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和复杂的多维曲线图令人眼花缭乱。
徐瑾年自从来到川城之后,才发现川城这边的实验室养着的人都是一堆什么样的废物。
连个最基本的模型都搭建不了,他完全不能沟通。
再加上吃饭的时候,抽空了解了一下最近网络上的热点新闻。
终于知道什么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怪不得疫情能被掩盖了接近十年。
就实验室这一群废物。
傻子来了都得叫一声天才。
他带来的团队不吃不喝的终于出了些进展,但是总有些数据卡着,又不能直接用人体做实验。
于是徐瑾年就想起了林砚秋,他时刻关注着网上的信息,等事情结束的差不多了。
他才疯狂在联系方式上跟林砚秋打招呼。
徐瑾年语气夸张,但眼底的焦灼和黑眼圈却是实实在在的。
“卡了我快一个星期了,所有的路都试遍了,就是不通!再没进展,我导师怕是真的要提刀从首都星杀过来,把我摁在反应釜里祭天了!”
谢沉舟上前半步,高大的身形带着压迫感,几乎要将林砚秋完全护在身后。
他冰冷的视线落在徐瑾年身上,带着明显的不悦。
任何未经允许的靠近和触碰,在他这里都是需要警惕的行为。
林砚秋却轻轻抬手,在谢沉舟紧绷的小臂上安抚性地按了按,低声道:“没事。”
他的注意力已经被平板上的内容完全吸引。
林砚秋接过平板,修长白皙的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快速滑动。
周围一些原本并未在意的研究员,也被徐瑾年这咋咋呼呼的动静和林砚秋骤然转变的气场所吸引,偷偷投来好奇、怀疑,或等着看热闹的目光。
时间仿佛被拉长,又似乎在高速流逝。
不过几十秒,林砚秋滑动屏幕的动作停了下来。
他指尖精准地点向几个闪烁的参数和一条走势奇特的曲线。
“你的载体递送效率模型,构建得过于理想化了。”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竖起耳朵的人耳中。
林砚秋的语气平静无波,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体内微环境下的非特异性酶解损耗率,你直接套用了体外模拟实验的优化数据,这导致你对目标组织有效药物浓度的预期,虚高了至少百分之三十。”
他指尖轻划,调出底层公式,“这里,这里,还有这个关于降解半衰期的预设值,都需要根据《星际药理学》最新增刊上那篇关于类似结构药物在omega特殊生理环境下组织分布动态的研究报告进行修正,数据偏差就源这里。”
徐瑾年眼睛瞪得溜圆,嘴巴无意识地张开,跟着林砚秋的指尖移动,呼吸都屏住了。
天知道他能找到一个懂医学智商还在他之上的人终于有多难。
医学不生林砚秋,万古如长夜。
林砚秋没有停顿,他的指尖移动到另一个模块:“另外,你为了增强制剂稳定性引入的这个新型环状稳定剂,分子结构与主药活性中心存在潜在的、微弱的π-π堆积效应。
虽然不影响药物本身的化学稳定性,但会轻微改变其活性基团的空间构象,进而影响与细胞内靶点的结合亲和力。
你最后这几组体外活性检测数据末尾出现的、被你标记为‘实验误差’的非规律性波动,根源很可能就在这里。”
徐瑾年猛地一拍自己的额头,发出清脆的响声。
他脸上瞬间焕发出一种茅塞顿开的狂喜,“对啊,体内酶解差异,组织分布动态!我怎么把这茬给忘了!还有稳定剂的构象影响。”
林砚秋对他的反应并不意外,“徐学长,你已经做到很棒了。”
他直接拿过徐瑾年递来的触控笔,指尖在屏幕上快速舞动。
林砚秋调出复杂的模型编辑界面,行云流水般地开始修改参数,输入一长串更为精确复杂的修正公式和新引入的变量。
他的动作没有丝毫迟滞。
周围原本带着轻视或旁观心态的研究员们,脸上的表情渐渐变了。
从最初的惊讶,到怀疑,再到如今的凝重与难以置信。
他们能看懂林砚秋在做什么——
那不是胡乱指点,而是真正切中了项目停滞的关键要害,并且正在以他们无法企及的速度和精准度,进行着颠覆性的修正。
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行的嗡鸣,以及触控笔划过屏幕细微的沙沙声。
谢沉舟站在林砚秋身侧稍后的位置,神色稍缓,深邃的眼眸中,一种混合着骄傲与独占欲的幽暗火苗,无声地燃起。
林砚秋没有在意周围目光的变化。
他的世界暂时只剩下屏幕上的数据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等林砚秋把所有的细节都完善好,顺便纠正了一些错误的数据之后。
他将东西交给林砚秋,“你可以去做几个实验验证一下。”
徐瑾年点了点头,抱着林砚秋给的数据立马又回到了实验室。
等徐瑾年走了之后。
林砚秋的视线越过凌乱的操作台和闪烁的屏幕,精准地锁定了另一间实验室中心区域一个正围在一起、气氛略显焦灼的讨论小组。
那里是新型信息素紊乱缓解药剂研发的核心区域。
他步伐平稳地走过去,打断了他们的争论:“现在,谁在负责最新的xR-7型药剂优化?”
