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晨雾尚未散尽,坊市街巷已悄然流动着一种异样的气息。
一本无名册子,正像春雨渗入干土般,无声无息地蔓延至每一处角落。
它没有书名,只在粗糙的油纸上印着一只简笔蚂蚁——线条歪斜,却倔强挺立,仿佛从灰烬里爬出来的一线生机。
第一个拿到这册子的是东市卖菜的老妇。
她不识字,但孙子认得。
孩子蹲在摊后翻看,越看越惊:“奶奶,这上面说粮价上涨不是因为天灾,而是仓库官吏勾结米行故意压低库存!还列出了三个月的进出账目,连哪天运了几车米都写得清清楚楚!”老妇怔住,抬头望向宫门方向——那条她每日经过、从未敢多看一眼的朱红宫道,此刻竟像是被什么无形之物轻轻撕开了一道口子。
而此时,宫门外的青石阶上,一个佝偻的身影正一下一下扫着落叶。
老扫帚太监姓陈,年过六旬,耳黑眼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但他记得三年前那个雪夜,有个穿青灰衫的姑娘蹲在他身边,把半块热饼塞进他冻裂的手心里,笑着说:“话说得多了,总有人会听懂。”
他不懂那些传单,也不明白什么叫“议政”。
他只知道,每隔五天,就会有个蒙面人送来一叠纸和一块松香墨。
那人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指了指蚂蚁标记,又点了点他的扫帚。
于是他就扫,一边扫,一边悄悄把纸片塞进门槛缝、屋檐下的瓦片间、马车轮轴里。
像撒种,像埋火,像完成一场无人知晓的使命。
官府终于察觉不对劲。
京兆尹连夜召集差役追查源头,顺藤摸瓜查到刻版作坊——竟是废弃的户部旧账房。
刻板用的竟是烧剩的账本背面,字迹反印,阴文凸出;油墨更是古怪,掺了草木灰与桐油,点燃即化为白烟,不留丝毫痕迹。
“这不是寻常百姓能做的。”主簿冷汗直流,“这是……防焚毁设计。”
可追来查去,线索全断在那个扫地太监身上。
问话时,老人只会重复一句:“有个姑娘给过我饼。”
没人相信,也没法完全不信。
与此同时,北疆风雪漫天。
萧玦身披黑色大氅,站在军营之外,目光沉静如寒潭。
帐内火光摇曳,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并未谈论敌情布防,反而争得面红耳赤:“如果开放互市,三十斤羊毛换一把铁锄,公不公平?”
“不公平!”一名老兵拍地而起,“西北牧民缺铁器多年,这个价格等于是抢!”
“可若是太高,内地农夫谁肯换?”另一人反驳,“还得算上运输损耗、路途风险、边关守备成本……”
参将怒极,提刀欲进帐篷斥责:“战时不谈利益!”
副将却伸手拦下,低声说道:“大人,昨夜哨探回报,敌军营地也在讨论这个价格。”
萧玦站在暗处听着,眼神逐渐深邃。
次日清晨,一道圣旨直达边境四镇:税吏全部轮换,旧档案封存彻查。
同时,一份尘封多年的边疆策略残卷被重新呈上——正是当年苏识批注过的《论互市为隐战之枢》。
她在页眉批了一句:“贸易不只是商业事务,而是国家实力试探的先声。”
如今,萧玦亲自执朱笔,在末尾添上批语:“贸易也是战争,智者执掌天平。”
落笔如刀,斩断旧规。
而在京郊“野策坊”废墟之上,小核桃的侄女正伏案翻阅最新一批投稿。
近来稿件数量激增,但她越看越觉得诡异。
这些方案条理清晰得近乎冷酷:数据详实、推演严密、对策精准,可偏偏在最关键处留有一个看似疏漏的破绽——比如某份税改建议中,故意少算了漕运的损耗率,诱使审查官员深入核查,结果却牵出更大规模的贪腐链条。
她指尖微颤,猛地翻开档案库底卷,对照起多年前苏识破解游戏副本boSS的笔记。
一模一样。
那是她亲耳听姑姑讲过的策略:“真正的陷阱,不是让人掉进去,而是让他们以为自己在破局,其实是顺着你的逻辑走完全程。”
这不是模仿。
是传承。
有人在用她的思维方式布局,不是复刻,而是延续——像一把刀,在看不见的地方继续切割。
她忽然想起那一夜雷火烧出的文字:“自由不是挣脱锁链,而是忘记自己曾被束缚。”
原来苏姑姑早已不在人间,却又从未离去。
她把思想炼成了空气,把逻辑织成了网,让每一个提问的人,都成了她沉默的化身。
风拂过葵花田,沙沙作响。
小核桃缓缓合上案卷,望向远方紫宸殿的方向。
而就在此时,礼部值房内,一卷密奏正静静躺在烛火之下。
第284章 你烧的不是纸,是火种
烛火在礼部尚书的密奏上跳动,映出“野策坊”三字如刀刻般刺目。
他言辞恳切,字字泣血:民间聚议成风,百姓不读圣贤书,反争传无名册子;市井妇孺皆谈税赋边策,甚至有孩童以“蚁纹策论”为戏文唱诵——此乃淆乱纲常、蛊惑民心之大患!
