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阳的笔尖悬在符纸上方,一滴精血缓缓凝聚,将落未落。窗外风止,檐角铜铃无声,仿佛整个龙虎山都在屏息。
他落笔。
墨线由心头血化成,刚一触及符纸便泛起微光,太极符印的纹路自中心延展,如根须般向四周蔓延。紧接着,他以意引气,在符心中勾勒三清共鸣之枢——太清镇枢如静渊沉石,玉虚护枢似金光流转,碧游杀枢若剑锋初露。三股气息本应相辅相成,可当最后一笔封口时,符纸边缘骤然发黑,一股焦灼之气腾起,整张符在瞬息间化为灰烬,飘散落地。
玄阳未动。
他闭眼,万灵拂尘横置膝上,尘丝轻颤,似有所感。方才那一瞬,他分明察觉到符文成型刹那,识海深处那枚镇守的太极符印自行激发,将一丝外溢的魔气残念视作入侵,反向震断了符脉连接。这不是失败于构型,而是体内封印仍在干扰他对力量的完整调用。
他睁开眼,左手按向心口。那道符印烙痕微烫,颜色比先前黯了一分。他知道,每动一次心神,那枚印子便消耗一分,而时间,不多了。
再取一张符纸。
这一次,他不再急于勾画结构。他将玉笔搁下,双手合拢,掌心夹符,静坐调息。脑海中回放昨夜三清殿前的一幕——老子紫气凝图,元始庆云燃灯,通天剑意冲霄。三人所赐之力,并非直接灌输,而是以符信为引,留下一道可追溯的道韵轨迹。
他忽然明白,自己一直在试图“承载”诸教之力,却忘了最根本的一点:符道之本,不在纳,而在引。
真正的符,不该是容器,而是引信。
玄阳重新执笔,指尖划过石砚边缘,蘸取第二滴精血。这一回,他不再以太极为基去“撑”整个符阵,而是反过来,让太极成为引动三枢的“开关”。他在符心画出一道螺旋纹,中心一点留空,名为“启灵穴”。随后,以太清紫气为引线,缠绕左旋;玉虚金光为护环,层层包裹;碧游剑意为刃锋,嵌于外缘。三者不相融,却通过螺旋结构彼此咬合,如同齿轮联动。
笔行至第七折,符纹渐成,空气中隐隐有嗡鸣响起。闭关室内的符器开始轻震,墙上悬挂的一道旧符无风自动,边缘微扬。玄阳呼吸微沉,知道这一次,接近了。
最后一笔,他没有封合,而是在螺旋终点轻轻一点,将心头精血注入“启灵穴”。
刹那间,符纸未燃,反而泛起一层琉璃般的光晕。那光不刺目,却仿佛能照进人的神识深处。符纹之中,三道细流缓缓旋转——一缕紫气盘绕如龙,一道金光澄澈如泉,一线青芒锐利如刃。它们并不交汇,却因螺旋之力牵引,形成稳定的循环。
万灵拂尘尾端忽然扬起,尘丝如活物般微微上翘,随即又缓缓垂落。
成了。
玄阳右手一松,玉笔落地,笔尖那滴未干的精血砸在青砖上,晕开一小片暗红。他靠在蒲团上,额角渗出细汗,呼吸略显粗重。左手心口处的符印已近乎透明,显然刚才那一笔,几乎耗尽了他的心神。
但他知道,这符,值得。
他抬手,将新符轻轻托起。符纸悬浮半空,光晕映在四壁,竟隐约显出诸教弟子列阵的身影——截教弟子执幡而立,阐教金仙结印成阵,太清门徒静气凝神。这些影像转瞬即逝,却真实存在过。此符已通万灵之感,只需一道意念,便可将增幅之力同步传递。
这不是普通的战符,而是一道“共引符”。
它不强加力量,而是唤醒持有者体内已有的道韵,使其与三清共鸣共振。截教弟子持之,可引碧游剑意增幅杀伐;阐教金仙用之,能激庆云金光强化护体;太清一脉则借太极流转稳守心神。三人持符,便如三人同调一息,战阵协同,再无脱节之忧。
