明日,将是灵驾移殡景陵之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