小组中心,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气质沉稳干练的中年beta研究员闻声抬起头。
她叫李薇,是这个小组的负责人。
她看着突然介入的林砚秋,眼中闪过一丝被打断的不悦。
但碍于刚才目睹的景象和旁边谢沉舟那无形的压迫感。
她还是保持了基本的礼貌,举了举手:“是我,李薇。林顾问有何指教?”
她的语气带着谨慎的疏离。
显然不认为一个“外人”能对如此专业且陷入瓶颈的项目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
林砚秋对她的态度不以为意,径直走到他们面前的电子白板前。
白板上绘制着复杂的分子结构式和相互作用路径图,旁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问题点。
他静静看了几秒,修长的手指拿起旁边的电子笔,毫不犹豫地在几个关键的能量壁垒和受体结合节点上画了圈。
“你们在尝试通过修饰侧链基团来增强靶向性,思路本质没错。”林砚秋开口,声音依旧平稳,“但为什么思维只局限于传统的配体结构改造,在原有的框架里打转?”
徐瑾年自从来到川城之后,才发现川城这边的实验室养着的人都是一堆什么样的废物。
连个最基本的模型都搭建不了,他完全不能沟通。
再加上吃饭的时候,抽空了解了一下最近网络上的热点新闻。
终于知道什么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怪不得疫情能被掩盖了接近十年。
就实验室这一群废物。
傻子来了都得叫一声天才。
他带来的团队不吃不喝的终于出了些进展,但是总有些数据卡着,又不能直接用人体做实验。
于是徐瑾年就想起了林砚秋,他时刻关注着网上的信息,等事情结束的差不多了。
他才疯狂在联系方式上跟林砚秋打招呼。
徐瑾年语气夸张,但眼底的焦灼和黑眼圈却是实实在在的。
“卡了我快一个星期了,所有的路都试遍了,就是不通!再没进展,我导师怕是真的要提刀从首都星杀过来,把我摁在反应釜里祭天了!”
