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写着“描述‘方思婷’。她与碎片有何关联?”的纸条,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李晨阳几乎拿不住。对方果然注意到了方思婷!是因为他之前不小心用了“恩赐”这个词?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在监视方思婷?
冷汗瞬间浸透了他后背的连衣裙布料,黏腻地贴在皮肤上,与胸前金属胸甲的冰冷形成鲜明对比。他该怎么办?
如实描述?方思婷是他在这个绝望困境中唯一能想到的外部希望。虽然她动机不明,态度暧昧,但至少她了解碎片,并且似乎有意对抗林雨。如果将她暴露给这个神秘而危险的组织,无异于自断臂膀,甚至可能将她拖入同样的深渊。李晨阳内心深处,还残存着一丝不愿连累他人的底线,尤其是这个可能拥有反击能力的女人。
编造谎言?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对方显然掌握着一些信息,至少知道方思婷这个名字,并且怀疑她与碎片有关。完全撇清关系反而显得可疑。他必须编织一个听起来合理,既能降低方思婷在对方眼中的威胁或价值,又不会与自己之前的说法产生明显矛盾,甚至可能再次误导对方的谎言。
这比上一次编造龙皓月和碎片的信息难度更大,风险更高。他需要极度谨慎。
他趴在地上,塑料笔尖悬在空白的纸面上,久久无法落下。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各种可能性。
方思婷给他的印象是:神秘、冷静、对碎片有研究、似乎拥有一些非常规的知识或手段。她接近龙皓月和自己,目的不明,但肯定与碎片脱不开干系。
那么,如何“包装”她?
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将方思婷塑造成一个“学者”或“研究者”的形象。一个对超自然现象感兴趣,偶然接触到碎片传说,并进行了一些边缘调查的局外人。这样既解释了她的知识和兴趣,又淡化了她的威胁性和与核心秘密的直接关联。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落笔。笔迹依旧故意显得犹豫和潦草,以维持被迫合作的姿态。
“方思婷……她是龙皓月的同学,一个很聪明的女人。” 他先给出一个中性的开头。“她对那些神秘古怪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像是都市传说、超自然现象什么的。”
“她好像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一些关于‘碎片’的传言,觉得很好奇,就老是缠着龙皓月问东问西。龙皓月被林雨控制,精神状态不好,有时候会被她套出一些零碎的话。” 他将方思婷获取信息的途径归结为“套话”,弱化她的主动性,并将责任推到龙皓月身上。
“我觉得她其实知道的也不多,就是比普通人多懂一点理论上的东西。她好像把碎片当成一种罕见的能量现象来研究,还说过想写论文什么的……但她应该没有真正接触过碎片,林雨很警惕她。” 他强调方思婷的“理论派”身份,以及被林雨排斥的事实,暗示她并非圈内人,价值有限。
“我和她接触不多,感觉她就是个有点狂热的好奇分子,没什么威胁。龙皓月好像也不是很信任她。” 最后,他再次贬低方思婷的重要性,并试图离间对方可能存在的、对方思婷的招揽意图。
写完后,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并且与之前关于龙皓月被林雨控制、碎片危险等说法能够自洽。他将纸张推到送餐口下,心脏在胸腔里狂跳。这个谎言能成功吗?
接下来的等待比上一次更加煎熬。每一次送餐口的响动都让他心惊肉跳,生怕递进来的不是食物,而是惩罚的工具。
然而,情况似乎并没有立刻恶化。送餐依旧规律,水和食物维持着“改善后”的标准。对方没有立刻对他的描述做出反应,这种沉默反而更让人不安。
几天后,当送餐口再次打开时,李晨阳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递进来的,依旧只是食物和水,没有新的纸条。
他稍微松了口气,但不敢掉以轻心。对方没有追问,可能意味着暂时接受了他的说法,也可能是在暗中核实,或者……根本不在乎他怎么说,只是在消耗他的意志。
囚室里的日子恢复了令人窒息的平静。但李晨阳知道,风暴只是在酝酿。对方既然问起了方思婷,就不可能轻易放过这条线索。他必须为可能到来的、更深入的盘问做准备。
同时,一个更深的忧虑在他心中升起:方思婷现在安全吗?这个组织有没有可能已经对她采取了行动?自己那番“保护性”的描述,会不会反而害了她?
