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筚路蓝缕启山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

  得了顾廷烨的全力支持,明兰心中那团火热的念头便如同得到了春风春雨,迅速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她素来是个既有善念又有行动力的人,一旦下定决心,便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筹备女学的第一件事,便是物色合适的先生。正如顾廷烨所料,在这乡野之地,寻访愿意教导女童的开明读书人,并非易事。明兰先是托人打听附近可有家境清贫、性情温和又颇有些学识的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倒也寻访到几位,但对方一听是教一群女娃娃识字,大多面露难色,或直接婉拒,或言语间透露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觉得此事有辱斯文。

  明兰并不气馁,她深知观念的改变非一日之功。她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拜访一位据说为人最是宽和、只因时运不济屡试不第的姓周的老秀才。周秀才家境清寒,守着几亩薄田和一间简陋的书塾,平日里只教着三五个蒙童,勉强糊口。

  明兰并未一上来就直言聘请,而是先与他聊起诗词古籍,请教些学问上的问题。她言谈得体,见识不凡,令周秀才刮目相看,一扫起初对这位侯府夫人可能只是附庸风雅的偏见。聊得投机了,明兰才缓缓道出想要创办女学、请他为女孩们启蒙的想法。

  周秀才闻言,果然面露迟疑。明兰不急不躁,温言道:“老先生,我并非要女孩们去考取功名,与男子争长短。只是觉得,人生于世,无论男女,识得字,明得理,总不是坏事。能看懂家书信件,能算清柴米油盐,于持家过日子大有裨益。便如同做饭需识得火候,绣花需认得针脚一般,识字算数,不过是让她们日后活得更明白、更从容些的工具罢了。再者,”她语气诚恳,“束修方面,定不会让老先生失望。”

  她的话,既体谅了老秀才可能有的顾虑,又巧妙地将读书识字拉低到“生活技能”的层面,减轻了对方的心理压力,最后又给出了实在的报酬。周秀才沉吟良久,看着眼前这位气度雍容却言辞恳切的侯夫人,又想到家中拮据的状况,最终叹了口气,点头应允下来:“夫人所言,亦是在理。老朽……便试一试吧。”

  解决了最重要的启蒙先生,明兰又开始物色教授其他技能的师傅。她请了邻村一位以绣工精细、性情耐心着称的巧手绣娘,答应支付优厚的工钱,请她每旬来教授几日女红针黹。又通过顾廷烨的关系,从城中请来一位退休的官宦家懂得药膳调理的老嬷嬷,以及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女,轮流来教授些日常饮食调理、妇幼护理和急救常识。

  与此同时,顾廷烨也没闲着。他亲自带人修缮那座闲置的别院。将主体建筑改造成明亮宽敞的学堂,辟出不同的区域用于读书、习字和女红教授。院子里平整了土地,可以作为活动场地,还特意打了一口甜水井,方便孩子们饮用盥洗。他又命人购置了崭新的桌椅、书本、笔墨纸砚以及针线布料等一应物资,一切都按照最高标准来,务求给来读书的女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体面的环境。

  明兰则开始着手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她并未遵循传统私塾那种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而是结合女孩子们未来的生活需求,做了精心设计。

  启蒙阶段,主要以认字和简单算数为重。她亲自挑选了数百个生活常用字,打算编成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歌诀或短文,让孩子们在诵读中自然识记。算数则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紧密结合市集买卖、家庭收支等实际应用。

  女红课不追求繁复精巧的技法,而是侧重于实用的缝补、裁剪、简单的刺绣花样,旨在让她们掌握一门可以补贴家用的手艺。

  而药膳护理课,则是明兰极为看重的一部分。她深知乡间医疗条件落后,许多妇人幼儿的疾病往往因缺乏最基本的常识而延误。她请来的老嬷嬷和医女,将教授如何识别常见草药、如何搭配日常饮食调理身体、如何护理产妇新生儿、如何处理常见的外伤和急症等极其实用的知识。

  她还特意规划了休息和游戏的时间,反对一味地枯坐苦读。“女孩子家,身子骨更要紧,活泼泼地才好。”她对负责具体事务的管事妈妈如此吩咐。

  每晚,明兰都在灯下忙碌,时而蹙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她在编写教材,将那些常用的字词,编成一个个与农家生活、孝亲敬老、姐妹友爱相关的小故事;将算数题融入到赶集购物、分配食物的情景中;还将一些重要的卫生保健常识,编成简单易记的顺口溜。

  顾廷烨有时处理完田庄事务回来,看到妻子伏案疾书的专注侧影,既觉得心疼,又感到由衷的骄傲和欣慰。他的明兰,从来都不是只满足于安逸享乐的寻常内宅妇人,她的胸中,自有沟壑与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