末尾力谏:即日查封野策坊,严查幕后主使,以正朝纲。
这封密奏被呈至紫宸殿时,天已入夜。
萧玦未召内阁,亦未问政事堂,只命内侍取来今年“问题生成赛”的前十卷策案。
那是苏识生前设立的一项民间议政机制——凡百姓可投书献策,由匿名评审团择优刊载于《问录》。
如今,这些原本被视为“闲谈妄议”的策文,静静摊开在他案前。
他一页页翻看,指尖轻叩朱批笔杆。
第一策:《淮北涝区改渠疏引方案》,附地形图三幅,引用工部三十年前废弃图纸与近年水文记录对比。
三个月前,地方乡老自发集资动工,现已有六村免涝。
第二策:《盐引虚额致价崩考》,列十五府盐价波动曲线,推演出三大盐商勾结税吏、空抬额度之链路。
上月,扬州私盐案发,牵出从知府到户部员外郎共十七人。
第七策:《寒门学子赴考路补给站设点建议》,原被讥为“琐碎无用”。
可就在春闱之后,三名偏远考生联名上书,称若非沿途“义粥点”续命,早已倒毙途中。
七项提案,已在民间悄然落地,且成效远超官府调度。
萧玦眸光微敛,忽而低笑一声。
他提笔蘸朱砂,落批于密奏之侧:
“若百姓所思皆‘乱政’,则政本已病。
此坊不解散,改隶国子监,名为‘问学所’。”
墨迹未干,朝中已有耳目将消息传出。
翌日清晨,文华殿内外哗然。
御史联名抗辩,称此举无异于纵容“庶民干政”,恐开祸乱之端。
可圣旨已下,玉玺加印,不容置喙。
他们不明白——萧玦要的从来不是顺从的臣民,而是会思考的人。
而此刻,在京郊荒野,月色正浓。
数十黑影悄然逼近“野策坊”残墙断壁,手中火把森然点亮。
为首者身披暗甲,袖口金线隐泛龙光——是宫中秘卫无疑。
他们奉命而来,不留活口,不取证据,只求一炬成灰。
火舌舔上枯藤缠绕的木门,噼啪作响。
忽然,门开了。
小核桃侄女缓步而出,一身素衣,手中仅捧一本空白册子。
她不哭不闹,也不质问,只是将册子轻轻摊开,迎向火焰。
“你们每烧一次,就有三百人来问‘为什么不能写’。”她的声音平静得像冬湖,“现在,它空着,是因为你们在替我们守火。”
众人怔立原地。
风起,灰烬腾空,竟如受无形之力牵引,纷纷扬扬飘入那空白纸页。
刹那间,焦黑碎片自动排列成行字迹:
“下次,烧你自己。”
一名黑衣人猛然抽刀,却见自己袖口金线在火光中缓缓褪色——那象征身份的龙纹,竟遇热而溶,化作淡淡药痕!
