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如影随形-《短篇鬼语集》

  我们村叫槐树屯,藏在连绵的群山褶皱里,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坳间。

  村口有棵千年老槐树,树干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枝叶遮天蔽日。夏天,村里人都爱聚在树下乘凉,听老人讲古。

  我叫山子,十六岁那年暑假,我从县城中学回到槐树屯。那时村里还没通公路,只有一条蜿蜒的土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每天傍晚,我喜欢爬上村后的山梁,看炊烟袅袅升起,听犬吠鸡鸣,看夕阳把田野染成金红色。那是我记忆中最美的乡村图景——土坯墙、茅草顶、石砌的院坝,还有那层层叠叠的梯田,一切都那么宁静祥和。

  七月初,村里开始忙起来。稻田需要除草,玉米也该施肥了。我也跟着爹娘下地干活。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知了在树上拼命嘶叫,仿佛也在抱怨这难熬的酷暑。

  那天下午,天色突然暗了下来。乌云从山后滚滚而来,伴随着隆隆雷声。

  “要下暴雨了,今天早点收工吧。”爹抬头看了看天,抹了把汗。

  我们收拾农具往家赶。刚进院子,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顷刻间连成雨幕。山里的雨来得急,下得猛,不一会儿,院子里就积起了水洼。

  晚饭后,雨势稍小,但还没停。村长浑身湿透地闯进我家,脸色苍白。

  “山子他爹,出事了!后山滑坡,把王老五家的房子埋了一半!”

  爹猛地站起来:“人呢?王老五一家没事吧?”

  “王老五和他媳妇挖出来了,只是轻伤。可是...可是他们家小妮不见了!”村长喘着粗气,“傍晚时候泥石流冲下来,孩子可能被冲走了!村里壮劳力都去搜救了,你们快来吧!”

  我心头一紧。小妮才六岁,扎两个羊角辫,见人就笑,是村里的开心果。

  爹立刻穿上蓑衣,拿起手电筒和铁锹。我也跟着准备。

  “山子,你在家待着。”爹拦住我。

  “让我去吧,多一个人多一份力。”我坚持道。爹看了看我,终于点头。

  后山脚下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个村民,人人手持手电或火把。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夜里的山村本该是蛙声一片,此刻却只有雨声和人们焦急的呼喊。

  “小妮!小妮!”呼喊声在山谷间回荡,却没有回应。

  我们分成几组,沿着泥石流的痕迹搜寻。我和李大叔、张二哥一组,往山谷深处找。手电光在雨夜里显得微弱,只能照亮眼前一小片地方。泥浆没到小腿,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看那里!”张二哥突然指向一堆乱石和断枝。

  我们走近,发现是一只小孩的布鞋,红色的,绣着小花。是小妮的鞋。

  李大叔蹲下仔细查看:“鞋子里没有泥,应该是刚掉不久的。小妮应该就在附近。”

  我们继续往前找,来到了一片老坟地。槐树屯的祖坟都在这里,有些坟已经上百年了。暴雨冲垮了部分坟包,露出几口腐朽的棺材。在坟地边缘,我们发现了一道小小的脚印,指向坟地深处。

  “小妮会往那里去吗?”张二哥疑惑道,“孩子一般不敢晚上来坟地啊。”

  “可能被吓坏了,乱跑。”李大叔说,“进去找找。”

  坟地里阴森森的。老坟头的墓碑东倒西歪,有些已经断裂。不知名的夜鸟偶尔啼叫,让人脊背发凉。我紧紧跟着两位大人,手电光扫过一个个坟包。

  突然,我瞥见一个白影在远处一闪。

  “那边!”我喊道,向前跑去。

  “山子,小心脚下!”李大叔在后面喊。

  我追到坟地中央,那里是村里最古老的坟区,墓碑上的字都模糊不清了。白影消失了,但我在一座大坟前停了下来。这座坟很特别,墓碑上没有任何名字,只有一些看不懂的符号。坟前有一尊石兽,像狗又像狮子,已经风化得看不清原貌。

  最让我注意的是,坟包侧面有一个洞,不大,但刚好能容一个孩子通过。洞口有新鲜的手印和抓痕。

  “李大叔,张二哥!来这里!”我喊道。

  他们赶过来,手电光集中照向坟洞。洞里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小妮!小妮你在里面吗?”李大叔朝洞里喊。

