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冒险面圣的十数天后,初夏正午的阳光刺眼。
五里亭外春风卷着尘土,路允迪的仪仗正缓慢前行。
工部侍郎路允迪,正是此次被任命为“河东宣谕使”,携带那道催命符般的弃城圣旨,前往太原!
护卫见一个少女持凶器立于路中央,厉声呵斥。
“大胆刁民!挡路行凶?!速速让开!”
是宋婉儿。
宋婉儿提着一把不知从哪个护卫手里夺来的腰刀,拦在路中央,刀刃在日光下白晃晃一片。
她其实根本不懂得拿刀的手势,那刀在她手里抖得厉害,像秋风中最后一片柳叶。
她非但不让,反而把腰刀哐当一声砸在官道青石板上,火星四溅!
她张开双臂,胸膛剧烈起伏,对着马车嘶喊。
“路大人!此去太原,你是要亲手递上割断我大宋脊梁的刀吗?!太原军民还在死战!你拿着圣旨去让他们投降送死,良心可安?!不许去!给我停下!!”
马车帘子掀开一角,露出路允迪那张微胖、带着官威却略显无奈的脸。
“放肆!本官奉天子之命行事!岂容你一个无知民女妄加阻拦?!来人,把她架开!”
护卫立刻上前。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一骑快马从后方追来,正是赵清璃带着青黛赶到。
“婉儿住手!”
赵清璃喝止,翻身下马,快步走到浑身颤抖仍死死挡在路中的宋婉儿身边。
“郡主!”
宋婉儿扭头,眼眶赤红,泪水扑簌簌往下掉。
“他们不去救援,反而要去劝降!”
“我知道!我知道!”
赵清璃声音低沉而稳定,握住宋婉儿冰凉的手。
“你拦不住的。”
赵清璃看着宋婉儿眼中绝望的火焰,又瞥了一眼戒备的车队,俯身凑到宋婉儿耳边,语速极快地说了一句话。
宋婉儿脸上的愤怒、绝望,瞬间凝固了,随即化为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惊。
继而是一种茫然,最后竟慢慢沉淀下去。
她看着近在咫尺的赵清璃那双沉静又藏着风暴的眼睛,那里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笃定。
路允迪在车上等得不耐烦,正要再次下令。
却见宋婉儿猛地弯腰……
然后在众人错愕的目光中,“哐当”一声,把腰刀丢在了路边草丛里。
她缓缓地抬起头,脸上的泪痕还未完全干透,却对着路允迪的车驾方向,规规矩矩、深深一福。
“民女失态,冲撞大人车驾。”
宋婉儿的声音还有些抖,却异常清晰。
“大人……请。”
她退让到道旁,甚至微微侧身,做出了恭送的姿势。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别说护卫愣住,路允迪也一脸惊疑不定。
他看着道边垂首恭立的宋婉儿,又看看她身后神色平淡的赵清璃,总觉得那平静之下隐藏着什么。
但天子使命在身,他也无心节外生枝。
他冷哼一声。
“算你识相!出发!”