他踉跄后退,眼中惊骇欲绝。
这不是妖术。
这是被预判了行动的羞辱。
风掠过葵花田,沙沙如雨。
小核桃合上册子,目光沉静望向远方。
只是这一次,他们不再躲在暗处。
而在皇宫最深处的藏书阁,萧玦站在一幅舆图前,手指缓缓划过“国子监”三字。
他低声自语:“姑姑,你设的局,我接住了。”
——风已起于青萍之末。
而风暴眼,正在缓缓睁开。
一本无名册子,正像春雨渗入干土般,无声无息地蔓延至每一处角落。
它没有书名,只在粗糙的油纸上印着一只简笔蚂蚁——线条歪斜,却倔强挺立,仿佛从灰烬里爬出来的一线生机。
第一个拿到这册子的是东市卖菜的老妇。
她不识字,但孙子认得。
孩子蹲在摊后翻看,越看越惊:“奶奶,这上面说粮价上涨不是因为天灾,而是仓库官吏勾结米行故意压低库存!还列出了三个月的进出账目,连哪天运了几车米都写得清清楚楚!”老妇怔住,抬头望向宫门方向——那条她每日经过、从未敢多看一眼的朱红宫道,此刻竟像是被什么无形之物轻轻撕开了一道口子。
而此时,宫门外的青石阶上,一个佝偻的身影正一下一下扫着落叶。
老扫帚太监姓陈,年过六旬,耳黑眼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但他记得三年前那个雪夜,有个穿青灰衫的姑娘蹲在他身边,把半块热饼塞进他冻裂的手心里,笑着说:“话说得多了,总有人会听懂。”
他不懂那些传单,也不明白什么叫“议政”。
他只知道,每隔五天,就会有个蒙面人送来一叠纸和一块松香墨。
那人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指了指蚂蚁标记,又点了点他的扫帚。
于是他就扫,一边扫,一边悄悄把纸片塞进门槛缝、屋檐下的瓦片间、马车轮轴里。
像撒种,像埋火,像完成一场无人知晓的使命。
官府终于察觉不对劲。
京兆尹连夜召集差役追查源头,顺藤摸瓜查到刻版作坊——竟是废弃的户部旧账房。
刻板用的竟是烧剩的账本背面,字迹反印,阴文凸出;油墨更是古怪,掺了草木灰与桐油,点燃即化为白烟,不留丝毫痕迹。
“这不是寻常百姓能做的。”主簿冷汗直流,“这是……防焚毁设计。”
可追来查去,线索全断在那个扫地太监身上。
问话时,老人只会重复一句:“有个姑娘给过我饼。”
没人相信,也没法完全不信。
与此同时,北疆风雪漫天。
萧玦身披黑色大氅,站在军营之外,目光沉静如寒潭。
帐内火光摇曳,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并未谈论敌情布防,反而争得面红耳赤:“如果开放互市,三十斤羊毛换一把铁锄,公不公平?”
“不公平!”一名老兵拍地而起,“西北牧民缺铁器多年,这个价格等于是抢!”
“可若是太高,内地农夫谁肯换?”另一人反驳,“还得算上运输损耗、路途风险、边关守备成本……”
参将怒极,提刀欲进帐篷斥责:“战时不谈利益!”
副将却伸手拦下,低声说道:“大人,昨夜哨探回报,敌军营地也在讨论这个价格。”
萧玦站在暗处听着,眼神逐渐深邃。
次日清晨,一道圣旨直达边境四镇:税吏全部轮换,旧档案封存彻查。
同时,一份尘封多年的边疆策略残卷被重新呈上——正是当年苏识批注过的《论互市为隐战之枢》。
她在页眉批了一句:“贸易不只是商业事务,而是国家实力试探的先声。”
如今,萧玦亲自执朱笔,在末尾添上批语:“贸易也是战争,智者执掌天平。”
落笔如刀,斩断旧规。
而在京郊“野策坊”废墟之上,小核桃的侄女正伏案翻阅最新一批投稿。
近来稿件数量激增,但她越看越觉得诡异。
这些方案条理清晰得近乎冷酷:数据详实、推演严密、对策精准,可偏偏在最关键处留有一个看似疏漏的破绽——比如某份税改建议中,故意少算了漕运的损耗率,诱使审查官员深入核查,结果却牵出更大规模的贪腐链条。
她指尖微颤,猛地翻开档案库底卷,对照起多年前苏识破解游戏副本boSS的笔记。
一模一样。
那是她亲耳听姑姑讲过的策略:“真正的陷阱,不是让人掉进去,而是让他们以为自己在破局,其实是顺着你的逻辑走完全程。”
这不是模仿。
是传承。
有人在用她的思维方式布局,不是复刻,而是延续——像一把刀,在看不见的地方继续切割。
她忽然想起那一夜雷火烧出的文字:“自由不是挣脱锁链,而是忘记自己曾被束缚。”
原来苏姑姑早已不在人间,却又从未离去。
她把思想炼成了空气,把逻辑织成了网,让每一个提问的人,都成了她沉默的化身。
风拂过葵花田,沙沙作响。
小核桃缓缓合上案卷,望向远方紫宸殿的方向。
而就在此时,礼部值房内,一卷密奏正静静躺在烛火之下。
第284章 你烧的不是纸,是火种
烛火在礼部尚书的密奏上跳动,映出“野策坊”三字如刀刻般刺目。
他言辞恳切,字字泣血:民间聚议成风,百姓不读圣贤书,反争传无名册子;市井妇孺皆谈税赋边策,甚至有孩童以“蚁纹策论”为戏文唱诵——此乃淆乱纲常、蛊惑民心之大患!
