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静静流淌。转眼间,顾廷烨与明兰的婚姻已走过十数个春秋。当年的新婚燕尔、如胶似漆,早已沉淀为相濡以沫的深厚情谊。锋哥儿和娴姐儿也已渐渐长大,一个开始跟着西席认真攻读诗书,一个则跟着母亲学习管家理事,顾家庄园内外,一派安宁祥和。
然而,再美满的婚姻,也难免有波折。随着年岁渐长,身份地位的稳固,以及生活重心的微妙变化,一些不曾预料的摩擦与误会,如同初秋湖面泛起的淡淡雾气,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顾廷烨虽已致仕,但“致仕侯爷”的身份,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清闲。他在军中的旧部、朝中的故交、乃至地方上的事务,仍有无数人寻上门来请教、求助或是单纯维系关系。加之他本身是个闲不住的性子,虽不再直接掌兵,却依旧关心边关防务、朝堂动向,常常与来访的旧部一谈便是半日,或是独自在书房研究舆图、批注兵书至深夜。
此外,顾家庄园以及分布在各地的田庄、产业,虽都有得力管事打理,但遇到重大决策或年终结账,仍需顾廷烨最终拍板。他行事又向来严谨,往往要亲自查阅账目,询问细节,耗费不少心神。
如此一来,他待在正院内宅、陪伴明兰和孩子们的时间,便不知不觉地减少了。常常是明兰精心备好了晚膳,左等右等不见人回来,派小厮去问,才知侯爷在前院书房与人议事,或是在外书房核对田庄账册,让夫人先用,不必等他。
一次两次,明兰自是体谅。但次数多了,心中难免生出几分失落。尤其是当孩子们问起“爹爹今日又不回来用饭吗?”时,那种空落落的感觉便愈发清晰。她不再是需要他时刻呵护的新妇,而是能独当一面的侯府主母,可以理解他的忙碌,但理解不代表不会感到被冷落。
她尝试过委婉地提醒。在他难得早归的夜晚,她会笑着说起孩子们今日的趣事,然后不经意地加一句:“锋哥儿今日还念叨,说爹爹答应的教他骑射,都拖了快一个月了。”或是“今日庄子上送来了新捕的鲥鱼,甚是鲜美,本想等着侯爷回来一同尝尝,可惜凉了又热,味道总差了些。”
顾廷烨初时还会歉然一笑,解释道:“近日漕帮有些旧事牵扯,几位老兄弟来找我商议,耽搁了。”或是“今年北边几个庄子的收成账目有些不清,需得仔细核对,免得被下面的人糊弄过去。”并承诺“明日一定早些回来。”
然而,明日复明日,“早些回来”的承诺往往又被新的“要事”打断。渐渐地,对于明兰的暗示,他似乎也有些麻木了,只当是寻常家常,听听便过,并未深想其中蕴含的期盼与委屈。有时甚至会觉得,明兰将府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儿女教养得也很好,自己并无后顾之忧,理应更专注于这些“外面”的大事。
而明兰这边,也并非全无“过错”。她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家庭之中。管理偌大的侯府,操心儿女的教养起居,关心盛家父母兄姐的状况,还要时常留意已出嫁的团哥儿和远在梁家的媛姐儿(虽已定亲,明兰仍时常关照)。她事事力求完美,亲力亲为,常常忙得脚不沾地。
有时顾廷烨难得闲暇,想与她说说朝中趣闻或是自己的一些见解,她却可能正忙着核对明日宴客的菜单,或是处理丫鬟婆子间的纠纷,听得便有些心不在焉,随口应和几句,目光却还停留在账本或名单上。
顾廷烨见状,兴致便淡了下去,觉得妻子似乎只沉溺于后宅琐事,对他所关注的世界失去了兴趣。他本是顶天立地、挥斥方遒的男儿,渴望与伴侣有精神上的共鸣,而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这种被“忽略”的感觉,让他有些闷闷不乐,却又不屑于像毛头小子那般直言抱怨,便只好将些许不满闷在心里,转而更专注于外部事务,形成了一个不甚愉快的循环。
一次,顾廷烨一位极为重要的旧部从边疆回京述职,特意绕道宥阳前来拜访。顾廷烨十分重视,在前院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直至深夜。席间,这位旧部谈及边关最新局势,以及朝中对此的争议,都是顾廷烨极感兴趣的话题,两人相谈甚欢。
送走客人后,顾廷烨带着几分酒意和谈论国事的兴奋回到内院,想与明兰分享方才的见闻。却见明兰早已歇下,屋内只留了一盏昏黄的灯。他轻声唤她,明兰迷迷糊糊醒来,脸上带着倦容,只含糊问了句“侯爷回来了?宴席可还顺利?”便又侧身睡去。
顾廷烨站在床前,看着妻子疲惫的睡颜,满腹的话噎在喉咙里,那股与人纵论天下的豪情瞬间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孤单和失落。他默默褪下外袍,躺在明兰身边,却久久无法入睡。黑暗中,他忽然觉得,这张睡了十几年的床,今夜竟显得有些空旷。他与明兰之间,仿佛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薄纱,虽未破裂,却不再如往日那般紧密无间。
而明兰,其实并未熟睡。她感知到丈夫的归来,也察觉到他似乎有话想说,但她今日处理了一桩棘手的田庄纠纷,又督促了锋哥儿的功课,实在疲惫不堪,眼皮沉重得抬不起来。她以为丈夫只是酒后兴奋,并未深想,很快又沉入梦乡。她不知道,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在顾廷烨心中投下了一道淡淡的阴影。
秋意渐浓,夜凉如水。夫妻二人同床而眠,却各怀心事。最初的嫌隙,往往始于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始于忙碌生活中的相互疏忽,始于那份“以为对方会懂”的理所当然。
