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歌把屏蔽盒放在床头柜上,手指在盖子边缘停了几秒,没打开。
她刚从录音笔里听完江离那句“有些真相,要用错误的方式才能找到”,回放了三遍。语调平得像上课点名,可每个字都压着节奏,像是故意说给她听的。窗外风不大,窗帘只掀了个角,月光斜进来一截,刚好照在耳钉盒子的金属扣上,反出一点冷光。
她没去拉窗帘,也没开灯。
刚才耳钉突然发烫的时候,她正准备睡。那一瞬间,银质音符贴着耳骨的位置猛地一灼,像是有人往她神经里灌了电流。她下意识捂住耳朵,下一秒,整面墙就炸开了星图。
不是投影仪那种清晰画面,更像是从耳钉内部直接溢出来的光流,在卧室墙壁上铺开一片缓慢旋转的银河。星辰排列得极有规律,中心有个红点,一闪一灭,频率和她心跳对不上,倒像是某种信号回应。
她第一反应是拔掉电源、关窗、锁门,然后掏出备用手机拍了三段视频。拍完回放,发现星图每次循环到第七秒时,会有半颗星短暂消失——这个细节在肉眼观察时根本看不出来。
现在视频存在加密文件夹里,密码是母亲最后一次住院的日期。
她起身走到书桌前,拉开最下层抽屉,取出那个许愿瓶。瓶身还是湿的,像是刚从雨里捞出来,尽管她记得自己明明擦过。瓶中悬浮的雨滴静止不动,但当她把耳钉靠近瓶口时,水珠忽然震了一下,像是被什么唤醒。
这和顾怀舟那天说的话对上了。
“你父亲的研究数据……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她放下瓶子,转而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三行字:
若星图非虚妄,坐标即召唤;
若陆深尚存一线回响,我必赴约;
若这一切都是陷阱——那就让我看看,是谁布的局。
写完,她合上本子,顺手拨了下右耳的耳钉。动作很轻,但指腹触到金属表面时,察觉到一丝异常的温热。这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房间温度问题。她摘下耳钉,用指尖搓了搓内侧接口处,发现有细微颗粒附着,像是金属氧化后的碎屑。
但她昨天才清洁过。
她把耳钉放进检测仪,这是陆深以前给她的改装设备,外形像个老式MP3,屏幕只有拇指大。启动后,波形图跳了出来——信号源编码格式与“深蓝”组织最后通讯记录一致,时间戳显示为**229天前**,正是陆深在数据洪流中失联的日子。
巧合太多就不叫巧合了。
她重新戴上耳钉,靠在椅背上闭眼。脑子里过了一遍废弃气象站的地图。档案馆能查到的信息不多,只知道它九十年代末建成,主要用于接收卫星信号,后来因为技术迭代被弃用。再深一层的权限需要安全密钥,而她目前拿不到。
但她记得,江离上次课后留下的纸条上画的那个箭头,指向方向和气象站所在区域高度重合。
两个线索指向同一个地点,一个来自死去的盟友,一个来自沉默的导师。
她睁开眼,拿起手机,在地图软件上输入坐标。搜索结果弹出时,页面卡顿了一瞬,刷新后才显示出“废弃建筑,无登记信息”八个字。奇怪的是,街景模式无法加载,提示“该区域影像暂不可用”。
正常情况下,这种地方反而最容易拍到全景。
她截图保存,顺手把经纬度发给一个匿名联络号——这是她和“深蓝”残余成员唯一的联系通道。消息刚发出,手机震动了一下,自动弹出一条系统通知:“设备检测到未知频段接入,是否阻断?”
