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一把工业革命-《始皇让我搞星际》

  收服了这群工匠,接下来就是动真格的时候了。我站在院子中央,看着这群眼神里还带着点懵懂和敬畏的“原始技术团队”,清了清嗓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指着院子里堆放的原始工具,“指望这些玩意儿,别说犁遍猎户座,就是给陛下造个舒服点的马桶都费劲!”

  工匠们面面相觑,显然没完全理解“猎户座”和“马桶”的关联,但“利其器”他们是懂的。

  “现在,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我目光扫过众人,斩钉截铁,“就是把咱们自己吃饭的家伙,先升级换代!”

  接下来的几天,我这小小的将作府分院,彻底变成了一个嘈杂混乱但充满活力的手工作坊。我成了绝对的核心兼总指挥。

  第一战:度量衡统一。

  “停!你那个‘尺’和我这个‘尺’不一样长,怎么搞精密加工?”我拦住一个正准备凿榫头的老匠人,把他手里那根刻痕歪歪扭扭的木尺和我临时用标准步伐量出来、刻在木板上的“徐氏标准尺”并排放在一起,差距明显。

  老匠人挠着头,一脸困惑:“徐老大,历来如此啊…”

  “历来如此便对么?”我瞪了他一眼,“从今天起,所有长度,以此为准!所有匠人,先给我照着这个标准,每人做一把自己的标准尺!做不到分毫不差的,中午肉羹没份!”

  一听关系到肉羹,工匠们立刻紧张起来。秦法严苛,但在这小院里,我立的规矩更直接——干得好,有肉吃;干不好,看着别人吃肉。简单粗暴,但有效。

  第二战:简易车床雏形。

  看着工匠们费力地用凿子和手钻加工圆形部件,效率低下且精度感人,我决定把最基础的车床搞出来。

  “找根结实的木轴!要直的!”

  “那边那个废弃的石磨盘,搬过来!”

  “皮绳!对,要韧性的!”

  “榫头!这里用榫卯连接,结实!”

  我连比划带吼,指挥着工匠们利用现有的木料、石料和皮绳,折腾出了一台脚踏式传动、用皮绳牵引木轴旋转的简易“木工车床”。虽然简陋得让我想流泪,连个稳定的刀架都没有,需要匠人手持刀具靠近旋转的工件进行加工,风险极高,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划时代的产物了。

  当第一个年轻工匠,战战兢兢地踩着踏板,看着木轴带着一块木料飞速旋转,然后在我指导下,用磨锋利的青铜刻刀小心翼翼靠近,削下连续均匀的木屑,最终得到一个相对规整的圆柱体时,整个院子都沸腾了!

  “转了!真的转了!”

  “天爷!这比手刨快多了!”

  “你看那木头,削得多匀称!”

  惊叹声此起彼伏。那个操作车床的年轻工匠,看着自己加工出的零件,激动得满脸通红,仿佛完成了什么神圣的仪式。

  第三战:水力驱动设想。

  光是人力脚踏,效率还是太低。我瞄上了院子外不远处的一条小溪。

  “走几个人,跟我去勘测地形!”我大手一挥,带着几个腿脚麻利的工匠跑到溪边。观察了水流速度和落差后,我心中有了计较。

  “看到那处拐角没有?水流急,落差也有。”我指着溪流一处,“在那里,给我筑一道简易的拦水坝,不需要多高,能蓄起水势就行。”

  “然后,造一个大的水轮!就用拼接的木料做!对,就像小孩玩的风车那样,但是要大!要结实!”

  “把水引过来,冲击水轮,让它转起来!”我越说越兴奋,“用水轮代替人脚,来带动我们院子里的车床、锻锤!那才叫省时省力!”

  工匠们听着我这“异想天开”的计划,眼睛瞪得溜圆。用水力来驱动工具?这简直是闻所未闻!但有了之前车床的震撼,他们虽然觉得不可思议,却没人敢再质疑,反而隐隐有些期待。

  第四战:改进鼓风与冶炼。

  现有的皮囊风箱效率太低,供风不稳,严重影响炉温。我设计了(或者说回忆并简化了)一种活塞式木风箱的图纸,结构其实不复杂,关键在气密性和阀门。我让木匠们优先打造这个。

  同时,我对现有的炼炉也看不顺眼。

  “炉膛太浅,热量都跑了!”

  “进风口位置不对,燃料燃烧不充分!”

  “耐火泥!去找更好的耐火材料来糊炉膛!”

  我围着那几座用来炼制青铜和少量劣质生铁的炼炉指手画脚,把负责冶炼的工匠指挥得团团转。炉温上不去,什么优质钢材都是空谈。

  几天下来,整个院子彻底变了样。原本的落叶和灰尘被清扫一空,取而代之的是堆积的木料、石料、各种半成品的零件和工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锯木声、工匠们互相呼喊交流的声音,以及我时不时的吼声(“不对!重来!”“这里缝隙太大!密封不住气!”),交织成了一曲嘈杂的“工业革命”序曲。

  工匠们从一开始的生疏和惶恐,到后来的逐渐熟练和充满干劲,眼神里的光越来越亮。他们亲眼看着标准化的尺规让零件配合更紧密,看着那台“神奇”的车床轻松车出规整的部件,看着新式的风箱雏形一点点成型,听着我描述那利用水流力量的“水轮”……

  虽然“射落星辰”依旧遥远得像个笑话,但至少,他们开始相信,跟着这位手段层出不穷、脑子里仿佛有掏不完新奇点子的“徐老大”,或许真能造出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站在院子中央,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抹了把额头的汗,虽然累得够呛,但心里总算有了点底子。

  很好,工业革命的种子,算是勉强在这秦朝的土壤里,埋下了第一颗。虽然只是最原始的一颗。

  接下来,得想办法搞点像样的金属材料了。总不能真指望用青铜去造火箭发动机吧?那乐子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