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典的钟声早已散入风雪,紫宸殿前的积雪被无数双朝靴踩踏成泥,又在夜寒中凝成薄冰。
龙椅之上,玄袍金带的新帝端坐如山,目光扫过匍匐于阶下的百官,不怒自威。
大靖王朝迎来了它的新主——九皇子萧玦,登基为帝。
而曾执掌诏书、力挽狂澜的苏识,却在典礼结束的当夜,悄然退场。
内政院灯火渐熄,廊下只剩一盏孤灯摇曳。
柳绿捧着文书进来时,看见的是一间空荡荡的正堂,案几上只留一只紫檀木匣,封口以暗纹银线缠绕,匣面无字,却透出沉静肃穆之气。
“您真要走?”她声音微颤,指尖几乎不敢触碰那匣子。
苏识立于窗畔,外袍已换作素青宫装,再无半分权臣气象。
她望着漫天飞雪,唇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功高震主,古来皆忌。我若恋栈不去,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
她转身,目光清亮如星:“况且……我要的从来不是那个位置。”
翌日清晨,一道辞表递入勤政殿——监国副丞相苏识,自请卸任,愿归提举旧职,“谨守宫规,以全君臣之义”。
朝野哗然。
有人击节赞叹:“苏氏清流,不贪权柄,真社稷之臣!”
也有老臣冷笑:“妇人之仁,终究难耐庙堂之重。”
户部右侍郎更在私宴上举杯畅饮:“昔日掌权,不过仗着先帝遗诏与九皇子信任。如今新君亲政,谁还能容她指手画脚?迟早灰溜地归去!”
酒过三巡,他拍案大笑:“制度可改,人心易变,不出半月,她那些所谓‘新政’,尽数推翻!”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说这话的三个时辰前,七十二册《行政流程汇编》已由驿马快骑分送全国府县,每册封面赫然印着两个朱红大字:《苏典》。
民间官吏早已依此办事半年有余,从赋税登记到灾情上报,从户籍迁移至仓储调度,皆以此为准。
效率提升三倍不止,百姓称便,胥吏称善。
如今哪怕朝廷想收回成命,地方也已无法逆转。
“制度一旦落地,就成了土壤。”苏识坐在冷清的旧办公室里,指尖轻敲桌面,眸光幽深,“谁动它,谁就是掘地三尺的逆贼。”
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烛火跳动。
白砚如影般出现在门口,黑衣沾霜,眉梢凝着寒气。
“您明知他会削权。”他低声道,语气带着不解与压抑的怒意,“为何不提前布局?至少留几个关键职位的人在位。”
苏识抬眼看他,神色平静得近乎冷漠:“防?怎么防?若我拒不交权,便是公然抗旨。他刚登基,根基未稳,就必须立威——而我,正好给他一个‘收权’的理由。”
她站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京畿舆图前,指尖缓缓划过一条蜿蜒红线:“真正的权力,不在官职高低,而在规则是否由你制定。我现在退一步,他才能进一步。等他发现,天下运转皆依我所设之轨,再想回头,已是寸步难行。”
白砚沉默良久,终于低声问:“可您不怕吗?不怕他真的不再需要您?”
烛光映照下,她的侧脸轮廓分明,像一把藏于鞘中的利刃。
“怕?”她轻笑一声,“我不是他的谋士,也不是他的臣子。我是那个替他撕开黑暗的人。没有我,他走不到今天。而现在……是他必须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一切的时候。”
话音落下,一阵寒风掀动窗纸,雪花扑入室内,落在摊开的账册上。
那是一份《京畿粮道账目异动图》,密密麻麻的红圈标注着十几处异常调拨记录,时间集中在过去七日之内,流向隐蔽,手法老练,若非对整个系统了如指掌,根本难以察觉。
“他们开始动了。”苏识凝视着地图一角,声音冷了下来,“有人以为,现在是清算旧账的好时机。”
白砚顺着她视线望去,眉头骤紧:“兵部……?”
