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孤儿寡母-《天幕:对!我爹洪武三十五年传位》

  奉天殿上,内心极为敏感的众人捕捉到了关键信息:洪武三大案。

  五个字,背后包含的内容一点也不少。

  群臣已经绝望了,遗书好像也不用写了。

  一连串的大案下去,貌似九族也没了。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耐有寻味的望着天幕上提到的洪武年事情。

  永乐时期

  汉王朱高煦有些不解:“不是四大案吗?怎么变成三个了。”

  “或许是为了和北宋三大谜案进行对称,天幕上的后世这般说罢了。”

  太子爷温和的笑笑,说道。

  “四个案子,每一个后面都牵扯了不少事儿。”

  “归根结底,不怪皇爷爷当年大开杀戒,是这群臣子,被元廷给养肥了胆,什么事都敢往里面掺合了。”

  「最早的道教诞生于东汉时候,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道家、黄老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宗教团体,两者有相似,但不类同。

  一种是学术门派,一种是宗教。

  最早的道教为五斗米教,也就是后来的天师道,或者称正一教。

  随着道教的诞生,社会上也涌现了不少道教思想的宗教团体,如太平道。

  张角以太平道起家,在东汉末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席卷了大汉诸地。

  其后的两晋时期,不少有心之人有样学样的,借助宗教为外衣,起义不断。

  这也是各朝严重提防宗教坐大的原因。

  在诸夏,最高的只能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统治集团。

  也可以说,在诸夏这片地儿,从来就没有神凌驾于人之上的情况。

  宗教,以神为最高。

  随着佛道儒三教的竞争,前两者也愈发正规,演变为了正常宗教。

  白莲教等奇葩宗教也应时诞生了,没错,就是那个一门心思扑在造反事业上的宗教!

  唐朝时,目的是掀翻大唐,再建炎汉。

  宋代时,目的是掀翻大宋,再造大唐。

  元朝时,目的是掀翻蒙元,重建汉统。

  明朝时,目的是掀翻大明,洗涤乾坤。

  清朝时,目的是掀翻满清,反清复明。

  孜孜不倦,不求天下太平,只求造反。」

  与此同时,各时空的先辈们人都无语了,合着白莲教屁点儿正经的事儿都不管,一门心思纯扑在造反事业上了。

  佛道为了竞争信徒,吸取了不少本土精华思想,逐渐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

  古人们算是看出来了,白莲教压根就没想过得到主流认可。

  “白莲教有病吧?只想着造反吗?”

  “额...它好像哪一个朝代都看不惯啊。”

  “这不是看不惯,这是纯纯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都对谶讳之言、邪教严加提防,尤其是靠这个登上皇位的那些朝代,例如赵宋。

  赵匡胤也是担心一群跳大神的忽然蹦出来,散播谣言,便一股脑的全禁止了。

  这个时候,擅长跳大神的马韶还能成为赵光义的亲信。

  足以说明这位晋王对兄长的想法,和对那个位置的态度了。

  宋史中有记载:十月十九日这一天的晚上,距离赵大暴毙的前一天。

  大仙儿马韶找到了府上的程德玄,说:“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

  这种话绝对是诛心之言啊,程德玄吓了一跳,立马跑去告状了。

  赵光义听闻后心里也扑通扑通的,就夸奖程德玄这件事办得好,应该先把马韶关起来,避免他再胡言乱语。

  然后他又对程德玄说,今日天色已晚,我明日入宫再和兄长言说此事。

  第二天发生了什么事儿,大家都是知道的。

  历史上的记载到了这里变得更加匪夷所思起来。

  二十日夜,有人至程德玄屋外敲门,声称让他赶紧入宫。

  程德玄反而没有入宫,而是收拾了自个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出门去了晋王府。

  一直等到了凌晨三四点钟。

  宫里的王继恩出现了,正巧被在门口等候的程德玄给拦住。

  程德玄就问他:“公公大半夜的来这儿干嘛。”

  王继恩就道:“陛下驾崩,请晋王入宫践祚。”

  是不是觉得很玄乎?

  先是跳大神的马韶出来预言,然后又是没有夜生活的北宋初年时间段,程德玄半夜还没入寝。

  我们是否可以因此猜测,两个和晋王息息相关的亲信对将要发生的事儿有所知晓?

  再者,王继恩一个内侍,宫里面的人,半夜出现晋王府门口请晋王登基,这与制度严重不符。

  宋朝没有内侍作宣遗诏继位的传统和制度。」

  “无论是不是阴谋继位,这赵二的手脚定然是不干净的,且势力庞大。”

  李世民会心一笑,又是说道:

  “宫里的人居然沟通到了外面。”

  “这里面有没有鬼都不用继续解释了。”

  如果有人想要通过宦官来干系后宫,无论换成那个皇帝来,都是不行的。

  这是皇帝的逆鳞。

  但凡有这种手段,或是想法的,必然已生反意。

  皇帝绝不会知道后心思手软的,斩立决都是轻的。

  「北宋名臣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过一桩事情。

  讲之前,咱们先说一下赵匡胤的后宫情况,他一共有三个妻子,即孝惠皇后贺氏、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情况和司马师有点像。

  宋皇后入宫续弦的时候,年十七岁,比赵大小了二十五岁。

  比他的长子还要小一岁,所以为了避嫌与赵德昭的关系并不亲近。

  赵德芳作为赵大的小儿子,比宋皇后小了七岁,所以宋氏与小皇子的关系极好。

  《涑水纪闻》中写到,宋皇后在听闻太祖驾崩后,想要迎立检校太保赵德芳继大宝。

  然而,内侍王继恩插进了皇后立嗣的话题里,还信誓旦旦的说交给他去办吧,他这就去接出阁的赵德芳入宫。

  《涑水纪闻》,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准备的资料笔记,而这段记载出自北宋知制诰的钱公辅的采访,知制诰这个官职相当于半个宰相了。

  这段史料保不保真,应该不会有怀疑的吧?」

  「司马光在《涑水纪闻》里写的很是详细了:

  王继恩领着赵光义来到了后宫时,宋皇后见门外有人影,道是王继恩回来了。

  于是问道:“德芳来邪?”

  王继恩道:“非也。”

  后曰:“可是德昭?”

  对曰:“晋王至矣。”

  宋皇后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