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私人厂-《回城不让进家门,我带爹妈成首富》

  “盒装的?拿来我看看。”

  程树让张智博递下来一盒礼盒,打开给邵姐看。

  其他人也都好奇围过来。

  鉴于昨天邵姐说不吃路边的食物,程树也就没让几人试吃。

  只抓着小袋包装介绍。

  但凡吃过烧鸡的都觉得味道好,原本是想买袋装的。

  又看着礼盒心动不已。

  林秀民设计的礼盒高端大气,又十分抢眼。

  邵姐很是满意。

  有些东西虽然好,可就亏在包装上。

  烧鸡虽不值当,包装好,拿出去送人有面子。

  光这礼盒,别人一下就记住是谁送的。

  “礼盒的包装不错,给我拿二十……不,拿三十盒吧。袋装的要五袋就行。能送货吗?”

  程树连忙点头:“就是现在抽不开身,要不您留个地址,等会儿我们卖完东西,直接开车过去。”

  她让金师傅拿工作证给邵姐看,“是省缝纫机厂的车,跑不了的。”

  “你也是?”

  邵姐问。

  程树梳着两条双辫子,办事干脆又利落。

  初中毕业去上班很常见,邵姐还以为程树是女工。

  “不是,我还在上学。烧鸡厂是我家开的。刚开的厂子,趁过年来跑跑销路。”

  邵姐和其他人都很惊讶。

  “私人厂啊?”

  别说私人工厂,她们县城连私人门店都不多。

  最多就是出来摆个摊。

  邵姐仔细看了程树一眼,又去看包装。

  程树还以为对方是嫌弃私人工厂,忙说:“邵姐,我们厂子是正规厂,虽说是私人的,可该有的手续一个不少。都是质检部门和卫生部门审核过的。和国营厂没什么区别。”

  “还是有区别的。”邵姐打断她。

  其他人正在商量要几只烧鸡的女人,都停了下来。

  如果邵姐不买,她们也不方便多买。

  可惜了这烧鸡,味道真是太好了。

  程树眉头皱起,但什么也没说。

  邵姐却说:“比国营厂有活力多了。你这个包装很用心,礼盒是找人设计过的吧?知道年节大家都要购买,开着车到处跑,找销路。要是咱们县城的厂子知道这样……”

  话却没有说下去。

  其他女人听着,都松一口气,忙把这话岔开去。

  这话邵姐能说,她们不能。

  程树听得眼睛发亮,“邵姐,您真有眼光。这包装是我找美院的老师设计的。刚开始找省大美术系学生设计,但都太死板。老师呢,又不愿意给我这烧鸡设计,觉得俗气。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这位林老师呢。”

  “你们厂子是怎么想到突出包装的。就是省城百货公司的东西,都很少在这上面下功夫。”

  “还是去年的时候,去年我跟父母才从乡下回城,在火车站门口摆摊卖烧鸡。好些坐车回去过年的人提起的,说烧鸡美味,想当特产带回家送人。就是送礼有些简陋,说要是有包装就更好了。我就想到要有个好包装。”

  程树简短说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让程永昌去省大找美术老师,他推三阻四的,人家老师不愿意,也不肯多想办法。

  还是自己眼光好。

  邵姐捕捉了重点,“你的想法?”

  程树骄傲点头。

  “那你们年前,都来县城?”

  程树摇头:“各地都跑吧,毕竟县城的购买力有限。估计再来个两三趟就卖不动了。我们就是在周边几个县转。趁着年节卖一波货。”

  邵姐不再说话,说自己选好了,让其他人选。

  其他女人过来报了需求。

  不过由于邵姐要了三十盒的盒装,剩下不够分。

  “明天还来吗?再多带点啊。”

  程树忙说:“还来还来,还是这个时候。咱们县城应该还要来两天。”

  邵姐的两件衣服,加起来要一千多。

  还买了三十盒的礼盒。

  她没带这么多现钱。

  指着前方说道:“银行到这边儿十分钟,你叫人跟我去取钱。”

  人生地不熟的,程树也不敢自己去,叫了金师傅陪着把钱结了。

  其他人买的东西不多,结清了钱,留下地址。

  “送到大门口就行,我们下班后自己去拿。”

  女人们留的是一家厂子的家属院。

  而邵姐的地址是县政府家属院,让程树放在门岗。

  程树忙答应下来。

  送走邵姐她们,程树把剩下的两件大衣放好,继续爬上了货车卖东西。

  这次拿了四百件羊绒衫,卖完都一点多了。

  程树嗓子哑的不行,又累又饿。

  “没昨天卖得快,最多两天,咱们就换地方。”她招呼人去吃饭。

  依旧留一个司机在车上。

  这次她们没去国营饭店,就在路边的一家羊肉汤摊子上吃了。

  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配上刚烙好的烧饼,吃得暖和又饱足。

  吃完了饭,才把东西给邵姐她们送去。

  “原来是县政府的,怪不得这么有钱。”程永福感慨。

  程树却想着邵姐说的国营厂和私营厂的区别。

  毕竟私营厂是自负盈亏,敢不努力,手里的钱就得打水漂。

  回去路过昨天那个大集,竟然有人在等着他们,一见车来都招手。

  “烧鸡还有吗?”

  “羊绒衫,我要一件羊绒衫。”

  程树不得不承诺大家明天过来。

  ……

  邵雅下班,东西已经被警卫送到了家里。

  丈夫袁海平已经下班,正挽着袖子蹲厨房门口摘菜。

  “你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

  “开完会就直接回来了。你都买了些什么,大包小包的,还有那烧鸡,快堆成小山了,咱们俩也吃不完啊。人家给咱送回来的时候,邻居都打听。”

  “谁让你吃了?我家里、你家里,还有那些老同学老同事老领导的,你不都得送一点?感情就是联络出来的。我出钱,你不用管。”

  袁海平把手里东西一丢,正要跟妻子理论,邵雅知道他的性子,忙打断他:“你猜猜,这些东西是在哪儿买的?”

  “你别转移话题……”

  “是县中心旁边的市场,老百姓摆摊多了,改建成的市场。”

  “昨天我过去碰到的。是省城的一家私人厂子做的。你瞧瞧,是不是比国营厂的东西还洋气?”

  听到私人厂子四个字,袁海平的注意力一下就被转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