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如注,檐角铜铃在风中发出凄厉的呜咽。
苏识立于偏殿窗前,手中那份《历代祭祀损耗清单》静静摊开在案上。
墨迹未干的“人油蜡烛三十斤”七个字,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像一道撕裂太平假象的伤口。
她指尖轻抚纸面,目光沉静,却似有雷霆在眼底翻涌。
这一笔,是饵。
华贵妃那晚的话仍在耳畔:“星轨归位夜,魂门开启时。”——十年一次,望夜当空,天象交汇,正是“司命监”举行献祭的吉时。
而宗庙地底那座从未有人踏足的别殿,便是仪式的核心所在。
可那里,连皇帝祭祖都不得入内,唯有掌礼官与几名老祭司持钥通行,形同禁区。
要破局,就得逼他们动。
她早已算准:若“心枢”真在筹备仪式,必然需要特制灯油。
而一旦账册中出现这笔异常采买,对方要么压下不报,暴露其对内务系统的掌控;要么顺水推舟,补发密令追加物资——后者,才是真正露出马脚的机会。
她等的,就是那只伸出来的手。
次日清晨,消息便来了。
宗庙掌礼官急赴礼部,手持一道盖有先帝私印的密令,要求即刻调拨“特制长明灯油”三十斤,称“祭祀所需,不得延误”。
语气强硬,程序却漏洞百出——先帝驾崩已逾八年,私印早已封存,且此类事务历来由内务府统筹,何须掌礼官越级上报?
更诡异的是,密令纸张新旧程度与印泥色泽皆有细微偏差,显系仿造。
苏识接过副本,只看了一眼,唇角便勾起一丝极冷的弧度。
“先帝从未批过此类条陈。”她声音平静,却如刀锋划过冰面,“查一查近三年所有用印记录,尤其是子月前后。”
她不需要证据堆叠,她只需要确认一件事:这个组织不仅存在,而且已经渗透到了能伪造皇命、操控祭祀流程的地步。
他们不是江湖术士,也不是宫中佞臣,而是一个盘踞百年、凌驾于制度之上的影子政权。
他们借鬼神之名,行窃国之实。
而她的母亲,那位曾在先帝朝以才智闻名、却在十年前突遭贬黜、最终暴毙于冷宫的女官……是否也死于这场名为“轮回”的献祭?
苏识闭了闭眼,压下心头翻涌的寒意。
不能乱。情绪是破绽,冲动是死路。
她转身走入影阁密室,柳绿已在等候,手中捧着一只密封陶罐。
“工役带回来的。”柳绿低声,“从地宫墙缝刮下的残烛灰烬。”
苏识戴上素白手套,小心取出一点粉末,置于银针之上,投入特制焰炉。
火焰瞬间转为幽绿,边缘泛起腥臭黄烟。
人体脂肪燃烧特征。
她指尖微颤,随即握紧成拳。
果然如此。
所谓“心枢周期”,根本不是什么玄学命数,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仪式性谋杀。
每十年,选一名智慧超群、心智清明的女性作为“异识者”献祭,将其生命炼化为某种能量,供“司命监”延续其对王朝命运的操控。
她们的灵魂被点燃,成为照亮权柄之路的“人皮灯”。
而她手中的半枚青铜符牌,母亲遗留的手札,还有那幅与她面容重合的画像……一切都在指向一个恐怖的真相:
她,本就是下一任“祭品”。
窗外雷声滚滚,仿佛天地也在震怒。
但她没有惊惶,没有悲泣,甚至没有愤怒爆发。
她只是缓缓将陶罐封好,放入铁柜最深处,然后提笔,在空白竹简上写下四个大字:
宗庙异动
这不是告发,而是存证。
她要的不是一时震慑,而是系统性瓦解。
她起身,走到墙边机关前,按下暗钮。
整面书架缓缓移开,露出后方一幅巨大的皇宫地脉图。
红线密布,标注着历年异常震动节点。
她将今夜测震铜铃传回的数据叠加其上,赫然发现——宗庙地底的频率波动,竟与承恩殿地底完全共鸣。
地下,有通道。
而且直通当年母亲居住的偏殿旧址。
苏识盯着地图良久,终于转身,取来一方素笺,落笔如刀:
“祭祀非私器,国典须共守。”
字字无声,却似千钧压顶。
夜雨未歇,宫灯在湿冷的风中摇曳,仿佛随时会被黑暗吞噬。
苏识站在内阁议政殿外的回廊尽头,手中那份《宗庙制度改革草案》已被雨水打湿一角,她却浑然不觉。
纸页上的字迹清晰冷峻,每一条都如刀削斧凿:
“凡祭祀采买,须经枢政阁三司联署备案,违者以僭越论处。”
“地宫、别殿等隐秘建制,应绘入皇宫总图,由工部与内务府共同校勘存档。”
“掌礼官任免,需经吏部考绩、御史台监察,不得私授。”
这不是改革,是宣战。
只要有人反对,就必须现身。
果然,次日早朝,太子太傅周明远第一个出列,声音沉稳却不容置疑:“协理国务夫人此议,恐有违祖制。祭祀乃通天之事,岂容俗务干预?若事事备案,岂非质疑列祖列宗受享之诚?”
