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放一部《那兔》,给你们票房助助兴-《文娱:别慌,收你们来了》

  10月如期而至。

  柳如烟看着系统中那即将突破100亿大关的嫉妒值,强行压下了心中的激动与期待。

  她知道,这最后的临门一脚,就需要《小丑》上映后的口碑来引爆了。

  她也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部“R级”电影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赞誉。

  其中直刺人心的黑暗、血腥、暴力,与对社会边缘人群的残酷刻画,所带来的争议和负面影响,也必将如影随形。

  这就是柳如烟为了嫉妒值,选择这条路的代价!

  10月1日,国庆档期首日。

  预想中的电影院人潮汹涌、各家粉丝摇旗呐喊的景象并未出现。

  与往年相比,影院大厅甚至显得有些冷清。

  网友们现在变聪明了。

  或者说,是被之前无数次“预告片即巅峰”的诈骗伤透了心。

  他们不再轻易被华丽的预告,和情怀口号忽悠进电影院。

  网友们默契地蹲守在各大影评网站、社交平台和粉丝群里。

  像一群经验老到的猎人,耐心等待着第一波“敢死队”观众的真实测评!

  “不急不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等一个真实反馈,再决定看哪部。”

  “今年套路不管用了,不见兔子不撒鹰!”

  “那些打着‘情怀’、‘武侠复兴’旗号的,我持保留态度。”

  市场的理性回归,让那些依赖前期营销,和粉丝经济的电影,瞬间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各家粉丝群的群主,嗓子都喊冒烟了,也没人搭茬!

  号称——“十月屠神”的各部电影第一场结束。

  影评开始陆陆续续地出现在了网络上:

  《浪浪人生》(温情喜剧):

  “预告片里所有的笑点都在正片里了……后面强行搞笑煽情,尬得我脚趾抠地。”

  “标准的工业化流水线产品,不好不坏,能看,但看完就忘。”

  “评分预测:最终6.5分左右,典型的节日合家欢爆米花,没啥惊喜。”

  《红孩儿火焰山之王》(神话大片):

  “特效五毛,剧情稀碎,红孩儿像个熊孩子,毫无魅力。”

  “打着神话旗号谈恋爱,逻辑硬伤多得跟筛子一样。”

  “除了几个大场面能看,一文不值,心疼我的票钱。”

  《毕正明的证明》(剧情片):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结果什么都没讲明白,节奏拖沓。”

  “演员演技在线,但剧本撑不起来,看得人昏昏欲睡。”

  “文艺片不是故弄玄虚的借口,口碑两极分化会很严重。”

  《乔峰传》(武侠巨制):

  “武打设计很精彩,汪晶导演的功力还在,但剧情魔改得亲妈都不认。”

  “乔峰的气概没拍出来,倒是拍成了个纠结的恋爱脑?”

  “武侠迷可能会失望,当成纯动作片看还行。”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武侠):

  “徐老怪的视觉风格依旧独特,但故事讲得支离破碎,没看过原着的肯定懵逼。”

  “黄蓉不像黄蓉,郭靖不像郭靖,人物塑造失败。最出彩的竟然是华筝?”

  “总之,形式大于内容,画面很美,但灵魂没了。”

  《风林火山》(黑帮史诗):

  “阵容强大,演技派云集,但剧本老套。而且港岛大雪纷飞?男主找杀手杀自己?然后又找杀手,杀杀自己的杀手?”

  “风格模仿痕迹太重,缺乏自己的内核,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预期很高,失望很大,算是平稳落地,但绝不算出色。”

  六部备受期待的大片,其首批真实口碑,竟然呈现出惊人的一致——平庸,甚至不乏失望之声!

  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爆款,更没有出现能一锤定音、碾压众生的神作。

  大多陷入了“套路化”、“魔改”、“剧情硬伤”、“形式大于内容”的批评之中。

  影迷们等待良久,却等来了一片“菜鸡互啄”的尴尬局面。

  市场的热情,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

  “说好的十月屠神呢?”

  “就这?我期待了那么久,就给我看这个?”