  没有回应,但隐约有窸窸窣窣的声音传出。

  “我进去看看。”我说。我身材瘦小,最容易进去。

  爹犹豫了一下,但想到小妮可能在里面,点了点头:“小心点,有事就喊。”

  我趴下身子,慢慢爬进坟洞。里面比想象中要大,竟然能容我蹲起身。手电光在黑暗中划出一道微弱的光柱。这是一个小小的墓室,除了一口腐朽的棺材,什么都没有。

  不,地上有东西。

  我凑近一看,是小妮的发卡。旁边还有一个更奇怪的东西——一个旧得发黄的布娃娃,手工粗糙,像是几十年前的东西。娃娃身上没有泥土,像是刚被人放在这里的。

  我拿起娃娃,突然感到一阵头晕,墓室似乎旋转起来。等我定下神,发现墓室角落里有一双眼睛正盯着我。

  “小妮!”我惊呼,手电光对准那个角落。

  果然,小妮蜷缩在那里,浑身泥泞,瑟瑟发抖,但看起来没有受伤。

  “山子哥...”她微弱地叫了一声。

  “没事了,哥带你出去。”我抱起小妮,她紧紧搂住我的脖子。

  爬出坟洞时,大家都围了上来。小妮的父母抱着她痛哭失声,连连向我们道谢。

  “怎么找到的?”爹问我。

  我正要说坟洞里的情况,却突然感到口袋里沉甸甸的。伸手一摸,是那个旧布娃娃。不知为何,我没有说具体情况,只是含糊地说偶然发现的。

  回到家,已是后半夜。我累得倒头就睡,忘了口袋里的娃娃。

  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仿佛昨晚的暴雨和惊险只是一场梦。我起床穿衣时,那个旧布娃娃从口袋里掉出来。我捡起来仔细端详。娃娃是用粗布做的,填充物似乎是稻草,五官用墨水简单画出,已经模糊不清。穿着的小花衣也褪色严重。

  娘叫我吃早饭,我顺手把娃娃塞回口袋,准备饭后找个机会扔掉。

  早饭时,村里人都在谈论昨晚的事。王老五夫妇带着小妮来道谢。

  “多亏了山子,要不小妮就危险了。”王老五感激地说。

  我笑笑:“是小妮自己聪明,找到了躲雨的地方。”

  “小妮,你怎么跑到坟地里去的?”爹问道。

  小妮怯生生地说:“有个白衣服的阿姨带我去的,说那里可以避雨。”

  大家只当是孩子受惊后的胡话,没放在心上。

  饭后,我去后山捡柴。路过昨天的老坟地时,我掏出那个布娃娃,准备扔掉。但我一阵晕眩,鬼使神差地,我又把它放回了口袋。

  从那天起,我开始感觉到一些异样。

  起初是若有若无的影子。每当我独处时,眼角的余光总能瞥见一个模糊的白影,但一转头就消失。夜里睡觉时,偶尔会感觉有人在房间里,但睁眼只见月光透过窗棂,空无一人。

  我以为是自己学习太累,产生了幻觉。直到那个闷热的下午。

  我在自家玉米地里除草,太阳火辣辣地烤着。休息时,我坐在田埂上喝水,无意中一抬头,看见对面山坡上站着一个白衣女人。

  距离太远,看不清面容,但能看出她穿着旧式的衣服,像是老一辈人穿的那种斜襟衫。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面朝我的方向。我感到奇怪,这大热天的,谁会在太阳底下暴晒?我站起身,挥手喊道:“喂……”

  没有回应。我揉了揉眼睛,再看去时,人影已经不见了。

  晚上回家,我问娘咱村有没有人穿斜襟白衣。娘奇怪地看着我:“那都是我们奶奶辈的打扮了,现在谁还穿那个?你怎么问这个?”

