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高士奇的话-《康熙正史》

  却见高士奇不慌不忙地说道:“听闻康熙皇上,乃是雄才大略,有雄心有抱负的好皇上,

  年仅十四岁亲政,十六岁便扳倒权臣鳌拜,

  十八岁就改革经筵日讲,让大清几十年来的议政王议事制度不复存在。

  如今三藩之弊端,犹如人身上的一个芥子,

  朝廷身上的一块毒疮,皇上心中的一块心病,怎能不医治呢?”

  高士奇所说的这些事情,先是对康熙阿谀奉承,随后又陈述了三藩弊端的事实,实在是精妙至极。

  特别是改革经筵日讲,架空议政王之事,更是出自他自己的主意。

  高士奇话音未落,只听得熊赐履大喊一声:“高士奇,不得无礼!”

  熊赐履是最爱才之人,担忧高士奇所言会惊怒康熙,又担心康熙盛怒之下会将高士奇处死。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康熙突然话锋一转:“赐座!”

  高士奇这才站起身来,恭敬地回答道:“谢皇上赐座。”

  高士奇坐下之后,康熙看着他,目光中带着几分好奇和期待。

  康熙开口问道:“高士奇,你方才所言,改革经筵日讲,让大清几十年议政王议事不复存在,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高士奇微微一笑,表情自信而从容。

  他恭敬地回答道:“启禀皇上,依大清祖制,朝廷的奏折需要经过议政王们的商讨,然后由皇上批阅。

  然而,如果皇上批阅后,多数议政王表示反对,他们有权驳回皇上的批注……”

  高士奇说到这里,自然而然地停了下来。

  实际上,在场的众人都心知肚明,这些情况对于曾在朝堂为官的人来说并不陌生。

  康熙心中一动,想起高士奇出身于魏裔介的府上,想必这些信息都是魏裔介传授给他的。

  不过,康熙并未对此事深究。

  接着,康熙再次发问:“高士奇,你在试卷上大谈《三藩利弊》,是否有意挑拨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关系?”

  高士奇闻言,立刻站起身来,冲着康熙深深一弯腰,随后拱手施礼,表示敬意。

  他语气坚定地回答道:“皇上,臣并无此意。

  三藩势力庞大,对朝廷构成威胁,这是不争的事实。

  臣只是想通过分析三藩的利弊,引起朝廷的重视,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高士奇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启禀皇上,草民在这试卷之中所谈的内容,皆是事实,无一虚假。

  既然是事实,草民又怎么会颠倒黑白,离间朝廷与三位藩王之间的关系呢?”

  康熙想了想,心中暗自点头,确实如此,高士奇所言虽然难以入耳,但都是事实。

  这些事实,不仅自己心知肚明,连天下百姓也都知晓。

  “高士奇,那你谈谈,朝廷应该如何处置三藩之事?”康熙面色凝重地问道。

  “嗻,那草民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高士奇恭敬地一拱手回答道。

  “恕你无罪!”康熙目光专注地看着高士奇,他看得出来,康熙非常渴望了解高士奇对于此事的看法。

  “所谓三藩,乃是我大清入关之时,为我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的三位藩王。

  当年朝廷利用三位藩王,从京城打到江南、陕西、甘肃,又从黄河打到长江;

  随后渡江而下,一路收服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正所谓大清的天下,有一半都是三位藩王打下来的。”

  高士奇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他看到康熙皇帝听得非常认真,便继续说下去。

  “这三位藩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他们在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同时也掌握了大量的军队和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成为了地方上的霸主,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军队。”

  康熙皇帝点了点头,表示认可高士奇的说法。

  他深知三藩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对朝廷造成巨大的威胁。

  “朕知道,若没有三藩,朝廷未必能在短短的数年间,就占据大明所有的土地、城池。

  但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康熙皇帝皱起眉头,语气严肃地说道。

  高士奇附和道:“皇上所言极是。

  三藩虽然曾经为朝廷立下大功,但如今却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他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统治。

  而且,他们的存在也让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因此,必须尽快解决三藩问题,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高士奇继续说道:“大清一统天下,这三藩功劳甚大,因此许诺他们世袭罔替,割据一方。

  然而二十八年已经过去,这天下也太平了,反清势力也消除了,可三位藩王不懂得收敛,仍然我行我素,大肆招兵买马、甚至是让朝廷出钱,给他们养兵。

  最可恨是,三位藩王不仅掌握当地的兵权,甚至政权也紧握手中。

  他们私自铸造钱币,私自征收各种税收,甚至走私、强抢当地的土地、财富、无恶不作。”

  康熙听到这里,脸色已经变白。

  高士奇见状,心中暗自的高兴,没错,他正想激怒康熙。

  只要能激怒康熙之后,他的进言才会起作用。

  康熙皇帝坐在龙椅上,紧紧地握着拳头,青筋暴起。

  他的眼神充满了愤怒和失望,仿佛要喷出火焰来。

  高士奇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让他意识到三藩之乱对国家造成的巨大威胁。

  高士奇深知康熙皇帝的性格,知道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引起他的重视。

  他故意夸大其词,描述了三藩之乱的严重性,希望能够激发康熙皇帝的斗志,促使他采取果断的行动。

  康熙皇帝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激动。

  他意识到,三藩之乱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朝廷的钱粮,有三分之二被三藩消耗掉了。而且,朝廷每年的税收,几乎都用于养活三藩的军队。一旦遭遇灾荒和瘟疫,朝廷就不得不欠下巨额亏空。”

  高士奇说到此处,陈廷敬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并补充道:“没错,这几年来,吴三桂索要的钱财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