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总部招新与遗忘代价-《神秘复苏:我成了遗忘之主》

  接下来的几天,张元过得如同惊弓之鸟。任何风吹草动,远处传来的警笛声,甚至邻居不寻常的敲门声,都会让他心跳骤停,下意识地想要发动能力隐藏自身。杨间带来的压迫感,远比任何具象的鬼怪都要强烈。那是一种规则层面的猎杀感,仿佛自己随时会从世界的“背景”中被重新揪出来,暴露在冰冷的刀锋之下。

  他不敢再轻易动用能力,哪怕是最微小的修改。与鬼橱交易和躲避杨间搜索的消耗远超预期,不仅精神萎靡,他更清晰地感觉到,某种“存在”的基石正在被缓慢侵蚀。他有时会对着镜子发呆,怀疑镜中那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是否真的还是“张元”。一些更细微的记忆碎片,比如小学某个同桌的名字,第一次骑自行车摔倒的具体地点,变得模糊不清,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

  “修改即窃取,窃取即背负。遗忘为盾,亦为枷锁……”鬼橱的谶言如同诅咒,在他脑中回响。每一次使用能力,都是在用“自我”的一部分作为燃料。

  然而,坐以待毙不是他的风格。他必须找到一条出路,一个能提供一定程度庇护,又能让他更好地理解和发展自身能力的地方。

  他想到了亚洲驭鬼者总部。

  总部虽然内部派系复杂,也有其黑暗面,但至少在明面上,它维持着对抗灵异、保护(哪怕是有限保护)普通人的秩序。更重要的是,总部拥有最庞大的灵异档案、研究资料和情报网络。这些,正是张元最急需的。

  加入总部,成为官方驭鬼者?这个念头让他不寒而栗。驾驭厉鬼等于慢性自杀,他亲眼见过杨间和其他驭鬼者被厉鬼侵蚀的痛苦模样。他绝不想走上那条路。

  但,如果不是以驭鬼者的身份呢?

  他回忆起原着中的一些细节。总部除了战斗在第一线的驭鬼者,还有大量的文职、科研、后勤和分析人员。其中似乎有一个相对冷门的部门,专门负责灵异事件的档案整理、规律分析和风险评估,需要的是对灵异规律有敏锐洞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人,并不强制要求是驭鬼者。

  这或许是个机会。利用他对原着剧情和规则的理解(尽管记忆已经开始模糊),伪装成一个优秀的灵异事件分析师,混入总部。这样既能接触到核心信息,又能隐藏在庞大的组织架构之下,相对安全。杨间再强势,也不会轻易对总部内部的非核心文职人员下手吧?

  风险当然有,总部内部绝非净土,暴露能力的后果不堪设想。但比起在外面独自面对杨间和无处不在的灵异事件,这已经是目前能想到的最优解。

  下定决心后,张元开始行动。他利用恢复的一点精力,仔细搜集了近几个月来总部公开的一些非机密级别的灵异事件报告(主要是已解决或影响较小的),结合自己模糊的记忆和那份对规则的特殊感知力,撰写了几份极其详尽、角度刁钻的分析报告。

  报告中,他刻意规避了任何可能指向“规则修改”的表述,而是着重于对杀人规律的深度剖析、事件连锁反应的推演,以及基于现有情报提出的、看似大胆却隐含合理性的应对策略建议。他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拥有极高逻辑天赋和灵异知识储备的民间爱好者。

  然后,他通过一个相对隐秘的、据说能与总部下层机构取得联系的网络论坛,匿名投递了这些报告。他不敢直接暴露身份和位置,只能寄希望于这些报告的价值能引起总部相关部门的注意,从而获得一个被“招募”的机会。

  做完这一切,他再次陷入等待和虚弱之中。连续的精神透支让他的状态很差,记忆的模糊范围似乎又扩大了一点。他现在需要拼命回忆,才能记起穿越前最爱吃的那家餐馆的招牌菜是什么了。

  ……

  与此同时,总部技术部门。

  周教授看着屏幕上刚刚由信息筛查部门转交过来的几份匿名分析报告,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教授,这几份报告……很特别。”年轻的技术员在一旁说道,“对‘鬼差事件’的次级影响推演,以及对‘鬼报纸’事件残留规则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甚至……预言了我们已经监测到但尚未公布的几个微小规则扰动点。这绝不是普通民间爱好者能写出来的。”