  我含糊应付过去,但心里越发不安。

  又过了几天,我去村头小卖部买东西,回来时已是黄昏。夕阳把田野染成橘红色,我的影子在身后拉得老长。走着走着,我无意中低头,顿时僵住了。

  地上有两个影子。

  一个是我自己的,另一个稍矮一些,紧贴在我的影子旁边,就像是有人并肩跟我走在一起。

  我猛地回头——身后空无一人。道路笔直,两旁是刚收割的稻田,根本没有藏身之处。

  我加快脚步,心跳如鼓。低头看时,那第二个影子依然紧跟着我的影子。我跑起来,它也紧随不舍。

  快到村口时,我撞见了村里的赵半仙。赵半仙本名赵老栓,平时爱研究些玄乎事儿,大家半开玩笑地叫他半仙。

  “山子,慌里慌张的,撞鬼了?”他笑呵呵地问。

  我停下脚步,喘着粗气,下意识地看了看地上。此时夕阳角度改变,影子拉长变形,已经分不清是一个还是两个。

  “赵叔,我...”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赵半仙收起笑容,仔细打量我:“山子,你脸色不好,印堂发暗。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

  我犹豫了一下,把最近的事都告诉了他,包括那个布娃娃。

  赵半仙神色严肃起来:“娃娃在哪?”

  我从口袋里掏出来。这些天不知为何,我迷迷糊糊一直带着它,像是成了习惯。

  赵半仙接过娃娃,脸色顿时变了:“这东西邪门!你从哪弄的?”

  我告诉他是在救小妮的那个坟洞里发现的。

  “那是无主的老坟,多少年没人祭扫了。”赵半仙沉吟道,“山子,你可能是惹上‘影随’了。”

  “影随?”

  “就是有东西黏上你了,如影随形。”赵半仙说,“这东西会慢慢缠上你,先是影子,然后是声音气息,最后...总之不妙。”

  我后背发凉:“那怎么办?”

  “先去那坟上看看。”赵半仙说,“明天晌午,阳气最旺的时候去。”

  第二天中午,赵半仙带着香烛纸钱,和我一起来到老坟地。烈日当空,坟地却莫名阴凉。

  赵半仙在坟前点燃香烛,烧了纸钱,然后绕着坟包仔细查看。当他看到坟侧那个洞口时,突然蹲下身。

  “山子,你来看这个。”

  我凑过去,只见洞口内侧的土上有一些奇怪的痕迹,像是用指甲划出的符号。

  “这是镇魂符的一种,但是画反了。”赵半仙面色凝重,“这坟里埋的不是善茬。”

  “什么意思?”

  “老一辈传说,有些横死之人怨气不散,要用特殊方法安葬镇压。这反画的符咒,加上坟前的石兽,说明里面埋的是个凶主。”赵半仙站起身,“你拿了她的东西,她就跟上你了。”

  我吓得手一抖,娃娃掉在地上。

  赵半仙拾起娃娃,仔细端详:“这娃娃应该是坟里那位的陪葬物,你带在身上,就等于请她跟你回家。”

  “那现在怎么办?”

  “物归原主,诚恳道歉,或许还有救。”赵半仙说,“不过得等晚上,夜里才是她们活动的时候,白天躲着不见客。”

  我头皮发麻:“晚上来坟地?”

  “怕也得来,不然这东西会缠你一辈子。”赵半仙叹口气,“我陪你一起。”

  当晚月黑风高,我和赵半仙再次来到老坟地。他让我把娃娃放回坟洞,并教我说几句道歉的话。

  我跪在坟前,依言照做:“不知者不罪,拿了您的东西,现在原物奉还,请您高抬贵手...”

  话没说完,一阵阴风突然刮过,坟洞里的娃娃竟然自己滚了出来,停在我面前。

  赵半仙倒吸一口冷气:“她不接受。这东西认定你了。”

  我腿一软,差点坐地上:“那怎么办?”

  赵半仙沉思良久,说:“只有一个办法了——开棺。”

  我惊呆了:“挖坟开棺?这太缺德了吧!”

  “不是真挖,是做个仪式,看看里面到底什么情况。”赵半仙说,“明天准备东西,我来做法事。现在先回去。”

  回到家,我一夜无眠。每次闭眼,都感觉房间里有人。有几次,我甚至清晰地感觉到有呼吸喷在我脸上,冰凉冰凉的。

  天快亮时,我才迷迷糊糊睡着。做了个奇怪的梦:一个穿白衣的年轻女子站在田间,背对着我。她缓缓转身,面容清秀却毫无血色,眼睛像两口深井。她不说话,只是向我招手,像是呼唤,又像是告别。

  醒来时,阳光满屋,我却浑身冷汗。

  那天,赵半仙准备做法事的东西:黑狗血、糯米、桃木剑、符纸...村里人听说后,有的好奇,有的害怕,也有的嗤之以鼻,说我爹太惯着孩子,搞这些迷信。

  我爹娘原本也不信这些,但看我日益憔悴,眼神涣散,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

  黄昏时分,赵半仙带着我再次来到老坟地。几个胆大的村民也跟来看热闹。

  赵半仙在坟前摆开阵势,点燃香烛,开始念念有词。随着仪式进行,天色暗下来,四周升起薄雾。明明是夏季,却冷得人直打哆嗦。

  当赵半仙把桃木剑插向坟头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烛火熄灭,手电光也变得昏暗不定。

  “不好,这东西比我想的厉害!”赵半仙喊道,“山子,快撒糯米!”

