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她教的不是平乱-《李言李语》

  那人没回答,只是将炭条轻轻放在桌旁,站起身,拍了拍衣角的尘土,转身欲走。

  “等等!”医童忽然喊住他,“您不一起进去吗?我们还要商议具体章程……”

  那人脚步微顿,背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孤寂。

  “我不是官员。”他说,“我只是个路过的人。”

  说完,他沿着溪流向西走去,身影很快融入浓雾之中,仿佛从未存在过。

  那一夜,火堆燃起。

  山民与使者围坐一圈,第一次不是以敌我身份相对,而是拿着竹尺与炭笔,在地上重新勾画这片土地的未来。

  他们定下“五约”:烽燧改址、种苗扶持、共主春祭、设立推议会、建草堂学堂……一条条写下来,如同重建信任的基石。

  消息传回皇宫时,已是半月之后。

  紫宸宫内,萧玦端坐案前,手中展开边地急报。

  通篇无战事描述,无俘虏数字,亦无献捷之辞,只详述了五项约定与当地百姓联署画押的手印名录。

  他看完,提笔朱批两字:“如常。”

  六部尚书齐聚殿外,面面相觑。

  “这算平乱成功吗?”户部侍郎低声问身旁同僚,眉头紧锁,“未斩一贼,未擒一逆,反与暴民立约分权……传出去岂非贻笑四海?”

  兵部尚书冷哼:“朝廷威严何在?若此后处处效仿,皆以聚众焚营为要挟,国将不国!”

  唯有礼部一位年轻郎中轻声道:“可百姓已不再称其为‘乱’了。”

  此言一出,众人默然。

  这时,殿门开启,内侍捧旨而出。

  萧玦的声音从殿内传来,不高,却字字清晰:

  “等他们自己不再叫它‘乱’,才算真平了。”

  风穿廊过,吹动檐角铜铃,一声悠远。

  而在西南最深处,群山环抱的一处无人深谷中,白砚独自攀下断崖。

  他脚程极快,气息却有些紊乱,仿佛体内某种执念正在缓缓熄灭。

  他在岩壁前停下。

  那里,原本刻着古老部族的祭祀符号,如今却被新凿出一组奇怪的痕迹——非文字,非图腾,而是一连串带箭头的线条,错落有致,似记录风向流转,又似描绘兽群迁徙轨迹。

  他伸手抚过那些刻痕,指尖微微发颤。

  这不是朝廷的手笔,也不是山民所为。

  但这规律……他认得。

  就像他曾在某本失传典籍上见过的一样。

  他缓缓从袖中取出一块残破的竹片,对照着岩壁上的符号,

  然后,他在角落蹲下,用随身的小刀,在岩壁下方,轻轻刻下一个相同的符号。

  像是回应,又像是……唤醒。

  白砚蹲在岩壁前,指尖沿着那组带箭头的刻痕缓缓滑动,仿佛触到了某种沉睡千年的脉搏。

  风从谷底穿行而过,卷起他灰白的发丝,也吹动了袖中残破竹片上早已褪色的墨迹。

  “察势→藏锋→引变。”

  六字缩写刻在符号群的角落,刀痕浅却清晰,像是某种暗语,又像一句箴言。

  他望着这熟悉的逻辑链,忽然低笑出声,笑声干涩,却带着一丝久违的温度。

  “原来你还活着……识学未绝。”

  他知道这三词意味着什么——这是苏识当年亲手整理的“乱局破解三阶律”,是她用无数动漫角色行为模式推演出来的权谋底层公式:先察局势之流向,再藏锋芒于无形,最后以微小变量牵引巨变。

  他曾亲眼见她以此策平江南盐乱、解北境马疫,不动一刀一兵,却让整个朝局悄然改弦更张。

  可如今,连他自己都以为这套“识学”早已随她消失在宫墙深处。

  他正欲起身离去,身后忽传来清脆童音:

  “先生说,石头上的字不用背,要看它指哪儿!”

  白砚猛地回头。

  一群赤脚少年正围在不远处的空地上,手持枯枝,在泥地上划出纵横交错的线条。

  他们模仿着岩壁上的符号,一边争论一边推演:“鹿群春天往南走是因为溪水涨得快!”“不对,是东风提前来了七日,草芽先醒了!”

  一个瘦小的孩子突然跳起来,指着西北方:“按‘箭头’规律,今年狼群会提早下山——咱们得提前在隘口布陷阱!”

  白砚怔住。

  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理解。

  他们不再崇拜权威的训导,不再死记硬辙,而是学会了“看方向”——就像苏识一直坚持的理念: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记住答案,而在于学会如何提问。

  他的手不自觉探入袖中,想取出那最后一片手稿残页——那是他在废墟里翻找三年才寻得的遗物,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她对“群体心理拐点”的推演模型。

  他曾视若性命,打算将其埋入深谷,与过往一同封存。

  可就在他抽出一半时,一阵山风骤然掠过,卷走了那薄如蝉翼的竹片。

  他追了两步,却只看见它在空中翻飞片刻,便落入溪流。

  墨迹遇水即化,一圈圈晕染开来,像烟云消散于天地之间。

  他站在岸边,久久未动。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

  她从未想让“识学”成为秘传典籍,也不愿它被供奉为圣谕。

  她要的是每个人都能自己想活路。

  就像南岭山民不再等官府下令,就像这些孩子不再背诵教条,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算。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他仰头望向高耸入云的峭壁,夕阳将整片山谷染成金红,宛如涅盘之火。

  “你赢了。”他轻声道,“不是靠权谋,不是靠制度……是你教会他们,别信神明,别信英雄,只信自己抬头看见的风向。”

  话音落下,谷中寂静无声。

  唯有溪水奔流,载着那一抹散尽的墨痕,流向未知的远方。

  而在千里之外的紫宸宫,萧玦合上《疫病推演录》,眸光幽深如夜。

  烛火摇曳,映照着他案头新添的那一行小字:

  “答案从不在书中,而在翻开书的那只手上。”

  笔尖微裂,无人察觉。

  但一股无形的浪潮,已悄然漫过帝国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