  周教授推了推眼镜,仔细阅读着报告。报告的文字冷静、客观,逻辑链条严谨,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灵异规则近乎直觉般的把握。

  “作者身份能追踪到吗?”周教授问。

  “很难。对方用了多层跳板和加密手段,源头Ip遍布全球,像个幽灵。但从行文习惯和引用的资料深度来看,应该在国内,而且对本地近期发生的灵异事件非常了解。”

  周教授沉吟片刻。最近,“规则修改者”的线索追踪陷入了僵局。杨间那边似乎也遇到了阻碍,目标仿佛人间蒸发。而这几份报告的出现,时机微妙。

  是那个“规则修改者”在试探?还是某个真正天赋异禀的潜在人才?

  无论是哪种,都值得接触。

  “将报告加密等级提升至b级。尝试通过原渠道回复,表达总部的赏识之意,并提供一个安全的、可验证身份的联络方式。”周教授下令,“语气要诚恳,强调总部对人才的渴求和对非驭鬼者专家的尊重。我们要引蛇出洞,或者……请君入瓮。”

  “明白!”

  ……

  几天后,张元在惴惴不安中,终于等来了回复。一个经过加密的邮件,发自一个无法追溯的服务器。邮件内容官方而客气,赞赏了他的才华,邀请他进一步交流,并提供了一个经过安全验证的线上测试平台链接,表示如果通过测试,将有机会获得总部特邀专家的面试资格。

  张元的心跳加速了。机会来了,但也是巨大的陷阱。他仔细检查了那个测试平台,确认其安全性和与总部的关联性(这得益于他尚未完全模糊的关于总部某些技术特征的记忆)。

  测试内容极其复杂,涉及大量灵异事件的逻辑推理、规则逆向推导和应急预案制定。这正好是张元的强项。他小心翼翼地作答,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又确保不露出任何与“规则修改”相关的马脚。

  当他完成最后一道题,点击提交后,疲惫地靠在椅子上,感觉身体被掏空。这次测试,与其说是智力测验,不如说是一次精妙的走钢丝。

  他不知道的是,在他提交答案的瞬间,总部技术部门,周教授看着屏幕上几乎完美的答卷,以及系统对答题过程中脑波活跃度(通过特殊灵异手段间接监测)的分析报告,眼中精光一闪。

  “脑波活跃模式……与之前‘规则修改’事件发生时的残留波动,有低于5%的微弱相似性,但无法确定是巧合还是关联。不过,此人的逻辑分析能力,确实超乎寻常。”技术员报告道。

  “低于5%……可能是噪声,也可能是一种极高明的伪装。”周教授手指敲着桌面,“无论如何,这个人,我们要定了。发出正式面试邀请,地点定在……大京市总部第三接待室。安保等级提到A级,通知心理分析部门和……鬼瞳负责人赵建国,让他们暗中观察。”

  “是!”

  张元很快收到了面试邀请。地点是总部!这既让他兴奋,又让他恐惧。那是龙潭虎穴,但也是知识的宝库。

  他必须去。

  在出发前夜,张元最后一次检查了自己的状态。精神恢复了一些,但记忆的缺失感更明显了。他甚至有些记不清,自己最初穿越过来时,那种对原着的“了如指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了。遗忘的枷锁,正在悄然收紧。

  他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能感受到杨间那双鬼眼,仍在某个角落扫视着这座城市。而总部,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正在缓缓向他张开。

  “要么在遗忘中沉沦,要么在规则中崛起。”他低声对自己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第二天,他踏上了前往大京市的列车。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倒退,如同他正在流失的记忆。前方等待他的,是未知的总部,是潜在的暴露风险,是杨间无形的威胁,也是他探寻自身能力真相和在这个绝望世界生存下去的唯一机会。

  故事的舞台,将从这座边缘小城,转向风暴中心的亚洲驭鬼者总部。而张元,这个以“遗忘”为盾的规则修改者,即将正式踏入这个波澜壮阔又残酷无比的灵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