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沙西市废弃工厂大厅。
2005年3月的刚果沙漠,沙西市的废弃工厂大厅里,铁锈味混着煤油灯的烟味,在空气中弥漫。这座鲁迪时期建的工厂车间,如今成了金沙会临时元老院——生锈的车床被推到角落当货架,堆着玉米袋和旧工具;斑驳的水泥地上铺着麻布,元老们坐在上面,膝盖上放着磨破的账本;唯一像样的东西,是陈默从废墟里抢出来的木桌,上面摆着鲁迪留下的铜章,还有一叠刚印好的“金沙会兑换券”。
“从今天起,金沙会境内,废除美元、欧元流通。”陈默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压过了外面风沙打在铁皮屋顶的“哗啦”声,“所有人手里的外币,三天内到粮站兑换成金沙会兑换券——1美元换10张1元券,1欧元换12张1元券。兑换券只能在金沙会内部用,换粮食、换布料、换工具,由保罗负责登记兑换,李老头管账。”
话音刚落,大厅里就炸了。巴老第一个站起来,拐杖在地上磕得“砰砰”响:“老会长!这不行啊!百姓手里还有不少美元,是以前鲁迪发的奖金,说能换外面的糖和盐,现在废了,大家能愿意?”
李老头也推了推老花镜,手指拨着算盘:“而且咱们跟赞比亚、坦桑尼亚买粮食,还得用外币!废了外币,咋跟人家谈?”
陈默没急着反驳,拿起一张兑换券——是用沙西市工厂的旧印刷机印的,淡黄色的纸,上面画着沙枣树和骆驼(保罗照着卡鲁的徽章改的),盖着陈默的私章和保罗的执行长章。他把兑换券递到巴老面前:“巴老,你看这券上的沙枣树,是沙东市的;骆驼,是咱们养的。百姓认这个,比认外国的钱踏实。”
他又转向李老头:“外币不扔,是‘主外’——收上来的美元、欧元,还有鲁迪藏的黄金,作为储备,专门跟外面买粮食、买药品。兑换券‘主内’,管咱们自己人的吃喝用度。内外分开,互不干扰,这叫‘双循环’——外面乱,咱们自己先稳住。”
“可百姓要是不换咋办?”一个部落元老小声问,“我家小子还藏着5美元,说要攒着娶媳妇。”
“不换也得换。”陈默的语气硬了些,“三天后,再用外币买东西,一律不认。但咱们不抢——兑换的时候,多给半升麦子当‘补偿’。李老头,这事你盯着,不能让百姓吃亏。”
李老头点点头,在账本上记了一笔“兑换补偿:每人半升麦”。
保罗这时站出来,手里拿着登记本:“我已经在沙西市、沙东市各设了三个兑换点,用工厂的旧桌子当柜台,让工人武装看着,防止有人抢。兑换券分1元、5元、10元,印了编号,丢了能查,比外币安全。”
陈默满意地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记住,兑换券是给百姓用的,不是给咱们当特权的——谁敢多印、敢私藏,按贪污算,从严罚。”
散会后,元老们三三两两地走了,巴老还在琢磨兑换券,嘴里念叨着“沙枣树……骆驼……”;李老头抱着账本,跟保罗讨论兑换点的人手安排。陈默留在大厅里,看着角落生锈的车床,突然想起鲁迪当年站在这里说“要造拖拉机”的样子,心里一阵发酸。
“我的老会长,”娜姆端着一碗热骆驼奶走进来,奶里放了点沙枣粉,“外面风大,喝点暖身子。”
陈默接过奶,喝了一口,暖到了胃里。娜姆看着桌上的兑换券,突然说:“我前几天翻杰克带来的《本草纲目》,里面说‘治重病,不能猛药,得慢慢调理’。现在金沙会的经济,就像人得了重病,不能急着用外币、建铁路,得先稳住根本——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就像人先有口气,再慢慢用药。”
陈默愣了愣,随即笑了:“你这比喻,比保罗的《明史》管用。”
“不是比喻。”娜姆坐在他旁边,声音很轻,“以前部落里有人得热病,我妈就用蒲公英煮水,一天喝三碗,慢慢就好了。经济也一样,兑换券是‘蒲公英水’,配给制是‘薄粥’,先把饥荒压下去,再想别的。”
陈默看着娜姆,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从死驼谷到现在,这个女人总是能在他最乱的时候,用最朴素的道理点醒他。他拿起一张兑换券,递给娜姆:“你说得对,慢慢来。这券,就从咱们家开始换——我那点美元,明天就让石头送去粮站。”
2005年3月的刚果沙漠,沙西市的废弃工厂大厅里,铁锈味混着煤油灯的烟味,在空气中弥漫。这座鲁迪时期建的工厂车间,如今成了金沙会临时元老院——生锈的车床被推到角落当货架,堆着玉米袋和旧工具;斑驳的水泥地上铺着麻布,元老们坐在上面,膝盖上放着磨破的账本;唯一像样的东西,是陈默从废墟里抢出来的木桌,上面摆着鲁迪留下的铜章,还有一叠刚印好的“金沙会兑换券”。
“从今天起,金沙会境内,废除美元、欧元流通。”陈默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压过了外面风沙打在铁皮屋顶的“哗啦”声,“所有人手里的外币,三天内到粮站兑换成金沙会兑换券——1美元换10张1元券,1欧元换12张1元券。兑换券只能在金沙会内部用,换粮食、换布料、换工具,由保罗负责登记兑换,李老头管账。”
话音刚落,大厅里就炸了。巴老第一个站起来,拐杖在地上磕得“砰砰”响:“老会长!这不行啊!百姓手里还有不少美元,是以前鲁迪发的奖金,说能换外面的糖和盐,现在废了,大家能愿意?”
