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沙西市的工厂里,保罗拿着铁路和公路的图纸,脸色沉重地走进陈默的临时办公室——是用工厂的旧仓库改的,里面摆着一张木桌,两把椅子,墙上挂着金沙会的地图。
“老会长,”保罗把图纸放在桌上,“公路的项目,得停了。”
陈默看着图纸——上面画从陈默市到沙东市的高速公路计划,都是鲁迪当年的计划,现在图纸上还留着鲁迪画的红圈。他沉默了很久,才开口:“为啥停?”
“没钱,没材料,没人手。”保罗说,“需要水泥柏油钢材,得跟美国人买,他们肯定趁机涨价;工人都去种地、开作坊了,没人来修。而且现在最重要的是粮食,不是铁路。”
陈默拿起图纸,手指划过铁路的线条,心里像被针扎。他知道保罗说得对——金沙会现在连百姓的肚子刚稳住,根本没能力搞大工程。他想起鲁迪站在港口说“要让铁矿运到欧洲”的样子,叹了口气:“停吧。把图纸收起来,等以后有条件了,再修。”
保罗点点头,把图纸放进抽屉,又拿出另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个长方形的棚子,旁边标着“恒温棚”。“老会长,我想建恒温棚。”他指着图纸,“沙漠昼夜温差大,种不了蔬菜,建个棚子,用旧铁皮当顶,里面铺沙子和干草,能保水保肥,种青菜、种豌豆,既能改善百姓伙食,又能卖兑换券。”
陈默眼睛一亮:“这主意好!需要啥材料?”
“旧铁皮(工厂里拆的)、水泥碎块(陈默市废墟捡的)、干草(沙东市的),人手用作坊的工人和开垦的雇佣军,不用花太多钱。”保罗说,“我跟老郎中问过,青菜能补充维生素,百姓总吃麦子,容易生病。”
“行,就建。”陈默拍板,“先在沙东市建三个,试试效果。”
接下来的一个月,沙东市的荒地上,热闹了起来。工人带着旧铁皮、水泥碎块,雇佣军扛着锄头,一起建恒温棚。蒙塔以前在边境见过类似的棚子,还帮着出主意:“棚子得朝南,能晒到太阳;侧面留小窗户,热了能通风。”
保罗每天都泡在工地上,指挥搭架子、铺铁皮、垫干草,手上磨出了水泡,也没喊疼。陈默偶尔也来帮忙,帮着扛铁皮,跟工人一起吃饭——吃的是配给麦煮的粥,就着腌沙枣,却吃得很香。
7月初,三个恒温棚终于建好了。每个棚子有20平方米,里面种了青菜和豌豆。保罗让人每天浇水,中午打开小窗户通风,晚上关上保温。没过几天,青菜就冒出了绿芽,豌豆也长了藤蔓。
“长了!真长了!”工人兴奋地喊,对着绿芽拍手。
百姓们也都来围观,老人蹲在棚子外,看着绿芽,眼里满是惊奇——他们在沙漠里住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快长出的青菜。小孙子拉着娜姆的手,指着绿芽:“妈,这能吃吗?”
“能。”娜姆笑着说,“等长大了,给你做青菜汤。”
陈默站在棚子外,看着眼前的绿芽,又看了看远处的麦田,突然觉得,暂停铁路公路,建恒温棚,是最对的选择。铁路是“远虑”,恒温棚是“近忧”——先解决眼前的吃饭问题,才能谈以后的发展。
杰克来的时候,正好看到百姓围着恒温棚,笑着说:“陈默,你这招比建铁路实用多了。我基地的士兵都没青菜吃,下次能不能用子弹跟你换点?”
“换可以,用种子换。”陈默笑着说,“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蔬菜种子。”
杰克答应了,第二天就送来了几包种子。保罗把种子种在恒温棚里,没过多久,棚子里就一片绿油油的,像沙漠里的一块绿宝石。
7月中旬,第一批青菜成熟了。保罗按配给制,给每家分了半斤青菜,剩下的拿到沙西市的作坊换兑换券——5斤青菜换1张1元券,很快就换完了。百姓们用青菜做汤,喝着鲜美的汤,脸上的笑比以前更真切了。
陈默坐在恒温棚外,喝着青菜汤,看着远处的雇佣军在开垦荒地,护卫队在巡逻,突然觉得,金沙会虽然失去了陈默市,失去了港口,但也收获了更重要的东西——安稳的民心,务实的方向,还有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风从沙漠吹过来,带着青菜的清香。陈默知道,重建的路还很长,救鲁迪的路也很长,但只要他们还能种出青菜,还能让百姓喝上热汤,金沙会就永远不会倒。
“老会长,”保罗把图纸放在桌上,“公路的项目,得停了。”
陈默看着图纸——上面画从陈默市到沙东市的高速公路计划,都是鲁迪当年的计划,现在图纸上还留着鲁迪画的红圈。他沉默了很久,才开口:“为啥停?”