他话音未落,礼部尚书也附议:“地宫为先帝安魂之所,历来禁绘图纸,贸然测绘,恐惊扰龙脉。”
群臣沉默间,已有三四人陆续发声阻挠,语气或激愤、或悲悯,但无一例外,都在极力维护宗庙的“神圣不可侵”。
苏识立于女官席首,垂眸静听,唇角微不可察地扬起。
——鱼,动了。
她缓缓抬头,目光穿过金殿重重帷帐,落在龙椅之上。
萧玦端坐不动,玄色龙袍衬得他面色愈发冷峻。
他听着那些冠冕堂皇的谏言,指尖轻轻敲击扶手,节奏缓慢,却带着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直到最后一声反对落下,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如寒铁坠地:
“朕想知道,”他眸光一扫,“谁在替列祖列宗做主?是跪在这里的诸位,还是藏在宗庙地下的‘司命’?”
满殿骤然死寂。
有人额角渗汗,有人低头避视,更有甚者,袖中手指几近掐破掌心。
退朝钟响,百官仓皇散去,仿佛逃离一场无形审判。
苏识还未走下台阶,白砚已疾步而来,黑甲染泥,神色凝重。
“宗庙外围发现一名黑袍祭司逃离踪迹,禁军追至西角门断崖,人已跳崖失踪。”他递上一只油布包裹的符牌,声音压得极低,“但他遗落了这个。”
苏识接过,指尖触到一片黏腻血痕。
符牌正面阴刻“司命”二字,笔锋诡谲,透着邪异;背面,则是一串细若蚊足的编号——寅字柒拾叁号。
她心头猛地一震。
从袖中取出母亲遗留的半枚青铜符牌,边缘磨损严重,唯有中央“识”字尚存。
她将两枚符牌轻轻相碰——
“叮”的一声清响,在雨后的寂静里格外刺耳。
材质相同,纹路吻合,像是同一块木版所铸。
可编号……为何会出现在当朝太子太傅的私印序列中?