“还不确定。”她合上账册,轻轻吹灭烛火,“但总有人忘了——棋局虽变,执棋之人未离。”
夜更深了。
风雪封锁宫城,万籁俱寂。
唯有内政院废墟般的偏殿中,一道身影静静伫立,手中握着一枚温润黑玉,背面小字如刻心上:
“此局终了,愿与卿共执黑白。”
可她知道——
这盘棋,才刚刚进入中盘厮杀。
次日清晨,天光未明,紫宸宫外已是一片骚动。
大理寺急报传入勤政殿时,萧玦正批阅登基后的第一道边关军情。
他执笔的手一顿,墨迹在纸上洇开如血——原兵部尚书之甥陈世珸,昨夜三更于地牢暴毙,口吐黑血,七窍流血,临死前竟仰天狂笑,声震囚廊,惊得狱卒数日不敢值夜。
“查!”萧玦掷笔而起,眸色冷如寒铁,“掘地三尺也要给我查出是谁动的手!朕登基伊始,便有人胆敢染指天牢命案,这是冲着朕的威信来的!”
殿外风雪扑面,白砚单膝跪地,黑衣覆霜,声音低沉却字字如钉:“属下亲验尸身,死者体内有软筋散残毒,与极北寒脉之毒相冲,引发经脉逆乱、神志癫狂。非自然死,也非寻常下毒手段——是有人用两股旧毒埋伏经年,只待今日引爆。”
萧玦瞳孔微缩。
软筋散,是三年前他在北境剿匪时,从一伙潜伏朝廷的细作身上搜出的禁药;而寒毒,则出自他曾亲手剿灭的“玄冥阁”秘术。
这两股势力,早已被他连根拔起——除非,有人故意留存毒源,等的就是这一刻。
他抬眼望向窗外沉沉宫阙,忽然冷笑:“他们是想逼我动手,好把水搅浑。”
就在此时,一道素青身影悄然步入殿侧偏廊,苏识立于檐下,披着薄雪披风,神色平静如古井无波。
“别查。”她开口,声音不大,却像一把刀劈开迷雾,“彻查下去,线索会指向你我在北境布下的暗桩,以及当年那场‘意外’中幸存的几名旧部。你以为是在追凶,实则是在自揭底牌。”
萧玦猛地转身:“你就这么任他们污蔑你?让天下人以为你杀人灭口?”
“不是我以为,而是我要他们这么想。”苏识缓步上前,指尖轻点案上密报,“陈世珸掌握兵部旧档,知道太多不该知的事。他不死,真正的幕后之人不会现身。而现在——他死了,流言一起,猎物才会放松警惕,走出巢穴。”
她抬眸,目光如刃:“我说过,真正的权力不在官职,而在人心所向的叙事。现在,我要让他们相信:苏识也有怕的人,也会杀人灭口。她不再超然,而是卷入了权斗——这才像个凡人,才值得被挑战。”
话音落下不过半日,宫中悄然流传一则秘语:“副丞相曾密令大理寺狱丞,务必‘照看好’陈世珸,不可让他多言。”
风声渐起,静思斋内,贵妃赵明凰抚茶冷笑:“原来她也不是铁板一块,终究还是要踩脏鞋子……倒是我小瞧了她这份狠劲。”
数日后,边州急奏入京。
一名被贬五年的御史蒋维舟突然上本,状告宗室宁阳郡王冒认皇嗣,欺君二十年!
证据确凿——乃当年接生稳婆临终口供,由其子泣血呈递,附有宗人府早年遗漏的产簿残页。
满朝哗然。
萧玦独坐讲习堂,四壁空寂,唯有尘埃在光柱中浮游。
他踱步至角落,拾起一枚落灰的白玉棋子,指腹摩挲其上刻痕,低声呢喃:“你想让他们自己撕开疮疤……是不是?”