然而,再美满的婚姻,也难免有波折。随着年岁渐长,身份地位的稳固,以及生活重心的微妙变化,一些不曾预料的摩擦与误会,如同初秋湖面泛起的淡淡雾气,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顾廷烨虽已致仕,但“致仕侯爷”的身份,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清闲。他在军中的旧部、朝中的故交、乃至地方上的事务,仍有无数人寻上门来请教、求助或是单纯维系关系。加之他本身是个闲不住的性子,虽不再直接掌兵,却依旧关心边关防务、朝堂动向,常常与来访的旧部一谈便是半日,或是独自在书房研究舆图、批注兵书至深夜。
此外,顾家庄园以及分布在各地的田庄、产业,虽都有得力管事打理,但遇到重大决策或年终结账,仍需顾廷烨最终拍板。他行事又向来严谨,往往要亲自查阅账目,询问细节,耗费不少心神。
如此一来,他待在正院内宅、陪伴明兰和孩子们的时间,便不知不觉地减少了。常常是明兰精心备好了晚膳,左等右等不见人回来,派小厮去问,才知侯爷在前院书房与人议事,或是在外书房核对田庄账册,让夫人先用,不必等他。
一次两次,明兰自是体谅。但次数多了,心中难免生出几分失落。尤其是当孩子们问起“爹爹今日又不回来用饭吗?”时,那种空落落的感觉便愈发清晰。她不再是需要他时刻呵护的新妇,而是能独当一面的侯府主母,可以理解他的忙碌,但理解不代表不会感到被冷落。
她尝试过委婉地提醒。在他难得早归的夜晚,她会笑着说起孩子们今日的趣事,然后不经意地加一句:“锋哥儿今日还念叨,说爹爹答应的教他骑射,都拖了快一个月了。”或是“今日庄子上送来了新捕的鲥鱼,甚是鲜美,本想等着侯爷回来一同尝尝,可惜凉了又热,味道总差了些。”
顾廷烨初时还会歉然一笑,解释道:“近日漕帮有些旧事牵扯,几位老兄弟来找我商议,耽搁了。”或是“今年北边几个庄子的收成账目有些不清,需得仔细核对,免得被下面的人糊弄过去。”并承诺“明日一定早些回来。”
然而,明日复明日,“早些回来”的承诺往往又被新的“要事”打断。渐渐地,对于明兰的暗示,他似乎也有些麻木了,只当是寻常家常,听听便过,并未深想其中蕴含的期盼与委屈。有时甚至会觉得,明兰将府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儿女教养得也很好,自己并无后顾之忧,理应更专注于这些“外面”的大事。
而明兰这边,也并非全无“过错”。她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家庭之中。管理偌大的侯府,操心儿女的教养起居,关心盛家父母兄姐的状况,还要时常留意已出嫁的团哥儿和远在梁家的媛姐儿(虽已定亲,明兰仍时常关照)。她事事力求完美,亲力亲为,常常忙得脚不沾地。
有时顾廷烨难得闲暇,想与她说说朝中趣闻或是自己的一些见解,她却可能正忙着核对明日宴客的菜单,或是处理丫鬟婆子间的纠纷,听得便有些心不在焉,随口应和几句,目光却还停留在账本或名单上。
顾廷烨见状,兴致便淡了下去,觉得妻子似乎只沉溺于后宅琐事,对他所关注的世界失去了兴趣。他本是顶天立地、挥斥方遒的男儿,渴望与伴侣有精神上的共鸣,而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这种被“忽略”的感觉,让他有些闷闷不乐,却又不屑于像毛头小子那般直言抱怨,便只好将些许不满闷在心里,转而更专注于外部事务,形成了一个不甚愉快的循环。
一次,顾廷烨一位极为重要的旧部从边疆回京述职,特意绕道宥阳前来拜访。顾廷烨十分重视,在前院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直至深夜。席间,这位旧部谈及边关最新局势,以及朝中对此的争议,都是顾廷烨极感兴趣的话题,两人相谈甚欢。
送走客人后,顾廷烨带着几分酒意和谈论国事的兴奋回到内院,想与明兰分享方才的见闻。却见明兰早已歇下,屋内只留了一盏昏黄的灯。他轻声唤她,明兰迷迷糊糊醒来,脸上带着倦容,只含糊问了句“侯爷回来了?宴席可还顺利?”便又侧身睡去。
顾廷烨站在床前,看着妻子疲惫的睡颜,满腹的话噎在喉咙里,那股与人纵论天下的豪情瞬间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孤单和失落。他默默褪下外袍,躺在明兰身边,却久久无法入睡。黑暗中,他忽然觉得,这张睡了十几年的床,今夜竟显得有些空旷。他与明兰之间,仿佛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薄纱,虽未破裂,却不再如往日那般紧密无间。
而明兰,其实并未熟睡。她感知到丈夫的归来,也察觉到他似乎有话想说,但她今日处理了一桩棘手的田庄纠纷,又督促了锋哥儿的功课,实在疲惫不堪,眼皮沉重得抬不起来。她以为丈夫只是酒后兴奋,并未深想,很快又沉入梦乡。她不知道,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在顾廷烨心中投下了一道淡淡的阴影。
秋意渐浓,夜凉如水。夫妻二人同床而眠,却各怀心事。最初的嫌隙,往往始于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始于忙碌生活中的相互疏忽,始于那份“以为对方会懂”的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