车马辚辚,重新启动,绕过她们,扬长而去,带起的尘土有些呛人。
宋婉儿看着那车马消失在官道尽头,才猛地一跺脚,抓住赵清璃。
“郡主!你刚才说……”
赵清璃轻轻捏了捏她的手,眼神投向远方,那里是太原的方向,也是朝廷中枢所在的宫城。
“信我,”
她的声音轻得像耳语,却带着千钧之力。
“弃子之说……是障眼法。”
她顿了顿,补了一句让宋婉儿心跳漏了一拍的话。
“圣上,已纳了我谏言。真正的救援,很快就要开始了。”
阳光落在城南慈幼堂的小院里,却驱不散弥漫的隐忧。
“婉儿,这些冬衣都卷好捆紧,放底下。”
赵清璃的声音嘶哑,背部的杖伤让她动作还有些僵硬,却指挥着众人忙碌。
青黛和宋婉儿帮着把打包好的衣物、吃食装箱,旁边还有几位临时雇来的老实镖师和汴梁城外的老农。
赵清璃按了按隐隐作痛的腰背,廷杖的伤没好全,站久了就针扎似的刺上来。
她俯身帮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娃子系好包袱带,包袱皮里裹着两件厚实夹袄。
“北边春夏天气寒凉不定,”
她声音不大,对着领头的镖师刘大。
“路上若遇着变天,紧着娃娃们先穿。”
院子里,十几个年龄不等的孩子,穿着打补丁但干净的衣裳,有的抱着破旧的布偶娃娃,有的牵着大人的衣角,懵懂地看着。
他们要被先行送到更安全、更富庶的杭州府办的慈济堂去安置。
“小豆子乖,路上要听张伯伯的话。”
赵清璃蹲下,摸了摸小姑娘豆芽的头,从袖中摸出一小包糖豆塞进她手心。
豆芽咧嘴笑了,露出豁牙。
宋婉儿眼圈红红的,用力塞进一个箱子。
“郡主,为什么啊?朝廷不管太原,我们连这些孩子也护不住了吗?”
她声音哽咽。
赵清璃沉默。
她能说什么?
能说这是她和那位九五之尊在紫宸殿上近乎以命相搏,才换来的一点微薄希望,一场暗度陈仓?
“太原……会守住的。”
赵清璃只说了一句,声音很轻,却带着某种坚定的信念。
她拿起一件小棉袄,抖落浮尘。
她眼神微微恍惚了一瞬。
阳光穿过枝叶,细碎地落在她们之间。
宋婉儿的声音带着泣音和长久压抑的委屈。
“我知道,他眼里只有你……在临安是,到汴梁也是!可我就是忍不住,就是……”
赵清璃轻轻吸了口气,背上的杖伤又在隐隐提醒着她那日的痛楚与决绝。
她将自己的手覆在了宋婉儿紧攥的手背上。
宋婉儿的手冰凉,指尖微微蜷着。
“婉儿,”
赵清璃的声音很轻,却像投入静湖的石子,“你看这些孩子。”
宋婉儿顺着她的目光看向院子。
豆芽正把一颗糖豆分给更小的鼻涕娃,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小心翼翼地舔着那点甜。
一个缺了门牙小少年在费力地帮镖师搬动一个半旧的小马扎。
还有些孩子,安静地依偎在嬷嬷身边,眼神带着对未知路途的懵懂与依赖。
“他们的阿爹阿娘,”
赵清璃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字字清晰。
“或已亡于金人铁蹄之下,又或如你我一般……离散天涯,再不得见。”
她感觉到覆着的那只手轻轻一颤。
“你我此刻心中那点纠葛,对着这些失去至亲、无依无靠的娃娃……算得了什么?”
宋婉儿怔怔地看着那些孩子,看着那几张或天真、或过早染上愁绪的小脸。
胸中翻腾的委屈、嫉妒和不甘,在那一片纯粹的、需要庇护的目光里,忽然变得那么轻渺,近乎可笑。
“傻,”
赵清璃抽回自己的手,拿起那件被捏皱的小袄,用力抖开,仔细抹平每一处褶皱。
她垂着眼,声音低低的。
“给谁预备的,不重要。穿在需要取暖的人身上,才对得起缝它熬红的眼睛。”
她把那件明显大了一圈的小袄重新卷好,塞进豆芽的包袱最外面一层,拍了拍。
“娃娃们是我们的希望。”
宋婉儿没有再说话。
青黛偷偷松了口气,加快了手头的速度。
赵清璃拿起最后一个包袱递给领头的镖师刘大。
“这些孩子,就托付给诸位了。”
她目光扫过院子里的每一张脸。
“杭州慈济堂的张嬷嬷那边我已打过招呼,路上……有劳了。”
孩子们被大人牵着,一步三回头地向门外等着的骡车走去。
豆芽牵着嬷嬷的手,走到门口,忽然挣脱,又跑了回来。
她仰着小脸,把赵清璃塞给她的半包糖豆掏出来,塞到宋婉儿的手里。
“姐姐,不哭。”
分别,豆芽似懂非懂,蹦跳着跟嬷嬷去了。
宋婉儿开口,说了半个字,又顿住。
她低头看着手中的糖豆,然后摊开手掌,递到赵清璃面前,几颗小小的糖豆在手心微微滚动。
“吃颗糖吧,”宋婉儿说,目光澄澈地迎上赵清璃转过来的视线。
“你的伤,还很疼吧?”
