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贪腐,是体制性的共谋。
她忽然笑了,笑得极轻,也极冷。
“他们以为自己藏得很好,用规矩当掩护,拿祖制当盾牌。可惜……”她抬眸望向窗外沉沉夜色,“他们忘了,最锋利的刀,往往不出鞘。”
三日后,苏识提笔拟就《六尚采买新规》。
核心三条:一、设立“三方核验制”,即采买、入库、使用三方独立签字留档;二、废除“定额损耗补贴”,改为据实申报、事后审计;三、开放贡品供应竞标,允许民间信誉商贾参与遴选。
条条直指旧弊命门。
消息尚未传出,宫中已有风声鹤唳之态。
几位常领“补贴”的嫔妃接连称病,德太妃更是闭门谢客,连例行请安都推了。
而就在新规即将呈递御前审议的前夜,苏识收到了一封无署名的密笺。
火漆印是冰裂梅花纹——赵明凰的标记。
她拆开细看,内容仅一行字:
“若新政推行,我愿主动交出历年‘补贴’明细。”
苏识凝视良久,指尖摩挲着纸边褶皱,忽然低笑出声。
赵明凰啊赵明凰,你终于看清风往哪边吹了?
但她不知道的是,在那封密笺送达的同时,城东一处偏院内,一名灰衣人正将同样的情报誊抄于密信之上,而后点燃火折,投入铜炉。
灰烬飘起的刹那,一只绣着金线蟒纹的靴尖踏碎月影,缓缓走入黑暗。
夜色如钩,宫灯摇曳。
苏识站在御前殿外的回廊下,玄色官袍被风卷起一角。
她垂首而立,指尖藏在袖中,轻轻摩挲着那封早已焚毁的密笺残痕——赵明凰的字迹虽淡,却像一根细针,扎进了这盘大棋最微妙的一处关节。
“若新政推行,我愿主动交出历年‘补贴’明细,换幼子归京后入宗学读书。”
不是求赦,不是辩白,而是交易。
一个母亲在权势倾轧中最后的挣扎与算计。
苏识当时没有回信,因为她知道,真正的回应,从来不在纸上。
次日清晨,朝会未散,柳绿便依令行事。
她在呈递采办清单时,“不慎”掉落一册泛黄账页,恰巧滑至德太妃近侍脚边。
那页纸上的数字清晰得刺眼:赵明凰近三年所得“修缮银”仅三百两,不足惠嫔一半,批注栏赫然写着:“贵妃体弱,多疾,所领款项皆用于参药采买,无虚耗宫帑。”
消息如风过林梢,无声却席卷。
不过半日,宫人们私语渐变。
曾经讥讽赵明凰失宠落魄的声音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分唏嘘:“原来她这些年过得这般拮据……孩子又被贬在外,连宗学都进不得,也真是可怜。”就连一向对她冷眼相待的尚仪局掌印姑姑,也在茶歇时轻叹一句:“当年也是风光霁月的人,如今竟连口热汤都要省着喝。”
同情,是最温柔的武器。
苏识要的,正是这种“被动正义”。
她不替赵明凰说话,却让整个宫廷替她说。
当舆论开始为她鸣不平,她的“投诚”便不再是屈服,而是悲情退让,是清流自证。
三日后,皇帝召见。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龙案之上摊开着《六尚采买新规》草案。
大靖天子斜倚椅背,目光沉如古井,一字一顿地问:“苏提举,你拟此法,可知动摇的是祖制旧规?”
苏识低头,眉目平静如水:“臣不敢妄议朝政,只求宫中不再有‘看不见的开支’。”
“看不见的开支?”皇帝冷笑,“朕倒不知,何时连内帑用度,也要由一个姑姑来查了?”
空气凝滞。
但她没退,反而向前半步,声音依旧平稳,却字字如钉:“回陛下,不是臣要看,是制度该看。账本不会说谎,但人会。若连一匹缎、一两香都查不清去向,将来若是军饷、税银出了纰漏,又该由谁来问一句‘去了哪里’?”
