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革命公园时,正值初秋,阳光疏淡地洒落在旧亭子上,光影在青石板上缓慢移动。
童年时,我家住在东大街,距此不过三里路。常乘电车:从大差市到民乐园一站,再一站便是五路口,终点便是西安火车站。如今电车早已消逝,五路口那座曾如龙脊般盘踞的天桥,也于前些年彻底拆除了。
记得拆除前,我特意去凭吊过一个小时,照片拍了几张,短文也留了一篇,可终究只是徒然挽留一个早已模糊的轮廓罢了。
孩童时代熟稔的骡马市、碳市街、西安照相馆、黎明泡馍馆、华侨商店……它们有的面目全非,有的则干脆彻底消失,如同门口那普太和药店,如今连去向都无人知晓了。
幸而钟楼仍在,它作为文物屹立不动,是这变迁大潮中唯一静止的坐标。
东五路天桥口向西百米左右,便是西安体育场了。
那年代,体育场里的溜冰场是整座城市最耀眼的青春磁场,冰刀滑过地面的锐响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心跳声。
我心中曾有过一个女孩,她的面庞如今在记忆里已模糊成一团柔和的光晕,只记得她纤细的身影在冰面上旋转时带起的一阵风。
后来,为替她驱赶纠缠不休的人,我竟冲动纠集了几十个伙伴,在冰场外昏暗的角落与人起了冲突。场面混乱,喊声四起,可最终一切徒然,毫无结果。如今,连她身在何处,做着何事,也早已杳无音信。也许,人世间的许多告别原本就是如此,尘埃落定后只余一片空白——这空白本身,未尝不是岁月最仁慈的收梢。
体育场对面,便是革命公园。
园内肃立着冯玉祥将军为纪念北伐战争时“二虎守长安”的惨烈而建的碑亭与祠宇。
五万名军民的血肉之躯,曾在此筑成一道悲壮的长城,挫败了镇嵩军的围攻。如同时间深处沉默的坐标。
然而在我少年时,这些沉甸甸的历史符号,不过是一片朦胧的背景。
公园对于我辈,乃是青春的风月场。那个年代没有如今繁多的景区,公园便是年轻人唯一的伊甸园。
电车与自行车轮子碾过的路径,终点常是这里。带心仪的人来吹吹风,看看花,或在假山石径上邂逅新友,便是最奢侈的浪漫。
那风花雪月的气息,原来早已深深沁入公园的泥土与砖石,以致多年后听闻园内相亲角的热闹,竟不觉突兀——这不过是同一份对尘世温暖的朴素寻觅,在迥异时空里换了一副形貌罢了。
我踱步于园中,试图拾回一点旧日痕迹。记忆里的画面早已泛黄模糊,如隔水观花。
童年确实一去不返,幸而我并不厌倦此刻的自己。风拂过耳际,恍惚带起那支旧日歌谣的旋律:“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忆童年时代的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日夜相随……”旋律低徊,仿佛正从公园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幽幽传来,缠绕着革命亭的檐角,又悄然消融在如今往来于相亲角的人群低语里。
缓步走向那传说中的相亲角。几棵大树下,悬挂着许多纸片,上面密密写着年龄、职业、期许,如同被风翻动的人生目录。树下人头攒动,多是两鬓染霜的父母,眼神里盛满了焦灼与期待。
他们交谈着,声音不高,却织成一片嗡嗡的背景音。我站在边缘静观,那些纸上罗列的条件,门当户对、薪资几何、有房与否……是如此的务实而具体。这景象与我少年时在此朦胧的期冀,早已全然不同。
然而,那树下人影晃动中无声的渴望,那为至亲之人寻觅人间温暖的执拗,却又分明与冰场上空盘旋的青春热望一脉相通。
相亲角枝头的纸片在风里微微颤动,如同无数颗悬着的心。它们承载的,与冰场上空盘旋过的青春热望,不过是在不同季节里,生命对温暖所寄出的同一种挂号信。
我踱回革命亭下,手指抚过冰凉的石柱,柱上镌刻的铭文已有些漫漶不清。当年冰场外的喧嚣早已沉寂,如同这柱上消磨的字迹。
原来有些东西注定在时光里消蚀,如同少年时纠集伙伴的莽撞,连同那女孩飘散的身影;有些却倔强地沉淀下来,成为筋骨——如同眼前这石柱,如同父母在相亲角树下无声伫立的耐心。
历史赋予它的庄严底色,并未被风月或乡情的尘烟所覆盖,反而在人间烟火的反复熏染下,显出一种更坚韧的质地。
步出公园大门,回望那革命亭的檐角在夕阳下勾出沉默的剪影。钟楼在远处矗立,是唯一不变的坐标。东大街的方向灯火渐次亮起,新的喧嚣正覆盖旧的印痕。
所有消逝的并未真正湮灭,它们只是悄然沉淀,成为城市地基深处无人可见的支撑层。
正如公园深处相亲角那些低语,与冰场上空曾盘旋的青春热望,不过是同一份对人间温暖的亘古寻觅,在各自的时代风暴中变幻着不同的容器。