她们的目光在夕阳余晖里轻轻碰在一处。
没有激烈的言语,无需刻意的和解。
这一刻,她们都明白了——
为同一个男人欢喜忧愁,辗转反侧,或许是真的傻。
但在彼此身上看到的伤痕和眼泪,或许才是她们此刻共同的真心。
赵清璃从她手心拈起一颗糖豆,放入口中。
一丝淡淡的,属于麦芽的甜,在舌尖缓缓化开。
千里之外,太原城头的风还带着冬日最后的冷硬。
前军营帐里满是土腥和汗水混着劣质桐油的气味。
林云舟刚和孙九思、王禀吵了一轮军需粮草的事,嗓子眼还干得发烫。
“大人!”
一个亲兵掀开帐帘疾步冲入,手里举着一封素笺,火漆封口是个极其陌生又透着一丝诡异的印记。
“有人……有人用箭射进营门!”
林云舟接过,拆开一看,眉心瞬间拧成了死结。
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
“午时三刻后,连府前街上车,择一雅处相叙。故人黄拜上。”
“黄千帆?!” 这名字像块冰,砸进营帐。
孙九思霍然站起:“他不是关在府牢吗?!”
王禀的反应比谁都快,一把抓过旁边亲卫的佩刀。
“来人!速去查牢点检黄千帆!”
不到半盏茶功夫,坏消息传回:府牢深处那间关押重犯的单人牢房门锁完好,窗户狭小仅容孩童进出。
狱卒坚称昨夜送饭时人还在,今晨却发现人没了踪影,只在草榻上留了一幅用木炭画的简笔小像——赫然是林云舟本人的滑稽头像!
神不知鬼不觉,仿佛化作青烟飘走了。
孙九思脸色铁青:“好手段!好胆量!”
他们遂约好,安排人守跟着云舟,顺藤摸瓜,捕杀黄千帆。
到了约定好的时间,林云舟来到府前街,却有三辆一模一样的马车被神秘主人雇佣。
林云舟走过去,问其中一位车夫,自己正是黄老板的客人,该坐哪辆车。
车夫回答随便哪辆,都可以到达。
林云舟看中间马车的车夫嘴角有大痣,相貌更似纯良,遂坐上了中间那辆。
三辆车同时出发。
经过三个巷口后,三辆车在下一个街口分开了。
马蹄声踏过石板街,车轮碾过坑洼不平的内城便道。
跟踪的军士弄不清状况,只好分头去跟。
一辆驶向内河码头,一辆去了西城的演武场,一辆往城南的山中去。
一辆到了码头边,林云舟穿石青色直裰、身量背影挺直,在几个精悍汉子簇拥下快步登上一艘毫不起眼的乌篷小舟,解缆离岸。
一辆到了演武场,林云舟背着跟随的尾巴下车,一路没转过身来。
这两路的军士都被刷了,这两个“林云舟”都是由人假扮的。
真正的林云舟乘坐的马车则一路向西,最终停在城南山脚那座古旧的“开化寺”前。
山不高,寺因那对相依相傍如情侣般的“连理塔”而得名。
一个面生的灰衣僧人默默上前,为他引路。
通往西塔的石阶陡且窄,林云舟一步步踏上。
越往上,风越大,吹得他衣袂猎猎。
塔顶木阁的窗敞开着,风灌满了这方寸之地。
一张小巧的红木棋桌靠窗放着,黄千帆背对着楼梯口,正俯身看着桌上纵横交错的棋局。
“云舟来了?”
他听见脚步声,也没回头,语气熟稔得像昨日刚道过别。
“坐!”
