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短暂却意义重大的“窗外相见”,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在顾清玥沉寂的心湖里,确实激起了一圈涟漪。然而,正如心理医生预判的那样,创伤的修复,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向上的坦途,而是一场充满反复的拉锯战。
回到病房后的头两天,顾清玥的状态似乎有了一丝微弱的亮光。她不再总是面向墙壁,偶尔会睁开眼,茫然地望着天花板,眼神虽然依旧空洞,但少了些彻底的绝望。林澈跟她说话时,她虽然依旧不回应,但睫毛偶尔的颤动,显示她至少在听。
林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缕微光。他不再只是报喜不报忧,而是尝试更平实、更生活化地交流,试图将她拉回现实。
“清玥,今天护士说宝宝一次喝了15毫升奶,比昨天又多了一点。”
“窗台上的绿萝发新芽了,嫩绿嫩绿的,看着就让人心里舒服点。”
“楼下食堂的冬瓜汤味道还行,就是盐放得有点少,你以前总说我口重……”
他絮絮叨叨,像对待一个易碎的梦境,不敢用力,也不敢停下。他甚至尝试着,将护士允许带出来的、宝宝最新的一张脚丫印泥画,轻轻放在她的枕边。
顾清玥的目光在那小小的、模糊的脚印上停留了几秒,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林澈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冰雪消融的迹象。
然而,好景不长。第三天夜里,顾清玥突然毫无征兆地发起了高烧,伴随着剧烈的呕吐和全身颤抖。医生诊断是急性肠胃炎,可能由于产后极度虚弱、免疫力低下所致。一场突如其来的生理疾病,将她刚刚有了一丝起色的精神世界,瞬间打回原形,甚至更糟。
冰冷的输液针扎进她苍白的手背,退烧药让她大部分时间陷入昏睡。当她偶尔清醒时,眼神里不再是茫然,而是充满了惊恐和痛苦。身体上的剧烈不适,仿佛打开了她情绪宣泄的闸门。
她开始断断续续地说胡话,声音破碎而充满恐惧:
“不要……不要封店……是我的错……”
“孩子……我的孩子呢?……不见了……”
“林澈……对不起……我守不住……什么都守不住……”
“冷……好冷……”
她在病床上辗转反侧,冷汗浸湿了头发,双手在空中无助地抓挠,仿佛要抓住什么救命稻草。林澈紧紧握住她的手,一遍遍地在她耳边重复:“清玥,我在这里!宝宝也好好的,他在等你!没事了,都会过去的!”
但他的安抚,在顾清玥被高烧和深层恐惧掌控的意识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她时而认出他,紧紧抓着他的手,像溺水的人抓住浮木;时而又用力推开他,眼神陌生而抗拒,哭喊着:“走开!你们都走开!”
这种反复无常,比之前的彻底沉默更让林澈心痛。他宁愿她将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看到她如此痛苦地挣扎。身体的病痛,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内心最深处、最不愿意面对的恐惧和自责的潘多拉魔盒。
高烧持续了两天两夜才慢慢退去。顾清玥的身体像是被抽空了一般,更加虚弱,连抬起手指的力气都没有。而她的精神,也仿佛随着高烧的退去,再次沉入了一个更深的、更冰冷的深渊。
她不再说胡话,也不再有任何激烈的情绪表达,只是整日昏睡,或者醒来后,睁着空洞无神的眼睛,对周围的一切彻底失去了反应。连林澈将宝宝的脚丫印画再次放到她眼前,她的瞳孔也没有丝毫聚焦的变化。仿佛那场高烧,不仅烧毁了她的体力,也将那刚刚萌生的一点点情感萌芽,彻底烧成了灰烬。
林澈坐在床边,看着妻子比之前更加苍白、更加了无生气的脸,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几乎要将他淹没。他以为看到了希望,没想到只是更深绝望的前奏。
心理医生王医生来查房时,仔细检查了顾清玥的情况,又听了林澈的描述,她轻轻叹了口气,对林澈说:
“林先生,你别太灰心。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伴随严重产后抑郁的典型表现。病患的恢复过程往往就是这样,进一步,退两步,甚至退三步。身体上的疾病是一个巨大的应激源,很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严重退行。她现在这种深度的麻木和封闭,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避免再次受到无法承受的刺激。”
林澈红着眼眶,声音沙哑:“王医生,那我该怎么办?难道就只能这样眼睁睁看着吗?”
