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的余音尚未散尽,宫墙深处已悄然掀起波澜。
华贵妃那一声瓷器碎裂,并未惊动整座后宫,却像一根细针,精准刺入了苏识的心弦。
她坐在内政院偏阁,烛火映着眉眼,平静得仿佛刚才那记摔杯只是风过檐铃。
柳绿站在一旁,声音压得极低:“娘娘今早传话,要您去清晖殿‘查验贡品’。”
“查验贡品?”苏识轻笑,指尖在案上轻轻一点,“她连茶都不让我喝安稳,现在倒想起我这个掌事姑姑来了?”
但她还是去了。
清晖殿金碧辉煌,熏香缭绕,华贵妃斜倚软榻,一身紫金绣凤长裙,发间明珠晃动,贵气逼人。
她见苏识进来,也不起身,只抬了抬下巴,示意她看桌上一列贡瓷。
“这些都是北境新进的窑器,说是御用监亲自督造。”她语气淡淡,眼底却有冷光流转,“如今你权势滔天,连皇帝喝茶都要经你预审,本宫这点私物,也该让你过目才是。”
苏识垂眸,目光扫过那些青瓷盏——釉色匀净,胎骨细腻,确是上品。
但她一眼便认出,摆在正中的那只,正是昨夜被摔碎的同款。
她心下了然。
果然,华贵妃端起那杯,慢条斯理地抿了一口,忽而冷笑:“如今连喝茶都有人盯着,本宫连赏个杯子都不敢砸了。”
话音未落,手腕一扬——
“哐!”
青瓷盏狠狠砸向地面,碎片四溅,有一片甚至擦过苏识的鞋面,留下一道浅痕。
殿内宫女吓得跪伏在地,柳绿脸色煞白,可苏识站着,纹丝不动,连睫毛都没颤一下。
她看着满地狼藉,淡淡道:“娘娘若嫌不够响,不如砸个更大的。”
空气凝滞了一瞬。
华贵妃猛地抬头,眼中怒意翻涌,可对上那双沉静如渊的眼睛时,竟莫名一滞。
那不是挑衅,也不是畏惧,而是一种近乎居高临下的审视,仿佛她这一摔,早在对方预料之中,甚至……被期待着。
“你!”她指尖收紧,指甲掐进掌心。
苏识却已转身,从容行礼:“奴婢告退。”
走出清晖殿那一刻,风拂面而来,她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回院后,她立即命柳绿彻查那只茶杯的来历。
三更时分,消息传来:那杯并非近年所赐,而是十年前,先帝驾崩次年,新帝初封贵妃时御前特制的一对青瓷之一。
另一只原配之杯,早已在一场宴饮中碎裂,此后十年,华贵妃从未使用这对御赐盏。
珍藏十年,未曾启用,今日却亲手砸碎。
这不是泄愤,是告别。
也是试探。
苏识闭目靠在椅背上,脑海中飞速推演局势。
若此时安抚,便是落入她“求怜”之局;若强硬压制,则激其逆反。
唯有反其道而行——冷处理。
于是她下令:闭门谢客,暂停所有与清晖殿相关的文书往来,连日常贡单也交由副使代阅。
第一日,无事。
第二日,宫中已有窃语:“参政使避见贵妃,莫非圣眷将移?”
第三日,流言愈演愈烈:“贵妃触怒内政院,恐将失宠。”
第四日,华贵妃罚了两名私下议论的宫女。
第五日黄昏,苏识收到一盒胭脂。
素白木匣,系着淡粉丝带,打开来,是细腻如雪的膏体,泛着淡淡梅香。
附笺一行小字,笔迹刚劲中带着几分克制的柔:“听说你喜淡色。”
她盯着那张纸看了很久。
来了。
这是试探,也是递台阶。
华贵妃在问:你还愿不愿看见我?