五里亭外春风卷着尘土,路允迪的仪仗正缓慢前行。
工部侍郎路允迪,正是此次被任命为“河东宣谕使”,携带那道催命符般的弃城圣旨,前往太原!
护卫见一个少女持凶器立于路中央,厉声呵斥。
“大胆刁民!挡路行凶?!速速让开!”
是宋婉儿。
宋婉儿提着一把不知从哪个护卫手里夺来的腰刀,拦在路中央,刀刃在日光下白晃晃一片。
她其实根本不懂得拿刀的手势,那刀在她手里抖得厉害,像秋风中最后一片柳叶。
她非但不让,反而把腰刀哐当一声砸在官道青石板上,火星四溅!
她张开双臂,胸膛剧烈起伏,对着马车嘶喊。
“路大人!此去太原,你是要亲手递上割断我大宋脊梁的刀吗?!太原军民还在死战!你拿着圣旨去让他们投降送死,良心可安?!不许去!给我停下!!”
马车帘子掀开一角,露出路允迪那张微胖、带着官威却略显无奈的脸。
“放肆!本官奉天子之命行事!岂容你一个无知民女妄加阻拦?!来人,把她架开!”
护卫立刻上前。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一骑快马从后方追来,正是赵清璃带着青黛赶到。
“婉儿住手!”
赵清璃喝止,翻身下马,快步走到浑身颤抖仍死死挡在路中的宋婉儿身边。
“郡主!”
宋婉儿扭头,眼眶赤红,泪水扑簌簌往下掉。
“他们不去救援,反而要去劝降!”
“我知道!我知道!”
赵清璃声音低沉而稳定,握住宋婉儿冰凉的手。
“你拦不住的。”
赵清璃看着宋婉儿眼中绝望的火焰,又瞥了一眼戒备的车队,俯身凑到宋婉儿耳边,语速极快地说了一句话。
宋婉儿脸上的愤怒、绝望,瞬间凝固了,随即化为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惊。
继而是一种茫然,最后竟慢慢沉淀下去。
她看着近在咫尺的赵清璃那双沉静又藏着风暴的眼睛,那里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笃定。
路允迪在车上等得不耐烦,正要再次下令。
却见宋婉儿猛地弯腰……
然后在众人错愕的目光中,“哐当”一声,把腰刀丢在了路边草丛里。
她缓缓地抬起头,脸上的泪痕还未完全干透,却对着路允迪的车驾方向,规规矩矩、深深一福。
“民女失态,冲撞大人车驾。”
宋婉儿的声音还有些抖,却异常清晰。
“大人……请。”
她退让到道旁,甚至微微侧身,做出了恭送的姿势。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别说护卫愣住,路允迪也一脸惊疑不定。
他看着道边垂首恭立的宋婉儿,又看看她身后神色平淡的赵清璃,总觉得那平静之下隐藏着什么。
但天子使命在身,他也无心节外生枝。
他冷哼一声。
“算你识相!出发!”