风忽穿窗而入,掀动案上一页《宗法稽查录》,纸页翻转,露出一行朱批小字,墨迹犹新:
“真伪既现,礼法自溃。”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这场风暴,从来不是偶然。
而是她早已埋下的火种,只等风来。
龙椅之上,玄袍金带的新帝端坐如山,目光扫过匍匐于阶下的百官,不怒自威。
大靖王朝迎来了它的新主——九皇子萧玦,登基为帝。
而曾执掌诏书、力挽狂澜的苏识,却在典礼结束的当夜,悄然退场。
内政院灯火渐熄,廊下只剩一盏孤灯摇曳。
柳绿捧着文书进来时,看见的是一间空荡荡的正堂,案几上只留一只紫檀木匣,封口以暗纹银线缠绕,匣面无字,却透出沉静肃穆之气。
“您真要走?”她声音微颤,指尖几乎不敢触碰那匣子。
苏识立于窗畔,外袍已换作素青宫装,再无半分权臣气象。
她望着漫天飞雪,唇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功高震主,古来皆忌。我若恋栈不去,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
她转身,目光清亮如星:“况且……我要的从来不是那个位置。”
翌日清晨,一道辞表递入勤政殿——监国副丞相苏识,自请卸任,愿归提举旧职,“谨守宫规,以全君臣之义”。
朝野哗然。
有人击节赞叹:“苏氏清流,不贪权柄,真社稷之臣!”
也有老臣冷笑:“妇人之仁,终究难耐庙堂之重。”
户部右侍郎更在私宴上举杯畅饮:“昔日掌权,不过仗着先帝遗诏与九皇子信任。如今新君亲政,谁还能容她指手画脚?迟早灰溜地归去!”
酒过三巡,他拍案大笑:“制度可改,人心易变,不出半月,她那些所谓‘新政’,尽数推翻!”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说这话的三个时辰前,七十二册《行政流程汇编》已由驿马快骑分送全国府县,每册封面赫然印着两个朱红大字:《苏典》。
民间官吏早已依此办事半年有余,从赋税登记到灾情上报,从户籍迁移至仓储调度,皆以此为准。
效率提升三倍不止,百姓称便,胥吏称善。
如今哪怕朝廷想收回成命,地方也已无法逆转。
“制度一旦落地,就成了土壤。”苏识坐在冷清的旧办公室里,指尖轻敲桌面,眸光幽深,“谁动它,谁就是掘地三尺的逆贼。”
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烛火跳动。
白砚如影般出现在门口,黑衣沾霜,眉梢凝着寒气。
“您明知他会削权。”他低声道,语气带着不解与压抑的怒意,“为何不提前布局?至少留几个关键职位的人在位。”
苏识抬眼看他,神色平静得近乎冷漠:“防?怎么防?若我拒不交权,便是公然抗旨。他刚登基,根基未稳,就必须立威——而我,正好给他一个‘收权’的理由。”
她站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京畿舆图前,指尖缓缓划过一条蜿蜒红线:“真正的权力,不在官职高低,而在规则是否由你制定。我现在退一步,他才能进一步。等他发现,天下运转皆依我所设之轨,再想回头,已是寸步难行。”
白砚沉默良久,终于低声问:“可您不怕吗?不怕他真的不再需要您?”
烛光映照下,她的侧脸轮廓分明,像一把藏于鞘中的利刃。
“怕?”她轻笑一声,“我不是他的谋士,也不是他的臣子。我是那个替他撕开黑暗的人。没有我,他走不到今天。而现在……是他必须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一切的时候。”
话音落下,一阵寒风掀动窗纸,雪花扑入室内,落在摊开的账册上。
那是一份《京畿粮道账目异动图》,密密麻麻的红圈标注着十几处异常调拨记录,时间集中在过去七日之内,流向隐蔽,手法老练,若非对整个系统了如指掌,根本难以察觉。
“他们开始动了。”苏识凝视着地图一角,声音冷了下来,“有人以为,现在是清算旧账的好时机。”
白砚顺着她视线望去,眉头骤紧:“兵部……?”