她点了“否”。
五秒后,耳钉又开始发热。
这次不是灼烧感,而是持续升温,像一块小电池在耳骨旁充电。她没动,任由热度爬升。墙壁上的星图再次浮现,比之前更清晰,那些原本模糊的星轨现在连成了线,勾勒出某种类似电路板的结构图。
中心红点依旧闪烁,频率变了。
她盯着那点光,忽然意识到一件事:这个坐标的海拔高度,和顾怀舟那天撑伞站立的位置完全一致。那天雨很大,他站在废墟边缘,油纸伞微微倾斜,脚下是个塌陷的地基坑,深度约两米。她当时以为只是偶然选了个避风处,但现在看来,更像是刻意标记。
她起身走到衣柜前,翻出一件加厚卫衣。深棕色,袖口有点起球,是她通宵改稿时常穿的那件。换好衣服后,她把玉坠挂在脖子上,贴着胸口放好。这东西曾经属于陈薇薇,后来在一次交换中回到她手里。它不值钱,但共振频段特殊,能激活某些封闭节点。
她把耳钉取下来,放进屏蔽盒,扣紧盖子。
盒子是铅合金做的,外表粗糙,像个旧饼干罐。据说是陆深亲手改装的,能隔绝一切外部信号扫描。她拎起来晃了晃,里面安静无声。
正当她准备躺下等天亮时,屏蔽盒突然震了一下。
不是错觉。
她立刻打开盖子,耳钉静静躺在黑色海绵槽里,表面泛着一层极淡的蓝光。她凑近看,发现音符图案的凹槽里,多了几道细如发丝的刻痕,排列方式不像人为雕刻,倒像是数据自动生成的微型代码。
她用放大镜对照手机拍下的星图,终于确认了一件事:这些刻痕对应的,正是星图中那条隐藏的斐波那契螺旋线。
也就是说,耳钉本身正在接收并储存信息,而且来源稳定。
她重新戴好耳钉,坐回书桌前,打开录音笔,播放最后一段留存音频——那是陆深最后一次连线时的声音片段,只有七秒钟:“……别信编号,信频率。他们改不了心跳节奏。”
她反复听了五遍。
每一次播放到最后,耳钉都会轻微颤动一下,像是在回应。
她突然伸手摸向后颈,那里有一道旧伤疤,细长,呈浅白色。小时候母亲说是手术留下的,但她一直怀疑另有原因。此刻,那块皮肤正隐隐发麻,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皮下轻轻敲击。
她没慌。
反而笑了下。
起身走到镜子前,撩开头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如果你真想告诉我什么,就别绕弯子。”
话音落下的瞬间,耳钉爆发出一阵强光。
星图再度展开,这次覆盖了整个天花板。银河缓缓旋转,中心红点猛然扩大,化作一个三维坐标模型,悬浮在空中。她伸手穿过光影,指尖触到一丝凉意。
就在她准备记录参数时,耳钉传来一段声音。
断续,带着电流杂音,但语气熟悉得让她呼吸一滞。
“这里藏着系统真正的核心。”
是陆深的声音。
可下一秒,那声音突然扭曲,变成一句极轻的哼唱——《星海幻想曲》的开头旋律,但调子偏了一个半音,像是故意弹错的。
她猛地回头看向房门。
门没动,锁也完好。
但她清楚地知道,这不是幻觉。
也不是系统拟态。
这是有人,或者某种残留意识,正在通过她的耳钉,向她传递双重信息:一句警告,一段暗语。
她坐回椅子,打开笔记本,翻到空白页。
笔尖落下时,手稳得不像刚经历过一场认知冲击。
她写:“明日行动预案:携带屏蔽盒、玉坠、备用电源。目标——废弃气象站。触发条件:耳钉第三次自主发光。”
写完,她合上本子,熄灯。
黑暗中,耳钉仍散发着微弱蓝光,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
她刚从录音笔里听完江离那句“有些真相,要用错误的方式才能找到”,回放了三遍。语调平得像上课点名,可每个字都压着节奏,像是故意说给她听的。窗外风不大,窗帘只掀了个角,月光斜进来一截,刚好照在耳钉盒子的金属扣上,反出一点冷光。
她没去拉窗帘,也没开灯。
刚才耳钉突然发烫的时候,她正准备睡。那一瞬间,银质音符贴着耳骨的位置猛地一灼,像是有人往她神经里灌了电流。她下意识捂住耳朵,下一秒,整面墙就炸开了星图。
不是投影仪那种清晰画面,更像是从耳钉内部直接溢出来的光流,在卧室墙壁上铺开一片缓慢旋转的银河。星辰排列得极有规律,中心有个红点,一闪一灭,频率和她心跳对不上,倒像是某种信号回应。
她第一反应是拔掉电源、关窗、锁门,然后掏出备用手机拍了三段视频。拍完回放,发现星图每次循环到第七秒时,会有半颗星短暂消失——这个细节在肉眼观察时根本看不出来。
现在视频存在加密文件夹里,密码是母亲最后一次住院的日期。
她起身走到书桌前,拉开最下层抽屉,取出那个许愿瓶。瓶身还是湿的,像是刚从雨里捞出来,尽管她记得自己明明擦过。瓶中悬浮的雨滴静止不动,但当她把耳钉靠近瓶口时,水珠忽然震了一下,像是被什么唤醒。
这和顾怀舟那天说的话对上了。
“你父亲的研究数据……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她放下瓶子,转而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三行字:
若星图非虚妄,坐标即召唤;
若陆深尚存一线回响,我必赴约;
若这一切都是陷阱——那就让我看看,是谁布的局。
写完,她合上本子,顺手拨了下右耳的耳钉。动作很轻,但指腹触到金属表面时,察觉到一丝异常的温热。这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房间温度问题。她摘下耳钉,用指尖搓了搓内侧接口处,发现有细微颗粒附着,像是金属氧化后的碎屑。
但她昨天才清洁过。
她把耳钉放进检测仪,这是陆深以前给她的改装设备,外形像个老式MP3,屏幕只有拇指大。启动后,波形图跳了出来——信号源编码格式与“深蓝”组织最后通讯记录一致,时间戳显示为**229天前**,正是陆深在数据洪流中失联的日子。
巧合太多就不叫巧合了。
她重新戴上耳钉,靠在椅背上闭眼。脑子里过了一遍废弃气象站的地图。档案馆能查到的信息不多,只知道它九十年代末建成,主要用于接收卫星信号,后来因为技术迭代被弃用。再深一层的权限需要安全密钥,而她目前拿不到。
但她记得,江离上次课后留下的纸条上画的那个箭头,指向方向和气象站所在区域高度重合。
两个线索指向同一个地点,一个来自死去的盟友,一个来自沉默的导师。
她睁开眼,拿起手机,在地图软件上输入坐标。搜索结果弹出时,页面卡顿了一瞬,刷新后才显示出“废弃建筑,无登记信息”八个字。奇怪的是,街景模式无法加载,提示“该区域影像暂不可用”。
正常情况下,这种地方反而最容易拍到全景。
她截图保存,顺手把经纬度发给一个匿名联络号——这是她和“深蓝”残余成员唯一的联系通道。消息刚发出,手机震动了一下,自动弹出一条系统通知:“设备检测到未知频段接入,是否阻断?”