车马辚辚,重新启动,绕过她们,扬长而去,带起的尘土有些呛人。
宋婉儿看着那车马消失在官道尽头,才猛地一跺脚,抓住赵清璃。
“郡主!你刚才说……”
赵清璃轻轻捏了捏她的手,眼神投向远方,那里是太原的方向,也是朝廷中枢所在的宫城。
“信我,”
她的声音轻得像耳语,却带着千钧之力。
“弃子之说……是障眼法。”
她顿了顿,补了一句让宋婉儿心跳漏了一拍的话。
“圣上,已纳了我谏言。真正的救援,很快就要开始了。”
阳光落在城南慈幼堂的小院里,却驱不散弥漫的隐忧。
“婉儿,这些冬衣都卷好捆紧,放底下。”
赵清璃的声音嘶哑,背部的杖伤让她动作还有些僵硬,却指挥着众人忙碌。
青黛和宋婉儿帮着把打包好的衣物、吃食装箱,旁边还有几位临时雇来的老实镖师和汴梁城外的老农。
赵清璃按了按隐隐作痛的腰背,廷杖的伤没好全,站久了就针扎似的刺上来。
她俯身帮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娃子系好包袱带,包袱皮里裹着两件厚实夹袄。
“北边春夏天气寒凉不定,”
她声音不大,对着领头的镖师刘大。
“路上若遇着变天,紧着娃娃们先穿。”
院子里,十几个年龄不等的孩子,穿着打补丁但干净的衣裳,有的抱着破旧的布偶娃娃,有的牵着大人的衣角,懵懂地看着。
他们要被先行送到更安全、更富庶的杭州府办的慈济堂去安置。
“小豆子乖,路上要听张伯伯的话。”
赵清璃蹲下,摸了摸小姑娘豆芽的头,从袖中摸出一小包糖豆塞进她手心。
豆芽咧嘴笑了,露出豁牙。
宋婉儿眼圈红红的,用力塞进一个箱子。
“郡主,为什么啊?朝廷不管太原,我们连这些孩子也护不住了吗?”
她声音哽咽。
赵清璃沉默。
她能说什么?
能说这是她和那位九五之尊在紫宸殿上近乎以命相搏,才换来的一点微薄希望,一场暗度陈仓?
“太原……会守住的。”
赵清璃只说了一句,声音很轻,却带着某种坚定的信念。
她拿起一件小棉袄,抖落浮尘。
她眼神微微恍惚了一瞬。
阳光穿过枝叶,细碎地落在她们之间。
宋婉儿的声音带着泣音和长久压抑的委屈。
“我知道,他眼里只有你……在临安是,到汴梁也是!可我就是忍不住,就是……”
赵清璃轻轻吸了口气,背上的杖伤又在隐隐提醒着她那日的痛楚与决绝。
她将自己的手覆在了宋婉儿紧攥的手背上。
宋婉儿的手冰凉,指尖微微蜷着。
“婉儿,”
赵清璃的声音很轻,却像投入静湖的石子,“你看这些孩子。”
宋婉儿顺着她的目光看向院子。
豆芽正把一颗糖豆分给更小的鼻涕娃,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小心翼翼地舔着那点甜。
一个缺了门牙小少年在费力地帮镖师搬动一个半旧的小马扎。
还有些孩子,安静地依偎在嬷嬷身边,眼神带着对未知路途的懵懂与依赖。
“他们的阿爹阿娘,”
赵清璃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字字清晰。
“或已亡于金人铁蹄之下,又或如你我一般……离散天涯,再不得见。”
她感觉到覆着的那只手轻轻一颤。
“你我此刻心中那点纠葛,对着这些失去至亲、无依无靠的娃娃……算得了什么?”
宋婉儿怔怔地看着那些孩子,看着那几张或天真、或过早染上愁绪的小脸。
胸中翻腾的委屈、嫉妒和不甘,在那一片纯粹的、需要庇护的目光里,忽然变得那么轻渺,近乎可笑。
“傻,”
赵清璃抽回自己的手,拿起那件被捏皱的小袄,用力抖开,仔细抹平每一处褶皱。
她垂着眼,声音低低的。
“给谁预备的,不重要。穿在需要取暖的人身上,才对得起缝它熬红的眼睛。”
她把那件明显大了一圈的小袄重新卷好,塞进豆芽的包袱最外面一层,拍了拍。
“娃娃们是我们的希望。”
宋婉儿没有再说话。
青黛偷偷松了口气,加快了手头的速度。
赵清璃拿起最后一个包袱递给领头的镖师刘大。
“这些孩子,就托付给诸位了。”
她目光扫过院子里的每一张脸。
“杭州慈济堂的张嬷嬷那边我已打过招呼,路上……有劳了。”
孩子们被大人牵着,一步三回头地向门外等着的骡车走去。
豆芽牵着嬷嬷的手,走到门口,忽然挣脱,又跑了回来。
她仰着小脸,把赵清璃塞给她的半包糖豆掏出来,塞到宋婉儿的手里。
“姐姐,不哭。”
分别,豆芽似懂非懂,蹦跳着跟嬷嬷去了。
宋婉儿开口,说了半个字,又顿住。
她低头看着手中的糖豆,然后摊开手掌,递到赵清璃面前,几颗小小的糖豆在手心微微滚动。
“吃颗糖吧,”宋婉儿说,目光澄澈地迎上赵清璃转过来的视线。
“你的伤,还很疼吧?”
