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慈母暗查探根底-《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

  自庙会归来后,团哥儿明显有些变化。她常常对着那幅《春溪泛舟图》出神,抚摸着画卷上“李承恩”三个落款小字,唇角会不自觉地微微扬起。练字时,也会下意识地模仿那日所见李承恩笔迹的筋骨。偶尔还会向母亲问起,借住寺庙苦读的清贫学子,生活是否十分清苦。

  女儿这般情状,明兰如何能不明白?她深知少女情怀,最是纯粹动人。那李承恩,乍看之下,品貌才学似乎都还不错,尤其是那份临事不慌、敢于担当的品格,颇为难得,倒也符合女儿之前所说的“有担当”的标准。

  然而,婚姻大事,岂能仅凭一面之缘、一时好感便下定论?家世贫寒尚在其次,关键是此人的真实品性、家庭背景、求学经历,是否都如表面所见那般清白端正?其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隐情或瑕疵?

  明兰绝不会让女儿冒任何风险。她决定,必须彻底查清这个李承恩的底细。

  她并未声张,甚至没有立刻告诉顾廷烨。一是怕丈夫反应过度,直接否决;二是想先自己掌握确凿情况,再做决断。

  她先是唤来了心腹管家婆子廖妈妈。廖妈妈是自她在盛家时就跟着的老人,为人稳重,心思缜密,极擅打探消息。

  “妈妈,你悄悄去打听一个人。”明兰屏退左右,低声吩咐,“邻县来的一个书生,名叫李承恩,如今借住在城外清泉寺或是其他寺庙中苦读。我要知道他祖籍何处,家中还有何人,父母从事何业,品性如何,有无婚约在身,在老家风评怎样,因何来到宥阳,平日与何人交往,学业程度如何……越详细越好。切记,要暗中进行,万万不可惊动他本人,也不要让外人察觉是我们在打听。”

  廖妈妈是何等精明之人,见夫人如此郑重吩咐,心下便知此事关系重大,连忙肃容应下:“夫人放心,老奴省得,必定办得妥妥当当,不留痕迹。”

  接下来的日子,廖妈妈便动用了各种关系网。她并未直接去清泉寺,而是通过宥阳几家与邻县有生意往来的商铺,辗转打听;又让自家小子去学子们常去的茶馆、书肆,装作无意地闲聊探听;甚至还派人特意去了邻县李承恩的老家暗中查访。

  明兰则在府中,一如往常地处理家务,教导女儿,并未表现出任何异常。只是偶尔,她会似不经意地问起团哥儿对那日庙会上书画的看法,引导女儿说出更多关于李承恩其人的印象。

  数日后,廖妈妈回来了,带回了一叠厚厚的调查结果。

  “夫人,”廖妈妈低声回禀,“都打听清楚了。这李承恩,确是邻县李家村人氏。家世……甚是清贫。父亲早逝,是由寡母杨氏做绣活、帮佣一手拉扯大的。杨氏为人刚强正派,邻里皆称其贤德,对儿子管教极严。李承恩自幼聪颖好学,是村里唯一的秀才,功名是实打实考出来的,并无虚假。”

  明兰仔细听着,微微颔首:“家中境况如何?可有负债?”

  “因其父治病及丧葬,早年确有些负债,但听闻李承恩中秀才后,得了廪膳,又偶尔给人抄书、卖字画,加之其母辛勤劳作,前两年已还得差不多了。如今虽不宽裕,但也算清白人家,并无恶债缠身。”

  “品性呢?” “乡邻、塾师、乃至同窗学子,皆言其品性端方,勤奋刻苦,孝顺母亲。从未听闻有任何狎妓、赌博、酗酒等恶习。唯一一点……”廖妈妈略一迟疑,“据说性子有些耿直,不善钻营,因此虽学问好,却因家世贫寒,无人提携,在学官那里并不十分受重视。”

  明兰沉吟道:“耿直并非坏事。可曾订过亲?” “并未订亲。早年因其家贫,无人愿将女儿嫁过去。后来他中了秀才,倒是有几户人家有意,但其母杨氏言道,儿子志在功名,暂不考虑婚嫁之事,便都婉拒了。倒是位有志气的母亲。”

  “他因何来宥阳?” “听闻是因宥阳文风更盛,且有几位致仕的老翰林学问精深,他慕名而来,想寻机请教。盘缠有限,便租借了清泉寺后院一间僻静僧房居住,平日深居简出,除了去书肆和偶尔摆摊卖字画,便是闭门读书。”

  廖妈妈顿了顿,又补充道:“老奴还打听到,他近日似乎得到了一位姓顾的老人家偶尔指点文章……”

  明兰微微一怔:“姓顾?” “是,据说是一位气度不凡的老先生,偶尔会去清泉寺与主持论禅,偶遇李承恩,看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是可造之材,便指点了几次。李承恩对这位老先生极为敬重。”廖妈妈小心翼翼地看着明兰,“老奴猜想,那位老先生……莫非是……”

  明兰心中了然,定然是顾廷烨闲来无事去寺庙散心,偶遇了李承恩,惜才之心起,便指点了几句。这倒真是巧了。

  综合所有信息来看,这个李承恩,家世清白,母贤子孝,品性端方,勤奋好学,有才华有风骨,且无任何不良嗜好或复杂情债。除了贫寒,几乎挑不出什么错处。甚至这份贫寒,反而更衬托出他自强不息的难得。

  明兰心中渐渐有了计较。她赏了廖妈妈,吩咐此事绝不可外传。

  当晚,她将调查结果细细说与了顾廷烨听。顾廷烨起初听闻女儿竟对一个贫寒书生有好感,眉头立刻拧紧,但听着明兰一条条分析下来,尤其是听到自己无意中指点过的那个颇有灵气的穷书生竟然就是李承恩时,脸色渐渐缓和下来。

  “竟是他……”顾廷烨捻着手指,沉吟道,“那小子,文章确实做得不错,根基扎实,见解也有独到之处,是块读书的料。性子嘛,确实有几分耿介,不似那等阿谀奉承之辈。”

  他看向明兰:“如此说来,倒真是个不错的孩子?只是这家境……”

  明兰微笑道:“家境贫寒,非他之过。难得的是贫不移志,且母子二人皆清白自重。我观其行事,有担当,有风骨,将来若得机遇,未必不能出头。最重要的是,”她顿了顿,轻声道,“曦儿似乎……对他颇有好感。”

  顾廷烨沉默了。他固然希望女儿嫁得风光显赫,但更希望女儿幸福。若这李承恩真如调查所言,品学兼优,又得女儿青眼,似乎……也并非不可考虑。

  “再看看,”最终,顾廷烨沉声道,“距离秋闱还有数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若他此次秋闱能中举,便证明他才学确实扎实,将来也有个前程指望。若是不中……”他话未说尽,但意思明确。

  明兰点头赞同:“夫君说的是。总要看他是否真有真才实学。”

  夫妻二人达成共识,对李承恩,暂不干涉,静观其变,一切待秋闱之后再说。而团哥儿那份悄然萌生的情愫,仿佛春日初生的嫩芽,在父母谨慎的呵护与观察下,静静地等待着阳光和雨露的进一步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