  “果然,柳总虽然狂,但眼光是真的毒!这些片子确实‘不高级’!”

  “完了,今年国庆档不会要全军覆没吧?”

  “现在所有的希望,都压在《小丑》身上了……”

  “《小丑》明天才上映!柳总这是让了一天啊。”

  在经历了六部电影的连环“踩雷”后。

  所有观众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第二天上映的——《小丑》!

  各家电影的首映口碑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失望与质疑之声渐起,整个电影圈都弥漫着一股低气压的夜晚。

  柳如烟没有为即将点映的《小丑》做最后呐喊,也没有对竞争对手的评价发表任何看法。

  她只是登录了暴雪娱乐官网发了一条,与眼前这场大战毫无关系的个人动态,并配了一张《解限机》游戏内,机甲疲惫瘫坐的搞笑截图:

  “准备睡了。打了一天《解限机》,好累。不知道各位老师电影的票房怎么样了?(困)我来给大家放一部动画片助助兴!”

  紧接着,下面直接上传了一个100分钟的视频。

  视频名字:《那年那兔那些事》

  嘲讽!

  这绝对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嘲讽!

  在这所有竞争对手都因口碑不及预期而焦头烂额、紧张地盯着实时票房数据的敏感时刻。

  柳如烟这条“打游戏打累了”、“放部动画片助助兴”、“关心”别人票房的微博。

  就像是那个提前交卷还拿了满分的学神,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哎呀题目挺简单的,你们做得怎么样?”。

  完全没有伤害性,但侮辱性却极强!

  这条微博瞬间被截图传遍了全网,尤其是电影从业者的各个群聊和朋友圈。

  “她……她这是什么意思?她居然在打游戏?”

  “动画片?什么动画片?”

  “我们在这里为了票房整夜难眠,她居然在打游戏打累了?”

  “杀人诛心!这是杀人诛心啊!”

  “考啊,我们都这么惨了,她还要给我们放部动画片助助兴?”

  “‘不知道各位老师电影的票房怎么样了?’……她肯定是知道的!她绝对什么都知道!”

  “太嚣张了!简直欺人太甚!”

  那些原本就因为口碑失利而心情沉重的导演、制片人们,看到这条微博,差点一口气没上来,血压飙升。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柳如烟在屏幕那头带着戏谑笑容的脸。

  而与业内的愤怒和憋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友们的爆笑和狂欢:

  “哈哈哈哈!柳总牛逼!杀人还要诛心!”

  “放部动画片助助兴可还行?”

  “笑死我了!打游戏打累了可还行?助助兴可还行?隔壁导演们头发都快薅秃了吧!”

  “《解限机》或成最大赢家!暴雪娱乐旗下游戏迎来一波免费推广!”

  “柳总:电影?什么电影?我先打个副本再说。”

  “这句‘不知道票房怎么样了’真是精髓,嘲讽拉满!”

  “我都能想象到,那些大佬看到这条微博时扭曲的表情了!”

  “柳总: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影响不了我打游戏。”

  柳如烟用最云淡风轻的方式,给予了竞争对手们最沉重的一击。

  而网友们喜欢的,不正是柳如烟这份永远出乎意料、永远自信从容、永远能精准踩中对手痛处的“反派”魅力吗?

  而柳如烟这个时候,上传完视频竟然真的关掉手机,安心入睡。

  在柳如烟那条极尽嘲讽之能的微博发布后,全网的目光,除了继续关注那些口碑不佳的大片后续。

  更是多了一份对那个名为《那年那兔那些事》的100分钟视频的好奇。

  “这是啥呀?好奇怪的名字。”

  “是啊,难道是宣传《小丑》的预告片?风格不像啊?”

  “不能吧……100分钟,只比《泰坦尼克号》宣传的时候少吧?哪有这么长的预告片?”

  “柳总这又搞什么新花样?‘助兴’的动画片?”

  “管他呢,点开看看,反正不要钱!”