她们的目光在夕阳余晖里轻轻碰在一处。
没有激烈的言语,无需刻意的和解。
这一刻,她们都明白了——
为同一个男人欢喜忧愁,辗转反侧,或许是真的傻。
但在彼此身上看到的伤痕和眼泪,或许才是她们此刻共同的真心。
赵清璃从她手心拈起一颗糖豆,放入口中。
一丝淡淡的,属于麦芽的甜,在舌尖缓缓化开。
千里之外,太原城头的风还带着冬日最后的冷硬。
前军营帐里满是土腥和汗水混着劣质桐油的气味。
林云舟刚和孙九思、王禀吵了一轮军需粮草的事,嗓子眼还干得发烫。
“大人!”
一个亲兵掀开帐帘疾步冲入,手里举着一封素笺,火漆封口是个极其陌生又透着一丝诡异的印记。
“有人……有人用箭射进营门!”
林云舟接过,拆开一看,眉心瞬间拧成了死结。
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
“午时三刻后,连府前街上车,择一雅处相叙。故人黄拜上。”
“黄千帆?!” 这名字像块冰,砸进营帐。
孙九思霍然站起:“他不是关在府牢吗?!”
王禀的反应比谁都快,一把抓过旁边亲卫的佩刀。
“来人!速去查牢点检黄千帆!”
不到半盏茶功夫,坏消息传回:府牢深处那间关押重犯的单人牢房门锁完好,窗户狭小仅容孩童进出。
狱卒坚称昨夜送饭时人还在,今晨却发现人没了踪影,只在草榻上留了一幅用木炭画的简笔小像——赫然是林云舟本人的滑稽头像!
神不知鬼不觉,仿佛化作青烟飘走了。
孙九思脸色铁青:“好手段!好胆量!”
他们遂约好,安排人守跟着云舟,顺藤摸瓜,捕杀黄千帆。
到了约定好的时间,林云舟来到府前街,却有三辆一模一样的马车被神秘主人雇佣。
林云舟走过去,问其中一位车夫,自己正是黄老板的客人,该坐哪辆车。
车夫回答随便哪辆,都可以到达。
林云舟看中间马车的车夫嘴角有大痣,相貌更似纯良,遂坐上了中间那辆。
三辆车同时出发。
经过三个巷口后,三辆车在下一个街口分开了。
马蹄声踏过石板街,车轮碾过坑洼不平的内城便道。
跟踪的军士弄不清状况,只好分头去跟。
一辆驶向内河码头,一辆去了西城的演武场,一辆往城南的山中去。
一辆到了码头边,林云舟穿石青色直裰、身量背影挺直,在几个精悍汉子簇拥下快步登上一艘毫不起眼的乌篷小舟,解缆离岸。
一辆到了演武场,林云舟背着跟随的尾巴下车,一路没转过身来。
这两路的军士都被刷了,这两个“林云舟”都是由人假扮的。
真正的林云舟乘坐的马车则一路向西,最终停在城南山脚那座古旧的“开化寺”前。
山不高,寺因那对相依相傍如情侣般的“连理塔”而得名。
一个面生的灰衣僧人默默上前,为他引路。
通往西塔的石阶陡且窄,林云舟一步步踏上。
越往上,风越大,吹得他衣袂猎猎。
塔顶木阁的窗敞开着,风灌满了这方寸之地。
一张小巧的红木棋桌靠窗放着,黄千帆背对着楼梯口,正俯身看着桌上纵横交错的棋局。
“云舟来了?”
他听见脚步声,也没回头,语气熟稔得像昨日刚道过别。
“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