她抬眼望向宗庙方向,浓云蔽月,乌鸦惊飞,整座宫殿宛如一头蛰伏的巨兽,静静等待下一个祭品步入其腹。
萧玦不知何时已走到她身侧,玄氅猎猎,眸色深不见底。
“你说你要共治天下……”她低声开口,声音轻得像梦呓,却又坚定如铁,“现在,我要你陪我闯一次鬼门关。”
他没有回答,只是缓缓抽出腰间佩剑。
剑锋划过掌心,鲜血滴落,正好落在她手背上,滚烫如火。
“这一局,”他盯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不准你再一个人进局。”
夜风卷起她的斗篷,猎猎作响。
密室烛火将熄未熄,她将两枚符牌并置于案前,就着幽微火光细细比对。
忽然,她瞳孔一缩——
那“寅字柒拾叁号”的刻痕之下,竟隐约可见一行极浅的小字,似是被人刻意磨去又重新刻上……而原编号的残迹,依稀可辨:
癸卯年·太傅府记事吏·陈九龄。
苏识立于偏殿窗前,手中那份《历代祭祀损耗清单》静静摊开在案上。
墨迹未干的“人油蜡烛三十斤”七个字,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像一道撕裂太平假象的伤口。
她指尖轻抚纸面,目光沉静,却似有雷霆在眼底翻涌。
这一笔,是饵。
华贵妃那晚的话仍在耳畔:“星轨归位夜,魂门开启时。”——十年一次,望夜当空,天象交汇,正是“司命监”举行献祭的吉时。
而宗庙地底那座从未有人踏足的别殿,便是仪式的核心所在。
可那里,连皇帝祭祖都不得入内,唯有掌礼官与几名老祭司持钥通行,形同禁区。
要破局,就得逼他们动。
她早已算准:若“心枢”真在筹备仪式,必然需要特制灯油。
而一旦账册中出现这笔异常采买,对方要么压下不报,暴露其对内务系统的掌控;要么顺水推舟,补发密令追加物资——后者,才是真正露出马脚的机会。
她等的,就是那只伸出来的手。
次日清晨,消息便来了。
宗庙掌礼官急赴礼部,手持一道盖有先帝私印的密令,要求即刻调拨“特制长明灯油”三十斤,称“祭祀所需,不得延误”。
语气强硬,程序却漏洞百出——先帝驾崩已逾八年,私印早已封存,且此类事务历来由内务府统筹,何须掌礼官越级上报?
更诡异的是,密令纸张新旧程度与印泥色泽皆有细微偏差,显系仿造。
苏识接过副本,只看了一眼,唇角便勾起一丝极冷的弧度。
“先帝从未批过此类条陈。”她声音平静,却如刀锋划过冰面,“查一查近三年所有用印记录,尤其是子月前后。”
她不需要证据堆叠,她只需要确认一件事:这个组织不仅存在,而且已经渗透到了能伪造皇命、操控祭祀流程的地步。
他们不是江湖术士,也不是宫中佞臣,而是一个盘踞百年、凌驾于制度之上的影子政权。
他们借鬼神之名,行窃国之实。
而她的母亲,那位曾在先帝朝以才智闻名、却在十年前突遭贬黜、最终暴毙于冷宫的女官……是否也死于这场名为“轮回”的献祭?
苏识闭了闭眼,压下心头翻涌的寒意。
不能乱。情绪是破绽,冲动是死路。
她转身走入影阁密室,柳绿已在等候,手中捧着一只密封陶罐。
“工役带回来的。”柳绿低声,“从地宫墙缝刮下的残烛灰烬。”
苏识戴上素白手套,小心取出一点粉末,置于银针之上,投入特制焰炉。
火焰瞬间转为幽绿,边缘泛起腥臭黄烟。
人体脂肪燃烧特征。
她指尖微颤,随即握紧成拳。
果然如此。
所谓“心枢周期”,根本不是什么玄学命数,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仪式性谋杀。
每十年,选一名智慧超群、心智清明的女性作为“异识者”献祭,将其生命炼化为某种能量,供“司命监”延续其对王朝命运的操控。
她们的灵魂被点燃,成为照亮权柄之路的“人皮灯”。
而她手中的半枚青铜符牌,母亲遗留的手札,还有那幅与她面容重合的画像……一切都在指向一个恐怖的真相:
她,本就是下一任“祭品”。
窗外雷声滚滚,仿佛天地也在震怒。
但她没有惊惶,没有悲泣,甚至没有愤怒爆发。
她只是缓缓将陶罐封好,放入铁柜最深处,然后提笔,在空白竹简上写下四个大字:
宗庙异动
这不是告发,而是存证。
她要的不是一时震慑,而是系统性瓦解。
她起身,走到墙边机关前,按下暗钮。
整面书架缓缓移开,露出后方一幅巨大的皇宫地脉图。
红线密布,标注着历年异常震动节点。
她将今夜测震铜铃传回的数据叠加其上,赫然发现——宗庙地底的频率波动,竟与承恩殿地底完全共鸣。
地下,有通道。
而且直通当年母亲居住的偏殿旧址。
苏识盯着地图良久,终于转身,取来一方素笺,落笔如刀:
“祭祀非私器,国典须共守。”
字字无声,却似千钧压顶。
夜雨未歇,宫灯在湿冷的风中摇曳,仿佛随时会被黑暗吞噬。
苏识站在内阁议政殿外的回廊尽头,手中那份《宗庙制度改革草案》已被雨水打湿一角,她却浑然不觉。
纸页上的字迹清晰冷峻,每一条都如刀削斧凿:
“凡祭祀采买,须经枢政阁三司联署备案,违者以僭越论处。”
“地宫、别殿等隐秘建制,应绘入皇宫总图,由工部与内务府共同校勘存档。”
“掌礼官任免,需经吏部考绩、御史台监察,不得私授。”
这不是改革,是宣战。
只要有人反对,就必须现身。
果然,次日早朝,太子太傅周明远第一个出列,声音沉稳却不容置疑:“协理国务夫人此议,恐有违祖制。祭祀乃通天之事,岂容俗务干预?若事事备案,岂非质疑列祖列宗受享之诚?”
