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笑出声,笑声极轻,却似卸下了千斤重担。
原来她从未想被人供奉。
她只想让人睁开眼,用自己的脑子看这个世界。
数日后,京城礼部传出噩耗:尚书大人病危。
临终前,他召独子至榻前,气息微弱,手指颤抖地指向窗外廊下。
两名小吏正在争执新赋税法的利弊,一人引经据典,句句不离《止观录》中“人心可测,行为有律”;另一人却不言语,只摊开户籍册与粮产簿,逐条比对各县收成、人口流动、物价浮动,一一推演新政可能引发的动荡。
老人喘息着道:“你看那个不说话、只翻账本的……他才是真懂她的人。”
儿子愕然,继而泪落如雨。
次日,他上书请废“识学典籍馆”,奏设“实务推演堂”,专训官吏以数据析政、以实证断策。
诏准当日,京中士林震动,有人讥讽此举“舍大道而逐小技”,可更多年轻学子涌入堂中,争相学习如何用一张图表预测灾荒,如何从市集菜价波动察觉银钱紧缩。
风,正悄然改变方向。
然而就在这一片沉静变革之中,北疆快马疾驰而来,带来一封紧急国书。
草原部落再遣使者入京——这一次,却非为求学。
使者神情愤慨,双手捧函,似握重罪证物。
朝堂之上,群臣屏息,不知何事惊动四夷。
萧玦端坐龙椅,目光平静如古井,唯指尖微微收紧,落在扶手雕龙之目上。
而这一次,有人试图玷污那阵风的名字。
第253章 风往哪儿吹,她就在哪儿(续)
北疆快马踏碎残月,蹄声如鼓,直撞皇城九门。
草原使者立于金殿中央,皮袍染尘,双目赤红。
他高举一卷羊皮文书,声如裂帛:“大靖皇帝!我族世代奉‘识夫人’为智者之光,千里来学,只为得其一语点拨。可如今,南境邻族竟伪造《识夫人遗训·牧草篇》,假托天启,蛊惑牧民献牛羊为‘供理之祭’!三万头牲畜尽归其手,饥荒将至,百姓无粮过冬!”
满朝哗然。
礼部尚书颤声质问:“此等邪说,从何而来?”
“就来自你们供在太庙侧殿的‘止观录残卷’!”使者怒指宫墙,“你们把她的字当经,他们便拿她的名作刀!若不正本清源,天下将有千百个‘识夫人’,人人皆可借名行骗!”
群臣面面相觑。
有人低语:“那毕竟是先帝宠信的掌事姑姑……如今又被尊为‘识学之母’,岂能轻易否认?”
萧玦静坐龙椅之上,未动分毫,唯有指尖缓缓松开雕龙眼珠,转而轻叩扶手三下。
三声落,禁军入殿,取火盆置于丹墀中央。
他起身,玄袍翻涌如夜潮,亲自走下玉阶,从使者手中接过那卷伪经。
羊皮粗糙,墨迹新染,字形刻意模仿苏识昔日批注笔意——连那微微左倾的收笔弧度都仿得惟妙惟肖。
可笑。
也令人愤怒。
他当众展开,冷眸扫过一字一句,忽而一笑:“她说过,人心不是靠几句箴言就能读懂的。你们却偏偏要把活人变成神像,再让骗子爬上去戴冠。”
话音落下,他将伪经掷入火盆。
烈焰腾起,映亮他半边脸庞,明暗交错,宛如刀刻。
“烧了。”他说,“明日午时,太庙前焚之示众。凡此后以‘识夫人’之名立教、聚众、敛财者——无论贵贱,不论出处,皆视为欺世盗名,诛无赦。”
朝堂死寂。
有人惊惧低头,有人恍然醒悟。
几位曾欲建“识学祠堂”的老臣面色灰败,袖中奏折悄然滑落。
夜雨初歇,城西破庙檐角滴水如漏。
白砚倚门而立,望着院中一名青年蹲在火堆旁,手中握着一本泛黄抄本,指尖颤抖。
“你说……她真的写过这些吗?”青年喃喃,“我背了三年,每一句都烂熟于心,可为什么……牧群还是死了?”
火舌舔上纸页一角,青烟袅袅升起。
“如果她活着,会怎么判?”青年忽然抬头,眼中竟有泪光,“她不会只给我一句话。她会问我:今年草势如何?风向几变?畜群是否错季迁徙?”
