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慧语释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

  明兰深知,柳编修夫妇的顾虑,根源在于对女儿未来幸福的担忧,而非单纯的势利眼。若要打消他们的疑虑,空口保证是无用的,必须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长槐的为人、能力以及在盛家的真实处境,尤其是要让他们看到,长槐有能力为自己的妻子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

  于是,明兰决定亲自前往柳府一趟。她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先递了帖子,以晚辈探望长辈、请教学问的名义,请求拜会柳编修夫人。以她宁远侯夫人的身份,如此谦逊地递帖拜会,柳家自然不敢怠慢,很快便回了帖子,恭迎侯夫人光临。

  到了约定的日子,明兰只带了两个贴身丫鬟,乘着一辆不甚起眼的青帷小车,来到了柳府。柳夫人早已在二门处迎候,见到明兰,连忙上前见礼。明兰亲手扶起她,语气温和地说道:“夫人不必多礼,我今日前来,是以盛家女儿的身份,来与夫人说几句体己话,万莫拘束。”

  柳夫人见明兰态度如此亲切随和,毫无侯夫人的架子,心中的紧张顿时消减了大半,连忙将明兰请入内堂奉茶。

  双方坐定,寒暄了几句家常后,明兰便将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到了长槐身上。她并未一上来就夸赞长槐如何优秀,而是以一种回忆往事的口吻,略带感伤地说道:“不瞒夫人,我家四弟长槐,自幼便失了生母,在我盛家诸多子弟中,可算是吃过些苦头的。”

  柳夫人闻言,神色微动,静静聆听。

  明兰继续道:“正因如此,他自幼便比别的孩子更懂得隐忍与努力。我犹记得他小时候,天不亮便在院子里借着晨光读书,夜里更是常常熬到三更。他天资本就不差,又肯下这般苦功,学问自然一日千里。我父亲在世时,也常夸他刻苦,说他有恒心,是块读书的材料。”

  她看向柳夫人,语气转为欣慰:“如今他总算靠着自己,挣得了进士出身,入了翰林院,也算是没有辜负他这些年的寒窗苦读。我这做姐姐的,看着他一步步走来,深知其中不易,也为他感到骄傲。”

  这番话,既点明了长槐幼年失恃的艰辛,更着重强调了他凭借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坚韧与能力,无形中化解了“庶出便无能”的潜在偏见。

  接着,明兰又谈及长槐的品性:“长槐这孩子,性子是极好的。许是自幼经历使然,他为人处事格外沉稳踏实,懂得感恩,也知进退。对我这姐姐,他一直心怀敬重;对嫡母,更是恪尽孝道,晨昏定省,从不懈怠;与兄长们亦是和睦友爱。我父亲去世后,家中兄弟更是团结一心,互相扶持,绝无那等嫡庶相争、乌烟瘴气之事。盛家虽非小门小户,但门风清正,最重和睦。”

  她特意强调了盛家内部的和睦与长槐的孝悌,旨在消除柳家对盛家内宅复杂、嫡庶矛盾的担忧。

  最后,明兰才提到长槐对柳玉茹的心意,语气诚恳:“前几日,他鼓起勇气亲自来府上拜见柳大人,回去后,虽有些失落,却并无怨怼之意,只反复对我说,柳小姐品貌俱佳,是他心中所求,只憾自己未能让柳大人全然放心。我见他一片赤诚,心中亦是感动。夫人,为人长辈,为儿女择婿,求的不过是一个‘可靠’二字。长槐或许并非出身最为显赫,但他品性端良,勤奋上进,懂得珍惜,更有一颗真诚待人之心。若玉茹妹妹能许配于他,我敢以盛家声誉担保,他定会视若珍宝,敬她爱她,竭尽全力让她一生顺遂安乐。我这弟弟,缺的或许只是一个机会,而他的未来,绝不会止步于此。”

  明兰这番话,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她没有回避长槐庶出的身份,反而以此为契机,凸显了他的坚韧与自强;她详细描述了长槐的品性与盛家的门风,有力地回应了柳家的核心顾虑;她更以姐姐的身份,做出了郑重的承诺,表达了对长槐未来发展的信心。

  柳夫人听着明兰的讲述,神色不断变化。她从明兰的话语中,听到了真诚,听到了对幼弟的关爱与了解,也听到了一个不同于流俗表面、更为真实立体的盛长槐。她原本因“庶出”二字而生的忧虑,在明兰入情入理的剖析下,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长槐这孩子本身的理解与欣赏。

  送走明兰后,柳夫人立刻将与明兰的谈话内容,一五一十地转述给了柳编修。柳编修听完,沉默了许久。他回想起长槐那日来访时的谦恭与真诚,再结合明兰今日这番恳切而有力量的言辞,心中的天平终于发生了倾斜。

  他长叹一声,对夫人道:“宁远侯夫人亲自前来,言辞恳切,足见盛家对此事的重视,亦可见那盛长槐确有其过人之处。我们之前,或许是过于执着于出身之见了。若此子果真如侯夫人所言,品性端良,勤奋上进,且对玉茹一片真心,倒也不失为一桩良缘。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便应了这门亲事吧。”

  柳夫人见丈夫松口,心中也是一块石头落地,连忙点头称是。

  数日后,柳家便通过官媒,正式回复了盛家,同意了这门亲事。消息传来,盛府上下皆喜,尤其是长槐,更是喜出望外,对明兰感激不尽。一桩原本因世俗偏见而险些夭折的姻缘,终于在明兰的智慧与努力下,得以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