“还不确定。”她合上账册,轻轻吹灭烛火,“但总有人忘了——棋局虽变,执棋之人未离。”
夜更深了。
风雪封锁宫城,万籁俱寂。
唯有内政院废墟般的偏殿中,一道身影静静伫立,手中握着一枚温润黑玉,背面小字如刻心上:
“此局终了,愿与卿共执黑白。”
可她知道——
这盘棋,才刚刚进入中盘厮杀。
次日清晨,天光未明,紫宸宫外已是一片骚动。
大理寺急报传入勤政殿时,萧玦正批阅登基后的第一道边关军情。
他执笔的手一顿,墨迹在纸上洇开如血——原兵部尚书之甥陈世珸,昨夜三更于地牢暴毙,口吐黑血,七窍流血,临死前竟仰天狂笑,声震囚廊,惊得狱卒数日不敢值夜。
“查!”萧玦掷笔而起,眸色冷如寒铁,“掘地三尺也要给我查出是谁动的手!朕登基伊始,便有人胆敢染指天牢命案,这是冲着朕的威信来的!”
殿外风雪扑面,白砚单膝跪地,黑衣覆霜,声音低沉却字字如钉:“属下亲验尸身,死者体内有软筋散残毒,与极北寒脉之毒相冲,引发经脉逆乱、神志癫狂。非自然死,也非寻常下毒手段——是有人用两股旧毒埋伏经年,只待今日引爆。”
萧玦瞳孔微缩。
软筋散,是三年前他在北境剿匪时,从一伙潜伏朝廷的细作身上搜出的禁药;而寒毒,则出自他曾亲手剿灭的“玄冥阁”秘术。
这两股势力,早已被他连根拔起——除非,有人故意留存毒源,等的就是这一刻。
他抬眼望向窗外沉沉宫阙,忽然冷笑:“他们是想逼我动手,好把水搅浑。”
就在此时,一道素青身影悄然步入殿侧偏廊,苏识立于檐下,披着薄雪披风,神色平静如古井无波。
“别查。”她开口,声音不大,却像一把刀劈开迷雾,“彻查下去,线索会指向你我在北境布下的暗桩,以及当年那场‘意外’中幸存的几名旧部。你以为是在追凶,实则是在自揭底牌。”
萧玦猛地转身:“你就这么任他们污蔑你?让天下人以为你杀人灭口?”
“不是我以为,而是我要他们这么想。”苏识缓步上前,指尖轻点案上密报,“陈世珸掌握兵部旧档,知道太多不该知的事。他不死,真正的幕后之人不会现身。而现在——他死了,流言一起,猎物才会放松警惕,走出巢穴。”
她抬眸,目光如刃:“我说过,真正的权力不在官职,而在人心所向的叙事。现在,我要让他们相信:苏识也有怕的人,也会杀人灭口。她不再超然,而是卷入了权斗——这才像个凡人,才值得被挑战。”
话音落下不过半日,宫中悄然流传一则秘语:“副丞相曾密令大理寺狱丞,务必‘照看好’陈世珸,不可让他多言。”
风声渐起,静思斋内,贵妃赵明凰抚茶冷笑:“原来她也不是铁板一块,终究还是要踩脏鞋子……倒是我小瞧了她这份狠劲。”
数日后,边州急奏入京。
一名被贬五年的御史蒋维舟突然上本,状告宗室宁阳郡王冒认皇嗣,欺君二十年!
证据确凿——乃当年接生稳婆临终口供,由其子泣血呈递,附有宗人府早年遗漏的产簿残页。
满朝哗然。
萧玦独坐讲习堂,四壁空寂,唯有尘埃在光柱中浮游。
他踱步至角落,拾起一枚落灰的白玉棋子,指腹摩挲其上刻痕,低声呢喃:“你想让他们自己撕开疮疤……是不是?”
风忽穿窗而入,掀动案上一页《宗法稽查录》,纸页翻转,露出一行朱批小字,墨迹犹新:
“真伪既现,礼法自溃。”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这场风暴,从来不是偶然。
而是她早已埋下的火种,只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