  带着种种疑问和强烈的好奇心,无数网友,包括许多原本只是看热闹的影迷、游戏玩家,甚至是一些被柳如烟的“骚操作”吸引来的路人,纷纷点开了那个视频。

  视频开始,画面风格简洁,甚至带着点萌系的手绘感。

  出现的是一群造型可爱的动物形象所代表的角色:种花家的兔子、毛熊、鹰酱、脚盆鸡、高卢鸡、约翰牛……

  起初,不少观众还带着看搞笑短片的心态。

  “哈哈,好萌啊,兔子好可爱。”

  “这是动物拟人吗?柳总还有这童心?”

  “脚盆鸡怎么看起来那么贱?”

  “毛熊和鹰酱,看起来有点凶啊。”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轻松的氛围渐渐消散。

  当看到兔子们喊着“亲们,等我,我会回来的”,顶着炮火前赴后继。

  当看到“眼泪也会冻住的”那冰天雪地中的坚守。

  当听到“我们在这里吃炒面配雪,是为了祖国的亲们,能为甜咸豆腐脑战上十页”那看似戏谑却无比沉重的话语。

  当看到兔子们用算盘打出蘑菇蛋的公式,喊着“搞出蘑菇蛋,挺直腰杆子”。

  当看到“勿谓言之不预也”的霸气宣言……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震撼、感动、心酸与自豪的情绪。

  如同汹涌的暗流,在无数观看者的心底猛烈地激荡、冲撞!

  哪里是什么普通的动画片?

  这分明是用最质朴、最真诚、甚至带着些许笨拙的笔触。

  将他们从小在课本上读过、听祖辈父辈讲述过,却可能从未如此直观感受过的,那段充满苦难、牺牲与不屈奋斗的近现代史,以一种无比鲜活、极具代入感的方式,呈现在了他们面前!

  那些曾经只是文字和黑白照片的历史瞬间,被赋予了温度、色彩和情感!

  那些为了这个民族和国家奉献一切的先烈们。

  不再是遥远模糊的形象,而是化作了可亲可敬的“兔子”。

  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牺牲、他们的期盼,变得如此具体而深刻!

  弹幕从最初的调侃,渐渐变成了满屏的:

  “致敬!”

  “泪目了……”

  “这集我看过,在历史书上……”

  “兔子们太不容易了!”

  “此生无悔入华夏!”

  这柳如烟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许多年轻人,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和“民族”这两个词的重量。

  他们或许曾抱怨过生活的压力,或许曾对现状有过不满。

  但在此刻,看着先辈们用血肉铺就的道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被彻底唤醒。

  而那些年纪稍长、对历史更有了解的观众,更是看得热泪盈眶。

  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父辈祖辈,想起了那个积贫积弱,却众志成城的年代。

  没有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真诚的讲述和共鸣。

  这正是《那兔》最强大的力量所在!

  100分钟的视频,不知不觉就到了尾声。

  当片尾曲,由柳如烟深情演唱的《如愿》响起,配合着真实历史照片的滚动……

  无数观众坐在电脑或手机前,默默流着眼泪。

  内心的激荡,必须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

  瞬间,各大社交平台被《那年那兔那些事》和相关话题刷屏!

  不是水军的营销,而是无数普通网友自发的、带着强烈情感的安利和讨论!

  “都去看《那年那兔那些事》!柳总放的‘动画片’!不看后悔一辈子!”

  “我一个大男人看哭了三次!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以前总觉得历史很远,看完《那兔》,我才明白我们为什么能站在这里。”

  “谢谢你,柳如烟!谢谢你让我们记住了那些最可爱的人!”

  “这‘动画片’比今天上映的所有电影加起来都好看!都值得!”

  “文化降维打击!柳总用一部动画片,把那些无病呻吟的商业大片秒成了渣!”

  口碑,如同野火燎原,以无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网!

  《那年那兔那些事》的热度,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彻底碾压了所有国庆档电影的话题,空降各大平台热搜榜首!

  那些原本还在为自家电影口碑失利而懊恼,对柳如烟的嘲讽感到愤怒的业内大佬们。

  看着这突如其来,完全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舆论风暴,彻底懵了,继而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他们终于明白,柳如烟的“助兴”,根本不是简单的嘲讽。

  她是在用一种更高级、更根本的方式,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内容”,什么是能够触及灵魂,引发全民共鸣的力量!

