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威力自然更强-《满地机甲,你说这只是技校军训?》

  “它的外形之所以设计成这种平板状,则是因为两边分别是电磁轨道的正负极。”“加速的核心机制靠内置感应线圈驱动,通电之后产生磁场并形成推力加速度作用于金属弹药,将其高速抛出发射。”“至于我们使用的弹药则是一种铝合金构造炮弹,只不过外部装配了一个磁导装置而已。”“炮弹一旦出膛之后,外壳会自动分离掉落,内部的真实弹芯随之裸露出来。”听完讲解后,缪远山整个人呆立原地,片刻后猛地惊醒过来大声问道:“你是说……电磁轨道炮?!”作为陆军武器系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平日接触的各种前沿技术信息并不少。有关电磁发射武器的技术资料他也曾阅读过相关文献。听说某些西方大国已经在进行深入研发,可即便那样,他们的实用化进程也迟迟未能落地推进。相比之下,国内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储备并不充足,所以目前尚处在早期构想阶段。但就在不久前,相关部门正式向高层提报了研制此类项目的提案书,那份报告缪远山亲自看过。里面提到了这种武器可能带来的多种战术优势……比如说,电磁炮在发射时几乎无声无烟。而且因为使用的能量极大、速度非常快、受电子干扰影响小,所以非常适合用来攻击战机、舰艇、坚固目标等等。如果持续投入研发,也许未来能够打击低轨道卫星。然而这个关于电磁炮的研究申请最终没能通过。提交这份研究报告的科研单位也只是参照了自由国和白熊国公开的信息进行了理论推测。当时连完整的科学基础还没有建立起来。专家组经过深入讨论认为,虽然电磁炮优点多,但当前的技术难度大、研发投入高,短期内不可能取得实质突破。所以谁能想到,现在靳允团队却悄无声息地把一门已经造好的电磁高射轨道炮摆到了他面前。这让缪远山怎么可能不感到震惊?不过,这款产品与之前研究所设想的设计结构并不一样。他也不清楚它的实际作战能力怎么样。因此立刻开口询问:“靳厂长,这门电磁高射轨道炮的实际性能如何?”看到缪远山一脸急切的样子,靳允微笑着回答:“普通防空火炮通常负责拦截2000米以下、倾斜距离4000米以内的目标。”“而我们的这门电磁高射轨道炮可应对6000米以下所有飞行体。”“它使用电磁弹射装置,能将一枚18千克的子弹加速到每秒2200米的速度。”“配套我们研发的小型便携式对空导弹,最大可以攻击高度在4000米、斜距5000米的目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火力交叉区域。”“对于防空导弹未能成功击落的目标,这台炮能进行第二次精确拦截。”“它的能量输出大约是3兆焦耳,1兆焦相当于1吨汽车以160公里时速行驶的能量。威力自然更强。”“不过也有短板,主要是能源消耗较大。”“我们为它配备了高效的储能装置,并采用电源微型技术,体积比以前更紧凑。”“但因为底盘车体型有限,脉冲电力系统的容积也受限,打完三枚铝制炮弹后必须重新充电。”“好在这套系统命中率极高,打击力强,理论上只需三发便可击落一架飞机。”听罢这些,缪远山整个人一时恍惚不已。刚刚所说的数据令他内心震撼。假如能把这类装备带到战场上,其表现甚至会超过普通的防空导弹。只要锁定目标,就是自由国的第四代战斗机也能轻易击落。再加上它所搭载的是具有很强机动能力的底盘载具车。这两种元素结合之后,在对付空中敌军和地面装甲都显得非常有潜力!若将其部署进陆军部队,那才刚列装的传统高射炮就该直接退出舞台了。目前唯一的问题在于每次只能发射三枚铝质子弹,火力持续性还不够理想。否则这样一款武器几乎可以说是陆军野战防空最理想的利器。当然现在还不知道整体生产成本是多少。假如造价贵得离谱那就太划算了。要知道他们之所以开发自行炮车防空系统,就是因为他们自己生产的全自动高射炮价格太过昂贵。比如像履带型双联高射炮的价格远远超过了主战坦克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就拿汉斯猫国的例子来看,一辆“猎豹”35毫米自行高炮的售价高达446万美元;而同期大名鼎鼎“豹二”主战坦克的售价只有256万美元,整整贵出了190万美元。“靳允同志,你说这种新型防空设备的整体制造花费高不高?”缪远山谨慎地问出了心中担忧的问题。心里其实已经有了打算:只要这套弹炮融合系统的售价跟常规自行高射炮相近或者略贵一些,他都能接受下来。“成本嘛……确实偏高一点。”稍微思考了几秒钟,靳允开口说道。这话一出,缪远山的心一下子凉了一半。靳允接着解释道:“主要贵的地方还是在于下方全装甲平台、高效能量储备系统、还有雷达以及控制设备。”“不算前期研发投入的话,一台大概需花150万元左右。”“虽说本炮本身成本不菲,但用到的弹药倒是十分便宜。”“这些由铝金属制成的炮弹每枚仅要两万五到两万七千美金。”“相比之下动不动就要几万或几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那简直是划算太多了。”“再说因为它依靠电能而不是炸yao推动,一次所装载的炮弹数量也要远超传统弹种。”说句实话,这套武器的核心部分确属昂贵之处在于那些先进技术如精准定位雷达、电子控制系统等部分的研发费用,但从原材料的角度算起来,150万龙国币的确足以应付一套成品。前提是像今天这种条件——也就是像靳允这种早已经掌握轨道发射原理,拥有完整电力小型化处理能力的人才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