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施琅抵达鹿耳门-《康熙正史》

  “呈上来!”康熙闻听此言,心中不禁一喜。

  站在一旁的小太监见状,赶忙上前几步,噔噔噔地走到康熙面前,将奏折小心翼翼地递给了康熙。

  康熙满心欢喜地伸出手去,正准备接过奏折时,突然间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呵呵一笑,转头对身旁的明珠说道:“明珠啊,你来替朕宣读吧。”

  “遵旨!”

  在朝堂之上,宣读奏折一直都是明珠的特权。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声音悦耳动听,更是因为他深知皇帝的喜好和需求。

  无论是满文、汉文、蒙文,甚至是回文,明珠都能够轻松读懂,并且在翻译时游刃有余。

  只见明珠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奏折,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朗声念道: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郑克塽派遣伪官冯锡圭等人,以及伪侯刘国轩、伪伯冯锡范,还派遣其弟伪副使刘国昌、冯锡韩等人,携带降表文稿来到臣的军前,请求上缴伪册印,并率众登岸,以求得到妥善安置。”

  念到这里,明珠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继续念道:

  “臣随即派遣侍卫吴启爵、笔帖式常在与冯锡圭等人一同前往台湾,特牓示晓谕伪官兵民,查验他们是否已经薙发。如果属实,便令郑克塽等人缮写降表,并将伪册印一并赍送过来,以便臣代为上奏。

  至于台湾虽然地处海外,但地方广袤,有千余里之遥,户口也多达数十万。对于台湾土地,究竟是弃守还是坚守,还需恭候圣上裁决。”

  群臣闻听此言,如蒙大赦,纷纷跪地叩拜,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这声音犹如雷霆万钧,响彻整个宫殿,震耳欲聋。

  康熙见状,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不禁想起了这二十多年来的艰辛历程,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磨难,如今终于成功收复了台湾,解决了郑氏集团这个心腹大患。

  他越想越激动,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宫殿中回荡,久久不散。

  笑罢,康熙高声说道:

  “诸位爱卿快快起身,今日朕真是高兴啊!这么多年来,朕一直为此事忧心忡忡,如今终于得以解决,实在是大快人心!来,咱们一起干一杯,共庆这历史性的时刻!”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脸上都洋溢着欣喜之色。

  明珠更是抢先一步说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此次平定台湾,不仅解除了东南地区的一大隐患,更是彰显了我大清国的国威!此乃皇上之洪福,亦是我大清之幸事啊!”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群臣齐声附和,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康熙满心欢喜,他在原地转了一圈,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突然间,他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毫不犹豫地脱下了身上那件八月十五宴会专用的礼仪龙袍,然后高声喊道:“赏施琅!”

  赏臣子龙袍?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啊!

  不仅在康熙朝,就算是整个大清国的三代皇帝中,也绝对是独一份儿!

  众人见状,无不为之震惊,同时也被康熙对于施琅的赏赐感动。

  “吾皇万岁!万万岁!”群臣再次跪地叩拜,山呼之声比之前更加响亮,整个宫殿都被这欢呼声所淹没。

  康熙端着一杯酒,走下台阶。

  在文武群众之中,看着八月十五正圆的月亮,边走边作诗一首:“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历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殊非黩武功。

  牙将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即兴作诗,众人拍手叫好。

  康熙转过身来:“施琅立了大功,立了大功啊.....”

  “皇上慧眼识珠,敢于启用施琅这样的臣子,真是千古一帝啊!”高士奇的马屁,立刻就跟上了。

  康熙那个高兴啊,兴奋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皇上英明!”

  “皇上英明!”

  众大臣也高兴,也开心,不断的夸奖康熙,赞扬康熙。

  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康熙又即兴作诗一首:“

  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

  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

  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

  伏波名共美,南纪尽安流。”

  这首诗,乃是康熙赞颂施琅收复台湾,为大清立下的不世之功。

  康熙赞扬施琅,拿他和汉代的伏波将军相提并论。

  康熙还未尽兴,与大家开怀畅饮中,又作诗一首:

  《夜对月再成》

  明月中秋节,驰书海外来。

  自今天汉上,万里烟云开。

  当然,对于施琅来说,这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他特别叮嘱吴启爵和常在,务必要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将这个好消息传递给康熙皇帝。

  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期,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

  而施琅能够精准地选择这个时间点,本身就显示出他的深谋远虑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

  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康熙对施琅另眼相看了。

  毕竟,在如此重要的时刻,能够如此果断地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康熙自然也明白这其中的深意,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一道圣旨,以最快的速度发往澎湖。

  然而,就在康熙的圣旨还在传递的途中时,施琅却已经不在澎湖了。

  原来,李光地从台湾那边传来消息,提醒施琅要尽快率领军队进入台湾,以免夜长梦多,发生变故。

  施琅深知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拖延,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立刻启程。

  八月十一日,施琅率领着一万多名舟师,浩浩荡荡地朝着台湾进发。

  这支庞大的舰队在海面上破浪前行,气势磅礴,仿佛是一支无敌的钢铁洪流。

  施琅并没有急于赶路,而是故意让船行得缓慢一些。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保持舰队的整齐和稳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台湾方面足够的时间,来做好迎接的准备。

  终于,在八月十三日上午,施琅的舰队抵达了台湾的鹿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