她点了“否”。
五秒后,耳钉又开始发热。
这次不是灼烧感,而是持续升温,像一块小电池在耳骨旁充电。她没动,任由热度爬升。墙壁上的星图再次浮现,比之前更清晰,那些原本模糊的星轨现在连成了线,勾勒出某种类似电路板的结构图。
中心红点依旧闪烁,频率变了。
她盯着那点光,忽然意识到一件事:这个坐标的海拔高度,和顾怀舟那天撑伞站立的位置完全一致。那天雨很大,他站在废墟边缘,油纸伞微微倾斜,脚下是个塌陷的地基坑,深度约两米。她当时以为只是偶然选了个避风处,但现在看来,更像是刻意标记。
她起身走到衣柜前,翻出一件加厚卫衣。深棕色,袖口有点起球,是她通宵改稿时常穿的那件。换好衣服后,她把玉坠挂在脖子上,贴着胸口放好。这东西曾经属于陈薇薇,后来在一次交换中回到她手里。它不值钱,但共振频段特殊,能激活某些封闭节点。
她把耳钉取下来,放进屏蔽盒,扣紧盖子。
盒子是铅合金做的,外表粗糙,像个旧饼干罐。据说是陆深亲手改装的,能隔绝一切外部信号扫描。她拎起来晃了晃,里面安静无声。
正当她准备躺下等天亮时,屏蔽盒突然震了一下。
不是错觉。
她立刻打开盖子,耳钉静静躺在黑色海绵槽里,表面泛着一层极淡的蓝光。她凑近看,发现音符图案的凹槽里,多了几道细如发丝的刻痕,排列方式不像人为雕刻,倒像是数据自动生成的微型代码。
她用放大镜对照手机拍下的星图,终于确认了一件事:这些刻痕对应的,正是星图中那条隐藏的斐波那契螺旋线。
也就是说,耳钉本身正在接收并储存信息,而且来源稳定。
她重新戴好耳钉,坐回书桌前,打开录音笔,播放最后一段留存音频——那是陆深最后一次连线时的声音片段,只有七秒钟:“……别信编号,信频率。他们改不了心跳节奏。”
她反复听了五遍。
每一次播放到最后,耳钉都会轻微颤动一下,像是在回应。
她突然伸手摸向后颈,那里有一道旧伤疤,细长,呈浅白色。小时候母亲说是手术留下的,但她一直怀疑另有原因。此刻,那块皮肤正隐隐发麻,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皮下轻轻敲击。
她没慌。
反而笑了下。
起身走到镜子前,撩开头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如果你真想告诉我什么,就别绕弯子。”
话音落下的瞬间,耳钉爆发出一阵强光。
星图再度展开,这次覆盖了整个天花板。银河缓缓旋转,中心红点猛然扩大,化作一个三维坐标模型,悬浮在空中。她伸手穿过光影,指尖触到一丝凉意。
就在她准备记录参数时,耳钉传来一段声音。
断续,带着电流杂音,但语气熟悉得让她呼吸一滞。
“这里藏着系统真正的核心。”
是陆深的声音。
可下一秒,那声音突然扭曲,变成一句极轻的哼唱——《星海幻想曲》的开头旋律,但调子偏了一个半音,像是故意弹错的。
她猛地回头看向房门。
门没动,锁也完好。
但她清楚地知道,这不是幻觉。
也不是系统拟态。
这是有人,或者某种残留意识,正在通过她的耳钉,向她传递双重信息:一句警告,一段暗语。
她坐回椅子,打开笔记本,翻到空白页。
笔尖落下时,手稳得不像刚经历过一场认知冲击。
她写:“明日行动预案:携带屏蔽盒、玉坠、备用电源。目标——废弃气象站。触发条件:耳钉第三次自主发光。”
写完,她合上本子,熄灯。
黑暗中,耳钉仍散发着微弱蓝光,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