李老头也推了推老花镜,手指拨着算盘:“而且咱们跟赞比亚、坦桑尼亚买粮食,还得用外币!废了外币,咋跟人家谈?”
陈默没急着反驳,拿起一张兑换券——是用沙西市工厂的旧印刷机印的,淡黄色的纸,上面画着沙枣树和骆驼(保罗照着卡鲁的徽章改的),盖着陈默的私章和保罗的执行长章。他把兑换券递到巴老面前:“巴老,你看这券上的沙枣树,是沙东市的;骆驼,是咱们养的。百姓认这个,比认外国的钱踏实。”
他又转向李老头:“外币不扔,是‘主外’——收上来的美元、欧元,还有鲁迪藏的黄金,作为储备,专门跟外面买粮食、买药品。兑换券‘主内’,管咱们自己人的吃喝用度。内外分开,互不干扰,这叫‘双循环’——外面乱,咱们自己先稳住。”
“可百姓要是不换咋办?”一个部落元老小声问,“我家小子还藏着5美元,说要攒着娶媳妇。”
“不换也得换。”陈默的语气硬了些,“三天后,再用外币买东西,一律不认。但咱们不抢——兑换的时候,多给半升麦子当‘补偿’。李老头,这事你盯着,不能让百姓吃亏。”
李老头点点头,在账本上记了一笔“兑换补偿:每人半升麦”。
保罗这时站出来,手里拿着登记本:“我已经在沙西市、沙东市各设了三个兑换点,用工厂的旧桌子当柜台,让工人武装看着,防止有人抢。兑换券分1元、5元、10元,印了编号,丢了能查,比外币安全。”
陈默满意地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记住,兑换券是给百姓用的,不是给咱们当特权的——谁敢多印、敢私藏,按贪污算,从严罚。”
散会后,元老们三三两两地走了,巴老还在琢磨兑换券,嘴里念叨着“沙枣树……骆驼……”;李老头抱着账本,跟保罗讨论兑换点的人手安排。陈默留在大厅里,看着角落生锈的车床,突然想起鲁迪当年站在这里说“要造拖拉机”的样子,心里一阵发酸。
“我的老会长,”娜姆端着一碗热骆驼奶走进来,奶里放了点沙枣粉,“外面风大,喝点暖身子。”
陈默接过奶,喝了一口,暖到了胃里。娜姆看着桌上的兑换券,突然说:“我前几天翻杰克带来的《本草纲目》,里面说‘治重病,不能猛药,得慢慢调理’。现在金沙会的经济,就像人得了重病,不能急着用外币、建铁路,得先稳住根本——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就像人先有口气,再慢慢用药。”
陈默愣了愣,随即笑了:“你这比喻,比保罗的《明史》管用。”
“不是比喻。”娜姆坐在他旁边,声音很轻,“以前部落里有人得热病,我妈就用蒲公英煮水,一天喝三碗,慢慢就好了。经济也一样,兑换券是‘蒲公英水’,配给制是‘薄粥’,先把饥荒压下去,再想别的。”
陈默看着娜姆,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从死驼谷到现在,这个女人总是能在他最乱的时候,用最朴素的道理点醒他。他拿起一张兑换券,递给娜姆:“你说得对,慢慢来。这券,就从咱们家开始换——我那点美元,明天就让石头送去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