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的露水还挂在观星台的檐角,寒气渗进石阶缝隙,像毒蛇缓缓爬行。
苏识立于九碑之前,一袭素灰深衣未系腰带,任风鼓荡袍袖。
她目光扫过那二十三个被血染过的姓名,最后停在第七碑末尾——“林云袖之母,姓氏不详,殁于癸酉年七月初七,死状:焚”。
没有官身,没有封号,甚至连名字都残缺不全。
可正是这个人,点燃了整场清算的引信。
柳绿悄然走近,手中捧着一卷黄纸朱批的拓本,指尖微颤。
“夫人,已按您吩咐,千份拓印尽数发往各州府学宫。张贴时皆由地方官亲监,公告三日不得撕毁,违者以抗旨论。”
“很好。”苏识声音很轻,却如刀刻入石,“他们怕的不是真相,是被人知道他们知道。”
她转身凝视北方天际,那颗将熄的星辰依旧悬在那里,仿佛一只半睁的眼睛,在黑暗中窥伺人间。
昨夜东陵血案的消息早已报来。
白砚封锁现场后提取血迹比对,确认出自一名戍边校尉之弟——此人三年前随兄调往北境,户籍早注销,如今却潜回京畿,趁夜祭祖之际以指血涂碑,添一字:“冤”。
可笑的是,那第23人根本未曾葬于东陵三号墓。
那是假坟,空冢,专为诱敌设下的饵。
真正埋骨之地,连钦天监旧档都无记载。
“他回来了。”苏识低语,并非疑问。
柳绿垂首:“影阁查到,此人幼时曾在尚药局当差杂役,后因‘梦魇惊厥’被逐出宫。其兄原属钦天卫夜值队列,参与过三次‘星轨校正’轮值——都在七月七前后。”
苏识眸光微闪。
又是这个日子。
七月初七,牵牛织女相会之夜,也是三百年前第一任“钥匙”被献祭之时。
自那以后,每逢此日,宫中必有异动:井水泛浊、铜壶滴漏错乱半个时辰、守夜宦官集体昏睡……而钦天监换人,已成惯例。
不是升迁,是替罪。
她忽然问:“名单上那十二个乐籍女子,可查到名录?”
“尚未。”柳绿摇头,“乐坊档案每十年焚毁一次,烬心殿火灾又烧掉了大半。但……匿名投书者提到,当年带进去的是‘十二钗’,全是精通古瑟的盲女,专为‘镇音’所养。活着出来的那个,后来成了云袖生母,再之后……便没了踪迹。”
“她没死。”苏识断然道。
柳绿一怔。
“若真死了,云袖不会到现在还在做噩梦。”苏识缓缓闭眼,脑中闪过几日前审问华贵妃贴身心腹时的情景——那位老嬷嬷曾无意提及,云袖小时候常说梦话,总念叨“地窖里的琴声停了,姐姐们都不哭了”。
一个能从那种地方活着出来的人,要么疯了,要么被彻底控制。
而能让一个人闭嘴三十年的方法,不止一种。
她睁开眼,语气骤冷:“把近百年所有与‘乐籍’有关的宫女名册调出来。尤其是尚宫局、内侍省、御膳房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凡是由教坊司拨入、且服务超过二十年者,全部记档。”
柳绿低声应是,却又迟疑道:“若有人拒查?”
“那就说明,她心里有鬼。”苏识冷笑,“或许,有人不想让她开口。”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脚步声由远及近。
白砚披甲而来,黑袍染尘,显然是连夜奔袭归来。
他抱拳跪地,声如铁石:“启禀夫人,那名校尉之弟已在城南破庙擒获,拒不招供,只反复嘶吼‘它要醒了!它记得我们!’——末将命人搜其住处,在墙缝里发现一张残图。”
他双手呈上一块焦黄帛片。
苏识接过,指尖拂去灰尘,瞳孔骤然一缩。
图上绘的是一座地下密室,中央立着一口青铜巨棺,四周环绕九具骸骨,呈环形跪拜状。
而在棺首上方,赫然写着四个小字:
“钥归其位。”
风突然停了。
九块石碑在晨曦中泛着冷光,仿佛刚从地狱深处掘出。
苏识盯着那幅图,良久未语。
终于,她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冰冷如霜。
“他们在准备仪式。”
白砚沉声:“是否立即拘捕所有关联旧部?”