“不,当然不是。”王医生温和而坚定地说,“你现在要做的,首先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接受这种反复是正常的,不要因为暂时的退步而失去信心和耐心。其次,继续坚持你的陪伴和沟通,哪怕她没有任何回应。你的声音,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的支持。可以尝试一些更温和的感官刺激,比如播放一些她以前喜欢的、舒缓的音乐,或者用温水帮她轻轻擦拭手臂,让她感受到温和的触觉。但切记,不要强迫,不要给她任何压力。我们需要时间和极大的耐心,等待她内心重新积蓄起一点点力量。”
医生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焦灼的林澈,也给了他一个更清晰、更理性的方向。他意识到,唤醒顾清玥,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他需要更有耐心,更坚强。
他不再急于求成,不再因为顾清玥一时的“好转”而狂喜,也不再因为她突然的“退步”而崩溃。他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更细致、更持之以恒的努力。
他找来了一个小音箱,每天固定时间播放顾清玥以前最爱听的古典吉他曲,音量放得很低,似有若无地萦绕在病房里。
他打来温水,动作轻柔地为她擦拭脸颊和手臂,一边擦一边低声说着话,内容不再是沉重的现实,而是一些琐碎的、甚至有些无聊的日常。
他甚至开始回忆并轻声讲述他们恋爱时的趣事,那些被尘封的美好记忆。
这个过程缓慢而煎熬,大部分时间,顾清玥依旧像一个人偶,毫无反应。但林澈不再气馁。他学会了从更微小的细节中寻找支撑:比如,播放音乐时,她似乎睡得更安稳一些;比如,当他讲述往事时,她的呼吸节奏会偶尔变得稍微平缓。
他明白,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化坚冰,也需要滴水穿石的功夫。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成为那滴持续不断、温暖而坚韧的水滴。尽管前路依旧昏暗,但林澈的心中,因为有了更清醒的认知和更坚定的目标,反而比之前那种盲目乐观或轻易绝望的状态,多了一份沉静的力量。
退步,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更坚实的进步。而这场与内心恶魔的拉锯战,才刚刚进入最考验意志和耐心的相持阶段。
回到病房后的头两天,顾清玥的状态似乎有了一丝微弱的亮光。她不再总是面向墙壁,偶尔会睁开眼,茫然地望着天花板,眼神虽然依旧空洞,但少了些彻底的绝望。林澈跟她说话时,她虽然依旧不回应,但睫毛偶尔的颤动,显示她至少在听。
林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缕微光。他不再只是报喜不报忧,而是尝试更平实、更生活化地交流,试图将她拉回现实。
“清玥,今天护士说宝宝一次喝了15毫升奶,比昨天又多了一点。”
“窗台上的绿萝发新芽了,嫩绿嫩绿的,看着就让人心里舒服点。”
“楼下食堂的冬瓜汤味道还行,就是盐放得有点少,你以前总说我口重……”
他絮絮叨叨,像对待一个易碎的梦境,不敢用力,也不敢停下。他甚至尝试着,将护士允许带出来的、宝宝最新的一张脚丫印泥画,轻轻放在她的枕边。
顾清玥的目光在那小小的、模糊的脚印上停留了几秒,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林澈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冰雪消融的迹象。
然而,好景不长。第三天夜里,顾清玥突然毫无征兆地发起了高烧,伴随着剧烈的呕吐和全身颤抖。医生诊断是急性肠胃炎,可能由于产后极度虚弱、免疫力低下所致。一场突如其来的生理疾病,将她刚刚有了一丝起色的精神世界,瞬间打回原形,甚至更糟。
冰冷的输液针扎进她苍白的手背,退烧药让她大部分时间陷入昏睡。当她偶尔清醒时,眼神里不再是茫然,而是充满了惊恐和痛苦。身体上的剧烈不适,仿佛打开了她情绪宣泄的闸门。
她开始断断续续地说胡话,声音破碎而充满恐惧:
“不要……不要封店……是我的错……”
“孩子……我的孩子呢?……不见了……”
“林澈……对不起……我守不住……什么都守不住……”
“冷……好冷……”
她在病床上辗转反侧,冷汗浸湿了头发,双手在空中无助地抓挠,仿佛要抓住什么救命稻草。林澈紧紧握住她的手,一遍遍地在她耳边重复:“清玥,我在这里!宝宝也好好的,他在等你!没事了,都会过去的!”