苏识唇角微扬,提笔写下回礼单子,命人送去清晖殿。
除了几匹江南织造的新缎、两匣御药房调制的养颜丸外,她悄悄夹进了一份东西——兵部密折副本,纸质陈旧,边角磨损,封皮盖着火漆印,内容赫然是《西北驻防增派女将协理后勤议》。
而这支驻防军的背后,正是华家世代经营的陇右道。
夜深人静,苏识独坐灯下,翻开一本旧账册,实则目光落在窗外月色上。
她在等。
等一颗棋子主动走入她的棋盘。
三日后,早朝钟鼓响起,紫宸殿前百官肃立。
三日后,紫宸殿上云霞初散,金砖映着晨光泛出冷冽的色泽。
百官列立如松,文东武西,肃穆无声。
朝鼓余音未歇,华贵妃便踏着宫人铺就的猩红毡毯步入殿中,身披孔雀羽翟衣,发间九凤衔珠步摇轻晃,每一步都像踩在人心之上。
她不是嫔妃该出现的地方——后宫不得干政,祖训森严。
可今日她来得坦荡,身后跟着内侍捧着一方黄绸覆盖的木匣,脚步沉稳,目光直指御座。
“臣妾参见陛下。”声音清越,不卑不亢。
满殿哗然。
萧玦端坐龙椅,眉峰微敛,眸色幽深似寒潭。
他尚未开口,兵部尚书已急步出列:“贵妃娘娘,军国重事,非内廷可议!请回!”
“本宫不是来议事的。”华贵妃冷笑,指尖一挑,黄绸滑落,露出一卷边角磨损的密折副本,“我是来问一句——陇右道十万将士的饭食调度、冬衣补给、战马饲草,是谁在背后十年如一日地统筹协理?是我华家女儿,还是你们嘴里的‘妇人无用’?”
她声如裂帛,字字掷地有声。
群臣怔然。
那正是昨日被苏识悄悄夹入回礼盒中的兵部旧档,原以为湮没于尘,怎会现身于此?
苏识立于殿侧廊下,一身素青宫装,袖手而立,神色不动。
她知道这一刻终会到来——当一个傲娇的灵魂终于不再掩饰自己的执念,当那份渴望被认可的骄傲找到了真正的战场,她便会主动披甲上阵。
她在等这一幕,更在等一个人的反应。
萧玦目光扫过苏识,见她极轻微地点了点头,几不可察,却如惊雷入心。
他忽然笑了。
“贵妃所言,倒也不无道理。”帝王语调淡漠,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西北苦寒,男丁凋敝,女子服役协防,并非无先例可循。既然你愿代家族陈情,朕准你所请——陇右三营试行女役制,为期一年。若成效显着,再行推广。”
此言一出,满朝震动。
几位老臣脸色铁青,欲再谏言,却被萧玦一眼压下。
那眼神冷得像刀,划破了所有虚伪的礼教遮羞布。
华贵妃怔住了一瞬,随即眼底燃起炽烈光芒。
不是胜利的得意,而是久违的、被人正视的尊严。
退朝钟响,百官鱼贯而出,议论纷纷。
苏识缓步穿过回廊,忽觉一阵香风拂面。
柳绿快步跟上,手中托着一只锦盒:“娘娘送来的。”
盒开,一对羊脂玉镯静静卧于红绒之上,温润生光,雕工精细,一看便是华家传世之物。
附笺只有一句话,墨迹未干,仿佛仓促写下:
“别总让我一个人唱红脸。”
苏识轻轻摩挲玉镯边缘,唇角扬起一丝笑意。
她早看透了这个“远坂凛式”的女人——表面要强逞胜,实则内心渴求同盟。
她不怕对抗,只怕孤独。
而最致命的驯化,从来不是征服,是给予她一场配得上的并肩作战。
夜阑人静,万籁俱寂。
苏识独坐灯下,摊开一本黑皮册子,笔尖蘸墨,缓缓写下:
写罢合页,她抬眸望向窗外。
星河如练,月影横斜。
风起时,一片枯叶打着旋儿,悄然落在她案头新绘的地图上——那是整个大靖王朝的军事布防图,山川河流、关隘要道皆以朱砂标注,密密麻麻,宛如棋局。
她的指尖轻轻点在陇右道的位置,又缓缓移向北境防线,最终停在京城咽喉——潼关。
“接下来……”她低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该让某些人明白,什么叫‘女人也能定乾坤’。”
窗外风声骤紧,烛火摇曳,映出她眸中锋芒毕露的野心。
华贵妃那一声瓷器碎裂,并未惊动整座后宫,却像一根细针,精准刺入了苏识的心弦。
她坐在内政院偏阁,烛火映着眉眼,平静得仿佛刚才那记摔杯只是风过檐铃。
柳绿站在一旁,声音压得极低:“娘娘今早传话,要您去清晖殿‘查验贡品’。”
“查验贡品?”苏识轻笑,指尖在案上轻轻一点,“她连茶都不让我喝安稳,现在倒想起我这个掌事姑姑来了?”