话音落下,满室寂静。
皇帝盯着她良久,眸光深处似有风云翻涌。
终于,他提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一字:“准。”
那一笔落下,仿佛斩断了十年暗河的源头。
苏识退下时,天已薄暮。
金乌西坠,余晖洒在青砖地上,拉出一道孤长的身影。
就在她转过回廊之际,一道修长身影悄然出现。
萧玦立于檐影之下,黑袍猎猎,面容冷峻如刀削。
他没看她,只低声道:“你放出去的风,已经吹到了户部。”
苏识脚步微顿。
她明白他的意思——户部尚书昨日紧急召集司库主事闭门议事,连夜调阅历年宫俸支销档。
这股风,不止吹动了后宫,更惊动了前朝那群盘踞多年的巨蠹。
她抬眸望向宫墙深处,那一重重琉璃瓦顶在暮色中连绵如海,藏着无数双窥视的眼睛,和更多尚未浮出水面的暗流。
“接来来,”她唇角微扬,声音轻得几乎融进风里,“该有人坐不住了。”
夜风拂过檐角铜铃,一声轻响,如利刃出鞘。
她忽然笑了,笑得极轻,也极冷。
“他们以为自己藏得很好,用规矩当掩护,拿祖制当盾牌。可惜……”她抬眸望向窗外沉沉夜色,“他们忘了,最锋利的刀,往往不出鞘。”
三日后,苏识提笔拟就《六尚采买新规》。
核心三条:一、设立“三方核验制”,即采买、入库、使用三方独立签字留档;二、废除“定额损耗补贴”,改为据实申报、事后审计;三、开放贡品供应竞标,允许民间信誉商贾参与遴选。
条条直指旧弊命门。
消息尚未传出,宫中已有风声鹤唳之态。
几位常领“补贴”的嫔妃接连称病,德太妃更是闭门谢客,连例行请安都推了。
而就在新规即将呈递御前审议的前夜,苏识收到了一封无署名的密笺。
火漆印是冰裂梅花纹——赵明凰的标记。
她拆开细看,内容仅一行字:
“若新政推行,我愿主动交出历年‘补贴’明细。”
苏识凝视良久,指尖摩挲着纸边褶皱,忽然低笑出声。
赵明凰啊赵明凰,你终于看清风往哪边吹了?
但她不知道的是,在那封密笺送达的同时,城东一处偏院内,一名灰衣人正将同样的情报誊抄于密信之上,而后点燃火折,投入铜炉。
灰烬飘起的刹那,一只绣着金线蟒纹的靴尖踏碎月影,缓缓走入黑暗。
夜色如钩,宫灯摇曳。
苏识站在御前殿外的回廊下,玄色官袍被风卷起一角。
她垂首而立,指尖藏在袖中,轻轻摩挲着那封早已焚毁的密笺残痕——赵明凰的字迹虽淡,却像一根细针,扎进了这盘大棋最微妙的一处关节。
“若新政推行,我愿主动交出历年‘补贴’明细,换幼子归京后入宗学读书。”
不是求赦,不是辩白,而是交易。
一个母亲在权势倾轧中最后的挣扎与算计。
苏识当时没有回信,因为她知道,真正的回应,从来不在纸上。
次日清晨,朝会未散,柳绿便依令行事。
她在呈递采办清单时,“不慎”掉落一册泛黄账页,恰巧滑至德太妃近侍脚边。
那页纸上的数字清晰得刺眼:赵明凰近三年所得“修缮银”仅三百两,不足惠嫔一半,批注栏赫然写着:“贵妃体弱,多疾,所领款项皆用于参药采买,无虚耗宫帑。”
消息如风过林梢,无声却席卷。
不过半日,宫人们私语渐变。
曾经讥讽赵明凰失宠落魄的声音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分唏嘘:“原来她这些年过得这般拮据……孩子又被贬在外,连宗学都进不得,也真是可怜。”就连一向对她冷眼相待的尚仪局掌印姑姑,也在茶歇时轻叹一句:“当年也是风光霁月的人,如今竟连口热汤都要省着喝。”
同情,是最温柔的武器。
苏识要的,正是这种“被动正义”。
她不替赵明凰说话,却让整个宫廷替她说。
当舆论开始为她鸣不平,她的“投诚”便不再是屈服,而是悲情退让,是清流自证。
三日后,皇帝召见。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龙案之上摊开着《六尚采买新规》草案。
大靖天子斜倚椅背,目光沉如古井,一字一顿地问:“苏提举,你拟此法,可知动摇的是祖制旧规?”
苏识低头,眉目平静如水:“臣不敢妄议朝政,只求宫中不再有‘看不见的开支’。”
“看不见的开支?”皇帝冷笑,“朕倒不知,何时连内帑用度,也要由一个姑姑来查了?”
空气凝滞。
但她没退,反而向前半步,声音依旧平稳,却字字如钉:“回陛下,不是臣要看,是制度该看。账本不会说谎,但人会。若连一匹缎、一两香都查不清去向,将来若是军饷、税银出了纰漏,又该由谁来问一句‘去了哪里’?”
话音落下,满室寂静。
皇帝盯着她良久,眸光深处似有风云翻涌。
终于,他提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一字:“准。”
那一笔落下,仿佛斩断了十年暗河的源头。
苏识退下时,天已薄暮。
金乌西坠,余晖洒在青砖地上,拉出一道孤长的身影。
就在她转过回廊之际,一道修长身影悄然出现。
萧玦立于檐影之下,黑袍猎猎,面容冷峻如刀削。
他没看她,只低声道:“你放出去的风,已经吹到了户部。”
苏识脚步微顿。
她明白他的意思——户部尚书昨日紧急召集司库主事闭门议事,连夜调阅历年宫俸支销档。
这股风,不止吹动了后宫,更惊动了前朝那群盘踞多年的巨蠹。
她抬眸望向宫墙深处,那一重重琉璃瓦顶在暮色中连绵如海,藏着无数双窥视的眼睛,和更多尚未浮出水面的暗流。
“接来来,”她唇角微扬,声音轻得几乎融进风里,“该有人坐不住了。”
夜风拂过檐角铜铃,一声轻响,如利刃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