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物都这么说了,后面朝代对唐代皇帝的评价基本也是从太宗开始。」
我们可以很敏锐的发现:大家怎么都在说李世民如何如何,把李渊给直接忽视掉了呢?
到了这里,肯定有小伙伴们会说了:
李渊不弱,他只是因为玄武门之变,让儿子李世民架空了。
然后李世民再修改史料,把李渊的功绩都给抢走了。
所以才显得李渊很弱。
......
“朕倒不至于去做这种事情。”
李世民发笑,他虽然干出了玄武门之变这样的祸事。
但李渊已经是他老子,父母为大,李唐就是因为李渊而来的,他总不能不认这个爹了。
抹除父亲的一切功绩,未免太小看他这位天可汗的气量了。
群臣脸上亦带着微笑,他们也听得出来这位主播讲述时的语气多在调侃。
想必这样的言论定不是后世主流。
「但是,你们就没发现这句话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漏洞吗?」
你都能让你儿子玄武门之变了,这件事的发生本身不恰恰就是你太弱的最大证明吗?
你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你能让你儿子给变下去,你还鬼叫什么啊?!
主播在这里懒得说什么了,咱们直接看史料《册府元龟》中怎么说的吧。
《册府元龟》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为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是宋真宗时期命十八位博学多闻的大学士编纂的。
“唐李桀,高祖时为左监门大将军。初,高祖问桀见几,对曰:八十。”
你能让八十岁的老头来给你守城门,这能守得住吗?
真当每个人都是廉颇啊!
说白了,你不被宫变,谁被宫变啊!
话到这里,也肯定会有人反驳,说什么不要看《新旧唐书》,那些都是被李世民篡改过的,要看就看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哥,咱们先不说早在李渊还活着的时候,温大雅就已经明确站队李世民这边了。
“太宗以隐太子、巢刺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候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太宗即位,累转礼部尚书,封黎国公。”——《旧唐书·温大雅传》
人家温大雅就差脑门上写七个大字:“我是李世民的人!”
然后咱们再来科普一下,《旧唐书》乃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朝编篡,《新唐书》乃宋朝定鼎之后编篡。
既然李世民都能穿越时空去修改《新旧唐书》了,那他凭啥放过《大唐创业起居注》啊?
事实上,《新旧唐书》和《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区别就在于太原起兵,到底谁才是主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上说的是李渊是主谋,但到了根据唐史料编篡的《新旧唐书》上,就成了李世民是主谋了。
所以就有一群人得出了结论:哎呀,李世民怎么把他老子李渊的功劳给抢了?
但,这个其实是真的有点以现代的价值观去代入古人了。
这里可以参考陕师大牛教授的一个结论:
李世民并不是要抢他爹李渊的主谋之功,而是他爹李渊再怎么说也是隋朝的臣子,世袭的唐国公,就凭他娘和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关系,完全可以说只要大隋朝不倒,他家就是世受皇恩的那种。
李渊如果是主谋,他家在太原反隋,这属于是标准的乱臣贼子。
尽管李氏当时反隋的时候,是在隋炀帝已经丧尽天下民心,势力最大的李密都已经攻占洛阳了,北方尽揭反旗。
但在这个讲究“君为臣纲”的古代,尤其是杨坚还是李渊的亲姨丈,亲上加亲的关系下,这才是真正危险的大黑点。
所以,李世民是为了美化他爹,才说:“我爹什么都不知道,当初太原起兵我是主谋,是我撺掇父亲的,我大哥也不知道。”
“都是我逼我爹的,他也是无可奈何啊!”
这样,就把大隋朝唐国公,公爷和世子不是反贼给摘了出去。
他爹李渊就是大隋的忠臣了,当初反隋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个才是唐代史书改主谋的真相。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李世民这样一改,他就成了孝子,于是他们老李家忠臣孝子全都占完了。”】
赵飞一脸坏笑,拿起手机噼里啪啦的打字:“我就说了,最孝顺的皇帝就是太宗爷!是吧,李老二?朱老四?”
......
贞观年间
甘露殿里的群臣面面相觑,尽管众人都知道,起兵是老李家一大家子一起造的反,但这个主谋是谁,在当时并不重要。
如果换到如今来讲,大唐已经坐稳了天下之后,谁是主谋就很重要了!
