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食居开业-《江南小户金满院》

  头五月,家里步上正轨,郑梦拾去前边看铺子,许金枝琢磨扇子的颜色,不过因为怀着孩子,许外婆不准她再动凉水,也不要摸染色的花了。

  许老爷子溜达着,去街上订了两块牌匾回来,这是许家人商量出来的,原本的茶舍招牌,也换新的,这样两个铺子招牌一致,看着心里敞亮,好看,也知道两个店是一家子。

  新店名字许家人取了好几个,最好还是小铃铛童言童语说茶舍是四个字,叫‘许记茶舍’,新铺子也要四个字,叫‘许记食居’。

  郑梦拾一听,居舍相对,蛮工整的,和家里人商量,就都同意了。

  按照许老爷子的要求,匠人测量了尺寸,让许老爷子选好木料,用的是上好的黄枫木,刷油,一张上面大字写‘许记茶舍’,下面小字写‘茶饮,干茶,花茶’。

  一张上面写大字‘许记食居’,下面小字写‘点心,小吃,礼盒’。

  这是许家商议出来的结果,因为怕以后有所发展,现在牌匾上写上。

  许外婆为了新店的开张,紧锣密鼓的准备东西,研制好吃的甜食,什么南瓜小丸子啊,红糖馒头啊,核桃糯米团啊……

  被家里人否决了好多,不是味道太甜口感不好,就是成本过高卖不出价。

  最后只有核桃糯米团,还有芝麻红糖包,玉茶酥饼,这三样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至于之前备受喜爱的桃花糕,因为季节过了,今年是上不了了。

  不过这也给许外婆做了启发,以后可以上些应季的点心,人们图个新鲜,买的可能性大。

  “这不做不知道啊,一做吓一跳啊,怨不得人家点心铺子里点心卖的贵,这糖,这核桃,糯米,这银子嗖嗖露个影就没啦。”许老太太付钱的时候心一抽一抽的。

  “老头子,咱先记记。”许外婆拿着账本,叫来许老爷子。

  郑梦拾也被叫回来,他得记账。

  “一斗芝麻八十文,这个便宜些,一斤剥壳核桃八十文,这个贵,红糖一两九文,砂糖一两十五文,另外还有油,盐,糯米,白米粉,面粉……”

  许老太太一顿名称报下来,许老爷子人也麻了,胡子都翘起来“这,这就要出去六两了!”

  “这差不多是二三个月的量,要不先砍半买,要是收益好,咱再多买原料。”郑梦拾折中提了个建议。

  于是,五月前,许老爷子拎着一小盒家里老伴儿做出来的点心,跑了次府衙,他家的铺子要新开,需要和府衙的人报备,这关系到之后的交税问题。

  文吏翻了翻册子“你家已有一间铺子?”

  “是,官爷,小老儿家中现经营一家茶舍,由我的女婿打理。现在家中想再经营一家吃食铺子,这不,来衙门登记一下。”

  许老爷子说着,递上了许老太太做的点心“这是家中要卖的吃食,带过来给官爷尝尝。”

  吃人嘴短,文吏有一翻册子“你家不是商籍?”

  “是,小老儿在乡下也有田产。”

  都问清了,文吏也没有为难,直接在册子上登记了“行了,没问题,吃食铺子的税比茶税低半成。”

  “行,官爷费心。”许老爷子收好纸凭,道谢。

  “嗯,生意兴隆!”文吏捻起一块儿点心,味道不错。

  四月二十八,宜开业,鞭炮一放,祭香一点,再放上两束花,许记食居正式上招牌,在这梦仙河上面开了业。

  许家也由原来条件差不多的营生人家,成为了在这繁华河街上面有两处宅院铺子的殷实人家,受到了更多关注。

  连许外婆都没想到,赶上这时候开业,她最多要准备的不是精心研制的点心,而是端午节的粽子。

  这还是外孙女铃铛提醒的她,许铃铛觉得,粽子也甜甜的,为什么不算点心。

  许老太太先前想着,粽子不稀奇,临端午了家家都准备些,后来又想,粽子和粽子也不一样,而且粽子又能当饭又能当点心,不如也做出些来,应应节日,也给铺子里多添上样吃食。

  许老太太准备了豆沙粽,红枣粽,咸蛋粽,肉粽,为此还挪用了本来准备做核桃糯米团的糯米。

  开业这天,许家这边的动静引人注目,许老爷子顶的两个大牌匾一上,两个铺子并在一起,一下子显得规模就大了,在这梦仙河上面也算是个大店了。

  有附近别家开吃食铺子的人,还悄悄去偷看,打听许家要卖什么,看见和自己卖的不撞款,这才放心。

  许记食居这边的布局是个通铺,没有大小间,面窗是柜台,掌柜坐后边。

  老两口年纪大了,把露面的机会给年轻人,茶舍那边有女婿,食居这边儿就叫女儿出面了。

  天气也暖了,许金枝特意找出来一条绣花的锦织裙,带上一对儿金耳坠,面上扑粉,头发簪了长钗,那叫一个明艳大气。

  把闺女许铃铛迷的呀。

  郑梦拾看见了,默默挑了件颜色和娘子裙子颜色一致的衣服穿。

  许家的点心做的像那么回事儿,虽然款式不多,但红的,,绿的,白的,看着新奇,有好奇的,会买上两块儿尝尝,不过以前买二文一壶茶水的客人,很少有在此之列的,因为贵。

  但是许外婆做的粽子,这些人会买,因为到了端午节,总要吃粽子的,这也算甜食,买来尝尝可以接受。

  许金枝将许外婆做的粽子定价定成,红豆的四文一枚,红枣的五文一枚,咸蛋黄的五文一枚,肉粽八文一枚。要是要全家福,就是各样来一个,就收二十文。

  其中就整套,和红枣的卖的最好。

  至于别的点心,因为料价差不多,且现在种类也少,都是八文一枚。

  不过买的人相对少,因为点心这种东西,在人们心中算奢侈的吃食,不应年节,普通百姓不会说经常买点心吃。

  这连许金枝也没办法,母亲做点心的时候她是看到的,用料就贵在那里,也不能说切开请大家免费试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