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漏三更,内政院密档阁的烛火仍未熄灭。
苏识独坐案前,指尖轻抚过一卷泛黄的《御前文书归档录》,纸页脆如枯叶,稍一用力便会碎裂。
她的目光却凝在那行不起眼的签注上——“翰林院奉诏重修遗诏底稿,七日三易,终定正本。”
她呼吸微滞。
大靖开国以来,先帝驾崩当日,内阁承宣司当众启封遗诏,立太子为君。
那一日她尚在尚宫局做低阶女官,亲眼见百官跪听诏音,字字铿锵:“嫡长继统,社稷之基。”可如今这纸档案却明明白白写着:遗诏改过三次。
而坊间早有传闻,初稿中本非如此。
她缓缓闭眼,脑中飞速推演。
若真有初稿,内容为何?
谁主修改?
又是谁压下了真相?
答案呼之欲出。
睁开眼时,她眸光已冷得像冬夜寒星。
提笔研墨,素笺铺展,仅书八字:“寻翰林旧档,拓两份摹本。”
不到两个时辰,白砚便悄然归来,手中多了一卷薄绢。
他沉默递上,苏识接过展开——左侧是现今藏于宗正寺玉匮的正式遗诏抄本,字迹端肃,语气庄重;右侧则是依史官密录还原的“初稿”,笔法略显急促,似仓促拟定,末尾赫然一句:
“九子性沉毅,有大略,可托社稷。”
她盯着那句话良久,指尖轻轻摩挲着“九子”二字,仿佛能触到当年那位垂暮帝王最后一丝清醒的意志。
萧玦……竟是被亲手抹去的储君人选?
但她没有动。
第二日清晨,柳绿奉命整理一批旧册送往御前司誊录。
途中“不慎”遗落一只青布小匣,内藏一份摹本残页——正是写着“九子”一句的那张。
半个时辰后,陈砚秋的心腹宫女从偏殿廊下拾得,火速呈上。
苏识站在内政院高阁之上,望着那抹匆匆奔向东宫方向的身影,唇角微扬。
她太了解陈砚秋了——表面温婉如水,实则心狠手辣,对太子忠心不二,近乎病态。
这样的人,一旦嗅到威胁,第一反应不是藏匿,而是扑杀。
果然,三日后深夜,皇帝书房突起火患。
据守夜太监惊惶禀报, лnшь御案一角焚毁,其余完好,但偏偏那份正在誊抄的遗诏副本化为灰烬。
更蹊跷的是,有人指认,子时前后曾见御前女史陈砚秋持灯出入偏门,形迹可疑。
皇帝震怒,却未声张,仅密令宗人府老臣重审玉牒、核查宗室谱系。
消息传入内政院时,苏识正执朱笔批阅一叠稽查文书。
她闻言抬眸,只淡淡一句:“她动手了,就再也停不下。”
柳绿低声问:“是否趁势揭发?九皇子清名可雪。”
苏识摇头,指尖轻点案上一份舆图——那是京畿十二卫布防图,红线勾勒处,皆为太子暗中结交的军中旧部。
“现在揭发,是我们争位。”她声音很轻,却字字如刃,“等他先动,才是谋逆。”
她要的不是洗冤,是反杀。
翌日拂晓,白砚再度潜入皇宫禁地。
这一次,他并未前往档案库,而是将那份“初稿摹本”悄然夹入皇帝近日常读的《先帝实录》之中,置于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苏识算准了一切。
皇帝近来多疑,夜不能寐,常独自翻阅先帝旧事。
他对太子日渐不满,对九皇子又始终存有忌惮。
这样一个人,一旦发现“被隐瞒的遗诏”,怎么可能忍住不去查证?
果然,五日后清晨,宫中传出消息——皇帝突发斋戒,闭宫不出,连太子请安亦被拒于宫门外。
朝野震动。
北衙禁军加强巡防,南司言官接连上奏请安,却被留中不发。
整个皇城陷入一种诡异的寂静,仿佛暴风雨前的压抑。
而在九皇子府深处,萧玦立于练武场中央,手中长剑划破晨雾,一式“断流斩”劈出凌厉风声。
他眉宇紧锁,眼中杀意隐现。
“我可以直接进宫对质。”他冷冷道,“既然证据已现,何必再忍?”