房玄龄欣慰的心底慨叹:陛下长大了,知道主动背锅了,是个大孝子。
谋臣们倒是觉得李世民主动背锅这个事情做的很对,尽管沾点抢功绩的嫌疑,但尽全了孝道。
看到了后面,群臣束手无语,怎么还有温大雅的事儿啊!
老温头贞观三年就没了,升礼部尚书还没捂热乎呢,次年就嘎了。
他弟弟本事也很大,只是刚封郡公次月就嘎了。
一家子算是出尽了力,到了苦尽甘来时候没享几天福。
以至于他俩的哥哥温彦博,至今都没有身受公爵,嚷嚷着让陛下等他死了再追封也不迟。
没办法,俩老弟都是一封公就噶。
杜如晦回神过来:老温死得早,后来肯定掺和不到陛下修主谋的事情。
说不定当时修改主谋时,还有他出力呢!
李世民看到温大雅的名字出现时,不由得怔道:“彦弘......”
天幕上的后人总是说他极度的自信,实际上他的自信正是源于他的实力和年纪。
为什么李世民从来不妒忌臣下呢?
比他强的没他年轻,比他年轻的没他功绩大,绝大部分的又没有他自身本事大。
有什么可妒忌的?
温大雅,就属于追随日久,又年长他三十多岁的臣下。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得有些伤悲,鼻子抽动:
“一晃不知经年,大雅也离朕而去好久了......”
“陛下,臣下朝之后就去弟弟的遗产里翻翻找找,定然不会让陛下受此委屈!”
大唐皇帝还在感怀,温彦博已经如坐针毡了。
他老温家当时一门三杰,全投注给了李唐,一点都没学诸葛家兵分三路,不就是看好李世民吗?
坏事了啊!
老弟自幼就对史学尤为痴迷,当年陛下让他留守洛阳,其一的原因也是他更懂这些典籍经典的价值。
可温彦博万万没想到,老弟之前一直写写画画做笔记,居然写了一本《大唐创业起居注》!
这不把陛下的老底儿给揭了吗?
我们可以很敏锐的发现:大家怎么都在说李世民如何如何,把李渊给直接忽视掉了呢?
到了这里,肯定有小伙伴们会说了:
李渊不弱,他只是因为玄武门之变,让儿子李世民架空了。
然后李世民再修改史料,把李渊的功绩都给抢走了。
所以才显得李渊很弱。
......
“朕倒不至于去做这种事情。”
李世民发笑,他虽然干出了玄武门之变这样的祸事。
但李渊已经是他老子,父母为大,李唐就是因为李渊而来的,他总不能不认这个爹了。
抹除父亲的一切功绩,未免太小看他这位天可汗的气量了。
群臣脸上亦带着微笑,他们也听得出来这位主播讲述时的语气多在调侃。
想必这样的言论定不是后世主流。
「但是,你们就没发现这句话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漏洞吗?」
你都能让你儿子玄武门之变了,这件事的发生本身不恰恰就是你太弱的最大证明吗?
你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你能让你儿子给变下去,你还鬼叫什么啊?!
主播在这里懒得说什么了,咱们直接看史料《册府元龟》中怎么说的吧。
《册府元龟》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为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是宋真宗时期命十八位博学多闻的大学士编纂的。
“唐李桀,高祖时为左监门大将军。初,高祖问桀见几,对曰:八十。”
你能让八十岁的老头来给你守城门,这能守得住吗?
真当每个人都是廉颇啊!
说白了,你不被宫变,谁被宫变啊!
话到这里,也肯定会有人反驳,说什么不要看《新旧唐书》,那些都是被李世民篡改过的,要看就看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哥,咱们先不说早在李渊还活着的时候,温大雅就已经明确站队李世民这边了。
“太宗以隐太子、巢刺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候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太宗即位,累转礼部尚书,封黎国公。”——《旧唐书·温大雅传》
人家温大雅就差脑门上写七个大字:“我是李世民的人!”
然后咱们再来科普一下,《旧唐书》乃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朝编篡,《新唐书》乃宋朝定鼎之后编篡。
既然李世民都能穿越时空去修改《新旧唐书》了,那他凭啥放过《大唐创业起居注》啊?