他话音未落,礼部尚书也附议:“地宫为先帝安魂之所,历来禁绘图纸,贸然测绘,恐惊扰龙脉。”
群臣沉默间,已有三四人陆续发声阻挠,语气或激愤、或悲悯,但无一例外,都在极力维护宗庙的“神圣不可侵”。
苏识立于女官席首,垂眸静听,唇角微不可察地扬起。
——鱼,动了。
她缓缓抬头,目光穿过金殿重重帷帐,落在龙椅之上。
萧玦端坐不动,玄色龙袍衬得他面色愈发冷峻。
他听着那些冠冕堂皇的谏言,指尖轻轻敲击扶手,节奏缓慢,却带着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直到最后一声反对落下,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如寒铁坠地:
“朕想知道,”他眸光一扫,“谁在替列祖列宗做主?是跪在这里的诸位,还是藏在宗庙地下的‘司命’?”
满殿骤然死寂。
有人额角渗汗,有人低头避视,更有甚者,袖中手指几近掐破掌心。
退朝钟响,百官仓皇散去,仿佛逃离一场无形审判。
苏识还未走下台阶,白砚已疾步而来,黑甲染泥,神色凝重。
“宗庙外围发现一名黑袍祭司逃离踪迹,禁军追至西角门断崖,人已跳崖失踪。”他递上一只油布包裹的符牌,声音压得极低,“但他遗落了这个。”
苏识接过,指尖触到一片黏腻血痕。
符牌正面阴刻“司命”二字,笔锋诡谲,透着邪异;背面,则是一串细若蚊足的编号——寅字柒拾叁号。
她心头猛地一震。
从袖中取出母亲遗留的半枚青铜符牌,边缘磨损严重,唯有中央“识”字尚存。
她将两枚符牌轻轻相碰——
“叮”的一声清响,在雨后的寂静里格外刺耳。
材质相同,纹路吻合,像是同一块木版所铸。
可编号……为何会出现在当朝太子太傅的私印序列中?
她抬眼望向宗庙方向,浓云蔽月,乌鸦惊飞,整座宫殿宛如一头蛰伏的巨兽,静静等待下一个祭品步入其腹。
萧玦不知何时已走到她身侧,玄氅猎猎,眸色深不见底。
“你说你要共治天下……”她低声开口,声音轻得像梦呓,却又坚定如铁,“现在,我要你陪我闯一次鬼门关。”
他没有回答,只是缓缓抽出腰间佩剑。
剑锋划过掌心,鲜血滴落,正好落在她手背上,滚烫如火。
“这一局,”他盯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不准你再一个人进局。”
夜风卷起她的斗篷,猎猎作响。
密室烛火将熄未熄,她将两枚符牌并置于案前,就着幽微火光细细比对。
忽然,她瞳孔一缩——
那“寅字柒拾叁号”的刻痕之下,竟隐约可见一行极浅的小字,似是被人刻意磨去又重新刻上……而原编号的残迹,依稀可辨:
癸卯年·太傅府记事吏·陈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