他说着,猛地将整本抄本投入火焰。
火光骤亮,照亮他年轻的脸——眉骨轮廓、鼻梁走势、甚至嘴角那一抹倔强的弧度,竟与多年前某张泛黄手稿上的自画像隐隐重合。
那张画,题着《角色行为逻辑推演模型·主创:苏识》。
白砚闭上眼,仿佛听见风穿过岁月,拂过无数未曾谋面的灵魂。
而在御园深处,秋夜寒露凝枝。
萧玦独坐石亭,听远处传来清越磬声。
一盲女跪坐宫墙之外,手中小锤轻击铜磬,吟唱的并非佛偈,而是:
“霜降前三日,蝼蛄始藏穴;
若见土堆高,来年涝两月。
东坡宜早耕,西涧忌密种……”
句句农谚,条理森严,竟含气候推演之法。
近侍低声禀报:“查过了,城南乞儿,无师自通,只说去年大旱时,在井边坐了三天。”
“然后呢?”
“她说……如果她是活人,会怎么看这天。”
萧玦沉默良久,指尖抚过石桌裂缝,像是触摸一段无法挽回的时光。
次日清晨,钟鼓齐鸣。
百官列班未定,皇帝已亲书诏令,宣读于殿:
“朕有所不知。”
四字出口,天地俱震。
随即设立“庶民问政台”,允百姓直递无印封章,凡涉民生利害,皆可直言上达,不得阻拦。
退朝后,萧玦缓步走出紫宸门,遥望尚宫局旧居方向。
梧桐树影斑驳,窗扉紧闭,仿佛仍有一位女子伏案疾书,用冷静笔锋剖开人心迷局。
他低声开口,似对风诉说:
“你最狠的地方,不是教会我们怎么赢……是你让我们敢承认自己不懂。”
风掠过宫墙,卷起一片落叶。
而在北方边境,一场无声的骚动正在酝酿——
县衙粮仓门前,火把林立。
饥民齐聚,却无人伸手领粮。
人群中,一个少年站了出来,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安静下来:
“等等……我们真的知道,该怎么分吗?”
原来她从未想被人供奉。
她只想让人睁开眼,用自己的脑子看这个世界。
数日后,京城礼部传出噩耗:尚书大人病危。
临终前,他召独子至榻前,气息微弱,手指颤抖地指向窗外廊下。
两名小吏正在争执新赋税法的利弊,一人引经据典,句句不离《止观录》中“人心可测,行为有律”;另一人却不言语,只摊开户籍册与粮产簿,逐条比对各县收成、人口流动、物价浮动,一一推演新政可能引发的动荡。
老人喘息着道:“你看那个不说话、只翻账本的……他才是真懂她的人。”
儿子愕然,继而泪落如雨。
次日,他上书请废“识学典籍馆”,奏设“实务推演堂”,专训官吏以数据析政、以实证断策。
诏准当日,京中士林震动,有人讥讽此举“舍大道而逐小技”,可更多年轻学子涌入堂中,争相学习如何用一张图表预测灾荒,如何从市集菜价波动察觉银钱紧缩。
风,正悄然改变方向。
然而就在这一片沉静变革之中,北疆快马疾驰而来,带来一封紧急国书。
草原部落再遣使者入京——这一次,却非为求学。
使者神情愤慨,双手捧函,似握重罪证物。
朝堂之上,群臣屏息,不知何事惊动四夷。
萧玦端坐龙椅,目光平静如古井,唯指尖微微收紧,落在扶手雕龙之目上。
而这一次,有人试图玷污那阵风的名字。
第253章 风往哪儿吹,她就在哪儿(续)
北疆快马踏碎残月,蹄声如鼓,直撞皇城九门。
草原使者立于金殿中央,皮袍染尘,双目赤红。
他高举一卷羊皮文书,声如裂帛:“大靖皇帝!我族世代奉‘识夫人’为智者之光,千里来学,只为得其一语点拨。可如今,南境邻族竟伪造《识夫人遗训·牧草篇》,假托天启,蛊惑牧民献牛羊为‘供理之祭’!三万头牲畜尽归其手,饥荒将至,百姓无粮过冬!”
满朝哗然。
礼部尚书颤声质问:“此等邪说,从何而来?”