玄阳缓缓闭目,开始调息。
就在他气息渐稳之际,闭关室角落的铜铃,忽然轻响了一下。
声音极轻,却清晰可闻。
他猛地睁眼,目光直射窗外。
檐下风未起,铃却再震,这一次,是两下。
玄阳抬手,将共引符收于袖中。他没有起身,也没有查看外头,只是将左手重新按在心口。那枚太极符印虽已黯淡,但仍在脉动,如同残烛未熄。
他低头,看向地上那支落地的玉笔。
笔杆上,一道细不可察的裂痕正从中间蔓延开来,像是承受不住刚才那一笔的力道,终于崩裂。玄阳伸手捡起,指腹抚过裂痕,忽觉指尖微麻。
这不是普通的开裂。
裂痕内部,竟浮现出极细的黑色纹路,如同蛛网般向两端延伸。他心头一紧,立刻以灵觉探入——那黑纹并非来自笔身材质,而是从符纸反噬而来,顺着笔尖残留的精血逆向侵蚀。
魔气。
虽已被共引符转化大半,但仍有一丝残念,借符成瞬间的灵力波动,悄然附着于笔中。
玄阳眼神一沉,右手并指如刀,朝玉笔中段划下。一道符光闪过,黑纹瞬间焦枯,化为粉末洒落。然而就在粉末落地前,其中一粒微尘忽然转向,贴着地面疾行数寸,撞上墙角一道旧符残角,微微一闪,随即熄灭。
他盯着那点残尘,久久未语。
片刻后,他起身,走到墙边,将那张旧符残角揭下,置于掌心。符纸早已失效,边缘焦黄,本是前几日试验失败所留。可此刻,它背面竟浮现出一道极淡的符纹,形状扭曲,与共引符的螺旋纹极为相似,只是旋转方向完全相反。
玄阳将其翻来,指尖轻压。
符纸无声碎裂,化为灰烬。
他站在原地,左手缓缓握紧。
远处,祖师殿方向传来一声低沉的钟响。
寅时将至。
他落笔。
墨线由心头血化成,刚一触及符纸便泛起微光,太极符印的纹路自中心延展,如根须般向四周蔓延。紧接着,他以意引气,在符心中勾勒三清共鸣之枢——太清镇枢如静渊沉石,玉虚护枢似金光流转,碧游杀枢若剑锋初露。三股气息本应相辅相成,可当最后一笔封口时,符纸边缘骤然发黑,一股焦灼之气腾起,整张符在瞬息间化为灰烬,飘散落地。
玄阳未动。
他闭眼,万灵拂尘横置膝上,尘丝轻颤,似有所感。方才那一瞬,他分明察觉到符文成型刹那,识海深处那枚镇守的太极符印自行激发,将一丝外溢的魔气残念视作入侵,反向震断了符脉连接。这不是失败于构型,而是体内封印仍在干扰他对力量的完整调用。
他睁开眼,左手按向心口。那道符印烙痕微烫,颜色比先前黯了一分。他知道,每动一次心神,那枚印子便消耗一分,而时间,不多了。
再取一张符纸。
这一次,他不再急于勾画结构。他将玉笔搁下,双手合拢,掌心夹符,静坐调息。脑海中回放昨夜三清殿前的一幕——老子紫气凝图,元始庆云燃灯,通天剑意冲霄。三人所赐之力,并非直接灌输,而是以符信为引,留下一道可追溯的道韵轨迹。
他忽然明白,自己一直在试图“承载”诸教之力,却忘了最根本的一点:符道之本,不在纳,而在引。
真正的符,不该是容器,而是引信。
玄阳重新执笔,指尖划过石砚边缘,蘸取第二滴精血。这一回,他不再以太极为基去“撑”整个符阵,而是反过来,让太极成为引动三枢的“开关”。他在符心画出一道螺旋纹,中心一点留空,名为“启灵穴”。随后,以太清紫气为引线,缠绕左旋;玉虚金光为护环,层层包裹;碧游剑意为刃锋,嵌于外缘。三者不相融,却通过螺旋结构彼此咬合,如同齿轮联动。