“不。”苏识摇头,眼神锐利如刃,“现在抓人,只会打草惊蛇。我们要等的,不是他们的行动——而是他们的恐惧。”
她将帛片收入袖中,抬头望向皇宫深处。
那里有太多沉默的灵魂,藏在帷帐之后,活了一辈子,也忘了自己是谁。
但她知道。
有些人,只是被喂了药,才不再做梦。五更之后,天光未明。
苏识立于观星台下暗廊尽头,手中一卷泛黄名册已被翻至残页。
风从石缝间钻入,吹得纸角簌簌作响,如同亡魂低语。
“尚膳局李氏,乐籍拨入,三十年无过,专司贵妃药膳——每月初七申时三刻必取安神膏入灶调和。”
“御衣局周嬷,教坊司旧人,掌前朝箱笼钥匙,二十年未曾出宫,每逢朔望必往冷宫夹道送物。”
她指尖缓缓划过这两行字,目光沉如寒潭。
不是巧合。是仪式的齿轮,在无声咬合。
“她们被喂了药,也成了喂药的人。”苏识轻声道,声音里没有愤怒,只有彻骨的冷静,“记忆封不住真相,只会让真相在梦里生根发芽。而最怕人做梦的,从来不是做噩梦的人,而是制造噩梦的人。”
柳绿垂手立在一旁,袖中笔录已记满三页。
她低声问:“是否即刻拘押?”
“不。”苏识摇头,眸光微闪,“抓一个老妇,能撬开什么?顶多哭嚎几声,咬舌自尽。我要的是她背后那根线——那根连着地底棺椁的引魂索。”
她转身走向内室,脚步沉稳,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命运的节点上。
半个时辰后,一道密令自协理国务府发出:影阁连夜摹制一封“撤离令”,用特制药水书写于薄绢之上,字迹隐匿,唯有遇热方显。
内容简短却骇人——
“石碑已污,残卷恐泄。速毁证物,移驻西山别院。门谕,不得延误。”
伪造的笔迹模仿的是钦天监秘档中的古篆体,连墨色浓淡、虫蛀痕迹都一一还原。
就连当年参与过“星轨校正”的老宦官看了,也会信以为真。
“把这道令,夹进那只绣有星轨图的旧帕里。”苏识对柳绿吩咐,“让她照常送去冷宫夹道。这一次,我们替‘门’传话。”
柳绿心头一凛,终于明白夫人所图为何。
这不是清查,是反向祭祀。
用人造的恐惧,唤醒潜伏百年的邪祟。
当夜,月隐云层。
御衣局周嬷颤抖着双手将帕子塞进夹墙暗格,一如过去三十余年。
可她不知,那帕中多了一道“天命”般的指令。
三更刚过,宫门西北角的狗吠忽然停了。
片刻后,三条黑影悄然翻越角楼,身披漆黑斗篷,步履诡谲,落地无声。
他们并未携带重物,却彼此保持固定间距,似在护送某种无形之物。
白砚伏在城楼阴影之中,眼瞳紧锁那三人背影,手下禁军精锐已埋伏四隅,只待一声令下便可收网。
“放他们走。”耳麦中传来苏识的声音,平静得像冬日结冰的湖面,“一根线扯不动整张网,但顺着它,能摸到织网者的指尖。”
白砚抿唇,缓缓抬手,示意封锁解除。
三道黑影如幽魂般掠出宫门,直趋西山方向。
地图室内,烛火摇曳。
苏识站在巨幅京畿舆图前,指尖轻点一条荒废已久的驿道——那是通往西山别院的唯一路径,百年来仅供皇陵守祭通行,如今杂草丛生,鲜有人迹。
她在图上画下第一道红线,宛如刀锋划开黑夜。
“你们以为藏得很好。”她低声说道,唇角微扬,却不带笑意,“可你们忘了,我知道你们会怕什么,也知道你们一定会动。”
风穿窗而入,吹灭一支蜡烛。
余光映照下,她的影子投在墙上,竟与九碑之上那些刻名字的痕,悄然重合。
而在西山深处,一座久闭的院门,正悄然开启。
苏识立于九碑之前,一袭素灰深衣未系腰带,任风鼓荡袍袖。
她目光扫过那二十三个被血染过的姓名,最后停在第七碑末尾——“林云袖之母,姓氏不详,殁于癸酉年七月初七,死状:焚”。