  她随手放出的一部“动画片”,所引发的情感海啸和社会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精心炮制,投入巨资的商业大片。

  这已不是竞争,这是维度上的差距。

  在这一夜,《那年那兔那些事》如同一颗精神核弹,在无数国人心中炸响。

  而安心入睡的柳如烟或许还不知道,她这“随手”放出的助兴节目。

  已经为她,为暴雪娱乐,赢得了远比任何电影票房都更加珍贵的——民心与敬意。

  大半夜的,央视竟然难得开始了加班,在官网上迅速转发了暴雪娱乐的这部动画片,并配文:

  “这盛世,如您所愿!《那年那兔那些事》用最‘萌’的笔触,画最‘燃’的故事。

  致敬我们最勇敢、最可爱的先辈!

  这个国庆,让我们一起追‘兔’,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这条配文如同一颗火种,瞬间点燃了全网蓄积的情感。

  官媒接力点赞后。

  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也纷纷加入推荐行列,形成了强大的传播矩阵。

  它们评价这部动画是“小故事,大历史”。

  称赞暴雪娱乐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完成了严肃历史题材的动人表述。

  无数观众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观后感。

  热搜词条的关键词,全是“破防了”和“致敬”。

  很多人表示:“看完《那兔》,我才真正理解了课本上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血肉与温度。”

  “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它让我哭着明白了什么是‘家国’。”

  《那兔》的成功,也给内容创作行业,带来了深度震撼与启发。

  它有力地证明了:真诚,是唯一的捷径。

  一些影评人指出,对比国庆档那些投入巨大,但口碑平平的影片,《那兔》的成功,在于它回归了内容的本源——触动人心!

  “暴雪娱乐”这个名字。

  伴随着“兔子”、“种花家”、“眼泪也会冻住的”等关键词。

  以前所未有的正面形象,深深烙印在了数以亿计的网友心中。

  这种基于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共鸣的品牌认知,其牢固程度远超任何商业广告塑造的形象。

  与之形成惨烈对比的,是电影院的制片方。

  各大影评App上,那几部备受期待的“大片”评分持续走低,实时票房增长缓慢得令人心焦。

  影院经理们看着《那兔》引发的全网热泪,再看看自己影厅里稀疏的人头,只能无奈地摇头苦笑。

  观众的选择简单而残酷。

  与其花钱去看一部可能让人失望的“大片”。

  不如在家免费看一部能让人热血沸腾、感动落泪的《那兔》。

  这种局面,让各大电影制片方彻底坐不住了。

  后半夜,某顶级制片公司的内部会议上,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

  “卑鄙!无耻!”

  一位高管猛地拍着桌子,脸色铁青:“她柳如烟这是不讲武德!

  为了给她的《小丑》造势,连这种煽动情绪的‘阴招’都用了出来!”

  “就是!打着‘爱国’的旗号,行打压竞争对手之实!这是道德绑架!”

  另一位负责宣发的总监愤愤附和:“我们的排片、宣发投入这么大,现在全打水漂了!”

  “一部免费动画片,把我们几个亿的投资按在地上摩擦……这到哪说理去!”

  有人抱着头,声音里充满了绝望和不甘。

  他们将《那兔》的成功,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柳如烟的“阴谋论”。

  认为是她为了《小丑》票房,精心策划的一场“情感绑架”。

  他们拒绝承认《那兔》本身内容的强大力量,更不愿直面自身作品,在情感共鸣和内容诚意上的苍白。

  嫉妒、愤怒、以及深深的无力感,让他们选择用最恶意的角度去揣测柳如烟。

  然而,在一片骂声中,也有相对清醒的声音。

  “或许……问题不在于柳如烟用了什么‘阴招’。”

  一位资深的策划总监缓缓开口,他的话让会议室安静了片刻。

  “我们是不是离普通观众的情感太远了?我们总在算计市场、算计类型、算计流量。

  但我们有多久,没有做出能真正打动人心、让观众自发传播的内容了?”

