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根基-《他的指尖江山》

  创新联盟的年度论坛筹备进入最后阶段,今年的主题定为“根系与未来”——探讨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创新的深度与定力。星宇在最后一次筹备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邀请父亲沈砚舟做开幕致辞。

  “爸的基层工作经验,和我们强调的‘根系’理念不谋而合。”星宇在家庭视频通话中解释道。

  屏幕那端,沈砚舟显得有些犹豫:“我一个退休老人,能讲什么?”

  “就讲您如何理解‘根基’。”沈玥鼓励道,“从您的角度,谈谈什么是真正可持续的发展。”

  最终,沈砚舟答应了。不过他要求先深入了解联盟最近的工作,特别是那些“不那么成功”的案例。

  “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显珍贵。”他说。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砚舟成了创新中心的“特殊学员”。他仔细阅读项目报告,参与团队讨论,甚至主动联系几位“边界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联盟面临的一个深层挑战: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一些项目开始追求速度和规模,忽略了最初强调的“深耕本土”。

  “这就像植树只追求高度,却忽略了根系的培育。”他在笔记中写道。

  论坛开幕前一周,沈砚舟的演讲稿已经修改了五稿。每晚,他都会在院子里对着香樟树练习,思源和思泉成了他的第一批听众。

  “爷爷在说什么?”思泉小声问哥哥。

  思源一本正经地回答:“爷爷在说很重要的事。”

  孩子们或许听不懂内容,但他们能感受到爷爷的认真。这种认真的态度,甚至影响了他们玩耍的方式——以前总是草草了事的积木,现在会耐心地搭建牢固的基础。

  论坛开幕那天,昆明下起了细雨。沈砚舟站在台上,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者,深吸一口气。

  “各位朋友,在我四十年的公职生涯中,最大的领悟是:任何没有根基的繁荣,都是昙花一现。”

  他没有用任何讲稿,声音平稳而有力。从基层工作的具体案例,到对创新联盟的观察,再到与孙辈相处中的感悟,他将“根系”这个抽象概念讲得生动而深刻。

  “我的孙女学走路时,总是急着向前冲,结果常常摔倒。后来她发现,站稳一只脚,再迈另一只脚,反而走得更远。创新不也是如此吗?”

  台下响起会心的笑声。沈砚舟继续道:

  “在座的各位都是河流的开拓者,但请不要忘记,每条河流都需要坚实的河床。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就是这样的河床。”

  二十分钟的演讲,收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更令人意外的是,多位年轻创新者在会后来找他交流,称他的分享让他们重新思考“快与慢”“新与旧”的关系。

  “您让我明白,创新不是割裂,而是延续。”一位来自非洲的年轻创业者激动地说。

  论坛期间,沈砚舟没有坐在嘉宾席,而是主动参与到各个分论坛中。在“教育创新”会场,他分享了思源学走路的经历;在“社区营造”讨论中,他讲述了与丽江原住民交流的感悟。

  这些来自生活的朴素智慧,为专业的讨论注入了独特的温度。联盟成员发现,这位老人不是在说教,而是在真诚地分享生命的领悟。

  论坛最后一天,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个激进的技术创新团队在展示“颠覆性方案”时,与坚持“渐进式创新”的团队发生了激烈争论。

  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沈砚舟缓缓起身:

  “我院子里有棵香樟树,二十年树龄。去年移栽时,专家说要砍掉三分之二的枝叶,否则难以成活。我舍不得,只修剪了枯枝。你们猜结果如何?”

  大家都被这个故事吸引。

  “树活了,而且长得很好。专家后来告诉我,因为保留了大量枝叶,光合作用充分,反而促进了根系的恢复。”他顿了顿,看向争论的双方,“变革与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

  这番话打破了僵局。两个团队开始探讨如何结合彼此的优势,最终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案。

  论坛结束后,星宇收到大量反馈,很多人都说沈老的分享是本次论坛最大的亮点。

  “爸,您成了我们的明星顾问。”星宇打趣道。

  沈砚舟却认真地说:“我只是说了些常识。但这个时代,最缺的往往就是常识。”

  回到老宅,思源和思泉迫不及待地扑向爷爷。他们虽然不懂论坛的意义,但知道爷爷去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爷爷,赢了吗?”思源用他有限的词汇表达关心。

  沈砚舟抱起两个孙子,心里暖暖的:“爷爷没有和谁比赛,只是去分享了我们的故事。”

  当晚,他在家庭群里发了一段话:

  “这些天与年轻人交流,让我深深感到,真正的根基不是守旧,而是在变化中保持本质;不是停滞,而是在前行中不忘来路。你们的事业如此,育儿如此,生活亦如此。”

  很快,星宇回复:“爸,您让我们对‘根基’有了更深的理解。”

  映真发来星澜的画——一棵大树,根系比树冠还要茂盛。标注是:“像爷爷说的,看不见的部分最重要。”

  沈玥则分享了双胞胎的新游戏——他们不再急着把积木搭高,而是认真地搭建牢固的基础。

  看着这些回应,沈砚舟欣慰地笑了。他走到院中,香樟树在夜风中轻轻摇曳。手指抚过粗糙的树皮,他想起林溪生前最爱念的一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是啊,新芽终将长成大树,但只要根基深厚,就能在时代的激流中屹立不倒。而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培育着这样的根基——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也为了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

  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院落里。沈砚舟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又有新的挑战在等待。但只要根基在,希望就在;只要爱在,力量就在。

  长河奔流,从不停歇。而每一段河流,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滋养着沿途的土地,孕育着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