没有官身,没有封号,甚至连名字都残缺不全。
可正是这个人,点燃了整场清算的引信。
柳绿悄然走近,手中捧着一卷黄纸朱批的拓本,指尖微颤。
“夫人,已按您吩咐,千份拓印尽数发往各州府学宫。张贴时皆由地方官亲监,公告三日不得撕毁,违者以抗旨论。”
“很好。”苏识声音很轻,却如刀刻入石,“他们怕的不是真相,是被人知道他们知道。”
她转身凝视北方天际,那颗将熄的星辰依旧悬在那里,仿佛一只半睁的眼睛,在黑暗中窥伺人间。
昨夜东陵血案的消息早已报来。
白砚封锁现场后提取血迹比对,确认出自一名戍边校尉之弟——此人三年前随兄调往北境,户籍早注销,如今却潜回京畿,趁夜祭祖之际以指血涂碑,添一字:“冤”。
可笑的是,那第23人根本未曾葬于东陵三号墓。
那是假坟,空冢,专为诱敌设下的饵。
真正埋骨之地,连钦天监旧档都无记载。
“他回来了。”苏识低语,并非疑问。
柳绿垂首:“影阁查到,此人幼时曾在尚药局当差杂役,后因‘梦魇惊厥’被逐出宫。其兄原属钦天卫夜值队列,参与过三次‘星轨校正’轮值——都在七月七前后。”
苏识眸光微闪。
又是这个日子。
七月初七,牵牛织女相会之夜,也是三百年前第一任“钥匙”被献祭之时。
自那以后,每逢此日,宫中必有异动:井水泛浊、铜壶滴漏错乱半个时辰、守夜宦官集体昏睡……而钦天监换人,已成惯例。
不是升迁,是替罪。
她忽然问:“名单上那十二个乐籍女子,可查到名录?”
“尚未。”柳绿摇头,“乐坊档案每十年焚毁一次,烬心殿火灾又烧掉了大半。但……匿名投书者提到,当年带进去的是‘十二钗’,全是精通古瑟的盲女,专为‘镇音’所养。活着出来的那个,后来成了云袖生母,再之后……便没了踪迹。”
“她没死。”苏识断然道。
柳绿一怔。
“若真死了,云袖不会到现在还在做噩梦。”苏识缓缓闭眼,脑中闪过几日前审问华贵妃贴身心腹时的情景——那位老嬷嬷曾无意提及,云袖小时候常说梦话,总念叨“地窖里的琴声停了,姐姐们都不哭了”。
一个能从那种地方活着出来的人,要么疯了,要么被彻底控制。
而能让一个人闭嘴三十年的方法,不止一种。
她睁开眼,语气骤冷:“把近百年所有与‘乐籍’有关的宫女名册调出来。尤其是尚宫局、内侍省、御膳房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凡是由教坊司拨入、且服务超过二十年者,全部记档。”
柳绿低声应是,却又迟疑道:“若有人拒查?”
“那就说明,她心里有鬼。”苏识冷笑,“或许,有人不想让她开口。”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脚步声由远及近。
白砚披甲而来,黑袍染尘,显然是连夜奔袭归来。
他抱拳跪地,声如铁石:“启禀夫人,那名校尉之弟已在城南破庙擒获,拒不招供,只反复嘶吼‘它要醒了!它记得我们!’——末将命人搜其住处,在墙缝里发现一张残图。”
他双手呈上一块焦黄帛片。
苏识接过,指尖拂去灰尘,瞳孔骤然一缩。
图上绘的是一座地下密室,中央立着一口青铜巨棺,四周环绕九具骸骨,呈环形跪拜状。
而在棺首上方,赫然写着四个小字:
“钥归其位。”
风突然停了。
九块石碑在晨曦中泛着冷光,仿佛刚从地狱深处掘出。
苏识盯着那幅图,良久未语。
终于,她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冰冷如霜。
“他们在准备仪式。”
白砚沉声:“是否立即拘捕所有关联旧部?”
