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紫霄观的飞檐时,玄元正蹲在药圃里拔草。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指尖沾着泥土,鼻尖萦绕着草药的清苦气——这是他在观中待的第五日,每日洒扫、诵经、侍弄药草,日子过得简单却扎实,倒比在净乐国的宫廷里更让人心安。
“玄元。”
尹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不高不低,却让玄元心里猛地一跳。他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转身时看见尹喜站在药圃边的石板路上,手里捧着个旧木盒,灰布道袍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
“师父。”玄元迎上去,习惯性地躬身行礼,目光落在那木盒上。盒子是老梨木做的,边角被摩挲得圆润发亮,锁扣是黄铜的,刻着缠枝纹,看着有些年头了。
尹喜抬手示意他不必多礼,指尖在木盒上轻轻敲了敲:“你入观五日,洒扫时不偷懒,诵经时不走神,侍弄这药圃,连最娇贵的‘还魂草’都被你养得舒展了——倒是块肯沉下心的料子。”
玄元脸颊微热,挠了挠头:“弟子只是做些分内事。”
“分内事?”尹喜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这世间多少人连‘分内事’都做不扎实。你可知,三日前你补观门时,特意在门轴里加了片桐油浸过的木楔?那细节,便是修道人该有的‘匠心’。”
玄元愣了愣,没想到自己随手的举动会被注意到。那日观门开关总吱呀作响,他瞧着门轴磨损得厉害,便找了片废木料削成楔子,浸了桐油塞进去,果然顺溜了许多。
“修道不是寻仙问道的空谈,是从柴米油盐里磨出来的静气。”尹喜打开木盒,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放着三卷泛黄的帛书,封面上用朱砂写着“内丹秘要”四个篆字,笔力浑厚,透着股古朴的力道,“你既已通过三问,便该告诉你实情了。”
他拿起最上面一卷帛书,指尖拂过封面的字迹:“吾乃函谷关尹喜,当年随老子西行,得授《道德经》,后遵师嘱在此结观修行,奉紫虚元君之命,等候一位‘向道之心纯粹’的弟子,传以内丹之法。”
“函谷关尹喜?”玄元瞳孔骤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从小听父辈讲道家典故,尹喜乃是道教始祖级的人物,传说中骑着青牛随老子西出函谷关,竟真的存在于眼前?他下意识地后退半步,重新躬身行礼,这次的动作比任何时候都要郑重,“弟子……弟子不知是真仙在前,多有失礼。”
“真仙?”尹喜摆了摆手,将帛书放回盒中,“不过是比你多修了几百年的老骨头罢了。”他望着玄元,目光深邃如古井,“紫虚元君算得你今日会至,特嘱吾将这内丹心法传你。此法不同于外丹烧炼,是从自身气血中凝练真阳,培补元气,需得循序渐进,更要守住‘少私寡欲’的根,你可愿学?”
玄元的心脏“咚咚”跳得厉害,掌心沁出薄汗。内丹之法,是道家修行的核心秘术,多少人求而不得,如今竟摆在自己面前。他想起在净乐国见过的疾苦,想起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百姓,若能修成内丹,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精进道法,将来护佑苍生便多了几分底气。
“弟子愿学!”他深吸一口气,双膝跪地,对着尹喜叩首,额头触到微凉的石板,“但求师父传法,玄元此生定当恪守道心,不负所托!”