但他的安抚,在顾清玥被高烧和深层恐惧掌控的意识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她时而认出他,紧紧抓着他的手,像溺水的人抓住浮木;时而又用力推开他,眼神陌生而抗拒,哭喊着:“走开!你们都走开!”
这种反复无常,比之前的彻底沉默更让林澈心痛。他宁愿她将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看到她如此痛苦地挣扎。身体的病痛,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内心最深处、最不愿意面对的恐惧和自责的潘多拉魔盒。
高烧持续了两天两夜才慢慢退去。顾清玥的身体像是被抽空了一般,更加虚弱,连抬起手指的力气都没有。而她的精神,也仿佛随着高烧的退去,再次沉入了一个更深的、更冰冷的深渊。
她不再说胡话,也不再有任何激烈的情绪表达,只是整日昏睡,或者醒来后,睁着空洞无神的眼睛,对周围的一切彻底失去了反应。连林澈将宝宝的脚丫印画再次放到她眼前,她的瞳孔也没有丝毫聚焦的变化。仿佛那场高烧,不仅烧毁了她的体力,也将那刚刚萌生的一点点情感萌芽,彻底烧成了灰烬。
林澈坐在床边,看着妻子比之前更加苍白、更加了无生气的脸,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几乎要将他淹没。他以为看到了希望,没想到只是更深绝望的前奏。
心理医生王医生来查房时,仔细检查了顾清玥的情况,又听了林澈的描述,她轻轻叹了口气,对林澈说:
“林先生,你别太灰心。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伴随严重产后抑郁的典型表现。病患的恢复过程往往就是这样,进一步,退两步,甚至退三步。身体上的疾病是一个巨大的应激源,很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严重退行。她现在这种深度的麻木和封闭,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避免再次受到无法承受的刺激。”
林澈红着眼眶,声音沙哑:“王医生,那我该怎么办?难道就只能这样眼睁睁看着吗?”
“不,当然不是。”王医生温和而坚定地说,“你现在要做的,首先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接受这种反复是正常的,不要因为暂时的退步而失去信心和耐心。其次,继续坚持你的陪伴和沟通,哪怕她没有任何回应。你的声音,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的支持。可以尝试一些更温和的感官刺激,比如播放一些她以前喜欢的、舒缓的音乐,或者用温水帮她轻轻擦拭手臂,让她感受到温和的触觉。但切记,不要强迫,不要给她任何压力。我们需要时间和极大的耐心,等待她内心重新积蓄起一点点力量。”
医生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焦灼的林澈,也给了他一个更清晰、更理性的方向。他意识到,唤醒顾清玥,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他需要更有耐心,更坚强。
他不再急于求成,不再因为顾清玥一时的“好转”而狂喜,也不再因为她突然的“退步”而崩溃。他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更细致、更持之以恒的努力。
他找来了一个小音箱,每天固定时间播放顾清玥以前最爱听的古典吉他曲,音量放得很低,似有若无地萦绕在病房里。
他打来温水,动作轻柔地为她擦拭脸颊和手臂,一边擦一边低声说着话,内容不再是沉重的现实,而是一些琐碎的、甚至有些无聊的日常。
他甚至开始回忆并轻声讲述他们恋爱时的趣事,那些被尘封的美好记忆。
这个过程缓慢而煎熬,大部分时间,顾清玥依旧像一个人偶,毫无反应。但林澈不再气馁。他学会了从更微小的细节中寻找支撑:比如,播放音乐时,她似乎睡得更安稳一些;比如,当他讲述往事时,她的呼吸节奏会偶尔变得稍微平缓。
他明白,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化坚冰,也需要滴水穿石的功夫。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成为那滴持续不断、温暖而坚韧的水滴。尽管前路依旧昏暗,但林澈的心中,因为有了更清醒的认知和更坚定的目标,反而比之前那种盲目乐观或轻易绝望的状态,多了一份沉静的力量。
退步,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更坚实的进步。而这场与内心恶魔的拉锯战,才刚刚进入最考验意志和耐心的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