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父母爱情之江德华09-《今天也在影视剧里打工》

  几天后,江德华正在仓库里带着石小海整理新到的一批棉布。

  石小海现在已经很熟练了,力气也见长,能帮她扛不少东西。两人一边干活,一边偶尔低声说两句话,气氛融洽。

  就在这时,仓库大门被敲响了。

  “请问,江德华同志是在这里吗?”一个穿着旧军装、风尘仆仆但身姿挺拔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仓库内部,最后落在江德华身上。

  军人?找她的?江德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哥哥。

  “俺就是江德华。您是……?”她放下手里的布匹,走上前,心里有些打鼓。

  那军人脸上露出一个爽朗的笑容,主动伸出手:“你就是德华同志啊?你好你好!我是你哥江德福的战友,姓赵,你叫我赵大哥就行。我探亲路过这儿,德福不放心你,特意托我过来看看你咋样。”

  哥哥的战友?!江德福同志确实是个好哥哥,果然还是不放心,竟然托人来了!那……石小海……

  她下意识地瞥了一眼正不知所措站在角落的石小海。

  赵战友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看到了那个半大的少年,眼神里立刻带上了一丝审视和疑问。

  德福担心的“小兄弟”,就是这个孩子?

  江德华能感知到这位赵战友虽然目光锐利,但并无恶意,更多的是受战友所托的责任感和好奇。

  她脸上露出惊喜又带点不好意思的笑容:“原来是赵大哥!快请进快请进!俺哥也真是的,俺都挺好的,还麻烦您专门跑一趟。”

  她一边把赵战友让进来,一边很自然地对石小海招招手:“小海,别愣着,快去给赵大哥倒碗水来。”

  然后她转向赵战友,语气自然地解释:“赵大哥,这是俺远房表叔家的孩子,叫小海。家里遭了灾,投奔亲戚没找着,病倒在路边了,俺碰上了也不能不管不是?

  就暂时留他在俺这儿帮帮忙,看看仓库,也能有口饭吃。这孩子老实勤快,可是帮了俺大忙了。”

  她这番话半真半假,语气坦荡自然,充满了同情心和实在劲儿,让人很难怀疑。

  石小海也机灵,赶紧端了水过来,小声叫了句“赵大哥”,就低着头站到一边,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

  赵战友接过水碗,打量了一下四周。仓库虽然老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物品堆放整齐,单据也摆放有序。

  再看江德华本人,虽然穿着朴素,但气色红润,眼神清亮,说话条理清楚,完全不像是受了委屈或者过得艰难的样子。

  那个叫小海的孩子,看着也确实不像坏人,就是有点怕生。

  他心里的疑虑顿时消了大半,笑着对江德华说:“德福也是,瞎担心!我看你这儿挺好,工作也稳定,人也精神!还知道帮助困难乡亲,思想觉悟高啊!”

  江德华不好意思地笑笑:“赵大哥您可别夸俺了。俺就是想着,能帮一把是一把。俺哥他在部队还好吧?任务顺利不?”

  “好着呢!就是突然有任务,走不开,才托我来的。”

  赵战友喝口水,又跟江德华聊了些家常,问了问厂里的情况。

  江德华一一回答,态度落落大方。

  临走时,赵战友彻底放心了,他对江德华说:“德华同志,你安心在这儿工作。你哥那边,我回去就给他写信,告诉他你这儿一切都好,让他别惦记!你做的对,遇到困难群众是该帮一把!”

  送走了赵战友,江德华和石小海对视一眼,都长长地松了口气。

  “大姐,对不起,俺差点给您惹麻烦……”石小海后怕地说。

  “没事了,”江德华拍拍他的肩膀,心里也是一阵庆幸,“以后有人问,就按刚才说的记牢了。好好干,咱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远在任务中的江德福,不久后收到了战友的来信。

  信上详细描述了所见所闻:仓库整洁,工作稳定,妹妹气色好、精神足,那个“小兄弟”是个逃难来的远房表亲家的孩子,妹妹心善收留帮忙,孩子也老实……总之,一切都好,让他千万别担心。

  江德福看着信,虽然还有点觉得妹妹太容易相信人,但总算把心放回了肚子里,对妹妹的独立和善良甚至生出了一丝骄傲。

  而江德华,经过这次敲打,更加谨慎。

  时间悄然滑入1954年。

  县城里的标语口号换了一茬又一茬,合作社、公私合营成了人们嘴边的新词。

  红星被服厂的生产任务更重了,车间里日夜轰鸣,但江德华看守的仓库角落,却仿佛一处被时代洪流稍稍绕开的静谧之地。

  石小海已经完全融入了看库房的生活。

  他个头窜高了些,脸上也有了肉,不再是当初那个瑟瑟发抖的小可怜。他认字多了,记账越发熟练,成了江德华真正的得力帮手。

  两人守着仓库,日子清贫却安稳。

  江德华明面上攒下的钱和票证渐渐厚实了些。

  这日,厂里宣传科的女干事突然来到仓库,脸上带着热情洋溢的笑容:“江德华同志!好消息!”

  江德华正在核对一批新到的靛蓝布料,闻言抬起头,有些疑惑:“刘干事?啥好消息?”

  刘干事跟她的关系不错,或者说,只要没有直接的影响到大家的利益,周围的工友们对江德华的感观都很不错。

  一是金手指的作用,一是江德华经过了这么好几个世界,想处好关系还是很容易的。主要看她愿意不愿意。

  “厂工会和妇联响应上级号召,要联合办一个‘职工扫盲夜校’!”刘干事语气兴奋。

  “鼓励咱厂里所有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友,特别是女工,都去学习!我看你这同志表现一直很好,思想也进步,就是文化课方面……怎么样?晚上来夜校学习吧?不收钱,还发课本呢!”

  扫盲夜校?

  这真是个好机会。

  原主江德华几乎不识字,她确实需要一个合理的途径来“解锁”自己的认知能力。

  否则,永远做个“睁眼瞎”,很多事都会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