苏识站在廊下,一袭素色宫装衬得她神情愈发沉静。
她抬手扶了扶鬓边银簪,声音不高,却稳如磐石:
“你进去,就是逼宫;你不动,才是布局。”
她望向皇宫方向,天际阴云密布,似有雷声滚动。
“他们快坐不住了。”
话音落下那一刻,远处钟楼传来沉闷的午时三响。
风忽然止了。
可苏识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五日后,乾清宫依旧闭门谢客。
整座皇城如坠雾中。
太子连着三日请安皆被挡在宫门外,连御膳房送进去的食盒也由内侍原封不动端出。
朝臣们面面相觑,奏本递上去如泥牛入海,北衙禁军换防频次陡增,羽林卫巡街时甲胄森然,刀不出鞘却杀气暗涌。
坊间已有流言四起——“天子病危”“储位将易”,更有江湖术士私语:“紫微星晦,帝心动摇。”
而在这死寂之下,暗流早已奔涌成河。
陈砚秋跪在东宫偏殿,指尖几乎掐进掌心。
她面前是一张焦黑残布——那夜刺客未能得手,反被擒下,火油袋炸裂当场,衣角烧尽,却还留着半块绣金线的内衬,正是东宫匠造司特供。
“废物!”她咬牙低斥,声音颤抖,“白砚竟早有埋伏?他一个冷宫弃子,谁给他的胆子设局?”
身旁老嬷嬷颤声道:“女史……怕是有人走漏了风声……”
“风声?”陈砚秋冷笑,眼底却掠过一丝惧意,“除了我,没人知道那晚要动手!除非……”她猛然抬头,目光如刀刺向窗外——除非苏识早就等着这一击。
她忽然明白过来:那日遗落的摹本残页,根本不是意外。
那是饵,专为引她入局的钩。
可悔之已晚。
当夜三更,白砚已将人犯与证物押至内政院。
刺客受刑不过,招认确系东宫死士,火油袋出自东宫私库,竹牌密令上刻着唯有太子近侍才知的暗语“寅时三刻,焚其巢”。
苏识坐在灯下,一一看过。
她抚过那枚竹牌边缘细如发丝的刻痕,唇角微扬。
“他们急了。”她轻声说,像在自语,又像在对谁宣告。
柳绿捧来锦匣:“提举,按您吩咐,证物原样封存,即刻送往乾清宫。”
“不。”苏识摇头,取出一张素笺,提笔只书八字:“火可焚物,难焚天理。”墨迹未干,她轻轻覆于匣上,“连同摹本一起,明晨由尚仪局正使亲呈——记住,必须是皇帝亲手开启。”
她不要喧哗,不要控诉,甚至不要名义。
她只要那一瞬的沉默,那一眼的震怒,那一念的怀疑。
因为她知道,帝王最忌什么——
不是谋逆,而是欺瞒;
不是争权,而是在他眼皮底下,另起炉灶。
翌日夜半,乾清宫忽传召令:内政院提举苏识,即刻觐见。
宫道幽长,烛影摇红。
苏识缓步而行,裙裾拂过青砖,无声无息。
殿门开启那一刻,一股沉香混着药味扑面而来。
皇帝背对她立于窗前,玄色龙袍在月光下泛着冷铁般的光泽。
案上,那份“初稿摹本”静静躺着,边角已被反复摩挲得起毛。
“你早就知道?”皇帝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如锈刃刮骨,猛地将摹本摔落她面前。
苏识缓缓跪地,额头触冰凉金砖,一字一句清晰如钟鸣:“奴婢不敢妄议先帝遗志,只知——有人怕它被看见。”
殿内死寂。更漏滴答,似在倒数人心崩塌的时刻。
良久,皇帝颓然坐回龙椅,抬手揉了揉眉心,嗓音低得几不可闻:“朕的儿子……竟怕一纸旧书。”
话未尽,意已明。
怕的不是遗诏,是真相掀开后,他所有经营皆成泡影;怕的是,那个他曾视为棋子的九弟,原来才是父亲最后的目光所寄。
苏识垂眸,掩去眼底锋芒。
她知道,这一问之后,父子之情已在无形中割裂。
退出大殿时,萧玦已等在回廊尽头。
夜风穿檐,吹动他墨色披风猎猎翻飞。
“他开始怀疑太子了。”他低声说,语气却无喜意,只有凝重。
苏识驻足,仰望苍穹。
星河如刃,割裂天幕,仿佛命运的棋盘正缓缓铺展。
她轻轻启唇,声音轻渺却笃定:
“不,他已经开始,后悔了。”
袖中,另一份摹本悄然滑入指间——泛黄绢帛上,赫然写着“先帝梦授九皇子兵符,命镇四方”十二字谶语,笔迹古拙,仿若百年旧物。
她没说出口的是:
真正的风暴,从来不是揭露过去,而是制造未来。
而此刻,东宫接连任命数名“清流出身、无党无派”的低阶文吏,悄然进入御史台与户部稽查司的消息,正随着夜风,悄悄传入她的耳中。
苏识独坐案前,指尖轻抚过一卷泛黄的《御前文书归档录》,纸页脆如枯叶,稍一用力便会碎裂。
她的目光却凝在那行不起眼的签注上——“翰林院奉诏重修遗诏底稿,七日三易,终定正本。”
她呼吸微滞。
大靖开国以来,先帝驾崩当日,内阁承宣司当众启封遗诏,立太子为君。
那一日她尚在尚宫局做低阶女官,亲眼见百官跪听诏音,字字铿锵:“嫡长继统,社稷之基。”可如今这纸档案却明明白白写着:遗诏改过三次。
而坊间早有传闻,初稿中本非如此。
她缓缓闭眼,脑中飞速推演。
若真有初稿,内容为何?