第一拜,额头轻触石板,是敬师长;第二拜,腰背挺直,是明心志;第三拜,俯身贴地,是诺余生。三拜完毕,他抬头时,眼里的光比晨光还要亮。
尹喜扶起他,将木盒递过去:“这三卷帛书,分别讲‘筑基’‘凝丹’‘还虚’三境。你先从筑基篇学起,每日寅时起身,在观后的‘听涛崖’吐纳,感应天地元气;辰时随吾诵经,悟道家真谛;午时在药圃劳作,接地气脉;申时打坐练气,凝练内息;酉时复盘当日所得——这般往复,三月后吾再查你进境。”
玄元双手接过木盒,入手沉甸甸的,不仅是帛书的重量,更是传承的分量。他低头看着盒中泛黄的帛书,仿佛能看见当年尹喜在函谷关灯下抄录的身影,看见老子西出时留下的智慧微光。
“弟子记住了。”他将木盒紧紧抱在怀里,像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尹喜看着他郑重的模样,忽然想起多年前老子对他说的话:“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传法不在多言,在遇得其人。”眼前这少年,眉宇间有净乐国的贵气,却无骄矜;手掌有握笔的薄茧,亦有侍弄草木的粗粝,正是那颗能在平凡中悟大道的“道种”。
“走吧,”尹喜转身往观内走,“辰时快到了,今日该讲《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你既入了门,就得把这根基打牢,内丹之法再玄妙,也离不得这十六字的根。”
玄元快步跟上,怀里的木盒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帛书的边角偶尔蹭到他的衣襟,像在回应着这份跨越千年的传承。走到正殿门口时,他忽然想起什么,停下脚步问:“师父,紫虚元君……是那位‘上清真境’的紫虚元君吗?”
尹喜回头,眼里闪过一丝赞许:“正是。当年若非元君点化,吾也悟不透‘内丹即道体’的真意。”他笑了笑,“往后你修为精进了,自会明白,这世间的仙神,原是一代代修道人用诚心与坚守,在天地间刻下的精神印记。”
玄元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尹喜走进正殿。三清像前的长明灯摇曳着,将两人的影子投在青砖地上,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像一幅流动的画。
他低头看了看怀里的木盒,又抬头望了望尹喜的背影,忽然觉得心里踏实得很。从净乐国的宫殿到紫霄观的药圃,从逃避责任的太子到潜心求道的弟子,这条路似乎绕了很远,却又仿佛每一步都踩在注定的道途上。
辰时的钟声响起,浑厚而悠远,在山谷间回荡。玄元深吸一口气,跟着尹喜走到蒲团前跪下,翻开了那卷承载着千年智慧的《道德经》。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书页上,字里行间仿佛有流光闪动,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生命,已与“道”紧紧系在了一起。
入观为徒,不是结束,而是真正的开始。往后的岁月里,听涛崖的晨露会见证他的吐纳,药圃的草木会记录他的成长,而那份“护佑苍生”的初心,将在每一次吐纳、每一次诵经、每一次侍弄药草中,渐渐融入血脉,化作内丹的真阳,在时光里灼灼燃烧。
“玄元。”
尹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不高不低,却让玄元心里猛地一跳。他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转身时看见尹喜站在药圃边的石板路上,手里捧着个旧木盒,灰布道袍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
“师父。”玄元迎上去,习惯性地躬身行礼,目光落在那木盒上。盒子是老梨木做的,边角被摩挲得圆润发亮,锁扣是黄铜的,刻着缠枝纹,看着有些年头了。
尹喜抬手示意他不必多礼,指尖在木盒上轻轻敲了敲:“你入观五日,洒扫时不偷懒,诵经时不走神,侍弄这药圃,连最娇贵的‘还魂草’都被你养得舒展了——倒是块肯沉下心的料子。”
玄元脸颊微热,挠了挠头:“弟子只是做些分内事。”
“分内事?”尹喜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这世间多少人连‘分内事’都做不扎实。你可知,三日前你补观门时,特意在门轴里加了片桐油浸过的木楔?那细节,便是修道人该有的‘匠心’。”
玄元愣了愣,没想到自己随手的举动会被注意到。那日观门开关总吱呀作响,他瞧着门轴磨损得厉害,便找了片废木料削成楔子,浸了桐油塞进去,果然顺溜了许多。
“修道不是寻仙问道的空谈,是从柴米油盐里磨出来的静气。”尹喜打开木盒,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放着三卷泛黄的帛书,封面上用朱砂写着“内丹秘要”四个篆字,笔力浑厚,透着股古朴的力道,“你既已通过三问,便该告诉你实情了。”
他拿起最上面一卷帛书,指尖拂过封面的字迹:“吾乃函谷关尹喜,当年随老子西行,得授《道德经》,后遵师嘱在此结观修行,奉紫虚元君之命,等候一位‘向道之心纯粹’的弟子,传以内丹之法。”
“函谷关尹喜?”玄元瞳孔骤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从小听父辈讲道家典故,尹喜乃是道教始祖级的人物,传说中骑着青牛随老子西出函谷关,竟真的存在于眼前?他下意识地后退半步,重新躬身行礼,这次的动作比任何时候都要郑重,“弟子……弟子不知是真仙在前,多有失礼。”
“真仙?”尹喜摆了摆手,将帛书放回盒中,“不过是比你多修了几百年的老骨头罢了。”他望着玄元,目光深邃如古井,“紫虚元君算得你今日会至,特嘱吾将这内丹心法传你。此法不同于外丹烧炼,是从自身气血中凝练真阳,培补元气,需得循序渐进,更要守住‘少私寡欲’的根,你可愿学?”
