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大槐树村的秘密,一百万两白银!-《偷我灵泉坑我下乡?重生杀疯了》

  其实这个大槐树村并不简单,它曾经是明末大明军队抗击清兵的前线阵地。

  有个姓张的将军倒卖军中粮草、克扣官兵饷银,贪墨了一大把银子,就藏在这个小村子里。

  张将军本想着以后偷偷运回内地,但没算到明军败的太快,藏银的大槐树村一下子被清军占领,他只能抱着遗憾逃走,最后死在乱军之中。

  临死之前,张将军把藏银的秘密交代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就这样代代相传。

  到了张烨这一世,已经有了三百多年。

  过去这么久,大槐树村的环境地貌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张烨想凭借从他爹那里听来的消息,想找到那个藏银的地窖,难度非常大。

  因此张烨拉上了自己最好的哥们孙爱国,假借着去大槐树村下乡插队的理由,踏上了寻宝之旅。

  这俩人来到大槐树村后,做事低调,平日里老老实实的在地里干活赚工分,闲暇时在村里转悠,寻找那个藏银的地窖。

  开始并不顺利,一直到了下乡插队半年之后,才有了重大突破。

  他们终于找到了那个银窖,获得了大量白花花的银锭!

  但还是发生了点意外,他俩挖掘银窖时,被大槐树村一个老头子发现,为了守住这个秘密,他们不得已把这老头杀了。

  在那个特殊时期,想把这些银子变现很难,两人经过周密的计划,打通关系把这些银锭转运回城,慢慢换成现钞。

  后来到了八十年代,他们更是借着改革开放的时机陡然而富,全都成了富甲一方的企业家。

  这件事他们做的天衣无缝,本来能瞒过所有人,根本没有暴露的风险。

  直到2000年左右,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变故发生的开始,是张烨这人嗜赌成性,竟然把万贯家财给输了个精光,搞得企业倒闭,老婆带着孩子跑了。

  他落魄之后,只能去找孙爱国。

  最初孙爱国碍于面子,借给他几次钱,但这家伙总想着翻本,拿到钱转天就输光了,回过头还找孙爱国要钱。

  一来二去的,张烨都把孙家当提款机了,就算是家财万贯也经不住这样的霍霍。

  孙爱国一看这样下去可不行,就跟张烨断交,再也不肯借钱给他。

  张烨急了,就拿当初银窖的事情威胁孙爱国,说那些银子本来就是他们张家老祖先留给他的,敢不给钱就去报官,跟他来个鱼死网破!

  若是那个银窖的事情曝光,他们就完了。

  当时华国对金银等贵金属管控很严,私自买卖银子是违法行为。

  他们不仅倒卖了银锭,数额还十分巨大,还弄出一条人命,足够他们两个吃枪子!

  若是张烨真的狗急跳墙去报官,孙爱国肯定要被拉去打靶,他这些年打拼下来的商业帝国,不知道会便宜谁!

  孙爱国前思后想,决定铤而走险,做掉张烨。

  他做了周密部署后,把张烨约到郊外一个破房子里,直接拿刀将他捅死,还伪造了不在场的证明。

  但孙爱国万万没想到,张烨曾经跟他爹说过,若是他死了,害他的一定是这个好哥们孙爱国。

  张老爷子怎么都找不到儿子,就去报了官,帽子叔叔马上把孙爱国抓了起来。

  起初孙爱国还嘴硬,无论帽子叔叔怎么审问都拒不开口,但张老爷子知道儿子跟他一起去辽省挖宝的全过程,把他们俩那些年干过的事情,一五一十全都说了出来。

  甚至包括张烨跟孙爱国在大槐树村杀掉的那个老头,也都讲的清清楚楚。

  孙爱国这才发现大势已去,既然横竖都是一个死,就把做过的事情全都交代了。

  这下就石破天惊了,帽子叔叔发现,他们竟然破获了一起时间跨度达到30多年且涉案金额巨大的大案,简直都快乐疯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卖跟挥霍,帽子叔叔还是从孙爱国家里搜出了二十多万两的银锭!

  事后根据帽子叔叔统计,张烨跟孙爱国从大槐树村那个银窖里找到的白银,超过一百万两!

  这件案子水落石出的时候,已经是2012年,大槐树村的村民这才知道,四十年前在他们村里插队的这两个知青,竟然在他们眼皮底下,杀了他们一个长辈,还把村里最值钱的这个银窖给盗窃一空!

  惊讶之余,对这俩阴险的家伙恨得牙根痒痒!

  不乏不少有心人,还想找到这个银窖,看看里面还有没有落下几个银锭,奈何这个时期的大槐树村房屋全都被推倒,修建成了工业区,根本就无从下手。

  前世杨令仪是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案子的始末,当时也被震惊了一把。

  她万万没想到,曾经跟她一起在大槐树村插队的孙爱国跟张烨,看着不显山不露水的,竟然神不知鬼不觉的做下了这么一桩大案!

  但这次重生后,她心中就有了异样的想法。

  既然知道张烨跟孙爱国这俩人做过的那些勾当,自己的机会不就就来了吗?

  就让他们在村子里慢慢寻宝吧。

  等他们有所发现的时候,杨令仪会突然出手,对他们来上一个截胡,泼天的富贵就到手了。

  一百万两白银啊!

  全是来自大明朝的银锭,就算不去计算它们文物的价值,单单这么多银子,在七十年代就能卖个大几百万。

  若是拿到后世,随随便便都能换几个亿!

  假如算上文物的属性,这些银锭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大槐树村的知青点,设在村西头一个偏僻的小山坳里。

  这是一排用粘土夯筑起来的土房子,房顶盖着厚厚的茅草,屋里的地面深深凹陷下去,形成一个宽大的地窨子,更利于冬季的保暖。

  房子分割成三个大通间。

  男知青宿舍是东边那间大房子,女知青的宿舍是西边那间略小的房子。

  中间不大的房子,是集体的厨房,里面有一排的炉灶,供这些知青自行做饭。

  院子中央有个水井,上边有榆木做的轱辘,跟一个长长的摇把。

  想吃水的话,必须用力摇动这个轱辘,把水从井里提上来。

  山坳西侧的岩壁下,是男女两个厕所。

  这些知青们拎着自己的大包袱,气喘吁吁的来到这片草房子前,看看周围黑压压的山林,再看看那片茅草房,顿觉悲从心来,全都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她们全都是从四九城来的,即使是现在城里的居住条件也不好,但对比这里荒郊野岭的一片茅草房子,还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大槐树村的队长宋金缺席,由副队长宋满仓负责安排这些知青住宿。

  见这群知青全都一脸懵逼表情,宋满仓咧着嘴笑道:“别傻站着了,赶紧进屋铺床吧,你们这批知青还是幸运的,来了就有地方住,就偷着乐吧。”

  “第一批知青同志们来的时候,知青点还是一片荒地,这几间房子都是他们一点点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