笔行至第七折,符纹渐成,空气中隐隐有嗡鸣响起。闭关室内的符器开始轻震,墙上悬挂的一道旧符无风自动,边缘微扬。玄阳呼吸微沉,知道这一次,接近了。
最后一笔,他没有封合,而是在螺旋终点轻轻一点,将心头精血注入“启灵穴”。
刹那间,符纸未燃,反而泛起一层琉璃般的光晕。那光不刺目,却仿佛能照进人的神识深处。符纹之中,三道细流缓缓旋转——一缕紫气盘绕如龙,一道金光澄澈如泉,一线青芒锐利如刃。它们并不交汇,却因螺旋之力牵引,形成稳定的循环。
万灵拂尘尾端忽然扬起,尘丝如活物般微微上翘,随即又缓缓垂落。
成了。
玄阳右手一松,玉笔落地,笔尖那滴未干的精血砸在青砖上,晕开一小片暗红。他靠在蒲团上,额角渗出细汗,呼吸略显粗重。左手心口处的符印已近乎透明,显然刚才那一笔,几乎耗尽了他的心神。
但他知道,这符,值得。
他抬手,将新符轻轻托起。符纸悬浮半空,光晕映在四壁,竟隐约显出诸教弟子列阵的身影——截教弟子执幡而立,阐教金仙结印成阵,太清门徒静气凝神。这些影像转瞬即逝,却真实存在过。此符已通万灵之感,只需一道意念,便可将增幅之力同步传递。
这不是普通的战符,而是一道“共引符”。
它不强加力量,而是唤醒持有者体内已有的道韵,使其与三清共鸣共振。截教弟子持之,可引碧游剑意增幅杀伐;阐教金仙用之,能激庆云金光强化护体;太清一脉则借太极流转稳守心神。三人持符,便如三人同调一息,战阵协同,再无脱节之忧。
玄阳缓缓闭目,开始调息。
就在他气息渐稳之际,闭关室角落的铜铃,忽然轻响了一下。
声音极轻,却清晰可闻。
他猛地睁眼,目光直射窗外。
檐下风未起,铃却再震,这一次,是两下。
玄阳抬手,将共引符收于袖中。他没有起身,也没有查看外头,只是将左手重新按在心口。那枚太极符印虽已黯淡,但仍在脉动,如同残烛未熄。
他低头,看向地上那支落地的玉笔。
笔杆上,一道细不可察的裂痕正从中间蔓延开来,像是承受不住刚才那一笔的力道,终于崩裂。玄阳伸手捡起,指腹抚过裂痕,忽觉指尖微麻。
这不是普通的开裂。
裂痕内部,竟浮现出极细的黑色纹路,如同蛛网般向两端延伸。他心头一紧,立刻以灵觉探入——那黑纹并非来自笔身材质,而是从符纸反噬而来,顺着笔尖残留的精血逆向侵蚀。
魔气。
虽已被共引符转化大半,但仍有一丝残念,借符成瞬间的灵力波动,悄然附着于笔中。
玄阳眼神一沉,右手并指如刀,朝玉笔中段划下。一道符光闪过,黑纹瞬间焦枯,化为粉末洒落。然而就在粉末落地前,其中一粒微尘忽然转向,贴着地面疾行数寸,撞上墙角一道旧符残角,微微一闪,随即熄灭。
他盯着那点残尘,久久未语。
片刻后,他起身,走到墙边,将那张旧符残角揭下,置于掌心。符纸早已失效,边缘焦黄,本是前几日试验失败所留。可此刻,它背面竟浮现出一道极淡的符纹,形状扭曲,与共引符的螺旋纹极为相似,只是旋转方向完全相反。
玄阳将其翻来,指尖轻压。
符纸无声碎裂,化为灰烬。
他站在原地,左手缓缓握紧。
远处,祖师殿方向传来一声低沉的钟响。
寅时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