玄元的心脏“咚咚”跳得厉害,掌心沁出薄汗。内丹之法,是道家修行的核心秘术,多少人求而不得,如今竟摆在自己面前。他想起在净乐国见过的疾苦,想起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百姓,若能修成内丹,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精进道法,将来护佑苍生便多了几分底气。
“弟子愿学!”他深吸一口气,双膝跪地,对着尹喜叩首,额头触到微凉的石板,“但求师父传法,玄元此生定当恪守道心,不负所托!”
第一拜,额头轻触石板,是敬师长;第二拜,腰背挺直,是明心志;第三拜,俯身贴地,是诺余生。三拜完毕,他抬头时,眼里的光比晨光还要亮。
尹喜扶起他,将木盒递过去:“这三卷帛书,分别讲‘筑基’‘凝丹’‘还虚’三境。你先从筑基篇学起,每日寅时起身,在观后的‘听涛崖’吐纳,感应天地元气;辰时随吾诵经,悟道家真谛;午时在药圃劳作,接地气脉;申时打坐练气,凝练内息;酉时复盘当日所得——这般往复,三月后吾再查你进境。”
玄元双手接过木盒,入手沉甸甸的,不仅是帛书的重量,更是传承的分量。他低头看着盒中泛黄的帛书,仿佛能看见当年尹喜在函谷关灯下抄录的身影,看见老子西出时留下的智慧微光。
“弟子记住了。”他将木盒紧紧抱在怀里,像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尹喜看着他郑重的模样,忽然想起多年前老子对他说的话:“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传法不在多言,在遇得其人。”眼前这少年,眉宇间有净乐国的贵气,却无骄矜;手掌有握笔的薄茧,亦有侍弄草木的粗粝,正是那颗能在平凡中悟大道的“道种”。
“走吧,”尹喜转身往观内走,“辰时快到了,今日该讲《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你既入了门,就得把这根基打牢,内丹之法再玄妙,也离不得这十六字的根。”
玄元快步跟上,怀里的木盒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帛书的边角偶尔蹭到他的衣襟,像在回应着这份跨越千年的传承。走到正殿门口时,他忽然想起什么,停下脚步问:“师父,紫虚元君……是那位‘上清真境’的紫虚元君吗?”
尹喜回头,眼里闪过一丝赞许:“正是。当年若非元君点化,吾也悟不透‘内丹即道体’的真意。”他笑了笑,“往后你修为精进了,自会明白,这世间的仙神,原是一代代修道人用诚心与坚守,在天地间刻下的精神印记。”
玄元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尹喜走进正殿。三清像前的长明灯摇曳着,将两人的影子投在青砖地上,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像一幅流动的画。
他低头看了看怀里的木盒,又抬头望了望尹喜的背影,忽然觉得心里踏实得很。从净乐国的宫殿到紫霄观的药圃,从逃避责任的太子到潜心求道的弟子,这条路似乎绕了很远,却又仿佛每一步都踩在注定的道途上。
辰时的钟声响起,浑厚而悠远,在山谷间回荡。玄元深吸一口气,跟着尹喜走到蒲团前跪下,翻开了那卷承载着千年智慧的《道德经》。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书页上,字里行间仿佛有流光闪动,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生命,已与“道”紧紧系在了一起。
入观为徒,不是结束,而是真正的开始。往后的岁月里,听涛崖的晨露会见证他的吐纳,药圃的草木会记录他的成长,而那份“护佑苍生”的初心,将在每一次吐纳、每一次诵经、每一次侍弄药草中,渐渐融入血脉,化作内丹的真阳,在时光里灼灼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