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周砚秋的矛盾抉择-《重生后我靠写歌爆火全网》

  监控画面定格在程雪熄灭手机的瞬间,周砚秋的手指还悬在回放键上方。

  他没动,只是盯着屏幕角落的时间戳——凌晨六点十七分。这个时间她通常不会睡,也不会醒,像是刻意卡在一个不属于清醒也不属于梦境的缝隙里。

  他调出另一组数据流,林清歌的《破壁》音频文件自动加载进分析界面。波形图展开,高频部分平稳流畅,但低频段确实藏着一段极细微的震动频率,像心跳漏了一拍又强行接上。他放大那段区间,反复播放三遍,耳机里传出的声音几乎不可闻,可他的手指却慢慢蜷了起来。

  这频率……和母亲临终前脑电监测仪最后跳动的数值一致。

  他摘下耳机,靠进椅背,金属指虎在掌心转了一圈,发出轻微的磕碰声。桌面上摊开的乐谱本还停留在昨天记下的片段,他翻到空白页,用钢笔写下三个名字:林清歌、程雪、07号。

  最后一个名字他画了个方框圈住,又划了条斜线。

  不是删除,是隔离。

  通讯终端忽然亮起红光,提示音短促冰冷:“清除目标林清歌,倒计时十二小时。逾期未执行,启动替代方案。”

  他没看那行字,而是重新点开程雪公寓的私密监控回放。画面里她蹲在焚化炉前,灰烬从指缝滑落。她的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什么。接着她站起身,走到音响前,重播自己录的《破壁》de,第三句还没唱完就按了暂停。

  然后她说:“为什么。”

  这三个字没有录入系统日志,因为他在第一时间切断了上传通道。

  他把这段视频单独截取出来,拖进一个加密文件夹,命名为【P.S.2】。和五年前那条“如果有人能听见我就好了”的录音放在同一个路径下。

  他知道这样做违规。监察者不该保留被观察对象的情绪残片,更不该为异常行为打掩护。但他还是手动修改了系统标记,将程雪当前状态定义为“β 级波动,建议持续观察”,和当年一模一样。

  这不是程序逻辑,是私心。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个铁盒,表面有烧灼痕迹,边角卷曲。打开后里面只有一小截烧焦的乐谱纸片,缝在他衬衫第三颗纽扣上的那一半,是从母亲遗体旁捡回来的。他没烧掉它,也没上报,就这么年复一年地穿着。

  现在,他把乐谱本合上,压在铁盒上面。

  笔尖在纸上留下的骷髅图案还在,胸口那道裂痕是他临时加的。不像清除标记,倒像个伤口。

  他低头看了眼终端,倒计时已过去四分钟。

  他没关,也没回应。

  指虎被他轻轻放在桌角,像卸下一把用了太久的刀。

  ***

  十二小时前。

  投资人被捕的消息刚传开,他就收到了内部通报。表面上是资本打压案,背后却是“九歌”内部权限泄露。高层震怒,紧急召开闭门会议,最终决议:林清歌已失控,必须清除。

  理由很充分——她不仅拿到了实验知情书残页,还公开了证据,引发舆论海啸。更危险的是,她的创作正在唤醒某些沉睡的数据共鸣,尤其是那首《破壁》,已被标记为“高危情绪载体”。

  而他,作为橙光音乐声乐总监,同时也是“九歌”遗留项目的监管人,被指定为执行者。

  他当时没反对,只问了一句:“替代方案是什么?”

  对方沉默两秒,说:“全面格式化关联节点,包括B-07。”

  他立刻明白了。

  程雪也会被抹掉。

  不是杀死,是彻底从系统里擦除,连记忆碎片都不剩。就像从未存在过。

  他点头答应,退出会议。

  回到工作室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准备清除程序,而是调取程雪过去二十四小时的行为记录。

  她搜索了林清歌的童年照片。

  她比对了《星海幻想曲》的不同版本。

  她在凌晨三点下载了原始母带,听了整整十七遍。

  最让他停顿的是最后一条日志:她恢复了已经被删除的粉丝评论截图,内容是“清歌写的《破壁》,像是给所有被压住的人写了封情书。”

  她本可以一键上报,证明自己忠诚。

  但她没有。

  她甚至保留了林清歌作品的原始波形数据,藏在私人加密区。

  这种行为,在系统眼里就是叛变前兆。

  可在周砚秋眼里,这是她在尝试理解一个人——一个本该和她互为镜像,却被命运推向不同轨道的人。

  他想起七岁那天,实验室爆炸前,母亲把他推进安全通道时说的话:“别让他们把你变成工具。记住,能打动人的声音,从来都不是完美的。”

  那时他还听不懂。

  直到后来他发现,所有经过“九歌”标准化训练的歌手,唱得再准,也缺了点东西。那种东西不在音高里,不在节奏里,而在颤抖的尾音里,在呼吸不稳的间隙里。

  就像林清歌唱歌时的样子。

  她不完美。

  但她真实。

  而程雪呢?

  她完美得像机器打磨出来的艺术品,每一个音符都精确到毫秒,可偏偏没人说她的歌“动人”。

  因为她从不敢唱错。

  也不敢哭。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想保护的,或许根本不是程雪这个人,而是那个曾在录音里低声说“如果有人能听见我就好了”的孩子。

  那个被关在玻璃舱里,连哭都要计算分贝的孩子。

  他不能让系统把她再格式化一次。

  可如果他不执行命令,替代方案就会启动。

  林清歌会死,程雪也会消失。

  他盯着终端上的倒计时,还有十一个小时五十三分钟。

  他打开另一个界面,调出林清歌近期所有的创作手稿。她最近在写一首新歌,暂命名《裂痕》,歌词草稿里有一句写着:“我们都被切成两半,一半活着,一半埋进昨天。”

  他读完,闭了闭眼。

  然后新建了一个本地文档,输入一行字:“清除程序无法启动,目标信号干扰严重。”

  这是假报告。只要他不提交,就不会触发追责机制。

  但他也不能永远拖着。

  时间一分一秒走着。

  他拿起钢笔,又翻开乐谱本,在骷髅图案旁边写下一串数字——那是母亲脑电波峰值对应的频率编码。

  接着,他把这段编码导入《破壁》的音频分析模型,运行模拟。

  屏幕上,原本平滑的声波开始出现微小震颤,像是被什么唤醒了。

  他盯着结果看了很久。

  最终,他删掉了刚写的假报告,什么也没提交。

  倒计时仍在跳动。

  红光映在他银灰色的发丝上,一闪,又一闪。

  他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铁盒边缘,那里有一道凹痕,是他某次失控时砸墙留下的。

  桌角的指虎静静躺着,像一件被暂时遗忘的旧物。

  门外传来通风系统运转的轻响,走廊尽头的应急灯每隔三十秒闪一次,规律得让人昏沉。

  他忽然站起身,走向房间角落的老旧录音机。

  那是他从母亲实验室废墟里抢出来的唯一设备。

  他放入一卷泛黄的磁带,按下播放。

  沙沙的底噪后,传来一段断续的钢琴旋律。

  是《星海幻想曲》的变调版。

  和林清歌母亲常哼的那段几乎一样。

  他听着听着,手指慢慢松开。

  下一秒,他猛地按下停止键。

  房间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只有终端的倒计时还在走。

  还剩十一小时四十二分。

  他坐回椅子,打开未完成的工程文件,输入标题:《修复》。

  不是清除。

  是修复。

  他没保存,也没关闭。

  只是盯着那两个字,直到视线有些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