谢沉舟上前半步,高大的身形带着压迫感,几乎要将林砚秋完全护在身后。
他冰冷的视线落在徐瑾年身上,带着明显的不悦。
任何未经允许的靠近和触碰,在他这里都是需要警惕的行为。
林砚秋却轻轻抬手,在谢沉舟紧绷的小臂上安抚性地按了按,低声道:“没事。”
他的注意力已经被平板上的内容完全吸引。
林砚秋接过平板,修长白皙的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快速滑动。
周围一些原本并未在意的研究员,也被徐瑾年这咋咋呼呼的动静和林砚秋骤然转变的气场所吸引,偷偷投来好奇、怀疑,或等着看热闹的目光。
时间仿佛被拉长,又似乎在高速流逝。
不过几十秒,林砚秋滑动屏幕的动作停了下来。
他指尖精准地点向几个闪烁的参数和一条走势奇特的曲线。
“你的载体递送效率模型,构建得过于理想化了。”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竖起耳朵的人耳中。
林砚秋的语气平静无波,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体内微环境下的非特异性酶解损耗率,你直接套用了体外模拟实验的优化数据,这导致你对目标组织有效药物浓度的预期,虚高了至少百分之三十。”
他指尖轻划,调出底层公式,“这里,这里,还有这个关于降解半衰期的预设值,都需要根据《星际药理学》最新增刊上那篇关于类似结构药物在omega特殊生理环境下组织分布动态的研究报告进行修正,数据偏差就源这里。”
徐瑾年眼睛瞪得溜圆,嘴巴无意识地张开,跟着林砚秋的指尖移动,呼吸都屏住了。
天知道他能找到一个懂医学智商还在他之上的人终于有多难。
医学不生林砚秋,万古如长夜。
林砚秋没有停顿,他的指尖移动到另一个模块:“另外,你为了增强制剂稳定性引入的这个新型环状稳定剂,分子结构与主药活性中心存在潜在的、微弱的π-π堆积效应。
虽然不影响药物本身的化学稳定性,但会轻微改变其活性基团的空间构象,进而影响与细胞内靶点的结合亲和力。
你最后这几组体外活性检测数据末尾出现的、被你标记为‘实验误差’的非规律性波动,根源很可能就在这里。”
徐瑾年猛地一拍自己的额头,发出清脆的响声。
他脸上瞬间焕发出一种茅塞顿开的狂喜,“对啊,体内酶解差异,组织分布动态!我怎么把这茬给忘了!还有稳定剂的构象影响。”
林砚秋对他的反应并不意外,“徐学长,你已经做到很棒了。”
他直接拿过徐瑾年递来的触控笔,指尖在屏幕上快速舞动。
林砚秋调出复杂的模型编辑界面,行云流水般地开始修改参数,输入一长串更为精确复杂的修正公式和新引入的变量。
他的动作没有丝毫迟滞。
周围原本带着轻视或旁观心态的研究员们,脸上的表情渐渐变了。
从最初的惊讶,到怀疑,再到如今的凝重与难以置信。
他们能看懂林砚秋在做什么——
那不是胡乱指点,而是真正切中了项目停滞的关键要害,并且正在以他们无法企及的速度和精准度,进行着颠覆性的修正。
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行的嗡鸣,以及触控笔划过屏幕细微的沙沙声。
谢沉舟站在林砚秋身侧稍后的位置,神色稍缓,深邃的眼眸中,一种混合着骄傲与独占欲的幽暗火苗,无声地燃起。
林砚秋没有在意周围目光的变化。
他的世界暂时只剩下屏幕上的数据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等林砚秋把所有的细节都完善好,顺便纠正了一些错误的数据之后。
他将东西交给林砚秋,“你可以去做几个实验验证一下。”
徐瑾年点了点头,抱着林砚秋给的数据立马又回到了实验室。
等徐瑾年走了之后。
林砚秋的视线越过凌乱的操作台和闪烁的屏幕,精准地锁定了另一间实验室中心区域一个正围在一起、气氛略显焦灼的讨论小组。
那里是新型信息素紊乱缓解药剂研发的核心区域。
他步伐平稳地走过去,打断了他们的争论:“现在,谁在负责最新的xR-7型药剂优化?”
小组中心,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气质沉稳干练的中年beta研究员闻声抬起头。
她叫李薇,是这个小组的负责人。
她看着突然介入的林砚秋,眼中闪过一丝被打断的不悦。
但碍于刚才目睹的景象和旁边谢沉舟那无形的压迫感。
她还是保持了基本的礼貌,举了举手:“是我,李薇。林顾问有何指教?”
她的语气带着谨慎的疏离。
显然不认为一个“外人”能对如此专业且陷入瓶颈的项目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
林砚秋对她的态度不以为意,径直走到他们面前的电子白板前。
白板上绘制着复杂的分子结构式和相互作用路径图,旁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问题点。
他静静看了几秒,修长的手指拿起旁边的电子笔,毫不犹豫地在几个关键的能量壁垒和受体结合节点上画了圈。
“你们在尝试通过修饰侧链基团来增强靶向性,思路本质没错。”林砚秋开口,声音依旧平稳,“但为什么思维只局限于传统的配体结构改造,在原有的框架里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