“没钱,没材料,没人手。”保罗说,“需要水泥柏油钢材,得跟美国人买,他们肯定趁机涨价;工人都去种地、开作坊了,没人来修。而且现在最重要的是粮食,不是铁路。”
陈默拿起图纸,手指划过铁路的线条,心里像被针扎。他知道保罗说得对——金沙会现在连百姓的肚子刚稳住,根本没能力搞大工程。他想起鲁迪站在港口说“要让铁矿运到欧洲”的样子,叹了口气:“停吧。把图纸收起来,等以后有条件了,再修。”
保罗点点头,把图纸放进抽屉,又拿出另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个长方形的棚子,旁边标着“恒温棚”。“老会长,我想建恒温棚。”他指着图纸,“沙漠昼夜温差大,种不了蔬菜,建个棚子,用旧铁皮当顶,里面铺沙子和干草,能保水保肥,种青菜、种豌豆,既能改善百姓伙食,又能卖兑换券。”
陈默眼睛一亮:“这主意好!需要啥材料?”
“旧铁皮(工厂里拆的)、水泥碎块(陈默市废墟捡的)、干草(沙东市的),人手用作坊的工人和开垦的雇佣军,不用花太多钱。”保罗说,“我跟老郎中问过,青菜能补充维生素,百姓总吃麦子,容易生病。”
“行,就建。”陈默拍板,“先在沙东市建三个,试试效果。”
接下来的一个月,沙东市的荒地上,热闹了起来。工人带着旧铁皮、水泥碎块,雇佣军扛着锄头,一起建恒温棚。蒙塔以前在边境见过类似的棚子,还帮着出主意:“棚子得朝南,能晒到太阳;侧面留小窗户,热了能通风。”
保罗每天都泡在工地上,指挥搭架子、铺铁皮、垫干草,手上磨出了水泡,也没喊疼。陈默偶尔也来帮忙,帮着扛铁皮,跟工人一起吃饭——吃的是配给麦煮的粥,就着腌沙枣,却吃得很香。
7月初,三个恒温棚终于建好了。每个棚子有20平方米,里面种了青菜和豌豆。保罗让人每天浇水,中午打开小窗户通风,晚上关上保温。没过几天,青菜就冒出了绿芽,豌豆也长了藤蔓。
“长了!真长了!”工人兴奋地喊,对着绿芽拍手。
百姓们也都来围观,老人蹲在棚子外,看着绿芽,眼里满是惊奇——他们在沙漠里住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快长出的青菜。小孙子拉着娜姆的手,指着绿芽:“妈,这能吃吗?”
“能。”娜姆笑着说,“等长大了,给你做青菜汤。”
陈默站在棚子外,看着眼前的绿芽,又看了看远处的麦田,突然觉得,暂停铁路公路,建恒温棚,是最对的选择。铁路是“远虑”,恒温棚是“近忧”——先解决眼前的吃饭问题,才能谈以后的发展。
杰克来的时候,正好看到百姓围着恒温棚,笑着说:“陈默,你这招比建铁路实用多了。我基地的士兵都没青菜吃,下次能不能用子弹跟你换点?”
“换可以,用种子换。”陈默笑着说,“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蔬菜种子。”
杰克答应了,第二天就送来了几包种子。保罗把种子种在恒温棚里,没过多久,棚子里就一片绿油油的,像沙漠里的一块绿宝石。
7月中旬,第一批青菜成熟了。保罗按配给制,给每家分了半斤青菜,剩下的拿到沙西市的作坊换兑换券——5斤青菜换1张1元券,很快就换完了。百姓们用青菜做汤,喝着鲜美的汤,脸上的笑比以前更真切了。
陈默坐在恒温棚外,喝着青菜汤,看着远处的雇佣军在开垦荒地,护卫队在巡逻,突然觉得,金沙会虽然失去了陈默市,失去了港口,但也收获了更重要的东西——安稳的民心,务实的方向,还有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风从沙漠吹过来,带着青菜的清香。陈默知道,重建的路还很长,救鲁迪的路也很长,但只要他们还能种出青菜,还能让百姓喝上热汤,金沙会就永远不会倒。