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破旧立新筹良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

  自那日见过招娣母女后,明兰的心便再难恢复往日的平静。女学里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笑语嫣然的少女们,与招娣那双充满渴望又带着怯懦的眼睛,在她脑海中不断交替浮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宥阳城内的底层女子。

  她看到街边卖菜的妇人,因为不识字,算不清账目,常常被刁钻的顾客欺瞒;她看到绣坊里的女工,手艺精湛,却因不通文墨,只能按最基础的花样刺绣,工钱微薄;她看到那些被卖入大户人家为婢为妾的女子,因无知无识,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活得卑微而被动……

  越是了解,明兰心中的那股不满和决心就越是强烈。她出身盛家,虽非顶级权贵,但也是书香门第,自幼得以读书明理,后来又嫁入侯府,更是见识广博。她深知,知识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对于处于弱势的女子,意味着什么——那不仅仅是识文断字,更是开阔眼界、明辨是非、掌握自身命运的可能!

  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如同一堵无形的高墙,将绝大多数平民女子隔绝在教育和机会之外。社会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底层女子更只需学会操持家务、伺候夫君便足矣,读书识字纯属多余,甚至是“不安分”的表现。这种观念,在明兰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公!

  她想起自己年幼时,若非祖母开明庇护,允许她读书,她或许也会像许多深闺女子一样,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她又想起墨兰,若非心术不正,她的才学本可以让她活得更好。知识本身无错,错的是如何运用它。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少数人可能“不安分”,就剥夺绝大多数人追求知识的权利。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她要扩大女学的规模,打破门第的限制,招收那些出身贫寒但渴望读书的女子!

  这个想法一出现,连她自己都吓了一跳。这绝非易事。首先面临的,就是巨大的世俗压力。侯府夫人招收贫家女入学,这在本朝几乎是闻所未闻之事。必定会引来无数非议和质疑,甚至会连累顾家和盛家的名声。那些守旧的士绅、官员会如何议论?会不会攻击她“牝鸡司晨”、“扰乱纲常”?

  其次,是实际的困难。贫家女子往往需要帮助家中劳作维持生计,是否有时间来上学?学堂的束修、笔墨纸砚费用,她们如何承担?招收进来后,如何管理?不同出身的女孩子在一起,会不会产生矛盾?师资力量是否足够?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顾廷烨会支持吗?他虽然开明,但此事牵扯太大,关乎家族声誉和社会观感,他会同意她如此“离经叛道”吗?

  明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她知道,这绝不是一时冲动就能做成的事情。需要周密的计划,需要争取支持,更需要有应对各种阻力的准备。

  她没有立刻声张,而是开始更加勤勉地打理女学,同时暗中着手准备。她首先找来女学的几位核心女先生,与她们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出乎她的意料,这几位女先生中,竟有两位出身寒微,是凭借自身努力才学有所成,她们对明兰的想法极为赞同,甚至主动提出可以降低束修,或者义务为贫家女授课。

  这让明兰深受鼓舞。她开始着手制定详细的章程。她计划将女学分为“内舍”和“外舍”。内舍依旧面向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束修照旧,所学内容更为精深广泛。而外舍,则专门面向贫寒家庭的女子,不仅免除一切束修费用,还提供最基本的笔墨纸张,授课时间也更为灵活,比如设在下午或是旬休日,内容则以实用为主,如识字、算术、记账、基本的医理卫生、优良的女红技艺等,目标是让她们掌握立足社会的实际技能。

  她还打算设立一笔小小的“励学基金”,由她自己的体己钱和说服一些开明乡绅捐助而来,用于奖励学业优异的贫寒学生,甚至资助她们学成后的小本经营。

  在做这些准备工作的同时,明兰也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向顾廷烨坦诚她的想法。她知道,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她不能莽撞,必须让他看到这件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她为此所做的充分准备。

  春日的午后,明兰坐在书案前,面前摊着她精心草拟的新女学章程。阳光暖暖地照进来,映着她坚定而沉静的面容。她知道,前方困难重重,但她心意已决。为了那些像招娣一样渴望知识的眼睛,为了心中那份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她愿意去挑战那堵看似坚不可摧的门第之墙。这不仅仅是在办学,更是在践行她所相信的、一种更为宽广的“仁”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