末尾力谏:即日查封野策坊,严查幕后主使,以正朝纲。
这封密奏被呈至紫宸殿时,天已入夜。
萧玦未召内阁,亦未问政事堂,只命内侍取来今年“问题生成赛”的前十卷策案。
那是苏识生前设立的一项民间议政机制——凡百姓可投书献策,由匿名评审团择优刊载于《问录》。
如今,这些原本被视为“闲谈妄议”的策文,静静摊开在他案前。
他一页页翻看,指尖轻叩朱批笔杆。
第一策:《淮北涝区改渠疏引方案》,附地形图三幅,引用工部三十年前废弃图纸与近年水文记录对比。
三个月前,地方乡老自发集资动工,现已有六村免涝。
第二策:《盐引虚额致价崩考》,列十五府盐价波动曲线,推演出三大盐商勾结税吏、空抬额度之链路。
上月,扬州私盐案发,牵出从知府到户部员外郎共十七人。
第七策:《寒门学子赴考路补给站设点建议》,原被讥为“琐碎无用”。
可就在春闱之后,三名偏远考生联名上书,称若非沿途“义粥点”续命,早已倒毙途中。
七项提案,已在民间悄然落地,且成效远超官府调度。
萧玦眸光微敛,忽而低笑一声。
他提笔蘸朱砂,落批于密奏之侧:
“若百姓所思皆‘乱政’,则政本已病。
此坊不解散,改隶国子监,名为‘问学所’。”
墨迹未干,朝中已有耳目将消息传出。
翌日清晨,文华殿内外哗然。
御史联名抗辩,称此举无异于纵容“庶民干政”,恐开祸乱之端。
可圣旨已下,玉玺加印,不容置喙。
他们不明白——萧玦要的从来不是顺从的臣民,而是会思考的人。
而此刻,在京郊荒野,月色正浓。
数十黑影悄然逼近“野策坊”残墙断壁,手中火把森然点亮。
为首者身披暗甲,袖口金线隐泛龙光——是宫中秘卫无疑。
他们奉命而来,不留活口,不取证据,只求一炬成灰。
火舌舔上枯藤缠绕的木门,噼啪作响。
忽然,门开了。
小核桃侄女缓步而出,一身素衣,手中仅捧一本空白册子。
她不哭不闹,也不质问,只是将册子轻轻摊开,迎向火焰。
“你们每烧一次,就有三百人来问‘为什么不能写’。”她的声音平静得像冬湖,“现在,它空着,是因为你们在替我们守火。”
众人怔立原地。
风起,灰烬腾空,竟如受无形之力牵引,纷纷扬扬飘入那空白纸页。
刹那间,焦黑碎片自动排列成行字迹:
“下次,烧你自己。”
一名黑衣人猛然抽刀,却见自己袖口金线在火光中缓缓褪色——那象征身份的龙纹,竟遇热而溶,化作淡淡药痕!
他踉跄后退,眼中惊骇欲绝。
这不是妖术。
这是被预判了行动的羞辱。
风掠过葵花田,沙沙如雨。
小核桃合上册子,目光沉静望向远方。
只是这一次,他们不再躲在暗处。
而在皇宫最深处的藏书阁,萧玦站在一幅舆图前,手指缓缓划过“国子监”三字。
他低声自语:“姑姑,你设的局,我接住了。”
——风已起于青萍之末。
而风暴眼,正在缓缓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