未知和负罪感,像两条毒蛇,日夜啃噬着他的神经。
冷汗瞬间浸透了他后背的连衣裙布料,黏腻地贴在皮肤上,与胸前金属胸甲的冰冷形成鲜明对比。他该怎么办?
如实描述?方思婷是他在这个绝望困境中唯一能想到的外部希望。虽然她动机不明,态度暧昧,但至少她了解碎片,并且似乎有意对抗林雨。如果将她暴露给这个神秘而危险的组织,无异于自断臂膀,甚至可能将她拖入同样的深渊。李晨阳内心深处,还残存着一丝不愿连累他人的底线,尤其是这个可能拥有反击能力的女人。
编造谎言?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对方显然掌握着一些信息,至少知道方思婷这个名字,并且怀疑她与碎片有关。完全撇清关系反而显得可疑。他必须编织一个听起来合理,既能降低方思婷在对方眼中的威胁或价值,又不会与自己之前的说法产生明显矛盾,甚至可能再次误导对方的谎言。
这比上一次编造龙皓月和碎片的信息难度更大,风险更高。他需要极度谨慎。
他趴在地上,塑料笔尖悬在空白的纸面上,久久无法落下。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各种可能性。
方思婷给他的印象是:神秘、冷静、对碎片有研究、似乎拥有一些非常规的知识或手段。她接近龙皓月和自己,目的不明,但肯定与碎片脱不开干系。
那么,如何“包装”她?
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将方思婷塑造成一个“学者”或“研究者”的形象。一个对超自然现象感兴趣,偶然接触到碎片传说,并进行了一些边缘调查的局外人。这样既解释了她的知识和兴趣,又淡化了她的威胁性和与核心秘密的直接关联。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落笔。笔迹依旧故意显得犹豫和潦草,以维持被迫合作的姿态。
“方思婷……她是龙皓月的同学,一个很聪明的女人。” 他先给出一个中性的开头。“她对那些神秘古怪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像是都市传说、超自然现象什么的。”
“她好像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一些关于‘碎片’的传言,觉得很好奇,就老是缠着龙皓月问东问西。龙皓月被林雨控制,精神状态不好,有时候会被她套出一些零碎的话。” 他将方思婷获取信息的途径归结为“套话”,弱化她的主动性,并将责任推到龙皓月身上。
“我觉得她其实知道的也不多,就是比普通人多懂一点理论上的东西。她好像把碎片当成一种罕见的能量现象来研究,还说过想写论文什么的……但她应该没有真正接触过碎片,林雨很警惕她。” 他强调方思婷的“理论派”身份,以及被林雨排斥的事实,暗示她并非圈内人,价值有限。
“我和她接触不多,感觉她就是个有点狂热的好奇分子,没什么威胁。龙皓月好像也不是很信任她。” 最后,他再次贬低方思婷的重要性,并试图离间对方可能存在的、对方思婷的招揽意图。
写完后,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并且与之前关于龙皓月被林雨控制、碎片危险等说法能够自洽。他将纸张推到送餐口下,心脏在胸腔里狂跳。这个谎言能成功吗?
接下来的等待比上一次更加煎熬。每一次送餐口的响动都让他心惊肉跳,生怕递进来的不是食物,而是惩罚的工具。
然而,情况似乎并没有立刻恶化。送餐依旧规律,水和食物维持着“改善后”的标准。对方没有立刻对他的描述做出反应,这种沉默反而更让人不安。
几天后,当送餐口再次打开时,李晨阳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递进来的,依旧只是食物和水,没有新的纸条。
他稍微松了口气,但不敢掉以轻心。对方没有追问,可能意味着暂时接受了他的说法,也可能是在暗中核实,或者……根本不在乎他怎么说,只是在消耗他的意志。
囚室里的日子恢复了令人窒息的平静。但李晨阳知道,风暴只是在酝酿。对方既然问起了方思婷,就不可能轻易放过这条线索。他必须为可能到来的、更深入的盘问做准备。
同时,一个更深的忧虑在他心中升起:方思婷现在安全吗?这个组织有没有可能已经对她采取了行动?自己那番“保护性”的描述,会不会反而害了她?
未知和负罪感,像两条毒蛇,日夜啃噬着他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