谁主修改?
又是谁压下了真相?
答案呼之欲出。
睁开眼时,她眸光已冷得像冬夜寒星。
提笔研墨,素笺铺展,仅书八字:“寻翰林旧档,拓两份摹本。”
不到两个时辰,白砚便悄然归来,手中多了一卷薄绢。
他沉默递上,苏识接过展开——左侧是现今藏于宗正寺玉匮的正式遗诏抄本,字迹端肃,语气庄重;右侧则是依史官密录还原的“初稿”,笔法略显急促,似仓促拟定,末尾赫然一句:
“九子性沉毅,有大略,可托社稷。”
她盯着那句话良久,指尖轻轻摩挲着“九子”二字,仿佛能触到当年那位垂暮帝王最后一丝清醒的意志。
萧玦……竟是被亲手抹去的储君人选?
但她没有动。
第二日清晨,柳绿奉命整理一批旧册送往御前司誊录。
途中“不慎”遗落一只青布小匣,内藏一份摹本残页——正是写着“九子”一句的那张。
半个时辰后,陈砚秋的心腹宫女从偏殿廊下拾得,火速呈上。
苏识站在内政院高阁之上,望着那抹匆匆奔向东宫方向的身影,唇角微扬。
她太了解陈砚秋了——表面温婉如水,实则心狠手辣,对太子忠心不二,近乎病态。
这样的人,一旦嗅到威胁,第一反应不是藏匿,而是扑杀。
果然,三日后深夜,皇帝书房突起火患。
据守夜太监惊惶禀报, лnшь御案一角焚毁,其余完好,但偏偏那份正在誊抄的遗诏副本化为灰烬。
更蹊跷的是,有人指认,子时前后曾见御前女史陈砚秋持灯出入偏门,形迹可疑。
皇帝震怒,却未声张,仅密令宗人府老臣重审玉牒、核查宗室谱系。
消息传入内政院时,苏识正执朱笔批阅一叠稽查文书。
她闻言抬眸,只淡淡一句:“她动手了,就再也停不下。”
柳绿低声问:“是否趁势揭发?九皇子清名可雪。”
苏识摇头,指尖轻点案上一份舆图——那是京畿十二卫布防图,红线勾勒处,皆为太子暗中结交的军中旧部。
“现在揭发,是我们争位。”她声音很轻,却字字如刃,“等他先动,才是谋逆。”
她要的不是洗冤,是反杀。
翌日拂晓,白砚再度潜入皇宫禁地。
这一次,他并未前往档案库,而是将那份“初稿摹本”悄然夹入皇帝近日常读的《先帝实录》之中,置于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苏识算准了一切。
皇帝近来多疑,夜不能寐,常独自翻阅先帝旧事。
他对太子日渐不满,对九皇子又始终存有忌惮。
这样一个人,一旦发现“被隐瞒的遗诏”,怎么可能忍住不去查证?
果然,五日后清晨,宫中传出消息——皇帝突发斋戒,闭宫不出,连太子请安亦被拒于宫门外。
朝野震动。
北衙禁军加强巡防,南司言官接连上奏请安,却被留中不发。
整个皇城陷入一种诡异的寂静,仿佛暴风雨前的压抑。
而在九皇子府深处,萧玦立于练武场中央,手中长剑划破晨雾,一式“断流斩”劈出凌厉风声。
他眉宇紧锁,眼中杀意隐现。
“我可以直接进宫对质。”他冷冷道,“既然证据已现,何必再忍?”