  他的话像一根针,刺中了许多人的痛点,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或反驳。

  承认这一点,就等于否定了他们过去赖以成功的整套模式。

  与此同时,网络上关于《那兔》和柳如烟的讨论,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些疑似被雇佣的水军,或者某些“理中客”开始带节奏:

  “柳如烟这手‘爱国营销’玩得真溜啊,用历史来给商业行为铺路,合适吗?”

  “一部动画片而已,至于上升到那种高度吗?明显是过度解读和煽情。”

  “在国庆档用这种方式打压其他电影,吃相是不是有点难看了?”

  这些言论试图将水搅浑,淡化《那兔》带来的感动,并将其扭曲为一种精明的商业策略。

  然而,在《那兔》所凝聚的磅礴情感和全民共识面前,这些微弱杂音很快就被淹没。

  绝大多数网友用朴素的情感和行动表达了支持:

  “阴招?你拍一部能让我们哭成狗的‘阴招’试试?”

  “我们自愿被‘绑架’,这样的‘绑架’请多来点!”

  “自己拍的东西不行,还怪别人太优秀?”

  “承认别人优秀,有这么难么?”

  “柳总需要靠这个给《小丑》造势?你也太看得起那些电影了!”

  民心所向,绝非几句酸言酸语能够动摇。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柳如烟,在饱睡一觉后,悠闲地刷着网络上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她看着系统里那因为《那兔》引发的巨大情感波动,和后续争议,带着不屑的笑道:“阴招?对付你们,至于么?”

  柳如烟笑着发了一个微博:“《如愿》好听不?都哭了没?”

  文字下方,附上了一个精心剪辑的音乐视频——《如愿》。配上的画面《那年那兔那些事》中那些最催人泪下的场景,与对应历史事件的真实照片、珍贵影像资料交织在一起。

  这首歌,由空灵而深情的嗓音演绎,其歌词意境本就与奉献、传承和如愿的盛世紧密相连。

  当它遇上“那兔”中兔子们前赴后继的身影、冰封长津湖的艰苦、戈壁滩上算盘珠的声响,以及最后缓缓呈现的今日繁华盛世的图景时……

  那已经不是简单的“好听”,那是一把精准刺入每个人内心最柔软处的、裹着绒布的利剑!

  柳如烟的微博评论区,瞬间被汹涌的泪水淹没:

  “呜呜呜呜呜——你赔我眼泪!刚看完《那兔》缓过来一点,你这《如愿》一出来,配上那些照片……我直接哭到喘不上气!”

  “哭了哭了!哭成狗了!《如愿》响起的时候,看着先辈们的黑白照片和今天的彩色城市重叠……我整个人都破防了!”

  “柳如烟你是魔鬼吗?《那兔》 《如愿》 真实历史影像,这组合拳谁扛得住啊!”

  “这才是真正的‘如愿’啊!这盛世,他们看到了,我们替他们享受着……”

  “我爸妈本来在旁边看电视,听到歌声凑过来看,现在我们一起抱头痛哭……”

  “边哭边给我家孩子讲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种传承的感觉……谢谢你,柳如烟!”

  这条微博及其附带的视频,它不仅仅是重复《那兔》的感动。

  而是通过音乐与真实影像的加持,将那种缅怀、感恩与继承的情绪,提炼、升华,变得更加厚重和具体。

  “哭”成了评论区唯一的关键词。

  但这哭声背后,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释放——有对先辈的无限敬仰,有对来之不易的今天的珍视,有身为后继者的责任感,更有一种磅礴的民族自豪感在胸中激荡。

  柳如烟看着评论区那一片“鬼哭狼嚎”的景象她知道,情绪铺垫已经到位。

  民众的情感闸门已经被彻底打开。

  现在,正是接纳另一种极端情绪的最佳时机。

  柳如烟又更新了一次微博:“哭完了,就该迎接……小丑的微笑了。”

  她关掉微博,目光投向窗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画着小丑妆容、在黑暗中独舞的身影出现在银幕上时,将会在这片被崇高情感浸润过的土地上,掀起怎样一场截然不同的毁灭与重塑并存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