但她还是去了。
清晖殿金碧辉煌,熏香缭绕,华贵妃斜倚软榻,一身紫金绣凤长裙,发间明珠晃动,贵气逼人。
她见苏识进来,也不起身,只抬了抬下巴,示意她看桌上一列贡瓷。
“这些都是北境新进的窑器,说是御用监亲自督造。”她语气淡淡,眼底却有冷光流转,“如今你权势滔天,连皇帝喝茶都要经你预审,本宫这点私物,也该让你过目才是。”
苏识垂眸,目光扫过那些青瓷盏——釉色匀净,胎骨细腻,确是上品。
但她一眼便认出,摆在正中的那只,正是昨夜被摔碎的同款。
她心下了然。
果然,华贵妃端起那杯,慢条斯理地抿了一口,忽而冷笑:“如今连喝茶都有人盯着,本宫连赏个杯子都不敢砸了。”
话音未落,手腕一扬——
“哐!”
青瓷盏狠狠砸向地面,碎片四溅,有一片甚至擦过苏识的鞋面,留下一道浅痕。
殿内宫女吓得跪伏在地,柳绿脸色煞白,可苏识站着,纹丝不动,连睫毛都没颤一下。
她看着满地狼藉,淡淡道:“娘娘若嫌不够响,不如砸个更大的。”
空气凝滞了一瞬。
华贵妃猛地抬头,眼中怒意翻涌,可对上那双沉静如渊的眼睛时,竟莫名一滞。
那不是挑衅,也不是畏惧,而是一种近乎居高临下的审视,仿佛她这一摔,早在对方预料之中,甚至……被期待着。
“你!”她指尖收紧,指甲掐进掌心。
苏识却已转身,从容行礼:“奴婢告退。”
走出清晖殿那一刻,风拂面而来,她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回院后,她立即命柳绿彻查那只茶杯的来历。
三更时分,消息传来:那杯并非近年所赐,而是十年前,先帝驾崩次年,新帝初封贵妃时御前特制的一对青瓷之一。
另一只原配之杯,早已在一场宴饮中碎裂,此后十年,华贵妃从未使用这对御赐盏。
珍藏十年,未曾启用,今日却亲手砸碎。
这不是泄愤,是告别。
也是试探。
苏识闭目靠在椅背上,脑海中飞速推演局势。
若此时安抚,便是落入她“求怜”之局;若强硬压制,则激其逆反。
唯有反其道而行——冷处理。
于是她下令:闭门谢客,暂停所有与清晖殿相关的文书往来,连日常贡单也交由副使代阅。
第一日,无事。
第二日,宫中已有窃语:“参政使避见贵妃,莫非圣眷将移?”
第三日,流言愈演愈烈:“贵妃触怒内政院,恐将失宠。”
第四日,华贵妃罚了两名私下议论的宫女。
第五日黄昏,苏识收到一盒胭脂。
素白木匣,系着淡粉丝带,打开来,是细腻如雪的膏体,泛着淡淡梅香。
附笺一行小字,笔迹刚劲中带着几分克制的柔:“听说你喜淡色。”
她盯着那张纸看了很久。
来了。
这是试探,也是递台阶。
华贵妃在问:你还愿不愿看见我?