“不。”苏识摇头,眼神锐利如刃,“现在抓人,只会打草惊蛇。我们要等的,不是他们的行动——而是他们的恐惧。”
她将帛片收入袖中,抬头望向皇宫深处。
那里有太多沉默的灵魂,藏在帷帐之后,活了一辈子,也忘了自己是谁。
但她知道。
有些人,只是被喂了药,才不再做梦。五更之后,天光未明。
苏识立于观星台下暗廊尽头,手中一卷泛黄名册已被翻至残页。
风从石缝间钻入,吹得纸角簌簌作响,如同亡魂低语。
“尚膳局李氏,乐籍拨入,三十年无过,专司贵妃药膳——每月初七申时三刻必取安神膏入灶调和。”
“御衣局周嬷,教坊司旧人,掌前朝箱笼钥匙,二十年未曾出宫,每逢朔望必往冷宫夹道送物。”
她指尖缓缓划过这两行字,目光沉如寒潭。
不是巧合。是仪式的齿轮,在无声咬合。
“她们被喂了药,也成了喂药的人。”苏识轻声道,声音里没有愤怒,只有彻骨的冷静,“记忆封不住真相,只会让真相在梦里生根发芽。而最怕人做梦的,从来不是做噩梦的人,而是制造噩梦的人。”
柳绿垂手立在一旁,袖中笔录已记满三页。
她低声问:“是否即刻拘押?”
“不。”苏识摇头,眸光微闪,“抓一个老妇,能撬开什么?顶多哭嚎几声,咬舌自尽。我要的是她背后那根线——那根连着地底棺椁的引魂索。”
她转身走向内室,脚步沉稳,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命运的节点上。
半个时辰后,一道密令自协理国务府发出:影阁连夜摹制一封“撤离令”,用特制药水书写于薄绢之上,字迹隐匿,唯有遇热方显。
内容简短却骇人——
“石碑已污,残卷恐泄。速毁证物,移驻西山别院。门谕,不得延误。”
伪造的笔迹模仿的是钦天监秘档中的古篆体,连墨色浓淡、虫蛀痕迹都一一还原。
就连当年参与过“星轨校正”的老宦官看了,也会信以为真。
“把这道令,夹进那只绣有星轨图的旧帕里。”苏识对柳绿吩咐,“让她照常送去冷宫夹道。这一次,我们替‘门’传话。”
柳绿心头一凛,终于明白夫人所图为何。
这不是清查,是反向祭祀。
用人造的恐惧,唤醒潜伏百年的邪祟。
当夜,月隐云层。
御衣局周嬷颤抖着双手将帕子塞进夹墙暗格,一如过去三十余年。
可她不知,那帕中多了一道“天命”般的指令。
三更刚过,宫门西北角的狗吠忽然停了。
片刻后,三条黑影悄然翻越角楼,身披漆黑斗篷,步履诡谲,落地无声。
他们并未携带重物,却彼此保持固定间距,似在护送某种无形之物。
白砚伏在城楼阴影之中,眼瞳紧锁那三人背影,手下禁军精锐已埋伏四隅,只待一声令下便可收网。
“放他们走。”耳麦中传来苏识的声音,平静得像冬日结冰的湖面,“一根线扯不动整张网,但顺着它,能摸到织网者的指尖。”
白砚抿唇,缓缓抬手,示意封锁解除。
三道黑影如幽魂般掠出宫门,直趋西山方向。
地图室内,烛火摇曳。
苏识站在巨幅京畿舆图前,指尖轻点一条荒废已久的驿道——那是通往西山别院的唯一路径,百年来仅供皇陵守祭通行,如今杂草丛生,鲜有人迹。
她在图上画下第一道红线,宛如刀锋划开黑夜。
“你们以为藏得很好。”她低声说道,唇角微扬,却不带笑意,“可你们忘了,我知道你们会怕什么,也知道你们一定会动。”
风穿窗而入,吹灭一支蜡烛。
余光映照下,她的影子投在墙上,竟与九碑之上那些刻名字的痕,悄然重合。
而在西山深处,一座久闭的院门,正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