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改变世界的决心-《重生后我靠写歌爆火全网》

  凌晨五点,水声停了。林清歌坐在客厅的旧沙发上,没开灯,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脸上,像一层薄霜。她点开语音文件,播放那段三秒的空白音轨——“休止符01”。只有呼吸,没有旋律,像某种无声的宣告。

  她盯着波形图看了很久,突然意识到一件事:以前她总想写出完美的歌,可真正让她记住的,反而是那些没唱完的、跑调的、卡壳的瞬间。

  手机震动,系统弹出新提示:“可兑换‘情感共鸣增幅器’,提升作品感染力92.3%。”

  她连看都没看,直接划掉。

  手指滑动,翻到聊天记录底部。那条消息还在:“我有首歌,从来没唱完过。”

  发信人是个沉寂三年的号码,头像是一片纯黑。她没回,只是把这句话复制下来,粘贴进“声音庇护所章程·初稿”的页眉。

  文档是昨晚写的“工作室构想”升级版。她把“帮扶对象”那一栏改了。删掉“贫困学生”,换成三行新内容:

  正在走调的嗓子

  被算法淹没的de

  想唱歌却不敢开口的人

  写完,她停顿两秒,又在文档开头加了一句:“我们不培养歌手,我们保护声音。”

  这不是慈善,也不是项目,是起义。对完美主义的起义,对流量霸权的起义,对“必须成功才能发声”的规则的起义。

  她把文档另存为PDF,命名:“声音庇护所章程·初稿”。

  然后点开音乐基金的后台,把资金用途从“助学金发放”改成“未完成作品收藏计划”。

  第一条支出记录写着:“收购陈薇薇2016年地铁口即兴录音(未完成版),金额:1元。”

  备注:首件馆藏。

  她知道这听起来像个玩笑。一块钱买一段没人听的录音?可她更知道,有些价值不能用点数衡量。就像《079》那段十七秒的哼唱,系统判定为“无效音频”,可它让一个人终于敢说“我想唱歌”。

  她合上电脑,从包里抽出笔记本。封皮内侧夹着半枚银质音符,边缘有些毛刺,是昨夜用钳子掰断的。她盯着它看了会儿,翻开新一页,开始画。

  第一幅:一束光打在麦克风上,周围是黑暗的观众席。

  第二幅:无数散落的音符,像雨点,汇成一条发光的河。

  第三幅:一只手托着半枚音符,裂缝里透出光,像破壳的雏鸟。

  她在下面写:“我不再修复谁,我只点亮开口的勇气。”

  写完,她把“休止符计划”的播放列表导出,打包成独立音频文件。命名:“声音疫苗v0.1”。

  说明写着:“接种方式:听一段未完成的歌,然后唱一句没说完的话。”

  她没发朋友圈,没发微博,只上传到基金内部系统,权限设为“所有创作者可见”。

  她知道,这东西没法量产,没法推广,甚至没法解释。但它存在。就像一颗种子,埋进土里,不知道哪天会发芽。

  手机又震了一下。是基金团队群消息。

  “林姐,新章程看了,但‘收藏未完成作品’这块,怎么评估价值?”

  她回:“听一遍,如果胸口松了一下,就是值的。”

  发完,她起身走到铁盒前,打开。U盘“079原始录音”静静躺着。她把右耳的完整音符耳钉摘下来,放进去,挨着U盘。

  左耳依旧空着。

  她没照镜子,但知道那个空耳垂意味着什么。

  不是缺失,是留白。像乐谱上的休止符,不是结束,是等待。

  她重新坐下,打开母亲的录音文件。《星海幻想曲》的副歌,总是从第二句开始跑音,音准歪得离谱。可她从小听到大,每次母亲焦虑时,就会哼这段,一遍又一遍。

  她截取那段跑调的副歌,导入音频软件。

  再导入陈薇薇的十七秒哼唱。

  最后,加入昨晚录的“休止符01”——那声三秒的呼吸。

  三段声音叠加,不做任何修饰,不调音准,不加混响。

  合成后,音轨像一条歪歪扭扭的线,毫无技术美感。

  她给它命名:“普通人之声·样本01”。

  然后,群发消息:“从今天起,我们不资助‘潜力’,我们收藏‘真实’。”

  没加感叹号,没加表情,就这一句。

  消息发出去的瞬间,她感觉胸口有什么东西落定了。不是激动,不是亢奋,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她知道,这条路不会被理解。

  系统会继续推送“爆款模板”,媒体会嘲笑她“搞行为艺术”,曾经的合作伙伴可能觉得她疯了。

  可她不在乎。

  她打开新文档,写标题:“休止符计划·非商业声明”。

  第一句:“本音乐会不售票,不直播,不录影。”

  第二句:“上台者无需完美,只需真实。”

  第三句:“所有走调、卡顿、忘词,均为演出一部分。”

  她一条条往下写,像是在制定一部新世界的法律。

  写到第七条时,手机弹出新消息。

  还是那个黑头像的号码:“你真的会听吗?”

  她没立刻回。

  而是把“普通人之声·样本01”转发过去,附言:“我已经听了三遍。”

  对方沉默了几分钟。

  然后发来一段语音。

  只有八秒。

  一个女人的声音,唱了一句不完整的歌:“……风停了,你还没走。”

  尾音颤抖,像是随时会断。

  她听完,没说话,把这段音频拖进“声音疫苗v0.1”的更新包,命名:“样本02”。

  然后回:“下次,唱完它。”

  她合上电脑,走到窗边。天还没亮,楼下的路灯昏黄,照着空荡的街道。她没开窗,也没开灯,只是站着。

  直到手机再次震动。

  是基金后台的自动提醒:“收到新投稿:匿名用户上传音频《未命名003》,时长:47秒,标签:‘第一次开口’。”

  她点开。

  是一个年轻男孩的声音,唱得很轻,像是怕被人听见。

  歌词是自编的,押韵都不太对。

  唱到一半,他卡住了,喘了口气,继续。

  最后两句是:“我知道我不够好,但我想试试。”

  她听完,把这段设为“声音庇护所”官网的默认播放音。

  然后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一句话:“所有声音都值得被听见。”

  写完,她合上本子,轻轻放在书桌上。

  半枚音符从封皮滑出一点,在晨光中泛着冷光。

  她转身走向门口,拿起包。

  今天第一站是城东的地下livehouse,听说有个歌手每晚只唱自己写但没人听的歌。

  她拉开门,冷风灌进来。

  包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新消息来自那个黑头像:“我明天,想唱完那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