  我慌忙抓起糯米撒向坟头。糯米落地时,竟然发出噼啪的爆裂声,像是炒豆一般。

  这时,我清楚地看到,坟头上出现了一个白影——正是我梦中那个白衣女子!她悬浮在坟头上方,长发飞舞,面目模糊。

  围观的人吓得四散奔逃,只有赵半仙和我站在原地。

  “为何扰我清净?”一个冰冷的声音直接在我脑海中响起,不像是通过耳朵听到的。

  赵半仙似乎也感知到了,他大声说:“无意冒犯!只是这孩子年幼无知,拿了您的东西,现已奉还,请您高抬贵手!”

  “拿了我的东西,就是我的有缘人。”那声音再次直接在我脑中响起,“他需替我完成一事,方可解脱。”

  “什么事?”我和赵半仙几乎同时问。

  “坟下有匣,内有我书信一封。将信送至西山乱葬岗,寻一名叫陈国栋的坟,将信焚于坟前。此事成,恩怨两清。”

  说完,白影渐渐消散,风也停了,四周恢复寂静,只有月光冷冷地照着坟地。

  赵半仙擦擦汗:“看来有转机。明天挖坟取信吧。”

  第二天中午,我们在村长的见证下,小心地挖开了老坟。棺材已经腐朽,里面只有一具白骨,陪葬品寥寥无几。白骨旁果然有一个铁盒,已经锈迹斑斑。

  打开铁盒,里面有一封发黄的信。信纸脆弱得几乎一碰就碎,我们小心翼翼地将信收好。

  西山乱葬岗是战乱时的坟场,早已荒废多年。我和赵半仙费了好大劲才找到那个叫陈国栋的坟——一个小小的土包,墓碑已经断裂。

  我点燃火柴,将信放在坟前焚烧。信纸卷曲燃烧的瞬间,我仿佛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有解脱,也有遗憾。

  火光中,我瞥见不远处站着一白一灰两个模糊的身影,似乎终于团聚,然后慢慢消散在空气中。

  回到村里后,那种被跟踪的感觉果然消失了。影子恢复正常,夜晚也不再觉得有人窥视。

  一个月后,我收拾行李准备回县城上学。

  我越来越觉得那段诡异的经历背后,是一段被时光掩埋的悲剧爱情。

  傍晚,我再次爬上村后的山梁。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田野里劳作的村民正收拾农具回家。这宁静的乡村景象下,不知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也许,每一个看似平常的乡村,都有它的秘密和记忆。那些长眠于黄土之下的人和事,偶尔会以某种方式,与生者的世界产生交集。

  我不再恐惧,反而对这片土地多了几分敬畏。临走时,我去老坟地给秀娥和陈国栋的坟各上了一炷香。

  风吹过坟头的草尖,像是轻轻的回应。

  回到县城后,我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但每年清明,我都会回槐树屯,去那两座坟前看看。

  去年,村里修路,需要迁走部分老坟。我出资将秀娥和陈国栋的坟合葬在了西山之巅,那里可以俯瞰整个槐树屯。

  墓碑上,我请人刻下了他们的名字,以及两个字:重逢。

  从此,槐树屯再没有传出什么邪门的事。只是有人说,偶尔在月圆之夜,会看到西山巅上有两个模糊的身影,并肩而立,如同世间任何一对寻常的恋人。

  而那尊被我从坟中带出的布娃娃,我洗净后放在了他们的新坟前。这次,它静静地待在那里,再也没有跟着谁回家。

  也许,所有的诡异背后,都藏着未被倾听的故事和未竟的心愿。当我们学会倾听这些土地的记忆,它们就不再是恐怖传说,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这就是我与“影”同行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夏天,我不仅经历了超自然的恐怖,也见证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执念。它教会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记住,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