“就来自你们供在太庙侧殿的‘止观录残卷’!”使者怒指宫墙,“你们把她的字当经,他们便拿她的名作刀!若不正本清源,天下将有千百个‘识夫人’,人人皆可借名行骗!”
群臣面面相觑。
有人低语:“那毕竟是先帝宠信的掌事姑姑……如今又被尊为‘识学之母’,岂能轻易否认?”
萧玦静坐龙椅之上,未动分毫,唯有指尖缓缓松开雕龙眼珠,转而轻叩扶手三下。
三声落,禁军入殿,取火盆置于丹墀中央。
他起身,玄袍翻涌如夜潮,亲自走下玉阶,从使者手中接过那卷伪经。
羊皮粗糙,墨迹新染,字形刻意模仿苏识昔日批注笔意——连那微微左倾的收笔弧度都仿得惟妙惟肖。
可笑。
也令人愤怒。
他当众展开,冷眸扫过一字一句,忽而一笑:“她说过,人心不是靠几句箴言就能读懂的。你们却偏偏要把活人变成神像,再让骗子爬上去戴冠。”
话音落下,他将伪经掷入火盆。
烈焰腾起,映亮他半边脸庞,明暗交错,宛如刀刻。
“烧了。”他说,“明日午时,太庙前焚之示众。凡此后以‘识夫人’之名立教、聚众、敛财者——无论贵贱,不论出处,皆视为欺世盗名,诛无赦。”
朝堂死寂。
有人惊惧低头,有人恍然醒悟。
几位曾欲建“识学祠堂”的老臣面色灰败,袖中奏折悄然滑落。
夜雨初歇,城西破庙檐角滴水如漏。
白砚倚门而立,望着院中一名青年蹲在火堆旁,手中握着一本泛黄抄本,指尖颤抖。
“你说……她真的写过这些吗?”青年喃喃,“我背了三年,每一句都烂熟于心,可为什么……牧群还是死了?”
火舌舔上纸页一角,青烟袅袅升起。
“如果她活着,会怎么判?”青年忽然抬头,眼中竟有泪光,“她不会只给我一句话。她会问我:今年草势如何?风向几变?畜群是否错季迁徙?”
他说着,猛地将整本抄本投入火焰。
火光骤亮,照亮他年轻的脸——眉骨轮廓、鼻梁走势、甚至嘴角那一抹倔强的弧度,竟与多年前某张泛黄手稿上的自画像隐隐重合。
那张画,题着《角色行为逻辑推演模型·主创:苏识》。
白砚闭上眼,仿佛听见风穿过岁月,拂过无数未曾谋面的灵魂。
而在御园深处,秋夜寒露凝枝。
萧玦独坐石亭,听远处传来清越磬声。
一盲女跪坐宫墙之外,手中小锤轻击铜磬,吟唱的并非佛偈,而是:
“霜降前三日,蝼蛄始藏穴;
若见土堆高,来年涝两月。
东坡宜早耕,西涧忌密种……”
句句农谚,条理森严,竟含气候推演之法。
近侍低声禀报:“查过了,城南乞儿,无师自通,只说去年大旱时,在井边坐了三天。”
“然后呢?”
“她说……如果她是活人,会怎么看这天。”
萧玦沉默良久,指尖抚过石桌裂缝,像是触摸一段无法挽回的时光。
次日清晨,钟鼓齐鸣。
百官列班未定,皇帝已亲书诏令,宣读于殿:
“朕有所不知。”
四字出口,天地俱震。
随即设立“庶民问政台”,允百姓直递无印封章,凡涉民生利害,皆可直言上达,不得阻拦。
退朝后,萧玦缓步走出紫宸门,遥望尚宫局旧居方向。
梧桐树影斑驳,窗扉紧闭,仿佛仍有一位女子伏案疾书,用冷静笔锋剖开人心迷局。
他低声开口,似对风诉说:
“你最狠的地方,不是教会我们怎么赢……是你让我们敢承认自己不懂。”
风掠过宫墙,卷起一片落叶。
而在北方边境,一场无声的骚动正在酝酿——
县衙粮仓门前,火把林立。
饥民齐聚,却无人伸手领粮。
人群中,一个少年站了出来,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安静下来:
“等等……我们真的知道,该怎么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