苏识站在廊下,一袭素色宫装衬得她神情愈发沉静。
她抬手扶了扶鬓边银簪,声音不高,却稳如磐石:
“你进去,就是逼宫;你不动,才是布局。”
她望向皇宫方向,天际阴云密布,似有雷声滚动。
“他们快坐不住了。”
话音落下那一刻,远处钟楼传来沉闷的午时三响。
风忽然止了。
可苏识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五日后,乾清宫依旧闭门谢客。
整座皇城如坠雾中。
太子连着三日请安皆被挡在宫门外,连御膳房送进去的食盒也由内侍原封不动端出。
朝臣们面面相觑,奏本递上去如泥牛入海,北衙禁军换防频次陡增,羽林卫巡街时甲胄森然,刀不出鞘却杀气暗涌。
坊间已有流言四起——“天子病危”“储位将易”,更有江湖术士私语:“紫微星晦,帝心动摇。”
而在这死寂之下,暗流早已奔涌成河。
陈砚秋跪在东宫偏殿,指尖几乎掐进掌心。
她面前是一张焦黑残布——那夜刺客未能得手,反被擒下,火油袋炸裂当场,衣角烧尽,却还留着半块绣金线的内衬,正是东宫匠造司特供。
“废物!”她咬牙低斥,声音颤抖,“白砚竟早有埋伏?他一个冷宫弃子,谁给他的胆子设局?”
身旁老嬷嬷颤声道:“女史……怕是有人走漏了风声……”
“风声?”陈砚秋冷笑,眼底却掠过一丝惧意,“除了我,没人知道那晚要动手!除非……”她猛然抬头,目光如刀刺向窗外——除非苏识早就等着这一击。
她忽然明白过来:那日遗落的摹本残页,根本不是意外。
那是饵,专为引她入局的钩。
可悔之已晚。
当夜三更,白砚已将人犯与证物押至内政院。
刺客受刑不过,招认确系东宫死士,火油袋出自东宫私库,竹牌密令上刻着唯有太子近侍才知的暗语“寅时三刻,焚其巢”。
苏识坐在灯下,一一看过。
她抚过那枚竹牌边缘细如发丝的刻痕,唇角微扬。
“他们急了。”她轻声说,像在自语,又像在对谁宣告。
柳绿捧来锦匣:“提举,按您吩咐,证物原样封存,即刻送往乾清宫。”
“不。”苏识摇头,取出一张素笺,提笔只书八字:“火可焚物,难焚天理。”墨迹未干,她轻轻覆于匣上,“连同摹本一起,明晨由尚仪局正使亲呈——记住,必须是皇帝亲手开启。”
她不要喧哗,不要控诉,甚至不要名义。
她只要那一瞬的沉默,那一眼的震怒,那一念的怀疑。
因为她知道,帝王最忌什么——
不是谋逆,而是欺瞒;
不是争权,而是在他眼皮底下,另起炉灶。
翌日夜半,乾清宫忽传召令:内政院提举苏识,即刻觐见。
宫道幽长,烛影摇红。
苏识缓步而行,裙裾拂过青砖,无声无息。
殿门开启那一刻,一股沉香混着药味扑面而来。
皇帝背对她立于窗前,玄色龙袍在月光下泛着冷铁般的光泽。
案上,那份“初稿摹本”静静躺着,边角已被反复摩挲得起毛。
“你早就知道?”皇帝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如锈刃刮骨,猛地将摹本摔落她面前。
苏识缓缓跪地,额头触冰凉金砖,一字一句清晰如钟鸣:“奴婢不敢妄议先帝遗志,只知——有人怕它被看见。”
殿内死寂。更漏滴答,似在倒数人心崩塌的时刻。
良久,皇帝颓然坐回龙椅,抬手揉了揉眉心,嗓音低得几不可闻:“朕的儿子……竟怕一纸旧书。”
话未尽,意已明。
怕的不是遗诏,是真相掀开后,他所有经营皆成泡影;怕的是,那个他曾视为棋子的九弟,原来才是父亲最后的目光所寄。
苏识垂眸,掩去眼底锋芒。
她知道,这一问之后,父子之情已在无形中割裂。
退出大殿时,萧玦已等在回廊尽头。
夜风穿檐,吹动他墨色披风猎猎翻飞。
“他开始怀疑太子了。”他低声说,语气却无喜意,只有凝重。
苏识驻足,仰望苍穹。
星河如刃,割裂天幕,仿佛命运的棋盘正缓缓铺展。
她轻轻启唇,声音轻渺却笃定:
“不,他已经开始,后悔了。”
袖中,另一份摹本悄然滑入指间——泛黄绢帛上,赫然写着“先帝梦授九皇子兵符,命镇四方”十二字谶语,笔迹古拙,仿若百年旧物。
她没说出口的是:
真正的风暴,从来不是揭露过去,而是制造未来。
而此刻,东宫接连任命数名“清流出身、无党无派”的低阶文吏,悄然进入御史台与户部稽查司的消息,正随着夜风,悄悄传入她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