苏识唇角微扬,提笔写下回礼单子,命人送去清晖殿。
除了几匹江南织造的新缎、两匣御药房调制的养颜丸外,她悄悄夹进了一份东西——兵部密折副本,纸质陈旧,边角磨损,封皮盖着火漆印,内容赫然是《西北驻防增派女将协理后勤议》。
而这支驻防军的背后,正是华家世代经营的陇右道。
夜深人静,苏识独坐灯下,翻开一本旧账册,实则目光落在窗外月色上。
她在等。
等一颗棋子主动走入她的棋盘。
三日后,早朝钟鼓响起,紫宸殿前百官肃立。
三日后,紫宸殿上云霞初散,金砖映着晨光泛出冷冽的色泽。
百官列立如松,文东武西,肃穆无声。
朝鼓余音未歇,华贵妃便踏着宫人铺就的猩红毡毯步入殿中,身披孔雀羽翟衣,发间九凤衔珠步摇轻晃,每一步都像踩在人心之上。
她不是嫔妃该出现的地方——后宫不得干政,祖训森严。
可今日她来得坦荡,身后跟着内侍捧着一方黄绸覆盖的木匣,脚步沉稳,目光直指御座。
“臣妾参见陛下。”声音清越,不卑不亢。
满殿哗然。
萧玦端坐龙椅,眉峰微敛,眸色幽深似寒潭。
他尚未开口,兵部尚书已急步出列:“贵妃娘娘,军国重事,非内廷可议!请回!”
“本宫不是来议事的。”华贵妃冷笑,指尖一挑,黄绸滑落,露出一卷边角磨损的密折副本,“我是来问一句——陇右道十万将士的饭食调度、冬衣补给、战马饲草,是谁在背后十年如一日地统筹协理?是我华家女儿,还是你们嘴里的‘妇人无用’?”
她声如裂帛,字字掷地有声。
群臣怔然。
那正是昨日被苏识悄悄夹入回礼盒中的兵部旧档,原以为湮没于尘,怎会现身于此?
苏识立于殿侧廊下,一身素青宫装,袖手而立,神色不动。
她知道这一刻终会到来——当一个傲娇的灵魂终于不再掩饰自己的执念,当那份渴望被认可的骄傲找到了真正的战场,她便会主动披甲上阵。
她在等这一幕,更在等一个人的反应。
萧玦目光扫过苏识,见她极轻微地点了点头,几不可察,却如惊雷入心。
他忽然笑了。
“贵妃所言,倒也不无道理。”帝王语调淡漠,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西北苦寒,男丁凋敝,女子服役协防,并非无先例可循。既然你愿代家族陈情,朕准你所请——陇右三营试行女役制,为期一年。若成效显着,再行推广。”
此言一出,满朝震动。
几位老臣脸色铁青,欲再谏言,却被萧玦一眼压下。
那眼神冷得像刀,划破了所有虚伪的礼教遮羞布。
华贵妃怔住了一瞬,随即眼底燃起炽烈光芒。
不是胜利的得意,而是久违的、被人正视的尊严。
退朝钟响,百官鱼贯而出,议论纷纷。
苏识缓步穿过回廊,忽觉一阵香风拂面。
柳绿快步跟上,手中托着一只锦盒:“娘娘送来的。”
盒开,一对羊脂玉镯静静卧于红绒之上,温润生光,雕工精细,一看便是华家传世之物。
附笺只有一句话,墨迹未干,仿佛仓促写下:
“别总让我一个人唱红脸。”
苏识轻轻摩挲玉镯边缘,唇角扬起一丝笑意。
她早看透了这个“远坂凛式”的女人——表面要强逞胜,实则内心渴求同盟。
她不怕对抗,只怕孤独。
而最致命的驯化,从来不是征服,是给予她一场配得上的并肩作战。
夜阑人静,万籁俱寂。
苏识独坐灯下,摊开一本黑皮册子,笔尖蘸墨,缓缓写下:
写罢合页,她抬眸望向窗外。
星河如练,月影横斜。
风起时,一片枯叶打着旋儿,悄然落在她案头新绘的地图上——那是整个大靖王朝的军事布防图,山川河流、关隘要道皆以朱砂标注,密密麻麻,宛如棋局。
她的指尖轻轻点在陇右道的位置,又缓缓移向北境防线,最终停在京城咽喉——潼关。
“接下来……”她低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该让某些人明白,什么叫‘女人也能定乾坤’。”
窗外风声骤紧,烛火摇曳,映出她眸中锋芒毕露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