事实上,《新旧唐书》和《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区别就在于太原起兵,到底谁才是主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上说的是李渊是主谋,但到了根据唐史料编篡的《新旧唐书》上,就成了李世民是主谋了。
所以就有一群人得出了结论:哎呀,李世民怎么把他老子李渊的功劳给抢了?
但,这个其实是真的有点以现代的价值观去代入古人了。
这里可以参考陕师大牛教授的一个结论:
李世民并不是要抢他爹李渊的主谋之功,而是他爹李渊再怎么说也是隋朝的臣子,世袭的唐国公,就凭他娘和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关系,完全可以说只要大隋朝不倒,他家就是世受皇恩的那种。
李渊如果是主谋,他家在太原反隋,这属于是标准的乱臣贼子。
尽管李氏当时反隋的时候,是在隋炀帝已经丧尽天下民心,势力最大的李密都已经攻占洛阳了,北方尽揭反旗。
但在这个讲究“君为臣纲”的古代,尤其是杨坚还是李渊的亲姨丈,亲上加亲的关系下,这才是真正危险的大黑点。
所以,李世民是为了美化他爹,才说:“我爹什么都不知道,当初太原起兵我是主谋,是我撺掇父亲的,我大哥也不知道。”
“都是我逼我爹的,他也是无可奈何啊!”
这样,就把大隋朝唐国公,公爷和世子不是反贼给摘了出去。
他爹李渊就是大隋的忠臣了,当初反隋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个才是唐代史书改主谋的真相。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李世民这样一改,他就成了孝子,于是他们老李家忠臣孝子全都占完了。”】
赵飞一脸坏笑,拿起手机噼里啪啦的打字:“我就说了,最孝顺的皇帝就是太宗爷!是吧,李老二?朱老四?”
......
贞观年间
甘露殿里的群臣面面相觑,尽管众人都知道,起兵是老李家一大家子一起造的反,但这个主谋是谁,在当时并不重要。
如果换到如今来讲,大唐已经坐稳了天下之后,谁是主谋就很重要了!
房玄龄欣慰的心底慨叹:陛下长大了,知道主动背锅了,是个大孝子。
谋臣们倒是觉得李世民主动背锅这个事情做的很对,尽管沾点抢功绩的嫌疑,但尽全了孝道。
看到了后面,群臣束手无语,怎么还有温大雅的事儿啊!
老温头贞观三年就没了,升礼部尚书还没捂热乎呢,次年就嘎了。
他弟弟本事也很大,只是刚封郡公次月就嘎了。
一家子算是出尽了力,到了苦尽甘来时候没享几天福。
以至于他俩的哥哥温彦博,至今都没有身受公爵,嚷嚷着让陛下等他死了再追封也不迟。
没办法,俩老弟都是一封公就噶。
杜如晦回神过来:老温死得早,后来肯定掺和不到陛下修主谋的事情。
说不定当时修改主谋时,还有他出力呢!
李世民看到温大雅的名字出现时,不由得怔道:“彦弘......”
天幕上的后人总是说他极度的自信,实际上他的自信正是源于他的实力和年纪。
为什么李世民从来不妒忌臣下呢?
比他强的没他年轻,比他年轻的没他功绩大,绝大部分的又没有他自身本事大。
有什么可妒忌的?
温大雅,就属于追随日久,又年长他三十多岁的臣下。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得有些伤悲,鼻子抽动:
“一晃不知经年,大雅也离朕而去好久了......”
“陛下,臣下朝之后就去弟弟的遗产里翻翻找找,定然不会让陛下受此委屈!”
大唐皇帝还在感怀,温彦博已经如坐针毡了。
他老温家当时一门三杰,全投注给了李唐,一点都没学诸葛家兵分三路,不就是看好李世民吗?
坏事了啊!
老弟自幼就对史学尤为痴迷,当年陛下让他留守洛阳,其一的原因也是他更懂这些典籍经典的价值。
可温彦博万万没想到,老弟之前一直写写画画做笔记,居然写了一本《大唐创业起居注》!
这不把陛下的老底儿给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