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章 康熙下定了决心-《康熙正史》

  索额图闻言,脸色一沉,指着远处,情绪愈发激动:

  “明相,您难道不知道吗?一旦战事开启,大清水师即便最终能够战胜郑氏,攻占台湾,那大清水师又将会有多少将士伤亡啊?”

  明珠冷哼一声,毫不退让:

  “索相,即便郑克爽没有欺骗朝廷,但台湾自古以来便是我中华之领土,岂容他郑氏一族占山为王?”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之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徐乾学突然站了出来,朗声道:

  “索相,明相,二位所言皆有道理。然台湾乃中华之固有领土,此乃不争之事实。郑氏一族盘踞台湾多年,实乃朝廷心腹大患。若不将其剿灭,恐日后再生事端。”

  众人闻听此言,皆是一惊,纷纷将目光投向徐乾学。

  索额图心中暗骂:“好一个徐乾学,平日里闷不吭声,没想到关键时刻却突然站出来支持明珠,真是可恶至极!”

  索额图嘴角泛起一抹冷笑,声音中透露出些许嘲讽:

  “朝廷如今可谓是捉襟见肘,既没有足够的钱财,也没有充足的粮草。皇上一心想要将精力集中在东北和西北,但若是没有相应的财政支出,这又如何能够得以实现呢?”

  站在一旁的熊赐履,一直以来都与索额图持相同的立场,此刻他也附和着说道:

  “确实如此啊!去年黄河决堤,河南、山东一带的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苦不堪言。而甘肃更是连年遭受干旱,土地荒芜,寸草不生,这些都急需大量的资金来救济和恢复啊。”

  熊赐履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只要能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那么原本用于维持水师的费用,便可以节省下来,转而投入到其他急需资金的地方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缓解财政压力,还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康熙若有所思,坐在龙椅上,就瞧着众人由打灯谜,变为讨论是否与台湾谈判。

  陈廷敬见状,嘴角微扬,似笑非笑地干咳一声,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

  “皇上,诸位大人们,我陈廷敬承蒙圣恩,奉旨掌管户部,深知这其中的责任重大啊!且不说其他方面,单就朝廷在水师身上的投入,那可是高达八千多万两白银呐!

  如此巨额的资金,如今眼看着水师一天天的壮大起来,我陈廷敬认为,无论如何,也得把这水师拿出来晒一晒,看看它到底能给朝廷打出多少盐来。”

  他的话音刚落,一旁的明珠便随声附和道:“有理!”

  明珠一边点头,一边接着陈廷敬的话头继续说道:

  “且不说这郑成功、郑经之流,他们可都是骗过朝廷多次的人呐!如今这郑克爽虽然年幼,但那冯锡范和刘国轩等人,却依旧是奉行原来的策略,拖延朝廷的时日。这可如何是好啊?”

  说到这里,明珠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思考接下来该怎么说。

  片刻之后,他突然抱拳作揖,面向皇上,一脸严肃地说道:

  “皇上,依微臣之见,这郑氏一族,无论如何都是汉人藩王啊!想当年,朝廷为了铲除吴三桂等三藩,可是耗费了整整八年之久啊!若是……”

  康熙面沉似水,他紧闭双唇,一言不发,只是微微颔首,表示对明珠所言的认同。

  事实上,明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如同箭一般,直直地射中了康熙心中所想。

  康熙霍然起身,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大殿内回响:

  “其一,谈判不过是郑氏集团的权宜之计,他们根本无意真心议和;其二,台湾自古以来便是我华夏之领土,这与朝鲜、琉球等藩属国截然不同;其三,明珠所言甚是,当王者,必爱新觉罗!”

  康熙的这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在场众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他的真正意图。

  紧接着,康熙继续说道:

  “朕组建水师四年,水师提督都换了三个,花了朕八千万两白银。朕无论如何,也要听听响,瞧一瞧这水师的战斗力,武力攻台,朕要郑氏输的心服口服!”

  陈廷敬闻听此言,不敢有丝毫怠慢,他笔锋如飞,迅速将康熙的旨意一一记录下来。

  不多时,一道圣旨便已拟好。

  随后,这道圣旨被快马加鞭地送往了福建福州和铜山两地。

  施琅满心欢喜地接过圣旨,不禁感叹道:“明主啊!我施琅竟然能遇到如此贤明的君主!”

  然而,当这道圣旨传到姚启圣手中时,他却如遭雷击般,整个人都变得垂头丧气起来。

  “哎……”姚启圣长叹一声,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惋惜,“眼看着台湾就要真心投诚了,皇上却非要用武力去攻打郑氏……”

  他心痛到了极点,仿佛自己多年的心血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

  姚启圣越想越觉得心灰意冷,最终决定给康熙上书,请求辞职回乡养老。

  在奏折中,他写道:“臣年逾花甲,且身患重病,实在难以再胜任官职。恳请皇上准许臣辞官回乡,安享晚年。”

  康熙看到姚启圣的奏折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

  他心里很清楚,姚启圣之所以会这样做,无非是对自己的决策感到不满罢了。

  事实上,自从康熙十七年起,姚启圣就一直致力于收复台湾的事宜。

  为了组建强大的大清水师,他不惜变卖自己的家产,四处奔波筹钱,为水师筹集军饷。

  甚至,为了赚取更多的军饷,他不惜冒着私自开放海禁、被御史言官弹劾的风险,也冒险地去做了。

  不仅如此,姚启圣还积极鼓励福建沿海的百姓,将粮草卖给台湾,与台湾进行贸易往来。

  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两岸关系的缓和。

  自从姚启圣当上福建总督后,他对施琅的才能深信不疑,曾三次向朝廷举荐施琅担任水师提督。

  事实证明,姚启圣的眼光确实独到,施琅在水师提督的位置上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施琅在担任水师提督后,竟然上书弹劾姚启圣,指责他在军事行动中对自己进行掣肘,并请求康熙授予他对台湾的专征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