亭台或许会老,但亭台下不息的人间热望,恰是使所有碑石免于最终成为荒墟的内在火焰。
童年时,我家住在东大街,距此不过三里路。常乘电车:从大差市到民乐园一站,再一站便是五路口,终点便是西安火车站。如今电车早已消逝,五路口那座曾如龙脊般盘踞的天桥,也于前些年彻底拆除了。
记得拆除前,我特意去凭吊过一个小时,照片拍了几张,短文也留了一篇,可终究只是徒然挽留一个早已模糊的轮廓罢了。
孩童时代熟稔的骡马市、碳市街、西安照相馆、黎明泡馍馆、华侨商店……它们有的面目全非,有的则干脆彻底消失,如同门口那普太和药店,如今连去向都无人知晓了。
幸而钟楼仍在,它作为文物屹立不动,是这变迁大潮中唯一静止的坐标。
东五路天桥口向西百米左右,便是西安体育场了。
那年代,体育场里的溜冰场是整座城市最耀眼的青春磁场,冰刀滑过地面的锐响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心跳声。
我心中曾有过一个女孩,她的面庞如今在记忆里已模糊成一团柔和的光晕,只记得她纤细的身影在冰面上旋转时带起的一阵风。
后来,为替她驱赶纠缠不休的人,我竟冲动纠集了几十个伙伴,在冰场外昏暗的角落与人起了冲突。场面混乱,喊声四起,可最终一切徒然,毫无结果。如今,连她身在何处,做着何事,也早已杳无音信。也许,人世间的许多告别原本就是如此,尘埃落定后只余一片空白——这空白本身,未尝不是岁月最仁慈的收梢。
体育场对面,便是革命公园。
园内肃立着冯玉祥将军为纪念北伐战争时“二虎守长安”的惨烈而建的碑亭与祠宇。
五万名军民的血肉之躯,曾在此筑成一道悲壮的长城,挫败了镇嵩军的围攻。如同时间深处沉默的坐标。
然而在我少年时,这些沉甸甸的历史符号,不过是一片朦胧的背景。
公园对于我辈,乃是青春的风月场。那个年代没有如今繁多的景区,公园便是年轻人唯一的伊甸园。
电车与自行车轮子碾过的路径,终点常是这里。带心仪的人来吹吹风,看看花,或在假山石径上邂逅新友,便是最奢侈的浪漫。
那风花雪月的气息,原来早已深深沁入公园的泥土与砖石,以致多年后听闻园内相亲角的热闹,竟不觉突兀——这不过是同一份对尘世温暖的朴素寻觅,在迥异时空里换了一副形貌罢了。
我踱步于园中,试图拾回一点旧日痕迹。记忆里的画面早已泛黄模糊,如隔水观花。
童年确实一去不返,幸而我并不厌倦此刻的自己。风拂过耳际,恍惚带起那支旧日歌谣的旋律:“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忆童年时代的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日夜相随……”旋律低徊,仿佛正从公园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幽幽传来,缠绕着革命亭的檐角,又悄然消融在如今往来于相亲角的人群低语里。
缓步走向那传说中的相亲角。几棵大树下,悬挂着许多纸片,上面密密写着年龄、职业、期许,如同被风翻动的人生目录。树下人头攒动,多是两鬓染霜的父母,眼神里盛满了焦灼与期待。
他们交谈着,声音不高,却织成一片嗡嗡的背景音。我站在边缘静观,那些纸上罗列的条件,门当户对、薪资几何、有房与否……是如此的务实而具体。这景象与我少年时在此朦胧的期冀,早已全然不同。
然而,那树下人影晃动中无声的渴望,那为至亲之人寻觅人间温暖的执拗,却又分明与冰场上空盘旋的青春热望一脉相通。
相亲角枝头的纸片在风里微微颤动,如同无数颗悬着的心。它们承载的,与冰场上空盘旋过的青春热望,不过是在不同季节里,生命对温暖所寄出的同一种挂号信。
我踱回革命亭下,手指抚过冰凉的石柱,柱上镌刻的铭文已有些漫漶不清。当年冰场外的喧嚣早已沉寂,如同这柱上消磨的字迹。
原来有些东西注定在时光里消蚀,如同少年时纠集伙伴的莽撞,连同那女孩飘散的身影;有些却倔强地沉淀下来,成为筋骨——如同眼前这石柱,如同父母在相亲角树下无声伫立的耐心。
历史赋予它的庄严底色,并未被风月或乡情的尘烟所覆盖,反而在人间烟火的反复熏染下,显出一种更坚韧的质地。
步出公园大门,回望那革命亭的檐角在夕阳下勾出沉默的剪影。钟楼在远处矗立,是唯一不变的坐标。东大街的方向灯火渐次亮起,新的喧嚣正覆盖旧的印痕。
所有消逝的并未真正湮灭,它们只是悄然沉淀,成为城市地基深处无人可见的支撑层。
正如公园深处相亲角那些低语,与冰场上空曾盘旋的青春热望,不过是同一份对人间温暖的亘古寻觅,在各自的时代风暴中变幻着不同的容器。
亭台或许会老,但亭台下不息的人间热望,恰是使所有碑石免于最终成为荒墟的内在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